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7-24 08:41 编辑
试析《铜官洲上》一诗 理论版对《铜官洲上》一诗有褒有贬,我也参与进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起承句的“落日”与“夕阳”指的虽是同类事物(都是指傍晚的太阳及其光辉),词虽有合掌之嫌,但在这首诗中句不合掌。理由如下: 作者在诗的起承句中用“依”“入”两个动词,将“落日”和“秋水”,“归帆”和“夕阳”紧密联系起来,酿造出一种既让人感觉到凄凉落寞,又让人感觉到依依不舍景象。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重复使用一种景物又有何妨?更何况“落日”和“夕阳”还是有细微的区别的。 2、至于诗中所写的情况,如起承句中的“落日”和“秋水”,“归帆”和“夕阳”等是当时真实存在的也好,是作者为了表达全诗的感情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也罢,都不会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归帆”是刚从铜官洲出发也好,是路过铜官洲或铜官洲就是终点也罢,也不会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甚至是转结句中有没有真实存在的“相逢”到的“那个人”也好,“那个人”是特意来送行的或迎接的还是偶然碰到的也罢,依然都不会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就是连“浪声微”的“微”字也从侧面很好地表达了一种“相逢”时复杂的感情——见到了“那个人”,连靠岸时的动作都是小小心心的,生怕惊动了“那个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可是,我还有几处弄不明白: (1)、我没有去过铜官洲,不知道铜官洲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是山,“落日”是落到水中还是山中。 (2)、现在的“归帆”是不是还用那种私人雇佣的小帆船。 虽然说世上的万物都是人“造”出来的,诗也不例外。但是“造”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符合自然存在的规律。如果不符自然存在的规律,诗的“造景”就成了“造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