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20 19:29 编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月落,可以是前半夜,也可以是后半夜。
江枫渔火怎样才能对愁眠?
一、江枫白天“上班”,晚上“睡觉(看不见了)”。渔火是夜里上班,白天下班。
它们是此起彼落的,循环而眠。
二、肉眼同时看到这两个现象的是黄昏与黎明。但是看江枫的最震撼时段应是大白天,看渔火的最佳时段是晚上八至十点。黄昏与黎明都不是看江枫与渔火的最佳时段。
三、把江枫这个词引申,用来表达渔火在江面上火红的投影。但是这样去引申也很牵强,易生岐义。
四、不讲时间先后顺序,抛开实景,就是纯粹的意象表达。
五、作者不老实,偷机取巧,胡乱凑句。
这五种解释都有点道理,但都难以让人信服。再加上“夜半钟声”的限制,所以基本上可以认定此诗的描述与实景是脱节的,或者说是非最佳观景时段,难以使江枫渔火同时达到震撼效果。
所以此诗看似轰轰烈烈,但是不可细究。所以这首诗至少不能再认定是上乘诗作。真正的上乘诗作是不能与实景脱节,同时又能暗含深刻哲理。
个人认为应该如此解释才是最合理的。那就是先是“月落乌啼”,借着“渔火”可以看见“霜满天”。后来夜深了,吹灯拔蜡了。伸手不见五指了,“江枫”与“渔火”也就同时都看不见了,所以它们就“对愁眠”了。此时从寒山寺又传来了钟声。
《枫桥夜泊》,何为“枫桥”?原称为“封桥”,夜间是实行霄禁的。后来讹传为“枫桥”。如果这个传说成立,就支持我上面的那个结论。
河道都霄禁了,大家没事干,那就都睡觉吧,所以夜深后就没有了“渔火”。
所以,这样一来此诗就成了脑筋急转弯,很易生歧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