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如观

律诗“原教旨”的定位问题

[复制链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3: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22 13:3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3:26
呵呵。你去问吧: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合不合律即可。

这还要问?24不分明也叫合律?那还有什么叫不合律的?除非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合法不合法,只要参照格律条文,靠狡辩只会得逞于一时。

点评

呵呵。特拗两字,你还没有体会进去呢。既承认拗,又指出了它的特殊性。唐人多用,忆成定格,作为的后人,就是想否定也是否定不了的。已经是事实存在的,我们只能接受他,并找出理由来解释它吧。 诗词理论,要能让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3: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3: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22 15:30 编辑

潭版说:
大家注意,这两句用到的地方,都是在第三句和第七句。尤其是第七句出现的频率极高。它比正格的出现的频率还高。所以不得不考虑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王步高教授的话)//纯属信口开河!
杜甫五律616首共计有192句特拗句,144句三仄尾句。合计336句,而此句型有1232句,减去336句,余896句为正格句。即平平平仄仄句式比特拗句与三仄尾句之和还有两倍多。换一种说法,即令192句特拗句全部出现在第七句上,即192/616,还占不了三分之一。怎么可以信口开河说比正格还多呢?

驳斥有力,准律句说是信口开河。

“我的否定“救了就是合律”这点,毕竟有唐宋律诗作品来支持。潭版、大眼等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你说说看下句是怎么救得了上句的。特拗句又是怎么救出246分明的,总不能凭着有例子证明吧,说理说理,要有理说服人呀。你如果说“毕竟有唐宋律诗作品来支持”,说明有这种写法,那我们一点争论也没有。作为一种变格格律破体格律杂体格律我们也承认,但要作为准律句塞入格律诗,甚至大肆宣传,就值得考虑了。何况从潭版对准格律的驳斥,说明他并不是承认这个事实的,除非他是个两面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3: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22 13:41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3:29
这还要问?24不分明也叫合律?那还有什么叫不合律的?除非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呵呵。特拗两字,你还没有体会进去呢。既承认拗,又指出了它的特殊性。唐人多用,已成定格,作为后人,就是想否定也是否定不了的。已经是事实存在的,我们只能接受他,并找出理由来解释它吧。
诗词理论,要能让人能够接受才好。奇谈怪论,没有多大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5: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3:39
呵呵。特拗两字,你还没有体会进去呢。既承认拗,又指出了它的特殊性。唐人多用,已成定格,作为后人,就 ...

我们没有否认可以用这种句式,我们研究的是它的破坏性和非法性,不能因为有事实婚姻便否认婚姻法。所以奇谈怪论的是你,因为你把驴嘴安在马面上

点评

呵呵。唐人律诗中,用特拗句式的,几可与标律句相比。你的研究就否定得了?后人对近体诗律的研究,与唐宋律诗的实际相距甚远,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5: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5: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22 15:0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3:19
呵呵。那你去否定吧。看看,会有谁认可的。
我的否定“救了就是合律”这点,毕竟有唐宋律诗作品来支持。 ...

看看有没有认可的:
三羊说:
24同平或同仄句,根本不合24分明,至于说本句自救的特拗句,对句相的大拗句,完全就是歪理邪说!

刚刚点赞    这个“歪理邪说”评得太好啦

点评

特拗句式本不存在自救之说,这就是一个唐人多用已成定格的特殊句式而已,何必再来个故弄玄虚的救说呢。我与潭版就这个问题探讨过了。对此无需再讲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5: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1:06
呵呵。正律与拗律的区别,是律句与拗句的占多占少。王力是这样定的,涂宗涛也是这样定的。你想怎么定是你 ...

正律与拗律的区别,是律句与拗句的占多占少。王力是这样定的,涂宗涛也是这样定的。------这个多少怎么定?王力是怎么定的,涂宗涛又是怎么定的,因没看到,请麻烦转述一下。
“近体诗律理论,要用唐宋律诗来检验,才有说服力。”----那意思就是近体诗律理论都是胡编乱造了。不过135不论,246分明反正不是我定的,说他错就错吧,就说没有格律诗也不要紧的。没有理论,人们也照样在写诗,可能还更自由呢。

点评

拗律诗,有全用拗句的,用拗句多的,有半拗半律的。以此看,要想不是拗律,则律句必须过半。 哪有象你这样,只要有一句拗的,就认定为拗律的,甚至是连唐人多用已成定格的特拗句式都不敢承认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5: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5:18
正律与拗律的区别,是律句与拗句的占多占少。王力是这样定的,涂宗涛也是这样定的。------这个多少怎么定 ...

拗律诗,有全用拗句的,用拗句多的,有半拗半律的。以此看,要想不是拗律,则律句必须过半。
哪有象你这样,只要有一句拗的,就认定为拗律的,甚至是连唐人多用已成定格的特拗句式都不敢承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5: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5:07
看看有没有认可的:
三羊说:
24同平或同仄句,根本不合24分明,至于说本句自救的特拗句,对句相的大拗句 ...

特拗句式本不存在自救之说,这就是一个唐人多用已成定格的特殊句式而已,何必再来个故弄玄虚的救说呢。我与潭版就这个问题探讨过了。对此无需再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5: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22 16:13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5:04
我们没有否认可以用这种句式,我们研究的是它的破坏性和非法性,不能因为有事实婚姻便否认婚姻法。所以奇 ...


呵呵。唐人律诗中,用特拗句式的,几可与标律句相比。你的研究就否定得了?后人对近体诗律的研究,若与唐宋律诗的实际相距甚远,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6: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5:49
呵呵。唐人律诗中,用特拗句式的,几可与标律句相比。你的研究就否定得了?后人对近体诗律的研究,若与唐 ...

用特拗句式的,几可与标律句相比。-----请看潭班的驳斥,我只观火。
不要总拿唐诗说事,就好像关云长的关刀尚未淬火,就说这是一把好刀一样---------差了火候。你拿宋诗去研究,估计你没看几首宋诗的,也说不出什么来。研究诗,还得潭版当先锋,拿出第一手资料,你这说千遍道万遍,也是放空炮。我倒是学着潭版踏踏实实用资料说话的。

点评

在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前129首,得标律句平平平仄仄59句,占平起仄收句式(253句)的23%;特拗句平平仄平仄43句,占17%;等律句仄平平仄仄114句,占45%左右;其它拗句37句,占15%左右。 整体言,特拗句式约占平起仄收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6: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6: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22 16:53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6:35
用特拗句式的,几可与标律句相比。-----请看潭班的驳斥,我只观火。
不要总拿唐诗说事,就好像关云长的关 ...


在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前129首,得标律句平平平仄仄59句,占平起仄收句式(253句)的23%;特拗句平平仄平仄43句,占17%;等律句仄平平仄仄114句,占45%左右;其它拗句37句,占15%左右。
整体言,特拗句式约占平起仄收句式的20%左右。这个数据与潭版是相附的。潭版的资料是用来批驳“特拗句式用得比标律句还多”这一说法的。
你可以再去看看那个帖子,与我所说是否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7: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5:40
特拗句式本不存在自救之说,这就是一个唐人多用已成定格的特殊句式而已,何必再来个故弄玄虚的救说呢。我 ...

特拗句式本不存在自救之说,-----那就更好说了,本来我分析,既然它自救了,还真的治了一点小毛病。你说没自救,那与大拗何异,何必加一特字。特拗与大拗的区别在于特拗确实治了一点小病,大拗则是无药可治的。大拗唯有看作是古风句,诗为入律古风才是它的解脱。其他说法是利用例多胡乱解释而已。别以为专家说的就都是对的,王力的入律古风说是对的,但他为了迁就格律,于是把大拗另列。后来他可能意识到了,便不再说大拗特拗,改为正格变格(见潭版转载的王力讲座),这种转变是正确的。又比如孤平,分明就是一百多年的一场闹剧,结果把135不论毁了,正本清源,135不论的正确性又表现出来了。

点评

呵呵。对于特拗句式,王力的解释又不是首创。前人就有这方面的说明。称为拗律句,是变而仍律者。为何这样?只不过是唐人用的多,已成定格句式了,你能奈他何!作为后人,王力是从特殊性上来解释吧——这与前人的形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22 17:21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7:00
特拗句式本不存在自救之说,-----那就更好说了,本来我分析,既然它自救了,还真的治了一点小毛病。你说 ...


呵呵。对于特拗句式,王力的解释又不是首创。前人就有这方面的说明。称为拗律句,是变而仍律者。为何这样?只不过是唐人用的多,已成定格句式了,你能奈他何!作为后人,王力是从特殊性上来解释吧——这与前人的形拗实律解释,也是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唐人多用,已成定式,这个事实是研究诗律者不能回避的。
又:你为什么就不能分析下:在唐宋律诗中,特拗句式用得多,而其它的大拗句式却是不多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7: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7:08
呵呵。对于特拗句式,王力的解释又不是首创。前人就有这方面的说明。称为拗律句,是变而仍律者。为何这样 ...

这应该您去做的功课,别懒。您要说我的话,我告诉您,这个功课我做了,其他大拗句比特拗不知多多少,您不会相信的,所以您必须自己动手,推翻自己的从别人那儿猎来的观念。

点评

呵呵。我毕竟还以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前129首的平仄呢。对这总共1032句,每个句式(32句式)的占比,我都拿得出。对于他人已经比对过的数据,我又何必再来一番呢。 我看书是按自己理解的,继承前人的说法并没有错。特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7: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22 16:51
在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前129首,得标律句平平平仄仄59句,占平起仄收句式(253句)的23%;特拗句平平仄平仄4 ...

不一致。如果都统计正确的话,更说明概率说是胡扯。
按你这里的特拗句占17%,(潭版的14%),标律句等律句68%,比您胡吹的比例差远啦

点评

呵呵。17%与14%并不远。因我只是比对杜诗五律的前129首。潭版是比对全部。在该类句型中,其它拗句的占比也相当的大。在我比对的129首中,约占15%。这些你是不会去比对的。当然要全部比对,我也认为没有必要,毕竟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2 17: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7: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22 21:40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7:49
不一致。如果都统计正确的话,更说明概率说是胡扯。
按你这里的特拗句占17%,(潭版的14%),标律句等律 ...

呵呵。17%与14%并不远。况且你的那个14%的计算是错误的,应该是192/1232=15.6%,你连最基本的除法都算错,真是服了你。考虑到有首句押韵的情况,则占比肯定是高于15.6%的。因我只是比对杜诗五律的前129首。潭版是比对全部,占比有所相差是可以理解的。在该类句型中,其它拗句的占比也相当的大。在我比对的129首中,约占15%。这些你是不会去比对的。当然要全部比对,我也认为没有必要,毕竟已经有人比对过了,如潭版的数据就可以借来一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22 18: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22 17:45
这应该您去做的功课,别懒。您要说我的话,我告诉您,这个功课我做了,其他大拗句比特拗不知多多少,您不 ...

呵呵。我毕竟还以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前129首的平仄呢。对这总共1032句,每个句式(32句式)的占比,我都拿得出。对于他人已经比对过的数据,我又何必再来一番呢。
我看书是按自己理解的,继承前人的说法并没有错。特别是有些观点的是我自创的。如对特拗句救说的否定,我是以规避论来理解的。
又:你是容易走极端的。连理论需要严谨这点,都可以不要的。算了,多说无益。对你在诗律方面的任何帖子,我不再回帖。

点评

回不回贴是个人自由,反对不反对是个人的权力  发表于 2017-7-23 1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7-22 2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吵是不必要的。唯有普通话声韵的“不四不三”格律法则才能解决问题。

点评

不四不三唐废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3 0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7-23 00:04: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7-22 21:08
争吵是不必要的。唯有普通话声韵的“不四不三”格律法则才能解决问题。

不四不三唐废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