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51

说孤平

[复制链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3 09: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律诗平仄变化(说拗) 教案笔记

一、所要用的格律诗理论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这里所用的为平仄。

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诗句末三字节奏为12或21。(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末三字或一平二仄,或二平一仄,没有三个字平仄相同的。

3. 二四六分明最主要表现在三条

一是“平仄相间”,一句中的相邻音节不同声调,平声后面是仄声,仄声后面是平声。

一是“平仄相对”,偶数句的第一个音节与前一个奇数句的第一个音节声调不同。例如:第一句若以平声音节开头,则第二句的开头音节应为仄声。

一是“平仄相粘”,奇数句的第一个音节与前一个偶数句的第一个音节声调相同。例如:第二句若以平声音节开头,则第三句也以平声音节开头。

二、教学原则

遇到理论与实践矛盾时,理论应该指导实践。凡诗词实际与理论不合的,听从理论的指挥,不以专家学者所说为准,不跟风不盲从不迷信。既承认存在就是合理的,又记住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我们这样就能对“拗”有清醒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排除法,把不适合的组合一一排除。安排:第一部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类型、例子),收集各种说法和例子,第二部分——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检查是否符合要素要求),从理论上分析它们的正误,例子是为理论服务的,理论不能被例子误导。

三、格律诗诗句的平仄基本句式(常格)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古风、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格律诗平仄变化说明

凡是平仄不合格律诗的基本平仄句式的,都属于拗。拗:不顺口,旧诗中平仄不依常格。违反平仄常格的律诗叫拗律;格律诗中不合常格的字叫拗字;格律诗中不合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对格律诗的拗句,进行补救的叫拗救。

拗句类型

句子中的字的平仄不合常格(不合既定平仄)的,都应该算“出律”。凡拗,都属于出律,但情节有轻重,要区别对待。

(一)、失粘(折腰体)

“粘”是连的意思,从平仄来说,就是平粘平、仄粘仄。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绝句有折腰体,律诗也有折腰体。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因为第一字可以不拘平仄,因此,粘的检查重点在第二字。

例释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为平起式。第二句仄起,按说第三句也应仄起,但第三句却是平起,这便是失粘。

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  赵彦昭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此为仄起式。第二句平起,按说第三句也应平起,但第三句却是仄起,这便是失粘。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9: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小拗
七言中为135不论,在五言中为13不论。五言中13平仄不合基本句式要求的叫小拗。诗界有一种说法是“遇拗必救”,这种做法太死,救与不救,要前后观察而定。
A /先看五言中3不变而1变的小拗。
模式:
①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②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③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④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说明  前为基本句式,后为小拗句式。
1.救孤平     孤平之一
孤平有两种定义。
a.对五言而言,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我们发现①②③都不须救,也无法救,有时救了反而误事。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④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与平仄仄平仄仄平。
b.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这是从字面下定义。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下过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可以顾名思义了。(见后)
按王力教授所说,仄平仄仄平的孤平是一定要救的,王力并且说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唐朝真的无孤平例吗,其实孤平不忌的例子很多。
王勃 【重别薛华】 柏(遑)共百年。 (共,仄声)
60 8 李峤 【绫】 竹(根)雪霰文。
98 8 赵冬曦 【答张燕公翻著葛巾见呈之作】左(车)理自均。
147 132 刘长卿 【送友人西上】 五(陵)远客归。
160 85 孟浩然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到(家)日已曛。
184 18 李白 【平虏将军妻】入(门)二十年。
184 23 李白 【放后遇恩不沾】霈(然)德泽开。
李白《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其一)月(明)白笴陂。
李白《奔亡道中》(其五)欲(行)远道迷。
李白【襄阳曲四首】莫(看)堕泪碑。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一(朝)飒已衰。水(车)岭最奇。月(明)白鹭飞。
李白【游秋浦白笴陂二首】月(明)白笴陂。
李白【口号】酒(临)远水倾。
李白【越女词五首】会(稽)素舸郎。
李白【南阳送客】寸(心)贵不忘。
李白【金陵新亭】不(忧)社稷倾。
李白【登瓦官阁】仰(攀)日月行。
李白【秋夜独坐怀故山】远(游)学屈平。出(陪)玉辇行。
227 73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夜(深)露气清
231 76 杜甫 【玉腕骝(江陵节度卫公马也)】尚(书)玉腕骝。
杜甫《舟中》只(应)学水仙。
杜甫《奉汉中王手扎》水(长)注海奔。
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俊】臂(悬)两角弓。
杜甫【春水生二绝】一夜水(高)二尺强。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霸主并(吞)在物情。
杜甫【覃山人隐居】南极老(人)自有星。
448 67 白居易 【微之就拜尚书,居易续除刑部,因书贺意,兼咏离怀】君作尚(书)镇浙东。
白居易【有感】绝(弦)与断丝。
白居易【喜晴联句】喜(于)未雨时。
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嘉陵夜有怀二首】不暖不(寒)慢慢风。
白居易【夜坐】灯下有(时)坐彻明。
白居易【欢喜二偈】礼彻佛(名)百部经。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蚕老茧(成)不庇身。艾叶雀(衔)夺燕巢。
白居易【咏怀】亦(任)白发生。
白居易【烹葵】绿(英)滑且肥。
白居易【病中逢秋,招客夜酌】卧(来)半月馀。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俸(沾)五十千。
237 51 钱起 【静夜酬通上人问疾】舍(毫)问药王。
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等(闲)不可寻。
钱起【蓝田溪杂咏】坐(来)石上云。有(时)载酒来。
钱起【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忆(山)得采薇。
245 9 韩□ 【送郑员外(郑时在熊尚书幕府)】心顾尚(书)自有期。
270 63 戎昱 【江上柳送人】与(君)又解携。
273 35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一作方干诗,题云送卢评事东归)】出(关)送故人。
戴叔伦【谷城逢杨评事】远自五(陵)独窜身。
303 33 刘商 【题杨侍郎新亭】静(松)画一枝。
384 90 张籍 【早春闲游】独(宜)作冷官。
482 3 李绅 【却到浙西】林极翳(桑)顾所求。
496 32 姚合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六(经)与一琴 。
496 42 姚合 【送文著上人游越】处处铁(钟)石磬声。
496 47 姚合 【送崔郎中赴常州】江上政(声)复欲归。
496 56 姚合 【送朱庆余及第后归越】劝(君)缓上车。
496 63 姚合 【送僧默然】出(家)侍母前。  
496 85 姚合 【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尚(书)待远公。  
497 42 姚合 【寄元绪上人】石(窗)紫藓墙。  
497 90 姚合 【赠任士曹】命(通)侍玉除。
姚合《霁后登楼》独(吟)落照中。
557 42 朱可名 【应举日寄兄弟】上(书)紫阁前。
569 21 李群玉 【广江驿饯筵留别】别(筵)欲尽秋。
572 16 贾岛 【送田卓入华山】草(堂)瀑布边。
572 102 贾岛 【送李溟谒宥州李权使君】月(斜)灞水流。
573 68 贾岛 【寄乔侍郎】手(擎)紫栗条。
573 80 贾岛 【宿成湘林下】酒(因)客寝迟。
贾岛《送空公往金州》手(中)楖栗粗。
贾岛【宿悬泉驿】晓(行)沥水楼。
586 57 刘沧 【下第后怀旧居】春尽灞(原)白发生。
595 20 于武陵 【寄北客】月(圆)十二回。
595 45 于武陵 【过洛阳城】古(来)利与名。
632 75 司空图 【漫书二首】判(须)冒雨频。
643 43 李山甫 【寄卫别驾】萧索净(名)老病心。
643 73 李山甫 【别墅】碧(烟)水面生。
663 25 罗隐 【钱唐见芮逢】狂忆判(身)入酒船。
685 15 吴融 【早发(一作登)潼关】玉(阶)澹澹寒。
801 17 崔仲容 【赠所思】所(居)幸接邻。
848 59 栖蟾 【牧童】月(明)抚掌归。
868 23 陈季卿 【江亭晚望题书斋乡里】半(随)逝水流。
崔曙【对雨送郑陵】寄(心)海上云。
李衍《幸秦川上梓潼山》上(窥)华岳巅。(华,仄声)
王维《偶然作六首》老(来)懒赋诗。
王维【辋川集•文杏馆】不(知)栋里云。
高適《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醉(多)适不愁。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可(望)不可攀。
李商隐【柳枝五首】柳(枝)井上蟠。画(屏)绣步障。
李商隐【拟意】溅(裙)杜若洲。
李贺【昌谷北园新笋】鸟重一(枝)入酒尊。
裴说《冬日后作》鬓(根)已半丝。
李伦《顾城》白(云)几代耕。
崔惠童《宴城东庄》一月主(人)笑几回。
岑参【寄韩樽】别(来)未得书。
岑参【澧头送蒋侯】我(家)澧水西。
岑参【早上五盘岭】旷(然)出五盘。
刘洞【石城怀古】石(城)古岸头。
徐彦伯【采莲曲】妾(家)越水边。
韦应物【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社(时)放吏归。
韦应物【郡中西斋】玉(书)示道流。
韦应物【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所(忧)在素餐。
邵谒【瞽者叹】我(心)岂不平。  
李正封【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鹿(鸣)涧草香。
孟郊【酬郑毗踯躅咏】岂(关)地势偏。
孟郊【济源寒食】一日踏(春)一百回。
孟郊【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酒(中)别有神。
孟郊【蓝溪元居士草堂】土(劳)稼穑翁。
孟郊【投赠张端公(一孟郊作赠裴枢端公)】月(杯)夜景幽。
孟郊【子庆诗】放(麛)者是谁。
元稹【直台】鸟(惊)海鹭眠。
元稹【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并(怜)可鉴形。
刘叉【嘲荆卿】报(恩)不到头。
吕岩《五言》太(阳)伏太阴。
吕岩【绝句】零落白(云)锁石梯。闻说不(平)便放杯。
徐铉【离歌辞五首】但知(尽)意看。
晁采【子夜歌十八首】玉(杯)挹赠郎。
隐峦【逢老人】路(逢)一老翁。
贯休【少年行】自(拳)五色裘。
杜光庭【富贵曲】岂(知)两片云。
杜光庭【咏西施】脸(横)一寸波。
春台仙【游春台诗】玉(幢)亘碧虚。
洛川仙女【答张郁歌】彩(云)入帝乡。
滕传胤【赠人】立(身)信有馀。
李颀【野老曝背】百岁老(翁)不种田。
刘言史【弼公院问病】直待众(生)苦尽时。
杜牧【寄远】清夜一(声)白雪微。
李郢【张郎中宅戏赠】薄雪燕(蓊)紫燕钗。
周繇【以人参遗段成式】更请伯(言)审细看。
韩偓【自负】曾被谪(仙)痛咬来。
周昙【春秋战国门•又吟】马毙厩(人)欲就刑。
周昙【春秋战国门•再吟】曲突徙(薪)不谓贤。
杨莱儿【答小子弟诗】黄口小(儿)口莫凭。
皎然【送胜云小师】昨日雪(山)记尔名。
李浩【大丹诗四首】混沌未(分)我独存。
张太华【葬后见形诗】泪湿夜(襟)损翠钿。
【凤凰台怪和歌四首】难寄妾(心)字字明。
王昌龄【上马当山神】奏上大(王)不取钱。
李浩【大丹诗四首】混沌未(分)我独存。
赵叔达【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献(賝)弄栋来。
寒山【诗三百三首】用(之)各有宜。
寒山【诗三百三首】读(书)览五行。
拾得【诗】亦(须)卧铁床。
吴筠【高士咏?荣启期】一(言)醉孔丘。
吴筠【高士咏?严子陵】一(来)遇帝庭。
杨发【南野逢田客】万事在(天)管不迷。
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寒殿一(灯)夜更高。
徐夤【谢主人惠绿酒白鱼】早起雀(声)送喜频。
陈季卿【江亭晚望题书斋】乡里半(随)逝水流。
张九龄【使还都湘东作】坐(愁)只自怡。
张说【五君咏五首?苏许公瑰】许(公)信国桢。
王丘【咏史】盛(名)亦险艰。
包融【酬忠公林亭】寂(居)岁已侵。
王湾【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弱(龄)许翰场。
崔国辅【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故(人)感在兹。
储光羲【昭圣观】彩(云)独在门。
储光羲【哥舒大夫颂德】蹶(张)在幕庭。
陶翰【出萧关怀古】羽(书)日夜传。
包佶【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赍(来)上海查。
柳宗元【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小(人)守竞危。
刘昚虚【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亦(惟)立此身。
薛能【春雨】并“风”竹树间。
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保(劳)琢碔砆。
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遣(簪)莫弃捐。
陆龟蒙【奉和袭美新秋言怀三十韵次韵】但(和)大小包。
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郄(家)贵舅甥。
李宾【登瓦官寺阁】仰(攀)日月行。
李缜【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寄包秘监李吏部赵婺州中…十四韵】玩(奇)物不殚。
即便省试贴中也有。如【省试白云起封中】 陈希烈
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王封。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素光非曳练,灵贶是从龙。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第四句孤平)
其他帖子例
宋•王禹偁《畲田词五首》相助力(耕)岂有偏。
宋•苏轼《游太平寺浄土院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特奇为作小诗》天雨曼(陀)照玉盘。
明•戚继光《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哀。
淸康熙探花程元章《梅花诗十首》(其九)泻下丽(珠)满玉盘。
清•王士祯《过长沮丶桀溺耦耕处》始(知)沮溺心。

这些例子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仄平仄仄平的孤平是一定要救的神话,对救孤平的权威性提出挑战。
对a来说,使仄平仄仄平的两个平声字连在一块,就叫救孤平。救的方法是“一拗三救”,即一字仄则三字改仄为平,成“仄平平仄平”,王力教授所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当然,救孤平是主流,例子数不清,只举一例说明,如
李白《夜泊山寺》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最后一句便是救孤平。“恐”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前四字便会出现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于是在本是仄声的第三字处改用平声字“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9: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B/再看五言中3变而1不变的小拗。
①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②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③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④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三变而一不变的小拗比三不变而一变的小拗复杂多了。得一条一条来研究。
2、②.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孤平之二
一种说法,所谓孤平,应该是指句中的平声都被“孤立”了。句中的平声都被仄声分割开来,成了“孤立”的平声,所以称“孤平”。孤平的“孤”字不是单一的意思,而是孤立的意思。因为在每一个律句中,必须至少有一处是两个平声相连的。在五言中只要两个平不连在一起的都是孤平,也就是只要两仄夹一平的都属于孤平。如仄仄仄平仄就是孤平,王力却称它为半拗;平仄仄平仄,则叫双孤平;仄平仄平仄,不但是大拗,还又是双孤平。对此有“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的说法,就是说对此式的拗救也有两说,一说可以不救,一说应救。王力说:“(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不救例(例太多随便收集一些):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六”字拗,不救。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字拗,不救。李白《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一”字拗,不救;“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碧”字拗,不救。
卷160_183 【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卷190_14 【答令狐士曹、独孤兵曹联骑暮归望山见寄】韦应物
枉书独宿对流水,遥羡归时满夕岚。
卷192_3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韦应物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卷193_32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韦应物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卷202_38 【咏木老人】梁锽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卷226_91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杜甫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卷239_88 【与赵莒茶宴】钱起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卷267_91 【赠远】顾况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卷274_60 【忆原上人】戴叔伦
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

若本句救的话则三拗一救。即三为仄便把一改为平,成“平仄仄平仄”。这种改法便成双孤平,仍不脱孤平。所以出现下句救的方法。
赵执信在《声调谱》里说:“起句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平仄仄平仄和仄仄仄平仄,他认为本句没救,主张下句用“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来救。有人把这种下句救上句叫做“出三拗,对三救”,或“上三拗,下三救”。
对句(双句)犯了孤平,就必须“双救”。 即如果在拗句的下句紧跟一个孤平句,在救孤平的同时,就把上句的拗也救过来了。一个平声字,既救了本句的孤平,又救了上句的拗,这就叫“一平双救”。例如杜甫五律《捣衣》:“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下句“况”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便以“长”字救(由仄改用平)孤平,而上句的“苦”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这个“长”字也兼救上句,这叫做“双救”。这种说法对否值得研究。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昚虚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司空曙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藉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许浑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李商隐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韦庄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杜甫诗的孤平双救句很多,潭州雨梦就列举了17句: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花亚欲移竹,鸟窥新卷帘。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
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
朋酒日欢会,老夫今始知。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避地岁时晚,窜身筋骨劳。
行在仅闻信,此生随所遭。
天上麒麟儿,复作游西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0: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3 13:44 编辑

理论探讨

1.折腰体
格律诗与古风的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格律诗要求“平仄相粘”,古风则率意而为之。由于唐时格律诗受古风影响较深,失粘的情况常有,格律诗定型后,“平仄相粘”这条要求就严格起来。唐朝时把失粘的格律诗称之为折腰体,此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折腰体”。这种折腰体后代也不能绝迹,可以把它看作是格律诗中的变格(杂体)说是新体也可,但不要因为此体首数多、影响大便是格律正体。
折腰体是把绝句和律诗分作两部分,造成两部分平仄句式结构相同。这与任何联之间产生的失粘不一样,有人把它称之为顺风体。折腰体有规律,顺风体无规律;折腰体使诗两部分平仄结构一样,顺风体打乱了诗的结构。

点评

格律文体中的所谓【格律】,主要就是【声律】,只有声律进驻文体,这种文体才可以称得上格律体。所以谈格律,说到底主要就是谈声律。 律诗、律联、律句的声调排列组合格式,主要就是律句,律句可以说是律联和律诗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3 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0:00
理论探讨

1.折腰体

格律文体中的所谓【格律】,主要就是【声律】,只有声律进驻文体,这种文体才可以称得上格律体。所以谈格律,说到底主要就是谈声律。
律诗、律联、律句的声调排列组合格式,主要就是律句,律句可以说是律联和律诗的声律基础。没有律句,就谈不是律联,谈不上律联,也就谈不上律诗了!所谓律诗、律联、律句的声调谱,都是一定理论的支持,图标只是简洁而又直观的具体反映。请问:你在主楼贴里的所谓【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来源于何时何种理论,依据三羊的阅历,至少在唐宋时期,并无这种平仄格式谱,更没有制作平仄格式谱的理论。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
我们拿明朝才有的公制称,去衡量唐宋时期的市制秤,岂不如你所说【关公战秦琼】了吗?

点评

和你是两条道上的车,谈不拢。声律和格律是两回事。声律是古风中的事,格律是格律诗中的事。你要合在一起,我们无法谈。  发表于 2017-7-13 13: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4: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4 06:37 编辑

2.孤平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北京李子等就提出救孤平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会有争议?原因是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孤平”的概念和理论。从历史到今天为止,孤平就从未被任何官方机构纳入过格律的范畴。也没有一次在科举考试中,论过孤平。
1).定义的不确定性
古代无孤平记载,自然无孤平的定义;清朝出现孤平一词,但无人下定义。直到当代才有人为之定义。正如启功所言:“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由于概念不够明晰,缺乏权威性的统一定论,便一直存有争议,对孤平的各自理解不同,顾名思义,推理演绎,便总结出两种不尽相同的定义,而形成两派学说。第一种以王力为代表,承继清人王士祯、赵执信、李汝襄观点,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见王力《诗词格律》)按照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的“孤平”说,只有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的首字拗仄,或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的第三字拗仄,才叫出现了“孤平”。
第二种以启功、林正三为代表,承继清人董文焕观点,“‘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更顺畅地说,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按照“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其所谓的“孤平”者可就多了。以七言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句,就可能出现“仄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仄”,更还可能出现两处“两仄夹一平”的“孤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句,就可能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式句,就可能出现“仄仄平平仄平仄”,或者,也还可能出现所谓的“双孤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句,就可能出现“仄平仄仄仄平平”。等等。
吴文蜀属于中间派,他的泛论倾向于“夹平”,他的“特指”属于王力说。
按照“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王力派的孤平说被包含在内。
那种说法正确呢?从望文生义角度,二者都对;从格律诗平仄二平相连的基本原理,二者也对。王力的定义单一,救拗方便,有矩可依;启功派定义面广,救拗难度大,有的只好下句救。
2).孤平的历史踪迹
①纵翻典籍,清初以前没有相关这个理论的记载。只有偶尔的诗例记载,宋代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方回:“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因为没有明确的名称,人们把它当一般拗救看待,“亦诗家通例也”。

②直到清朝有一个人,叫王士祯(1634—1711),生在明朝末年,别号“渔洋山人”,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据说有一次,康熙与诸大臣闲聊律诗,故意为难王士祯。康熙问:殿试时律诗作品,若两人格律水平一致以何取状元? 王士祯答:看五音与韵尾结合。 康熙继续开玩笑:若依旧一致呢? 王答:看主音运用。 康熙继续为难道:还是一致怎么办? 王答:看音律与内容的结合。康继续道:若依旧一致?王答:看“孤平”。于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孤平二字!康熙和在场尚有其他大臣,未听闻过孤平,乃问:何为孤平?王解释: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平”这个句式,当三不论,如果为仄,除去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孤独,孤单也。 王士祯讲的孤平,是在殿试七言律句取状元的情况下,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时,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才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塞责。后来,回到其在北京开的学馆(教授律诗),王士祯的学生问道:先生,我们是不是也要论“孤平”呢? 王回答:“等你们殿试时再说吧,你以为你们全是状元吗?”显见这是一种急智,并不是把孤平当很大的问题提出的。假如康熙说无孤平又奈何,说不定王士祯又会列举两仄夹一平甚至孤仄呢。事实上,自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中。
后来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首次提出拗救的观念,开创了有清以来诗律研究的风气;提出忌孤平的思想,与拗救观念一起,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论调,有匡正之功。他对孤平做过具体的解释,在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的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王士祯认为在五律用韵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平,断不可用仄声,使平声字孤立,要保持两个平声字相连不单;在“仄仄仄平平”句中,则第一字可平仄不拘。
又于第七式〈七言仄起入韵〉引例诗起句:“待日金门漏未稀”第三字下有注曰:“此字必平,凡平不可令单。此字关系,起句不比三五七句。”
即是说用韵的句要比不用韵的句子要求严格,在用韵的句子要注意“孤平”。书中王士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孤平”的概念,也没提到“拗救”,但他所说的就是当代学者王力所总结的定义。所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到“孤平”的人。
③继王士祯后,他的甥婿、康熙进士赵执信(1659—1733),在其《声调谱》于五言律诗中,引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诗第二句“茧蚕初引丝”,于初字下注“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又举李商隐《落花》诗首联对句“小园花乱飞”,花字下注“此字拗救”。并于诗后注明:“‘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又云: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总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这里,赵执信即提到了五言用韵句“仄平仄仄平”与七言的“孤平”问题,也提出了非用韵句“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的“孤平”问题。更主要的是还提出了“本句自救”与“对句互救”的拗救办法。比王士祯的理论更进了一层,更显具体些,但他仍未使用到“孤平”这个词语。
④乾隆年间学者李汝襄(生卒不详),在其所著《广声调谱》二卷卷上〈五言律诗〉一章,所列五律诸式中有“孤平式”,引诗例三首;
唐•杜甫《翫月呈汉中王》起句:“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李白《南阳送客》次句:“(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次句:“(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李汝襄在此三例诗句的首字旁,均标出“孤平”所在,并在后面写道“孤平为近体诗之大忌,以其不叶也。但五律近古,与七律不同,故唐诗全帙中,不无壹二用者,然必借拗体以配之。此在古人故作放笔,非无心也。若不察而误用,失之远矣。”还明确指出:“凡遇‘平平仄仄平’之句,其第一字断不宜仄。然亦有第一字用仄者第三字必用平,谓之拗句。”并引郑谷《书村叟壁》诗首句为例:“‘草肥朝牧牛’,草字用仄,使朝字亦用仄,则肥字为平字单行而不纉矣。此将朝字用平,则肥字不得于上,犹得于下也,仍不单行,故名拗句而可用也。”
李汝襄所列的三例“孤平”句式,俱是用韵句(平平仄仄平)首字原当平声而拗用仄声(仄平仄仄平)),出现第二字“孤平”的问题。并没有提到非用韵仄脚句存在“孤平”的问题,这就是说全是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中犯“孤平”。首提“孤平”是近体诗“大忌”。以此看来,李汝襄的“孤平”理论算是阶段上集大成者,对后世王力等学者的研究影响至深。
⑤第四个提及孤平的是同治年间学者董文焕。董文焕(1833—1877),初名文涣,字尧章;榜名文焕,字研樵,室名“不薄今人爱古人之室”,洪洞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日讲起居注官,处放甘凉兵备道,转巩秦阶道道员,厘舍局总办等。董文焕学问渊深,著述颇富,有《藐姑射山房诗集》二卷、《砚樵山房诗集初编》八卷续编四卷、《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等十数种。在其《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一提出:“仄平仄仄平句式中,单一平声为两仄所夹者为'夹平’。”这是第一个提出“两仄夹一平”的人。并进一步解释“两仄夹一平”的救法:“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首字不救,则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三字既平,则首句亦可拗仄,盖二三连平即不犯夹平,则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
当代的代表人物有
⑥王力先生(1900—1986),力主李汝襄孤平说。《诗词格律》第三节《律诗的平仄(四)》“孤平的避忌”中写道:“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排律)的大忌。”这一观点,在《汉语诗律学》中做了更为详尽的阐释。。
⑦第二个是吴文蜀先生(1919—2006)。吴先生系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香港《周末报》编辑,广州《快活报》编辑,武汉通俗出版社编辑,中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其《词学概论》中,吴先生指出:“所谓孤平,从字义来看,就是孤立的平声字,是指一句诗的范围说的。如果诗句中出现孤立的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但仄尾句不在考虑之列。
⑧第三个就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1912—2005)了。在《诗文声律论稿》中,启功先生指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的首尾单平并不在内。”他认为不管是平脚句还是仄脚句,凡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仄平仄),就是犯孤平。
⑨第四个是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林正三生于1943年,台北人,字立人,号惜余斋主人。幼承庭训,于古文稍有涉猎。中年折节向学,先后向诸多名家学习书法、诗联、篆刻、声韵,后专攻诗文和闽南汉语之声韵。曾任台北图书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瀛社总干事、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指导老师、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现任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惜余斋文艺工作室主持人,还担任各民间社团诗文声韵讲习。在著作《诗学概要》中,林先生指出:“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即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即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能容许。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3).救孤平走红原因
主要是权威、专家的推波助澜造成。清人赵执信认为唐诗中“不无壹二用者,”即出现得少。王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唐人於近体诗中孤平绝对避免。”林正三虽不说唐诗绝无,却以认真考证的口气说道:“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由于他们用“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这个虚假事实作为依据,而一般人极难读遍唐诗,更不可能对全唐诗进行声律的分析和统计,因而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加上对权威学者的极端信任,于是孤平真的成为格律诗的大忌了。

4).孤平的实际情况
事实证明,唐诗中有不少孤平句,确证着唐朝的诗人们并不视孤平为诗家之大忌,并不特别地规避孤平。若说两仄夹一平也为孤平,那例子可就举不胜举了。资料中大量的孤平例子说明王力先生们学问做得并不深入,误己误人,谬误横流,流毒甚广。

点评

五言诗律中,合律、不忌、宜忌、禁忌句之我见 我在律诗平仄小议中,说过五言诗律,合律句有十个,即四个标律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三个等律句(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6:56
对于孤平拗救说,我也是不甚认同的。因为有对孤平句的禁忌,所以人们写时自然要想方设法的规避。故于“仄平平仄平”句式,与其说三字处改平是本句拗救,还不如直接说是为了规避孤平的呢。我有个看法:不但孤平、三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5:56
简单问题复杂化,没有必要。多看看古人诗什么都有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04:20
关于【孤平】和【三平】的说法,王力在其晚年的《诗词格律概要》中,已经改口不再说是【大忌】了! 王力说【孤平】,是是个旧术语(并且不是在正文而是在注解里说的)。 王力说【三平】,是罕见的例外。并列举两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3 1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5: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你是两条道上的车,谈不拢。声律和格律是两回事。声律是古风中的事,格律是格律诗中的事。你要合在一起,我们无法谈。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声律,是格律的部分。
声律和格律当然就是两回事!
不知你的所谓【格律】,究竟是什么?

点评

没空给你讲,自求多福吧。声律不是格律的一部分。你混为一谈,我是不会与你谈的。我的特点是概念分明  发表于 2017-7-13 16: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5: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省试白云起封中】 陈希烈
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王封。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
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
素光非曳练,灵贶是从龙。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第四句孤平)
=======================
【宁】字,平仄两读!

点评

平仄两读字分两种,一种怎么读都行,一种由义决定音,千万不要摸到胡子就是爸。这里非读仄不可  发表于 2017-7-13 16: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6: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7-13 16:07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4:35
2.孤平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北京李子等就提出救孤平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会有争议?原因是古人没有 ...

关于【孤平】和【三平】的说法,王力在其晚年的《诗词格律概要》中,已经改口不再说是【大忌】了!
王力说,【孤平】是个旧术语(并且不是在正文而是在注解里说的)。
王力说,【三平】是罕见的例外。并列举两首【三平】的诗例: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浮”字宜仄而平)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思”字宜仄而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点评

王力在文革中一炒现饭,二含含糊糊。不怪他,时代使然。那时他每出一书,我都买,后来越看越好笑,然后就不买了。  发表于 2017-7-13 16: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6: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的格律定型,不知楼主认为在什么时候,反正晚唐的科举省试贴,还有24不分明的。

晚唐  文宗开成二年(837)《霓裳羽衣曲》【状元帖】李肱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嵗。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
鳯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曵。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
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平平仄平平?仄入仄平去?平平仄仄仄?仄上平平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去?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去?
平平仄仄仄?平入平平去?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去?
【开元太平时。平平仄平平】
【霞衣竞摇曵。平平仄平仄】
【宴罢水殿空。仄仄仄仄平】


晚唐  僖宗乾符三年(876)《张曲江池》郑 谷185
王泽尚通津,恩波此日新。深疑一夜雨,宛似五湖春。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翠低孤屿柳,香失半汀苹。
凤辇寻佳境,龙舟命近臣。桂花如入手,愿作从游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晚唐  昭宗乾宁二年(895)《宫池产瑞莲》王贞白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鳯池先。
圣日临防丽。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

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点评

不必去苛求准确的时间。以今定义为准。四要素。起码唐朝不考虑。不是它不重要,是没定性,不定的东西怎说得清。这些就是基点。  发表于 2017-7-13 16: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6: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没空给你讲,自求多福吧。声律不是格律的一部分。你混为一谈,我是不会与你谈的。我的特点是概念分明  发表于 12 秒前
=======================
请问,【声律不是格律的一部分】,平仄难道不属于【声律】吗?

点评

平仄属格律,四声属声律。由于今人真知古风者甚少,所以许多书声律格律混为一谈,不怪你。  发表于 2017-7-13 1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6: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7-13 16:23 编辑

三、格律诗诗句的平仄基本句式(常格)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古风、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以上摘自楼主帖======

在下三羊领教楼主:你的所谓的【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是从哪里来的?依据什么理论而构成的!

好也罢,孬也罢;对也罢,错也罢,【好孬对错】总得给一个相对的说法吧!

点评

王力古代汉语。 依据什么理论而构成的!————————看我后面帖子,其中会谈到部分  发表于 2017-7-13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6: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3 16:22 编辑

平仄两读字
平仄两读字分两种,一种怎么读都行,一种由义决定音,千万不要摸到胡子就是爸。

宁分触石容。------宁,这里非读仄不可
王勃 【重别薛华】 柏(遑)共百年。 (共,仄声)
李衍《幸秦川上梓潼山》上(窥)华岳巅。(华,仄声)
后二例是三羊转载别人的帖子时,有人说这两例要排除,共华为两读字。三羊估计自己也不懂,便没有回帖,这里我替你回答吧,它们虽两读,但音随意定,皆为仄声,谁读平声,谁是昏虫。

点评

平仄两读字 平仄两读字分两种,一种怎么读都行,一种由义决定音,千万不要摸到胡子就是爸。 宁分触石容。------宁,这里非读仄不可。 三羊疑问: 你说【宁,这里非读仄不可】,不知依据什么理由? 王勃 【重别薛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3 16: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6: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6:21
平仄两读字
平仄两读字分两种,一种怎么读都行,一种由义决定音,千万不要摸到胡子就是爸。

平仄两读字
平仄两读字分两种,一种怎么读都行,一种由义决定音,千万不要摸到胡子就是爸。
宁分触石容。------宁,这里非读仄不可。

三羊疑问:
你说【宁,这里非读仄不可】,不知依据什么理由?


王勃 【重别薛华】 柏(遑)共百年。 (共,仄声)
李衍《幸秦川上梓潼山》上(窥)华岳巅。(华,仄声)
后二例是三羊转载别人的帖子时,有人说这两例要排除,共华为两读字。三羊估计自己也不懂,便没有回帖,这里我替你回答吧,它们虽两读,但音随意定,皆为仄声,谁读平声,谁是昏虫。

三羊回复:
不回复,并非就等于不懂吧!共,读仄声(柏遑共百年。好像有人提供另外版本,具体是啥已经忘记了)。华山或华岳的华字,读仄声。

点评

不回复,并非就等于不懂吧---我失言了  发表于 2017-7-13 17: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7-13 16:4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就有避忌孤平的明确记载,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方回:“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

点评

http://blog.sina.com.cn/u/2040891680 这个博客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17-7-13 17:50
唐朝科举省试贴,有一个孤平句,由于唐朝没有孤平的说法,三羊没有记清是在哪一首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3 16: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6: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7-13 16:41
宋代就有避忌孤平的明确记载,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 ...

唐朝科举省试贴,有一个孤平句,由于唐朝没有孤平的说法,三羊没有记清是在哪一首了!

点评

孤平例多。他讲的是救孤平的例子与解释  发表于 2017-7-13 17: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7: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7-13 16:19
三、格律诗诗句的平仄基本句式(常格)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古风、词、曲那样分辨四声 ...

依据什么理论而构成的!————————我后面三平收会谈到,你我好朋友不马上答复,于心不安,摘点吧

双平双仄是基本元素
五言诗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单平或单仄的组合。我们把这四个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组成了“步”,再由“步”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组四种:第一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双平步”,后面的“双仄步”与“单平步”互调;第二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双仄步”,后面的“双平步”与“单仄步”互调。大家可以发现,每句开头的第一个“步”,一定是双音步。


我罗嗦说几句,也许对你有些作用。七言中前两个一定是双步,五言的前一个一定是双步。后两个或双单、或单双。这种格律诗的节奏特点便决定了135不论中为什么隔得尾部最远的1是真正不论,3则看情况不论,5则一定要论,也决定了三平收三仄收为什么属于忌,也决定了大拗特拗为什么是大病,也决定了孤平不是病。

点评

节奏理论,你这就不对了! 声律鼻祖沈约有言在先: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 也就说,五言律句的节奏是23两个节奏。即:〇〇——〇〇〇。 假如认为是3个节奏,实在是大错而特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3 1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7: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3 17:53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7-13 16:41
宋代就有避忌孤平的明确记载,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 ...

明确记载-----不当。无“孤平”术语的出现,只能说有“孤平”的记载。
此条早见过。有人评过,有异议,我忘了这人是怎么议论的。等我找找,看找得到么。估计这是最早的记载。纪昀还评论说:此亦单拗法。又有一字双救者,如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3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7:18
依据什么理论而构成的!————————我后面三平收会谈到,你我好朋友不马上答复,于心不安,摘点吧

...

节奏理论,你这就不对了!
声律鼻祖沈约有言在先: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
也就说,五言律句的节奏是23两个节奏。即:〇〇——〇〇〇。
假如认为是3个节奏,实在是大错而特错!

点评

按你说法仄三平收三仄收都是正格了。哈哈 你说的沈约与格律诗何关?他创造了格律诗?又把古风与格律混,真的没有共同语言  发表于 2017-7-13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7: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3 18:19 编辑

附   潭版论孤平(节录)参考用

附论:
孤平属忌否
孤平属律之大忌,历来诗家均如是说。然置疑者举唐诗中有100多句孤平诗以证孤平非大忌,雨梦特辩之:
《全唐诗》到底有孤平句呢?从网上搜得应化雨先生文:[全唐近体诗孤平句],列有近体诗孤平句192句。雨梦增补一首共计193句。扣除误判、仄韵、非近体等,及孤平他救式,实为98句。
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计289年,加五代十国(907年-979年),共计361年。则平均近四年(3.7年)中,(98/361=0.27)全唐所有诗人才-首孤平句诗,算多吗?
2.《全唐诗》作者共2873人(含五代十国),(98/2873=0.034)则近30人中,一生有一人写了一首孤平句诗,算多吗?
3.全唐诗49403律诗17580绝句8270首。其中基本符合格律的绝句律诗含有约20万句。
其中,五言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的句式有27567句,
其中,七言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有30823句
98/27567+30823=98/58390==0.0017
...
是一千句不到2句,实在是小得很。以此推论:唐人还是刻意在避孤平。



刚刚按   讨论研究的方法
1.例不在多,不能用例多为王的方法,做到例不三不立就够了。有便表示存在。我这还没有193句呢
2.王力等人 是认为唐诗中几乎没有孤平,最多也就一两例(他们就是用例不三不立的研究方法)
3.唐朝有没有人论及这种孤平,或者有没有论及救法的
4.唐朝考试能不能找到忌孤平的规定
5.做主要是理论上看他能不能立住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4 04: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4:35
2.孤平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北京李子等就提出救孤平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会有争议?原因是古人没有 ...

简单问题复杂化,没有必要。多看看古人诗什么都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6: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7-13 16:41
宋代就有避忌孤平的明确记载,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 ...

第一条按您的帖子修改为
①纵翻典籍,清初以前没有相关这个理论的记载。只有偶尔的诗例记载,宋代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方回:“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因为没有明确的名称,人们把它当一般拗救看待,“亦诗家通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6: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4 16:49 编辑

5).孤平的理论根据
a.连平的理论
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中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的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通只)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赵执信“‘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 把仄平仄仄平排除出格律句。要求平声字“仍不单行”。
“以平平止(通只)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仍不单行”,就是孤平论的核心。
只有“仄平仄仄平”,除了押韵字,前四字中只有一个平。在押韵句中,前四字中只有一个平的,与押韵字又不相连的叫孤平,这个平声在前四字中显得孤单,因此一定要救。
一般的说,五言要求有两平两仄,能连在一起就更好。但只要两个平声能保持连在一起的都不须救。
这个连平理论可能出自“双平双仄是基本元素”:
五言诗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单平或单仄的组合。我们把这四个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组成了“步”,再由“步”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组四种:第一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双平步”,后面的“双仄步”与“单平步”互调;第二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双仄步”,后面的“双平步”与“单仄步”互调。大家可以发现,每句开头的第一个“步”,一定是双音步。
这个规律就是五字中一定有两个平连在一起,两个仄连在一起。但问题来了,既然孤平为忌,为什么孤仄就不为忌呢?
今人《云翔诗谱》便认为平仄平平仄,应定义成“孤仄”,原理和“孤平”一样,同属于一种病症的两种形式。其实清朝董文焕就说过“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 《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二:“至于孤平、夹平诸句律诗最忌,而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
为什么普遍认为仄就可以不必两个一连,为什么平仄有不平等看待?有人解释说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如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而仄仄仄平仄,却是出律的。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从声律方面解释:“五言B式句(即“平平仄仄平”)首字不能更换,是因为它如换用仄声,则下边一字便成为两仄所夹的‘孤平’,声调便不好听。”
但这些解释苍白无力,因为没有理论支撑,想当然而已。为什么“孤平”句,声调便不好听,“孤仄”句,声调便不会不好听?为什么“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仄平仄仄平” ,却是出律的?专家们一言以概之,并没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也许大家会说约定俗成,那么我已早有格言在此:存在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这里研究的就是它合法不合法。何况所谓约定俗成的孤平,不过区区200来年的事,风行起来则不足70年,刨去文革十几年,更不知这个“约定俗成”的分量有多重?
如果“夹平”加入,救孤平不知意义多大?如果“孤仄”也同等看待,那么拗救就困难重重了,甚至影响到整个本句拗救体系了。
b.从格律的要素中寻找根据
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可以不需要任何例子便可推理出孤平是不是大忌。
与孤平有关的要素,一是246分明,二是相间。
在二者中,孤平句皆做到了246分明,246是相间的。因此孤平不违反任何要素,不可能是大忌,甚至连忌字也不够格。
那么连平在要素中起不起作用?连平只起到平声本身的协调作用,在格律的要素中它毫无影响。
因此说孤平是大忌,实实在在是个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c.从拗救方法上寻求合理性
遇到孤平不救例,救孤平论者采用“疏忽”为之辩护。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此诗犯孤平,王力先生认为高适“也许是一时疏忽,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假如唐朝只有高适一人出了一个孤平句,那是可以这样说的,但现在有200来例孤平,岂能都疏忽,应该是有意为之。“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那岂不是故意把格律诗写成“四不像”,诗人们会这么干吗?
其次是在救法上存在矛盾,特别是“夹平”说的拗救。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说:“律句中忌‘孤平’”。既然是忌孤平,那就得救。他说“律诗中平声的严格,是过于仄声的。”可是却有的“孤平”是完全可以不避忌的。如《四、律诗的句式和篇式》一节说:“除了五言B式句(按即“平平仄仄平”式句)外,无论五言、七言的首字,都可以更换。这是因为句首的发端处限制较宽。”《六、律句中各节的宽严》一节又说:“七言句首,当然没有任何限制。……孤平完全可以的。”——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七言的“仄平仄仄平平仄”与“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出现在句首的“两仄夹一平”的“孤平”放在一边,不用去理会。这是他受135不论中,1可真正不论的束缚,因此在七言第一个节奏中出现孤平便放过不睬。这未免有些看人打卦了。
其次,若按“夹平”说,则大拗中经常会出现“夹平”,如“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平平仄平仄”)启功先生也只说了一句:“亦是常见的普通拗法。”至于对另外一种可能出现的所谓“双孤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则更是只字未提。该救不该救,如何救,不了了之。
d.从历史根基上寻求它的合法性
有人说,既然孤平说只是近代的事,那就否定它算了,何必多说。不,历史是前进的,许多规律都是后人在前人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现发掘升华的。因此前人客观存在的基础很重要。孤平争论的焦点就是唐朝存不存在孤平现象。研究方法一般是“例不三不立”,专家们则“例不十不立”。救孤平论的专家们就是这样研究的,赵执信、王力、林正三或则认为唐朝孤平例只是个案,最多也就两个例子,有人干脆否定唐朝有孤平例。无例与个例则为无类,因此得出唐人忌孤平,孤平为大忌的结论。此结论“铿锵有力”,很有号召力。可惜大前提“唐朝无例或个例”错了,现在大家不断发掘,集聚了200来例。专家们的结论已冰山崩溃。
有人提出,唐诗20多万句,孤平只200来句,比例也太小了,因此忌孤平仍然成立。此说大谬。例句不在多少只要能说明有这种类型存在就行;例句不在多少只要能说明理论就够了。一.只要唐朝存在孤平不救的现象,专家论证的立脚点就被推毁;二.唐时无人提出孤平该救或不救,说明那时它与其他拗句一样并不特殊,不引人注目。三.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唐人以孤平为大忌,说明它的大忌地位是凭空想象的。

6).正确对待救孤平

救孤平的方法:
本句救
“孤平拗救”——按王力《诗词格律》说:孤平拗救只发生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此句式中的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拗仄,则为犯孤平;与“下三平”一样,犯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必须改本句的第五字为平以补救。
下句救
对两仄夹一平的救孤平,赵执信提倡下句救,“‘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如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杜牧】  野店正【宜平而仄】分泊,茧蠺初【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拗】。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八、拗句与拗体》一节说:“拗句在联中……两句全拗时,配搭的情况,较常见的是上句拗第几字,下句也在那个部位拗一字。从前人称之为一‘拗’一‘救’。”并在此之后列举了杜甫“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按上句拗“放”字,下句则拗“生”字来补救)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按上句拗“自”字,下句则拗“空”字来补救)为例以证,并称此为所谓的“对拗”。——这可以说是《诗文声律论稿》对于出现所谓“两仄夹一平”的“孤平”时所说的唯一一种“拗救”了。


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救

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救

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一三两字不同时为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三、五两字不同时为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三、五两字不同时为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仄平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平平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仄平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正确的对待孤平,应该是孤平可救,但不是必救,即孤平可救可不救。救的好处是连平,协调了平声,不救则是把它当一般的小拗句看待。
小结
“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的说法是虚假的,唐朝孤平句很多。
“孤平是大忌”是错误的说法,孤平只是一般的小拗句而已。
孤平与一般的小拗句一样可救可不救,并不是必救不可。

点评

以两仄夹一平,作为孤平的概念,是不够严谨的。我还是认同,孤平句只是针对“仄平仄仄平”来说的。因为这个句式在全唐诗中的占比极少,故才有特别解释之必要。而“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句式占比不小,故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6: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15 15: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15 16:03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4:35
2.孤平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北京李子等就提出救孤平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会有争议?原因是古人没有 ...


对于孤平拗救说,我也是不甚认同的。因为有对孤平句的禁忌,所以人们写时自然要想方设法的规避。故于“仄平平仄平”句式,与其说三字处改平是本句拗救,还不如直接说是为了规避孤平的呢。我有个看法:不但孤平、三平尾在律诗中禁忌;凡平收句型,其大拗都是禁忌的;对于仄收句型,则只有连平大拗才是禁忌的。
对此,我用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对前129首比对(共1032句)。得出每个句式(总共32句式)的句数和占比。是能够支持我的观点的。当然,只对杜诗五律比对,还是缺乏严谨性的。但要对全唐诗进行比对一番,工作量实在巨大,又是我完成不了的。

我与潭版交流中说过:与孤平拗救说比,孤平规避说,更能让人接受。同样的,与特拗句的三救四或四救三说比,“规避连平大拗”也更让人理解和接受。
对于那些刻意规避的句式,用规避说显然也更合理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15 16: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4 16:28
5).孤平的理论根据
a.连平的理论
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中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的例诗后,用大 ...


以两仄夹一平,作为孤平的概念,是不够严谨的。我还是认同,孤平句只是针对“仄平仄仄平”来说的。因为这个句式在全唐诗中的占比极少,故才有特别解释之必要。而“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句式占比不小,故没有特别解释的意义。如潭版提供的资料,杜诗五律600余首呢。仄平仄仄平只有一句,而中仄仄平仄,有96句。这是没有可比性的。将他们混为一说,显然是不严谨的。对律诗的探讨,必须要能解释某些句式为何特少?——这就是规避。将不需规避的,与需规避的混为一谈,是没有意义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15 16: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14:35
2.孤平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北京李子等就提出救孤平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会有争议?原因是古人没有 ...

五言诗律中,合律、不忌、宜忌、禁忌句之我见

我在律诗平仄小议中,说过五言诗律,合律句有十个,即四个标律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三个等律句(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两个拗救句(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一个特拗句(平平仄平仄)。除此十个合律句外,还有不忌、宜忌、禁忌之句二十二个。


对于各种拗句,当句式占比高于百分之一时,可视为不忌,是不受限制的;当句式占比低于千分之五时,可视为宜忌,是需要限制的;当句式占比低于千分之二时,可视为禁忌,是必须规避的。


不忌句有三个:仄起夹平拗“中仄仄平仄”(可用对句“中平平仄平”救,也可不救的),以及双平三仄调“平平仄仄仄”。


宜忌句有六个:夹平三仄调“仄平仄仄仄”(可用对句“平仄仄平平”救,也可不救),双夹平大拗“仄平仄平仄”(无救!),仄起大拗“中仄中仄仄”(可用对句“中平平仄平”救,也有不救的)。


禁忌句有十三个: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三平调“中仄平平平”,仄收连平大拗“中平平平仄”,以及平收大拗句“中平中平平”和“中仄中仄平”。


我看诗律,从不偏信一家之观点,而是参酌各家合理的部分,再结合唐宋律诗的实际,从而得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来。——即首先要能说服得了自己。

点评

这些我后面另发  发表于 2017-7-15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17: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15 15:56
对于孤平拗救说,我也是不甚认同的。因为有对孤平句的禁忌,所以人们写时自然要想方设法的规避。故于“仄 ...

在研究拗句的方法中,与你们的分歧是你们看重例子的比率,可能你受潭版影响。以例子的多少决定它们的合法性,民间所说的法不罚众。我则从定义和要素来推理,例子只作为参考,比如存不存在,当时的取向,人们的看法等,但它们没有选举权,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定义和要素是法律,任何例子服从法律的裁判。

点评

我可不是以例子的多少,而是以占比来说话。用占比说话是最为合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8:32
一个没有数据支撑的理论是不严谨的。我重视严谨性。我反驳潭版的观点时,也是用数据的严谨来指谬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1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15 16:43
以两仄夹一平,作为孤平的概念,是不够严谨的。我还是认同,孤平句只是针对“仄平仄仄平”来说的。因为这 ...

这些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孤平是一般的小拗,还是大忌。
我的答案
b.从格律的要素中寻找根据
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可以不需要任何例子便可推理出孤平是不是大忌。
与孤平有关的要素,一是246分明,二是相间。
在二者中,孤平句皆做到了246分明,246是相间的。因此孤平不违反任何要素,不可能是大忌,甚至连忌字也不够格。
那么连平在要素中起不起作用?连平只起到平声本身的协调作用,在格律的要素中它毫无影响。
因此说孤平是大忌,实实在在是个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点评

你所谓的格律要素是很宽泛的。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如特拗句。在搜韵网查杜诗五律前129首中,特拗句式(43句)比标律句(59句)少不了多少(约为4比6),等律句最多(114句)。你能说特拗句不合理吗?理论不应脱离这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8:45
理论的目的,要有可比性,和传承性。你的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不忌的理论,能够传承下去吗?人们是不会接受的。对于诗律,必要要用唐宋诗来比对,特别是唐中期时,格律已经很完善的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8:31
对孤平句“仄平仄仄平”。在全唐诗中,已经是有人作过比对的。他出现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二。这种情况太少了。只能用规避来解释。即在唐时,人们写律诗时,对此句式是有所忌讳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8:24
对于仄平仄仄平名句式,要说不是大忌,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毕竟,在唐宋律诗出现的情况极少。这个极少,是我们不能避开的。你能用什么理由来解释的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5 18: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15 18: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7-15 18:33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15 17:53
这些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孤平是一般的小拗,还是大忌。
我的答案
b.从格律的要素中寻找根据


对于"仄平仄仄平"句式,要说不是大忌,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毕竟,在唐宋律诗出现的情况极少。这个极少,是我们不能避开的。你能用什么理由来解释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15 18: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5 17:53
这些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孤平是一般的小拗,还是大忌。
我的答案
b.从格律的要素中寻找根据

对孤平句“仄平仄仄平”。在全唐诗中,已经是有人作过比对的。他出现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二。这种情况太少了。只能用规避来解释。即在唐时,人们写律诗时,对此句式是有所忌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