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9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95
金钱28557
贡献21830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95 点
贡献- 21830 次
金钱- 2855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8-4 17: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
一、诗体分析
以前我一向把它当古风看待,针版也这样认为,他在帖子中注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古风)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古风)。一些诗选也是放在古风中,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入律古风是双性,说格律也可,说古风也对。入律古风与古风,界线一直不明,一般人以古风句的多少来区分,但到底多少古风句为古风,多少古风句入格律,没有准确的说法。所以会碰到某首诗有人收入古风有人收入格律。这首诗因为很明显,大拗句非常多,所以人多选入古风。对不对呢?本文重点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入律古风的规律。
(一)、先扫清诗中出现的两种句式概念:
1.孤平句 今人说孤平为大忌,其实唐朝诗中就是一般的小拗,可救可不救的。纵翻典籍,清初以前没有相关这个理论的记载,只有偶尔的诗例记载。清朝王士祯嘴中才出现孤平一词,但无人下定义。直到当代才有人为之定义。但定义却分出“仄平仄仄平”和夹平两种定义,无法听谁的为是。又加上王力林正三等不顾唐诗中存在数百例孤平句的事实,捏造:“唐人於近体诗中孤平绝对避免。”权威效应,大家信以为真,孤平为大忌一炮打红。由此又牵扯出孤仄说,于是135不论被打得稀里哗啦的奔溃了。
2.特拗句 唐人作拗句,特拗句“平平仄平仄”只不过是大拗中普通的一种,没有谁特别的重视它,更没有谁把它当什么准律句。到江西诗派黄鲁直为首创造特拗句体(前此由此句,“未有此体,自鲁直变之。”)。得诗人们推崇,于是准律句成。若把特拗句、准律句的概念倒输入唐诗,也是颠倒历史的真实,因此特拗句的概念也要清除出唐诗。
尊重唐诗的事实,不替古人立言,清除了这两个障碍,才能更好的研究唐诗。
(二)、对三平收三仄收的处理
1.三平收三仄收是格律诗的忌讳之一,但其理论至今不清,对三仄收更是看法不一,有不为忌的倾向。
2. 三平收三仄收是古风欢迎的句式,受古风影响,唐时格律诗三平收三仄收句子很自然,它们属于小拗,不影响246分明,因此传统说法,把三平收三仄收统统做古风句不大对头,应该说三平收三仄收在古风格律中都是正常句式,只是在格律诗定型后才渐被排斥。因此在唐诗中它有充分自由。
(三)、大拗
大拗句中246不分明,是标准的古风句,无论救不救都无法改变这种句子二、四字同平仄的情况。在古风中是平常的句子,挤进格律诗才叫大拗,因此大拗的不同存在情况才决定了诗是古风还是入律古风。
因此入律古风只需要研究大拗句就可以了。
(四)、入律的关键是相粘相对相间的情况
大拗句它把相粘相对相间全破坏了,因此考虑的不是大拗句的本身,而是格律句与之搭配的情况,是部分破坏相粘,部分破坏相对,还是相粘相对全破坏了。比如大拗句为出句,第二个字为平,下句格律句第二字为仄,那么此联相对是部分破坏了;下句格律句第二字也为平,那么此联相对是全部破坏了。同样大拗句与邻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则只是部分破坏了相粘,第二字平仄不同,则完全破坏了相粘。还有就是考虑在一起的两个格律句,如果违反相粘相对相间,那也是古风句。
(五)、原诗分析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救)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重,平?仄?平则为小拗句,仄则为大拗,五仄句,下句救)
仄仄仄中仄,仄平平仄平。
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本联下句大拗句,半失对半失粘)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
云阙虚冉冉,风松肃泠泠。(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下句大拗句,半失粘)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本联下句三平尾)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下句救上句的小拗)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中使日夜继,惟王心不宁。(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半失对,下句救)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岂徒恤备享,尚谓求无形。(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半失对,下句救)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瑞芝产庙柱,好鸟鸣岩扃。(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滢濙。(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下句大拗句,与邻句半失粘)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永与奥区固,川原纷眇冥。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居然赤县立,台榭争岧亭。(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官属果称是,声华真可听。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王刘美竹润,裴李春兰馨。(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郑氏才振古,啖侯笔不停。(本联下句孤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本联下句大拗句,半失粘半失对)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下句大拗句,半失粘)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下句大拗句,半失粘)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太史候凫影,王乔随鹤翎。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朝仪限霄汉,容思回林坰。(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下句大拗句,半失粘)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轗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本联上句三仄尾)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半失对;下句孤平)
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本联上句大拗句,半失粘半失对)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本联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二、入律古风的规律
入律古风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各人划归不同。如何才是正确的划分呢?首先,我们不能拿后代对格律诗的规律来规划唐诗中的入律古风,而应该根据唐朝的实际情况确定什么是古风句或违律句。孤平孤仄夹平等,不论今天如何论述,唐朝时它们都只是小拗,可救可不救,属于正常律句。三平尾和三仄尾,虽然是古风的句子,但在唐朝的格律诗中也是常用的句子,它们也是小拗,与其他小拗一样,遵从了246分明,因此他们也是格律句。第二,真正的古风句是格律诗中叫大拗的句子,即246平仄不合的句子。这些大拗句子遵从那些纪律便属于入律的古风呢?
这首诗我认为不是单纯的古风,它是典型的入律古风。特点如下:
1.所有的大拗句(17句或18句)理所当然的违背本句相间。
2.所有的大拗句都没有彻底的违背相对相粘的要素。它们都是半违背。或半违背相对,或半违背相粘,或半违背相对半违背相粘。第一个节奏点它们都会遵守格律的要求。
3.大拗句与大拗句组合做到相对。
4.大拗句与格律句组合做到第一个节奏点相对。
5.大拗句与邻句组合做到第一个节奏点相粘。现年是格律诗最重要的标志,古风中向邻居平仄很随意,相粘的很没少,能一首相粘到底的很难见到。大拗句与邻句组合是一定会失粘的,但入律的一定要做到第一个节奏点要相粘。
6.格律句与格律句组合要做到相粘相对相间。
7.这里研究的是一韵到底的
有大拗句的,不计多少,只要符合上面七条的就是入律古风。因此有所谓的拗律诗。
特殊的: 四句的诗二三句失粘,八句的诗四五句失粘的称为折腰体。
还有转韵的和句数不定的入律古风(古风式格律诗)另行研究。
附 古风辨析
1.无规律的失粘,经常性的失粘。
2.失间句(即格律中说的大拗句)与失间句组合失粘或失对。
3.不失间句(即合格律句)与不失间句组合失粘或失对。
4. 失间句与不失间句组合第一个节奏点失粘或失对。
以上属于古风。
三、关于杜甫严守格律
唐人为了避免“贴妥太过而流于衰”,往往不止“下一拗字”,而是一首之中拗数字、数句乃至失对失粘的情况都屡见不鲜。求变求新,也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杜甫曾说“遣词必中律”(注:《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5页。),“文律早周旋”(注:《哭韦大夫之晋》,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93页。),“诗律群公问”(注:《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1页。),可见他是最懂“律”的。又说他“晚节渐于诗律细”(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02页。),其晚年所作七律组诗《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格高调谐,垂范百代,的确达到了“诗律细”的极致。但他同时又突破格律,特别喜欢写拗律,他的七言拗律的创作层见叠出,千变万化,至《白帝城最高楼》而攀上了艺术创新的高峰。(以上大部分为抄录)
由此我们可以直到杜甫严守格律是从两个方面来反映的。一是正格诗,他严格守格律。二是求突破求革新,于是选择古风与格律相结合为突破口,搞古风与格律相结合的新体,叫变式,也叫拗体,即格律诗中的杂体诗。但这种古风与格律相结合不是随意的,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它规律性很明显,所以从拗体创作上说,杜甫也是严守格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