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蜀属于中间派,他的泛论倾向于“夹平”,他的“特指”属于王力说。
按照“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王力派的孤平说被包含在内。
那种说法正确呢?从望文生义角度,二者都对;从格律诗平仄二平相连的基本原理,二者也对。王力的定义单一,救拗方便,有矩可依;启功派定义面广,救拗难度大,有的只好下句救。
2).孤平的历史踪迹
①纵翻典籍,清初以前没有相关这个理论的记载。只有偶尔的诗例记载,宋代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方回:“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因为没有明确的名称,人们把它当一般拗救看待,“亦诗家通例也”。
②直到清朝有一个人,叫王士祯(1634—1711),生在明朝末年,别号“渔洋山人”,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据说有一次,康熙与诸大臣闲聊律诗,故意为难王士祯。康熙问:殿试时律诗作品,若两人格律水平一致以何取状元? 王士祯答:看五音与韵尾结合。 康熙继续开玩笑:若依旧一致呢? 王答:看主音运用。 康熙继续为难道:还是一致怎么办? 王答:看音律与内容的结合。康继续道:若依旧一致?王答:看“孤平”。于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孤平二字!康熙和在场尚有其他大臣,未听闻过孤平,乃问:何为孤平?王解释: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平”这个句式,当三不论,如果为仄,除去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孤独,孤单也。 王士祯讲的孤平,是在殿试七言律句取状元的情况下,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时,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才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塞责。后来,回到其在北京开的学馆(教授律诗),王士祯的学生问道:先生,我们是不是也要论“孤平”呢? 王回答:“等你们殿试时再说吧,你以为你们全是状元吗?”显见这是一种急智,并不是把孤平当很大的问题提出的。假如康熙说无孤平又奈何,说不定王士祯又会列举两仄夹一平甚至孤仄呢。事实上,自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中。
后来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首次提出拗救的观念,开创了有清以来诗律研究的风气;提出忌孤平的思想,与拗救观念一起,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论调,有匡正之功。他对孤平做过具体的解释,在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的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王士祯认为在五律用韵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平,断不可用仄声,使平声字孤立,要保持两个平声字相连不单;在“仄仄仄平平”句中,则第一字可平仄不拘。
又于第七式〈七言仄起入韵〉引例诗起句:“待日金门漏未稀”第三字下有注曰:“此字必平,凡平不可令单。此字关系,起句不比三五七句。”
即是说用韵的句要比不用韵的句子要求严格,在用韵的句子要注意“孤平”。书中王士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孤平”的概念,也没提到“拗救”,但他所说的就是当代学者王力所总结的定义。所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到“孤平”的人。
③继王士祯后,他的甥婿、康熙进士赵执信(1659—1733),在其《声调谱》于五言律诗中,引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诗第二句“茧蚕初引丝”,于初字下注“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又举李商隐《落花》诗首联对句“小园花乱飞”,花字下注“此字拗救”。并于诗后注明:“‘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又云: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总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这里,赵执信即提到了五言用韵句“仄平仄仄平”与七言的“孤平”问题,也提出了非用韵句“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的“孤平”问题。更主要的是还提出了“本句自救”与“对句互救”的拗救办法。比王士祯的理论更进了一层,更显具体些,但他仍未使用到“孤平”这个词语。
④乾隆年间学者李汝襄(生卒不详),在其所著《广声调谱》二卷卷上〈五言律诗〉一章,所列五律诸式中有“孤平式”,引诗例三首;
唐•杜甫《翫月呈汉中王》起句:“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李白《南阳送客》次句:“(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次句:“(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李汝襄在此三例诗句的首字旁,均标出“孤平”所在,并在后面写道“孤平为近体诗之大忌,以其不叶也。但五律近古,与七律不同,故唐诗全帙中,不无壹二用者,然必借拗体以配之。此在古人故作放笔,非无心也。若不察而误用,失之远矣。”还明确指出:“凡遇‘平平仄仄平’之句,其第一字断不宜仄。然亦有第一字用仄者第三字必用平,谓之拗句。”并引郑谷《书村叟壁》诗首句为例:“‘草肥朝牧牛’,草字用仄,使朝字亦用仄,则肥字为平字单行而不纉矣。此将朝字用平,则肥字不得于上,犹得于下也,仍不单行,故名拗句而可用也。”
李汝襄所列的三例“孤平”句式,俱是用韵句(平平仄仄平)首字原当平声而拗用仄声(仄平仄仄平)),出现第二字“孤平”的问题。并没有提到非用韵仄脚句存在“孤平”的问题,这就是说全是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中犯“孤平”。首提“孤平”是近体诗“大忌”。以此看来,李汝襄的“孤平”理论算是阶段上集大成者,对后世王力等学者的研究影响至深。
⑤第四个提及孤平的是同治年间学者董文焕。董文焕(1833—1877),初名文涣,字尧章;榜名文焕,字研樵,室名“不薄今人爱古人之室”,洪洞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日讲起居注官,处放甘凉兵备道,转巩秦阶道道员,厘舍局总办等。董文焕学问渊深,著述颇富,有《藐姑射山房诗集》二卷、《砚樵山房诗集初编》八卷续编四卷、《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等十数种。在其《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一提出:“仄平仄仄平句式中,单一平声为两仄所夹者为'夹平’。”这是第一个提出“两仄夹一平”的人。并进一步解释“两仄夹一平”的救法:“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首字不救,则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三字既平,则首句亦可拗仄,盖二三连平即不犯夹平,则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
当代的代表人物有
⑥王力先生(1900—1986),力主李汝襄孤平说。《诗词格律》第三节《律诗的平仄(四)》“孤平的避忌”中写道:“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排律)的大忌。”这一观点,在《汉语诗律学》中做了更为详尽的阐释。。
⑦第二个是吴文蜀先生(1919—2006)。吴先生系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香港《周末报》编辑,广州《快活报》编辑,武汉通俗出版社编辑,中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其《词学概论》中,吴先生指出:“所谓孤平,从字义来看,就是孤立的平声字,是指一句诗的范围说的。如果诗句中出现孤立的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但仄尾句不在考虑之列。
⑧第三个就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1912—2005)了。在《诗文声律论稿》中,启功先生指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的首尾单平并不在内。”他认为不管是平脚句还是仄脚句,凡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仄平仄),就是犯孤平。
⑨第四个是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林正三生于1943年,台北人,字立人,号惜余斋主人。幼承庭训,于古文稍有涉猎。中年折节向学,先后向诸多名家学习书法、诗联、篆刻、声韵,后专攻诗文和闽南汉语之声韵。曾任台北图书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瀛社总干事、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指导老师、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现任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惜余斋文艺工作室主持人,还担任各民间社团诗文声韵讲习。在著作《诗学概要》中,林先生指出:“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即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即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能容许。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3).救孤平走红原因
主要是权威、专家的推波助澜造成。清人赵执信认为唐诗中“不无壹二用者,”即出现得少。王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唐人於近体诗中孤平绝对避免。”林正三虽不说唐诗绝无,却以认真考证的口气说道:“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由于他们用“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这个虚假事实作为依据,而一般人极难读遍唐诗,更不可能对全唐诗进行声律的分析和统计,因而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加上对权威学者的极端信任,于是孤平真的成为格律诗的大忌了。
4).孤平的实际情况
事实证明,唐诗中有不少孤平句,确证着唐朝的诗人们并不视孤平为诗家之大忌,并不特别地规避孤平。若说两仄夹一平也为孤平,那例子可就举不胜举了。资料中大量的孤平例子说明王力先生们学问做得并不深入,误己误人,谬误横流,流毒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