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8|回复: 50

收录到二首颇有争议的绝句,看看理论版有何高见。

[复制链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7-6-24 09: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初,从另一版块收录到二首颇有争议的绝句,看看理论版有何高见。

一、往日梯田
叠叠复萋萋,依山云脚低。不知高几许,人道是天梯。

二、今朝梯田
层层摇碧水,处处弄清弦。谁是丹青手?春光画上天。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24
贡献
13137
金钱
1557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叠叠复萋萋,山高云脚低。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

点评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植杖叟接诗﹗ “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的情况我见过,90年后,在老板娘的出生地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19:35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植杖叟接诗﹗ “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的情况我见过,90年后,在老板娘的出生地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1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1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6-24 11:42 编辑

呵呵。个见。第一首尚好。从下往上看吧。
第二首明显是在造假。是从上往下看的吧。从层层摇碧水看,清晰着呢,该是没有什么云脚低之说的,那么人在山上,天总比山高吧,又如何将“春光画上天”去!

点评

之说的,那么人在山上,天总比山高吧,又如何将“春光画上天”去! *********************************************************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点﹗ 这两首作者发了两帖,原标题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13: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6-24 13:3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4 10:52
呵呵。个见。第一首尚好。从下往上看吧。
第二首明显是在造假。是从上往下看的吧。从层层摇碧水看,清晰着 ...

唱唱反调。从上往下看可看出云脚低,人在云中了,显出梯田高。第一首从上往上看,云脚低,不知梯田的顶在何方。正因为云脚低所以产生“春光画上天”的感觉。我认为两首都不错,第一首比第二首好。两首都形象思维,不从细处着眼,却从大处下手。景第一首用两句,第二首只用一句。第一首高的联想,第二首水响的联想,整体景的联想。

别人怎么贬,我不管。我水平低,写不出这么好的诗

点评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刚刚先生夸张鼓励﹗ 先生的看法有同有异(具体见上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12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刚刚先生夸张鼓励﹗ 先生的看法有同有异(具体见上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6-24 14:0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f第一首是民歌写法,倒是比第二首感觉自然些。

点评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点﹗ 不知版可否具体指点一下第二首感觉不够自然的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18
主要是感觉第二首是造假。  发表于 2017-6-24 14: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14: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24 13:34
唱唱反调。从上往下看可看出云脚低,人在云中了,显出梯田高。第一首从上往上看,云脚低,不知梯田的顶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14: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6-24 14:03
f第一首是民歌写法,倒是比第二首感觉自然些。


主要是感觉第二首是造假。

点评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教﹗ 不知版主可否指出第二首诗中造假的具体字、词、句来分析指点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9: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6-24 10:30
叠叠复萋萋,山高云脚低。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植杖叟接诗﹗

“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的情况我见过,90年后,在老板娘的出生地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9: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6-24 10:30
叠叠复萋萋,山高云脚低。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植杖叟接诗﹗

“阴坡冰未解,村寨已开犁”的情况我见过,90年后,在老板娘的出生地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4 10:52
呵呵。个见。第一首尚好。从下往上看吧。
第二首明显是在造假。是从上往下看的吧。从层层摇碧水看,清晰着 ...

之说的,那么人在山上,天总比山高吧,又如何将“春光画上天”去!
*********************************************************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点﹗

这两首作者发了两帖,原标题是《梯田(1)》《梯田(2)》,是我为了便于比较,自作主张将两首合在一起,并改题为《往日梯田》《今朝梯田》的。

关于第一首,在原来的版面的不同看法也很少,笫二首的不同看法较多,如版主一样看法的也有。

我认为:作者在这两首诗中并没有把立足点固定在某一点,如照相机一样拍下或近或远的镜头,而是从平时生活的亲身体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个个小镜头,通过筛选裁剪,将自己认为其中最能表现自己想要表达主题的一二个镜头取来,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20个字连成一串的。这从作者本人一个回帖中也可得到印证。

附作者本人一个回帖如下:

…………这是一篇几年前的习作,取材自X X西北山区的农村梯田的“沟坑养鱼”。这里是典型的山地,很多梯田修建在陡坡上,田坎很高一一1米到几米不等,记得最高的比两层楼还要高,田形弯窄长短大小不一,当然也有修建在缓玻的田坎不很高的垟田。一个村梯田范围不是很大,而且还有几湾几垅,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层层梯田及梯田中的水,当然向上是看不到的。这里水资源丰富,适合沟坑养鱼(选面积较大的田种稻与养田共同发展,田里留一部分不种稻,挖得较深,水可过膝),大多沟坑养鱼的田都活水长流,一般沟坑是入水处。引水方法也有所不同,有些从上田“水域”直接流往下田,有些从上田或水渠或水坑里用长长的竹筒引入沟坑,也有的用塑料管引入。梯田是一道风景,流水声更给人以听觉的享受,水刷田坎声,横空竹筒的水凌虚而下,冲击沟坑的通通声,还偶尔有皮管发出的不规则的咕咕声等混合着引水渠的流水声…
沟坑养鱼是当时农村三农的一个亮点,一种希望,农民们个个信心十足,农科部门也经常下村考察指导。记得那年晚春那个年轻的小眼镜到现场考察时还兴奋地说:且喜农田翻碧浪,更期犁笔绘新天。

点评

且喜农田翻碧浪,更期犁笔绘新天。 绘新天的天,与春光画上天的天,概念是不同的。总不能说借用的吧。 当然,他如果是将彼时的情移接到此时的景,即如君所说,是他平时积累的感觉,与此时景的结合,是否可以象他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51
水声可以弄清弦中感觉出来,但从层层摇碧水看,因为视觉清晰着呢,没有给人以身在云中的感觉,那么以“春光画上天”作结,是有问题的。遥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24 13:34
唱唱反调。从上往下看可看出云脚低,人在云中了,显出梯田高。第一首从上往上看,云脚低,不知梯田的顶在 ...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刚刚先生夸张鼓励﹗

先生的看法有同有异(具体见上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24 13:34
唱唱反调。从上往下看可看出云脚低,人在云中了,显出梯田高。第一首从上往上看,云脚低,不知梯田的顶在 ...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刚刚先生夸张鼓励﹗

先生的看法有同有异(具体见上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6-24 14:03
f第一首是民歌写法,倒是比第二首感觉自然些。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点﹗

不知版可否具体指点一下第二首感觉不够自然的地方。

点评

我说的不自然,倒是不与很多诗友说的造假什么的无关。主要是觉得在遣词造句的整体味道上面,感觉是在学着写诗的意思。失去了一些民歌的淳朴味道,但又还没有能够写出传统绝句的精致。尤其是前两句过于烂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6 23: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21: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6-24 21:24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4 21:05
之说的,那么人在山上,天总比山高吧,又如何将“春光画上天”去!
*********************************** ...


水声可以弄清弦中感觉出来,但从层层摇碧水看,视觉清晰着呢,没有给人以身在云中的感觉,那么以“春光画上天”作结,是有问题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21: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4 14:40
主要是感觉第二首是造假。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教﹗

不知版主可否指出第二首诗中造假的具体字、词、句来分析指点一下。

点评

所谓造假,是指“春光画上天”句。其它没有什么问题。这个结句来得突然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4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21: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4 21:05
之说的,那么人在山上,天总比山高吧,又如何将“春光画上天”去!
*********************************** ...

且喜农田翻碧浪,更期犁笔绘新天。
绘新天的天,与春光画上天的天,概念是不同的。总不能说借用的吧。

当然,他如果是将彼时的情移接到此时的景,即如君所说,是他平时积累的感觉,与此时景的结合,是否可以象他这么来写,我不好回答,毕竟这隔了,让人难以理解。——我感觉是造假就是针对这个来说的。
我们写诗,总讲情景交融,此景产生此情,或因此景而触动彼情,这是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一点个见,说错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4 2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6-24 22:07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4 21:27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教﹗

不知版主可否指出第二首诗中造假的具体字、词、句来分 ...


所谓造假,是指“春光画上天”句。其它没有什么问题。这个结句来得突然了。在前几句中,并没有给人以身在天上的感觉,怎么好跳出这么一个结句的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6-25 08:1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首诗不应该有争议。没有出错,争什么?好与不好,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才有文无第一的说法。

点评

是的。其实评好评差的,也都各是自己的观点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5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5 0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6-25 08:17
这两首诗不应该有争议。没有出错,争什么?好与不好,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才有文无第一的说法。 ...

是的。其实评好评差的,也都各是自己的观点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5 09: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云山人 发表于 2017-6-25 07:06
一、往日梯田 叠叠复萋萋,依山云脚低。 不知高几许,人道是天梯。
二、今朝梯田
层层摇碧水,处处弄清弦 ...


第一首还行的。第一句清晰能见是近景,第二句并非指云在山脚,是山之部分被云所遮了。由此转结到三、四句是非常合理的。
第二首的问题,是结的突然,与前几句没有逻辑上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25 1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6-25 10:58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5 09:40
第一首还行的。第一句清晰能见是近景,第二句并非指云在山脚,是山之部分被云所遮了。由此转结到三、四句 ...

反调唱到底。

两首诗立脚点不同,第一首,站在底下往上看,不知有多高,直如上天梯。
第二首站在梯田顶上往下看,云雾缭绕,似乎碧水荡漾(摇字用得好,静物动化了)因高,云与梯田与天融在一起,人在天上,天在人间。只听到流水淙淙,直如仙人调清弦,闭眼幽思,天上耶人间耶?近日旅游曾登苗家梯田,就有这种感觉,天人合一,奇乎妙哉。因此春光画上天太妙了,我当时怎就没想出这么一个妙句来形容一下呢,太佩服作者了。
读诗要跟着作者感情走,方能体会其妙,带着抵触情绪、带着钻空子想法去读,李白杜甫的诗也不值得一读。
无事生非把两首放在一起甚好,可以对比阅读,也可以体会不同的情境。只是“今朝”“往日”未必好,似乎要表达人的作用。其实写自然界的天真烂漫就行了,人用在建筑可能好,用在梯田的对比,不一定好

点评

这样的反调很好,可以让人超脱些。开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5 1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5 1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25 10:55
反调唱到底。

两首诗立脚点不同,第一首,站在底下往上看,不知有多高,直如上天梯。

这样的反调很好,可以让人超脱些。开心。

点评

紧握  发表于 2017-6-25 11:21
是的。我们都是出于客观的,故不会以贬损他人来抬高自己的。唱唱反调即可以调节下情绪,又可以启发他人从另个角度来看问题。  发表于 2017-6-25 11:05
我俩没矛盾,唱唱反调可增加情趣。对别人我可不敢随便唱反调了  发表于 2017-6-25 1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5 1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6-25 11:34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6-25 11:12
写的很好,不见的非要懂得诗学原理才能写出好诗。


是的。有诗“非关学也”的说法。但如是自己写的,一般总会是各联间存在内在关系的。只有那些拼凑不好的诗才会给人没有逻辑关系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所有的跟帖都只是针对诗的本身各抒己见,展开理性的讨论。无论是肯定的也好否定的也罢,都没有半句带情绪化攻击对方的语言。无论是说得符合我的想法也好不符合我的想法也罢,我都喜欢。我盼望理论版的讨论都这样﹗若如此,我有时间也会参与来凑热闹的。

这几天有些小事,不能一 一回帖,抱歉﹗

点评

对诗的评价也难的。如何写?个见还是要按此时此景此情来写最好。当然诗无定法,你也给出解释了,作者是将过去感觉用于此处(第二首),按诗有跳跃性的说法,也可看成是我评诗时没有发挥想象的。遥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5 1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5 12: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5 11:58
这个帖子所有的跟帖都只是针对诗的本身各抒己见,展开理性的讨论。无论是肯定的也好否定的也罢,都没有半句 ...

对诗的评价也难的。如何写?个见还是要按此时此景此情来写最好。当然诗无定法,你也给出解释了,作者是将过去感觉用于此处(第二首),按诗有跳跃性的说法,也可看成是我评诗时没有发挥想象的。遥握。

点评

对这二首诗,我在不同版面看到对第一首的评论大同小异,所以就先放着。对第二首不同的看法很多。不同版面不同看法的重心又各有异。 作者这个“解释”是发在另一版块52楼的跟帖,因为在该版块52楼前的辩论中已有人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6 2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2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5 12:30
对诗的评价也难的。如何写?个见还是要按此时此景此情来写最好。当然诗无定法,你也给出解释了,作者是将 ...

对这二首诗,我在不同版面看到对第一首的评论大同小异,所以就先放着。对第二首不同的看法很多。不同版面不同看法的重心又各有异。

作者这个“解释”是发在另一版块52楼的跟帖,因为在该版块52楼前的辩论中已有人从诗句中分释出与作者的这个“解释”相近似的内容。可見,读者只要能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背景和在此大背景下特定的梯田改造小环境的话,作者的这个“解释”完全不用也行;若干是不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背景和在此大背景下特定的梯田改造小环境的话,那只能是猜测了。

那个版面的辩论重心放在第一句中的“碧水”是不是造假上,双方各说理由,辩得非常热闹﹕
版主则将辩论重心放在“春光画上天”是造假上。在本版也有不同的看法。谁是谁非尚无定论。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这首诗确有较大的问题,但不是造假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还是让大家继续讨论吧!




点评

对第二首,我第一眼的感觉是假。至于小问题,如摇字,如何理解?我是看作有故事的。一首诗,要用太多的说明,来帮助理解,我是不敢赞同的。  发表于 2017-6-26 23: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6 23: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6-26 23:45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6 22:31
对这二首诗,我在不同版面看到对第一首的评论大同小异,所以就先放着。对第二首不同的看法很多。不同版面 ...


对第二首,我第一眼的感觉是假。至于小问题,如摇字,如何理解?我是看作有故事的。一首诗,要用太多的说明,来帮助理解,我是不敢赞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6-26 23:4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7-6-26 23:42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7-6-24 21:18
代作者(一位出身山村的90后老板娘)谢版主指点﹗

不知版可否具体指点一下第二首感觉不够自然的地方。 ...


我说的不自然,倒是很多诗友说的造假什么的无关。主要是觉得在遣词造句的整体味道上面,感觉是在学着写诗的意思。失去了一些民歌的淳朴味道,但又还没有能够写出传统绝句的精致。尤其是前两句过于烂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6-27 12:53 编辑

对于理论版各位先生所提的质疑,我没有能力给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唯一答案,其实诗的本身就没有唯一的答案。如果诗有了可以肯定或否定的唯一答案,那就没有可以咀嚼的味道了。
诗,可以描写记叙议论甚至说明,但既不是记叙性或议论性的散文,也不是说明文。一首五言绝句只20个字,不可能面面俱到,自然会给读者留下许许多多的疑点。如果读者能将这些疑点通过诗中字词句及其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基本上释疑,这首诗创作也算是基本上成功了;反之,不是这首诗创作基本上没成功,就是读者没有能够将这些疑点通过诗中字词句及其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具体到《梯田(二)》这首诗中的许多疑点,大多我已从另一版面的跟帖中获得释疑,就是理论版质疑最后一句造假,我也可以说自己已经释疑,但还有一个疑点得不到破解。所以,在这个疑点获得合理的释疑之前,我也无法认定作者这首诗创作基本上成功。
我的疑点留待以后再说,先来当一回搬运工,将我从另一版面看到的有代表性的质疑跟帖释疑跟帖搬几个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也许可以给理论版的释疑提供一点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2: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版面的质疑跟帖:
5楼——
处处弄清弦,写啥?似乎是鸟叫声,处处就笼统点了。
6楼——
碧水指深水,田水远看白光的,近看若无的。
(还有多个楼层内容大同小异的质疑跟帖 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7: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