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4-8-2
威望229
金钱2015
贡献1750
金牌会员
 
威望- 229 点
贡献- 1750 次
金钱- 2015 枚
|
发表于 2017-7-10 11:4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7-10 11:15
“白衣不议僧过”是佛陀亲说的。
你百度搜索一下“不说僧过”四个字就应该能够找到。
关于不说僧过的分析
(转载)
如果有人说僧人的过错,有人就拿“不说僧过”当挡箭牌,“不说僧过”成了破戒者的护身符,还有一篇《说僧过恶,犯大重罪》风靡开来,更使人对僧过噤若寒蝉,该文称说僧过恶,就是毁谤三宝,妄造口业。
人们对不说僧过存在误解,说僧过不能等同于毁谤三宝,不说僧过是指不随便宣扬僧人的过失,这与世俗的隐恶扬善是一致的
小乘的声闻戒规定:“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故。(《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六),这里是说比丘不能对白衣说僧过恶,并没有说白衣不可以说僧的过恶,因为“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表相,如果过分宣扬破戒僧人的过恶,就连累整个僧团,就会让众生对于整个佛法失去信心,断人法身慧命。不说僧过佛经里没有这种说法,有人以下面这段做为不说僧过的依据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记载“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盘正路。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佛)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比丘犯有过失,该受什么处分只能有由僧团决定,其它人不能随便拷打和呵骂,呵骂也不是说僧过的意思,是指不能对僧人施以语言暴力。相反,在很多时候,为护持正法,佛陀还鼓励指出僧人的过失
《涅盘经 . 长寿品》中佛言:“我涅盘后随其方面,有持戒比 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呵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驱遣呵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
《涅盘经 . 长寿品》中,佛陀还指出,破斥坏法比丘,并非持戒比丘的专利,一切僧俗四众皆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佛言:“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
《大般涅盘经金刚身品第五》种,佛陀指出:“善男子,我涅盘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饥饿,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是秃人辈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是故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等,为护法故,虽持刀杖。我说是等名为持戒,虽持刀杖不应断命。若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佛言:“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鉾槊守护持戒清净比丘。”
菩萨戒里面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菩萨斥责乃至攻击他人,而不犯菩萨戒的情况有四种:
第一:为了摧伏邪见外道。
第二:为了维护圣教,住持正法。
第三:为了调伏对方的烦恼,如马尔巴大师之于密勒日巴尊者。
第四:为了令未对佛法生起净信者生起净信,已经生起者净信增长。
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关于“不说僧过”的检讨
释观清
有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被误导了,就是此处所说的“说僧过恶犯大重罪”或者说“不说僧过”。
我从戒律的角度来稍微谈谈。
1、首先,“不说僧过”是有的,比丘戒里也提到,但和一般理解完全不同!
这里的“僧”,指僧团,而非单个的“僧人”。“过”,指“过失”,不对的地方。
为什么不能说“僧团”之过失呢?
因为,单个“僧人”,要服从所属僧团的决议。即使“僧团”有过失,因为“僧团”形式尚在,所以,当僧团多数成员不接受批评时,僧团可能反而会将“说僧团过失”者摒出僧团!那么作为正义的一方倒反而受到“逞治”(原始僧团出现过这类情况,事关六群比丘僧团)。居士“说僧团过失”后,也可能会出现僧团多数成员不接受而对之行“覆钵”(不接受此居士之供养等)之情况。
所以,戒律里说“不说僧过”。律藏里提到,对此事的处理方式是:不公开的场合,针对一个一个的僧人,进行规劝。
2、僧人的过失居士能不能说?
能。不论比丘还是居士,甚至非佛教徒,都欢迎监督。(当然反对无根之诽谤。)如果像很多人所认为的“不能说僧人的过错”,那么,僧团里的举罪、问罪机制将形同虚设!
举例:某甲犯淫罪根本戒,若不允许人举罪,则某甲将永久的留于僧团中,岂非玷污清净之僧团!
另外,比丘戒律中很多条例,都是应当时居士或舆论的指出而制定的——比如安居、盗戒。如果不允许举罪,则僧人之行为将没有舆论监督,岂不成了特权阶级!
3、某些经典所说当如何通?
正统的佛教经典,我们也要遵循“四依四不依”: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多数情况,是指不能做无根的诽谤,警示众人。有时是指“僧团”。也有时,是指要尊重如来遗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