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事生非

收录到二首颇有争议的绝句,看看理论版有何高见。

[复制链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6-27 12:27 编辑

另一版面的释疑跟帖之一


12楼跟帖——
    1、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谷两用的了。在没有插上秧苗的时候,这种被改造的“梯田”大多储水较深。说是“碧水”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但也正是通过此夸张,形象地道出了新农村农田面貌巧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代替了大量的说教语言。作者若无阅历的积累、感情的投入和文学的功底是无法描写出来的。
    2、成片的“梯田”养鱼,是农村资源组合的结果。“为有源头活水来”,试想:若无“活水”,成片的梯田能改造成养鱼的吗?既然有了活水,上田流下田,岂无“叮咚”之声?这就是“处处弄清弦”了。
    诗词,不可能面面俱到,把话说透了;品味诗词,需要通过字面去领会深层的含义。
    ——这只是我从作品中领悟到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不知是否符合作者原意。

点评

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谷两用的了。----不多。可这样理解,也可以仍然是原生态  发表于 2017-6-27 1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4楼跟帖——(是介绍比喻和夸张两种不同的修辞格  从略)
32楼跟帖——
……夸张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夸张修辞格扩大其词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何况,在现实中经过改造的养鱼种水稻双用的农田里“碧水”还是真实存在的,我所在地小学旁边有一块约半亩的农田就是这样的,此处虽没有大海那样碧得广阔无边,也没有溪流深潭碧得那样清幽,但已具备了碧的雏形,十步以外望去,碧蓝的天空和碧绿的田边树木倒映其中,看不到水底的泥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树,哪是水!
记得我在本帖12楼说过“说是‘碧水’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这句话,这话不是专指“碧水”一词,而主要是指说“碧水”的这个句子——“层层摇碧水”。在一大片的“梯田”中不可能全部都是“碧水”,但只要有部分是“碧水”,在作者的脑子里就能够形成都是“碧水”这个形象,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夸张的语言反映出来。诗词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是从照相机出来的“照片”,而是从放映机出来的“电影”,“电影”中的镜头是活动的,只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符合人们的感情真实,具体的“镜头”是可以根据所反映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裁剪拼凑等艺术手段加工编辑而成的。更何况诗词还可以用“造景”的方法来表达感情,表现主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6-28 10:12 编辑

33楼跟帖———
   
    那么,“层层”又是如何录进到作者的脑海,并且和“碧水”连接起来的呢?
正如XXX所说的:从“层层”看,是远观,就难以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如果站在梯田之中的一丘田中间一动不动来看,确实“顶多只能看上下一两丘而已”
    而我认为诗中所反映出来的“镜头”不一定来自一时或一个观察点。作者是将平时生活中积累起来的阅历概括而成的。在远处看到了“层层”;到稍近些就能看到“碧水”了;不是站在某一丘田中间,而是顺着田岸走过去,又倒转到上一层走过来,一层层往上走遍梯田,不是也可以看到“层层”梯田的“碧水”,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吗?作者在平时生活中捕捉到这些“镜头”,回到家中后根据需要确定主题,进行选择、裁剪、拼凑等艺术手段加工编辑而成一首小诗,这不是也可以的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主席若没有平时生活经历的积累,仅凭当时站在“橘子洲头”,即使能看得到远处的“万山”“层林”,又怎能看得到远处的“红遍”“尽染”?即使能看得到近处的“漫江”“争流”,又怎能看得到“碧透”数得清“百舸”呢?能看得到高处的“鹰击长空”,又怎能看得到低处“碧透”的江中“鱼翔浅底”呢?其实作者心中早已撷取到这些镜头,恰是“胸有丘壑”。当时毛泽东主席“独立”“橘子洲头”不一定就真的能看到上面全部的物象,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选择出自己平时撷取到的镜头,将之拼凑出一幅符合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高度结合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图来,从而引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一问就行了。谁还会去考究当时毛主席是不是真的“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同时看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整幅画面呢?这些考究是考古学家的事,与诗词的本身无关。
      又扯远了。还是拉回来吧!
   小诗中的“层层”在山区的农田原来就存在的,只不过现在经过改造后更加明显罢了;“碧水”是原来山区农田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而现在经过改造后,储水深得多了,虽没有大海那么深邃,没有江河那么波浪奔腾,没有溪潭那么清幽,但完全可以拥有略带浑浊的可以映得见蓝天青山绿树而看不到水下泥土的“碧水”的雏形。作者为了反映新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个主题,只要将可以存在的物象有机地组合起来,“造”出一个新“景”来,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创作诗词联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34楼跟帖———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
    “碧天”只是喻体,她的本体是“层层的叶子”,与“碧水”很近。
    “凝碧的波痕”也只是喻体,她的本体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有一丝的颤动”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的“叶子”,与“碧水”很近。
    对以上的理解,XXX和我的分歧不大,问题是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好像有所不同。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也许多数人看法和XXX相近,认为荷叶很多很密将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站在作者当时的角度根本就看不到荷塘中的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和前面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互相矛盾的。既然叶子已把整个水面都盖住了,又怎么能看到“出水很高”的样子呢?难道说是作者不小心写出前后矛盾的内容来吗?应该不会吧?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呢?
    我认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出来的;“遮住了”是指叶很密,月光不能透射下来。写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可以结束,没必要再补写一句“不能见一些颜色”了,但作者偏偏要补上一笔,是想说看到的水没有颜色吗?不!作者是想说看到的水色和荷叶同化了,没有“一些”另外的颜色。这从接下来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也可以得到印证——看去一片碧绿,分不出水色荷叶色,好像是叶子把整个荷塘都遮住了,叶子岂不“更见风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27 13: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7 12:25
另一版面的释疑跟帖之一:

12楼跟帖——    1、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的层层水田正在逐步被改造成养鱼种稻 ...

养鱼一般在下面几层,不可能层层都养。一是面积太小不好二是越高水流越急,遇洪水成水漂,三是管理。
其实春天一有排水沟流水淙淙,二是田中都开始蓄水,碧波荡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27 13: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7 12:33
33楼跟帖———        那么,“层层”又是如何录进到作者的脑海,并且和“碧水”连接起来的呢?正如楠版所 ...

小诗中的“层层”在山区的农田原来就存在的,只不过现在经过改造后更加明显罢了;“碧水”是原来山区农田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而现在经过改造后,储水深得多了,虽没有大海那么深邃,没有江河那么波浪奔腾,没有溪潭那么清幽,但完全可以拥有略带浑浊的可以映得见蓝天青山绿树而看不到水下泥土的“碧水”的雏形。---------想当然。过分想象。其实一切很自然,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很熟悉层层和碧水,过分解读则做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24
贡献
13137
金钱
1557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7 16: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梯田的水,自上而下,一层层串流,水满就关闭不流,不会叮咚作响。弦,应该是一条条田埂,平行若琴弦。

点评

可能植杖叟先生所处的环境与作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吧?作者所处的环境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谁还会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7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22: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说对了,这作者确实“是在学着写诗”, 还不是一位成熟的诗人。不过版主说“尤其是前两句过于烂熟”, 我的看法却有所不同。我认为:除了新创的词汇以及冷辟的词汇,哪个不是“烂熟”的词?或是通俗的词汇都是“烂熟”的词,主要还是看能不能将“烂熟”的词重新组合,赋于新的活力。“层层摇碧水,处处弄清弦”,看起来每个字人人认得,每个词的表面意思谁都理解,但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就是诗的用词 “通俗”和“烂熟”的区别,也是根据诗中字词句及其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与过分的联想和想象的分水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22: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6-27 22:49 编辑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6-27 16:25
梯田的水,自上而下,一层层串流,水满就关闭不流,不会叮咚作响。弦,应该是一条条田埂,平行若琴弦。 ...

可能植杖叟先生所处的环境与作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吧?作者所处的环境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谁还会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更何况是“处处弄弦”而不是“处处弄弦”。

点评

处处弄清弦没有问题,层层摇碧波我当有故事看的。问题所在,是结句来的突然,就象陈永贵突然当上了副总理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8 07: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6-28 07:16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7 22:47
可能植杖叟先生所处的环境与作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吧?作者所处的环境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谁还会去干 ...


处处弄清弦没有问题,层层摇碧波我当有故事看。问题所在,是结句来的突然,就象陈永贵突然当上了副总理。
诗的结句是需要前面有辅垫的,而这首诗中的辅垫又在哪?是要用你的解释:作者将以往的感觉移植到这里的。呵呵。如果没有解释,就是一首让人看不懂的诗。我从不敢认为:让人看不懂的才好。

点评

1、版主关于 “从不敢认为:让人看不懂的才好”的看法与我是一至的。但我认为诗䏻不能让人看得懂,是诗的本身和看诗者双方的问题。如果是诗的本身有问题,那就是所有看诗者都会看得懂;如果有的看诗者能看得懂,有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1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0: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6-28 10:10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8 07:10
处处弄清弦没有问题,层层摇碧波我当有故事看。问题所在,是结句来的突然,就象陈永贵突然当上了副总理。 ...

   1、版主关于 “从不敢认为:让人看不懂的才好”的看法与我是一至的。但我认为诗䏻不能让人看得懂,是诗的本身和看诗者双方的问题。如果是诗的本身有问题,那就是所有看诗者都会看得懂;如果有的看诗者能看得懂,有的看诗者却看不懂,就说明诗的本身不存在让人看不懂的问题,而只能说明看诗者没有经历过与诗中所写相类似的生活或获得过与诗中所写相类似的有关感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连“地上霜”是什么也不知道,又如何与“床前明月光 ” 联系得起来呢?
    那么,具体到这首诗,是不是离开了作者的“解释” 就看不懂了呢?

    其实,作者在另一版块发帖时的原诗没有一个字的 “解释”, 一直到了52楼才发了一个跟帖的“解释”, 而早在该版块52楼前的辩论中已有许多帖子从诗句中分释出与作者的52楼“解释”相近似的内容(见前面我带过来的几个跟帖)。可見,诗的本身不存在让人看不懂的问题。

   
    2、版主关于 “辅垫”的问题,我赞同一半,也就是我想要提出的在此诗中无法找到答案的一个疑问。我不赞同另一半是认为“层层” 已为“天梯” 作了辅垫。
   
    3、版主关于 “将以往的感觉移植到这里”的问题,不是用我的“解释”,而是我赞同另一版面几个跟帖的看法。现在我搬运部分有关内容供版主参考:
   
    另一版面32楼跟帖:……夸张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夸张修辞格扩大其词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何况,在现实中经过改造的养鱼种水稻双用的农田里“碧水”还是真实存在的,我所在地小学旁边有一块约半亩的农田就是这样的,此处虽没有大海那样碧得广阔无边,也没有溪流深潭碧得那样清幽,但已具备了碧的雏形,十步以外望去,碧蓝的天空和碧绿的田边树木倒映其中,看不到水底的泥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树,哪是水!
记得我在本帖12楼说过“说是‘碧水’也许带有文学的夸张”这句话,这话不是专指“碧水”一词,而主要是指说“碧水”的这个句子——“层层摇碧水”。在一大片的“梯田”中不可能全部都是“碧水”,但只要有部分是“碧水”,在作者的脑子里就能够形成都是“碧水”这个形象,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夸张的语言反映出来。诗词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是从照相机出来的“照片”,而是从放映机出来的“电影”,“电影”中的镜头是活动的,只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符合人们的感情真实,具体的“镜头”是可以根据所反映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裁剪拼凑等艺术手段加工编辑而成的。更何况诗词还可以用“造景”的方法来表达感情,表现主题呢
   
   
    另一版面33楼跟帖:……那么,“层层”又是如何录进到作者的脑海,并且和“碧水”连接起来的呢?
正如XXX所说的:从“层层”看,是远观,就难以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如果站在梯田之中的一丘田中间一动不动来看,确实“顶多只能看上下一两丘而已”
    而我认为诗中所反映出来的“镜头”不一定来自一时或一个观察点。作者是将平时生活中积累起来的阅历概括而成的。在远处看到了“层层”;到稍近些就能看到“碧水”了;不是站在某一丘田中间,而是顺着田岸走过去,又倒转到上一层走过来,一层层往上走遍梯田,不是也可以看到“层层”梯田的“碧水”,听到“细细的流水弦音”了吗?作者在平时生活中捕捉到这些“镜头”,回到家中后根据需要确定主题,进行选择、裁剪、拼凑等艺术手段加工编辑而成一首小诗,这不是也可以的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主席若没有平时生活经历的积累,仅凭当时站在“橘子洲头”,即使能看得到远处的“万山”“层林”,又怎能看得到远处的“红遍”“尽染”?即使能看得到近处的“漫江”“争流”,又怎能看得到“碧透”数得清“百舸”呢?能看得到高处的“鹰击长空”,又怎能看得到低处“碧透”的江中“鱼翔浅底”呢?其实作者心中早已撷取到这些镜头,恰是“胸有丘壑”。当时毛泽东主席“独立”“橘子洲头”不一定就真的能看到上面全部的物象,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选择出自己平时撷取到的镜头,将之拼凑出一幅符合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高度结合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图来,从而引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一问就行了。谁还会去考究当时毛主席是不是真的“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同时看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整幅画面呢?这些考究是考古学家的事,与诗词的本身无关。
    又扯远了。还是拉回来吧!
    小诗中的“层层”在山区的农田原来就存在的,只不过现在经过改造后更加明显罢了;“碧水”是原来山区农田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而现在经过改造后,储水深得多了,虽没有大海那么深邃,没有江河那么波浪奔腾,没有溪潭那么清幽,但完全可以拥有略带浑浊的可以映得见蓝天青山绿树而看不到水下泥土的“碧水”的雏形。作者为了反映新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个主题,只要将可以存在的物象有机地组合起来,“造”出一个新“景”来,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创作诗词联的方法。

点评

呵呵。我已经讲了,对前二句,我就当有故事好了。——结句是怎么得来的。无论你解释得再好,我都不敢欣赏这样的诗的——就象我不敢认同陈永贵也当上了副总理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8 12:52
“碧水”就一定要储水深吗?估计都是城市娃儿勾画农村吧。还有弄弦,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再发高论吧  发表于 2017-6-28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8 1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8 10:04
1、版主关于 “从不敢认为:让人看不懂的才好”的看法与我是一至的。但我认为诗䏻不能让人看得懂,是诗 ...

呵呵。我已经讲了,对前二句,我就当有故事好了。——结句是怎么得来的。无论你解释得再好,我都不敢欣赏这样的诗的——就象我不敢认同陈永贵也当上了副总理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