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7-13 23:25 编辑
楚地拂新柳,巴山啼子规
楚地拂新柳―――楚地使新柳拂
新柳拂――――(风)使新柳(的枝条)摆动。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在古代是一个被严格区分的概念。
比如“拂”字,本义就是“拂尘”,“掸去”之意。
古代喜欢用长袖临时代替掸子掸灰尘,就派生出了“拂袖而去”这个词,此时的“拂”字多了一个“甩”的含义。
此外,“拂”字还可以通过引申,会意,或与其它字联用派生出许多字义,直至现代汉语中更是泛滥成灾。
这就给我们提出来一个思索。律诗讲究格律,那么组词造句究竟按什么标准?是按古代汉语语法,还是现代汉语语法?
比如这句“楚地拂新柳”。楚地先暂时忽略。把后置主语还原后就成了“新柳拂”,此处的“新柳拂”能否解释为“新柳摆动”?现代汉语随意引申古汉字的字义,造成的后果是组词的泛滥。所以在现代人心中觉得这样解释无妨。
但是,作者在这里“耍”的就是主语后置,使动用法。那么上述“新柳拂”解为“新柳飘动”依古汉语语法这样解释就是不被允许的。
“风拂新柳”,“风使新柳拂”才是正解。
古代人很看重这一点,谁是施者,谁是受者,必须要严加区分,其背后也是隐含有政治哲学。
新柳本是宾语,是被施者,不可篡位做施者,作主语,不可僭越。通过使动用法仍要还原为宾语。此为正解。
今人已经不注意这些细节了。古汉语语法也同我们诗礼一样,也是礼制的组成部分。
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混用,其实与新旧韵混用的性质一样,都有待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