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8 07:59 编辑
接着以前发的《孤平》帖子
3、③.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收 此句式1不变3变,便成了三平收,诗词界规定不得三平收,且遵守得较严。 历史情况又如何呢,古风中三平收句子很受欢迎,有人说唐时格律诗已尽量避免三平收了,格律诗定型后明文规定为忌。有时铁板钉钉的事实也会出人意外,历史上三平收的例子其实非常多,有人一口气发表了200个例子,这说明人们的研究和收集都不够深入。因例多,此略举数例: 唐.刘禹锡《边风行》中的“边马萧萧鸣(平仄平平平),边风满碛生(平平仄仄平)。” 唐.王维《终南别业》中的“偶然值林叟(仄平仄平仄),谈笑无还期(平仄平平平)。” 唐.司空图《江园书事寄卢纶》中的“种柳南江边(仄仄平平平),闭门三四年(仄平平仄平)。” 唐.韩翃《送张渚赴越州》中的“白面谁家郎(仄仄平平平),青骊照地光(平平仄仄平)。” 如唐.项斯《梦游仙》中的“梦游飞上天家楼(仄平平仄平平平),珠箔当风挂玉钩(平仄平平仄仄平)。” 徐渭的诗中三平收较多: 《卷六·五言律诗》 《送冯叔系之南都访旧》:将及梅花新。 《送张君会试》:意气何扬扬? 《无弦诗》:理完于无言。 《为陶工部赠道者》:入洞云来迎。 《将游五泄,宿吴系山庄遇老迎饷邀余辈先登峨眉不果》:邀上峨眉层。 《卷十·五言绝句》 《竹染绿色》:细写鹦哥毛。 《对岸观崖大瀑》:望者江南猜。 4、①.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三仄收 此拗成三仄收。历史情况是如何对待三仄收的呢?古风中三仄收句子很常见,但是一般要求不同调,因此它是合理的。唐朝时格律诗是由古风转化而来,因此三仄收的诗句也常见。但格律诗定型后,尤其是宋朝,因为格律是只管平仄,一般是不顾声调的,因此三仄收对吟咏效果有明显影响,或拗口,或单调,所以三仄收开始是属于忌的,但后来渐渐松弛了。历史上各朝代格律诗太多,三仄收存在的数量概率难于准确计算,从丁周二教授的《回文集》来看,回文诗收集相当齐全,因此我们用回文诗中的格律诗来观察。三仄收:宋朝2;金朝1;明朝25;清朝82。这说明格律定型后三仄收确实是忌的,明朝开始松弛,清朝三仄收有泛滥倾向。后来诗词界干脆说不忌三仄收。 对 三仄尾有两种看法。一说第一字必须用平,这种三仄尾不忌。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卢伦“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山”、“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张谓“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孟浩然“崔途迹未朽,千载揖清波”。皮日休“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许浑“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杜甫《南邻》: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宋.文彦博《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云愁万木老(平平仄仄仄),渔罢一蓑还(平仄仄平平)。”宋.欧阳修《送田处士》:“公车不久召(平平仄仄仄),归袖夕风生(平仄仄平平)。”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英雄一入狱(平平仄仄仄),天地亦悲秋(平仄仄平平)。”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二)中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仄仄平平仄仄仄),萧条异代不同时(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中的第五字当“平”而“入”,对句未救,或可视作以“入”代平。 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中的“念我能书数字至(仄仄平平仄仄仄),将诗不必万人传(仄平仄仄仄平平)。” 杜甫《南邻》中的“秋水才深四五尺(平仄平平仄仄仄),野航恰受两三人(仄平仄仄仄平平)。” 唐.李嘉祐《晚发咸州寄同院遗补》中的“回首青山独不语(平仄平平仄仄仄),羡君谈笑万年枝(仄平平仄仄平平)。”“不”若平读,则此句为特定式。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朝罢须裁五色诏(平仄平平仄仄仄),佩声归向凤池头(仄平平仄仄平平)。”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的“杳杳天低鹘没处(仄仄平平仄仄仄),青山一发是中原(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第一字也变仄的仄平仄仄仄(犯孤平)。对句要救,有两种方法。 一是,以对句尾三字“三平”救。对句便是:通仄平平平。 例句:沈佺期“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 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此种句法前人称双拗。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 二是,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也就是说平平仄仄仄可用对句平仄仄平平救,仄平仄平仄更要用平仄仄平平救。例句:祖咏“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清.梁启超《归舟见月》:“即看桂影瘦(仄平仄仄仄),长是露中开(平仄仄平平)。” 毛泽东《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以上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以上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