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 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
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同时更有理论家风起,诸如元兢,刘涛之流,试图从中找出一种规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他们把沈约的“四声八病”扩大到二十八病,发明了非常繁琐的对仗名称。以及各式各样的附会,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理论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以至消失。要不是一个中唐的日本留学和尚空海,回国后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对这些理论附会有所记录,人们就永远不知有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繁琐赘言了! 近体诗的四种格式,在永明体中就体现得最清楚不过,这还需要什么理论才写得出来?照着写就是! 1、仄起仄收式 春夜山庭(江总)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山疑刻削裔,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上之回(萧悫) 发轫域西畤,回舆事北游。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 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岁余巡省毕,拥仗返皇州。 2、平起仄收式 昭君怨(阴铿) 跨鞍今永诀,垂涕别亲宾。汉地行将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汉雾,陇首暗沙尘。帏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3、平起平收式 关山月(张正见)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4、仄起平收式 舟中望月(庾信)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律绝也同时在永明体中存在着: 短歌行(徐谦) 穷通皆是运,荣辱岂关身。不愿门前客,看时逢故人。 移树(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和侃法师(庾信)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寄徐陵(庾信)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三阳路,空闻吹笛声。 由于沈宋提倡的这种近体诗一时在诗家中风行不衰,于是众多的诗人又从永明体中找出同样是五言八句,却不讲粘对的种种形式加以摸仿。因为永明体中不粘不对的五言八句同样多: 临高台(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罗敷行(萧子范) 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 不忧桑叶尽,还忆畏蚕饥。春风若有顾,唯愿落花迟。 关山月(徐陵) 月出柳晨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 刘生(张正见) 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金门四姓聚,箫鼓五香来。 尘飞玛瑙勒,酒映砗磲杯。别有追游夜,秋窗向月开。 不讲粘对的绝句也同时存在: 和侃法师(庾信)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 入关故人别(王褒) 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 感琵琶弦(冯淑妃)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日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哭鲁广达(江总) 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 更有不少诗家,他们同时也打破沈、宋倡导的句子格律,把上句弄成平仄仄仄仄、或仄仄平仄仄,更而仄仄仄仄仄。因为这种句子在永明体中依然照样倒处都是: 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江淹) 冬尽彩叶暮,金石亦怀伤。(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 桂树澄夜气,楚山清晓云。(范云) 弭棹才假寐,击汰已争先。(丘迟) 在永明体中,下句并不救什么,或下句“楚山清晓云”,上句的“桂树澄夜气”,上句的“澄”也不协之。 就如一个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却有一千人研究,一万人考证。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同样,再过一千年后,律诗依旧在,附会早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