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楼跟帖———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 “碧天”只是喻体,她的本体是“层层的叶子”,与“碧水”很近。 “凝碧的波痕”也只是喻体,她的本体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有一丝的颤动”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的“叶子”,与“碧水”很近。 对以上的理解,XXX和我的分歧不大,问题是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好像有所不同。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也许多数人看法和XXX相近,认为荷叶很多很密将整个荷塘都覆盖住了,站在作者当时的角度根本就看不到荷塘中的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和前面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互相矛盾的。既然叶子已把整个水面都盖住了,又怎么能看到“出水很高”的样子呢?难道说是作者不小心写出前后矛盾的内容来吗?应该不会吧?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呢? 我认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出来的;“遮住了”是指叶很密,月光不能透射下来。写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可以结束,没必要再补写一句“不能见一些颜色”了,但作者偏偏要补上一笔,是想说看到的水没有颜色吗?不!作者是想说看到的水色和荷叶同化了,没有“一些”另外的颜色。这从接下来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也可以得到印证——看去一片碧绿,分不出水色荷叶色,好像是叶子把整个荷塘都遮住了,叶子岂不“更见风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