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4|回复: 70

“邻韵同用”与“邻韵通押”是不是一个概念?

[复制链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5 21:08 编辑

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就是平水韵。

唐初许敬宗向唐太宗(应为唐高宗)奏议,允许在诗人群体中业已约定俗成的邻韵进行同用,得到唐中宗的默许(官方承认),随后印制的《切韵》、《唐韵》韵书中在每个韵部的开头出现“与某某韵部”“同用”的字样。

至此,唐代的字典《切韵》、《唐韵》兼具“字典”与“诗韵”两种功能,随后出现的《礼部韵略》(待考,有人认为《礼部韵略》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所谓的《礼部韵略》就是把《切韵》、《唐韵》的韵部按照“同用”的标注进行了合并,把一些常用字列出一个“简表”,单独印制,作为便于诗人背诵记忆、便于怀揣的一种诗韵书。

宋代亦是如此,有《集韵》与《广韵》,并有相应的《礼部韵略》。

那么为什么按照《礼部韵略》来衡量唐诗中还有“出韵”的现象?那是因为在“邻韵同用”后,很多诗人发现创作时感觉韵部还过窄,于是就在诗人中约定俗成的允许“邻韵通押”。

所谓的“邻韵通押”是在已经对《唐韵》、《广韵》进行“邻韵同用”之后“礼部韵略”的基础上之上的。“邻韵通押”之后等于是对韵部又进行了一次合并,这就是以后词韵产生的依据之一。

所以说“邻韵同用”与“邻韵通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以上结论属于如观个人初析,正确与否还请诸君各抒己见,予以斧正。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2: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6-4 12:34 编辑

所以说“邻韵同用”与“邻韵同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是的。“邻韵同用”指礼部韵略之类韵书产生的原因。该邻韵指“切韵(193部)”里的邻韵,“邻韵同押” 指平水韵(与平水韵相似的韵书)里的邻韵,比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一东),与宗(二冬)。

点评

有很多诗友不能够真正全面地了解诗韵的发展史,以“用《平水韵》来衡量唐代的许多律诗出韵”为由,来认定《平水韵》是孤立地存在着,与唐韵没有传承性的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他们不清楚“邻韵同押”与“邻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4:33
“邻韵同用”是指“官韵”中标注的允许两个相邻韵部进行相互同用的现象。 必须是官韵中规定的,所谓的官韵是指被官方认可的并被编入官方韵书的,由皇帝御批钦定,并交由礼部颁布,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力的。 但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4: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4: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4 14:44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4 12:31
所以说“邻韵同用”与“邻韵同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是的。“邻韵同用”指礼部韵略之类韵书产生 ...


“邻韵同用”是指“官韵”中标注的允许两个相邻韵部进行相互同用的现象。

必须是官方诗韵中规定的。所谓的官方诗韵是指被官方认可并被编入官方诗韵书的,由皇帝御批钦定,并交由礼部颁布,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力的诗韵。

但是诗韵和律诗的格律同理,诗词用韵在唐代也是属于摸索期,在民间仍存在着一些“非主流”、“非典型”或是干脆是属于诗人的用韵错误或是“主观故意”所造成的“邻韵通押”现象。那些“邻韵通押”的现象由于上述的一些原因并没有被官方所承认。因此,唐代律诗出现了许多按照《平水韵》来判断还仍有很多的出韵现象。

《平水韵》的韵部既不过繁也不过简,绝大部分诗人在实践中都能做到,因此在宋末被最终定型下来。所以在宋末是一直沿用着唐代的《礼部韵略》,而没有进行韵部的进一步合并,概括所有唐代律诗的‘邻韵通押’现象。但是这种“邻韵通押”的现象却在词韵中逐渐体现出来,最后于清代的《词林正韵》中定型。

为什么在宋代不把诗韵也象词韵一样进行进一步的韵部合并呢?那是为了考虑到与唐代官方诗韵的衔接与唐代官方诗韵存在着合理性等原因,所以才没有做进一步合并。但是却在以后日益成熟的词韵中予以体现了出来。

下面作一个小结:

1.邻韵通押是指在民间的诗人群体约定俗成的,暂时没有被官方认可的邻韵相互通用的现象。

2.邻韵同用是指原在民间的诗人群体约定俗成,后来又被官方予以承认并被官方的诗韵书收录的邻韵相互通用的现象。

3.那些一直没有被官方承认和被官方韵书所收录的邻韵通押现象仍然在民间还存在,只不过从唐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的发生率一直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

4.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的一个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律诗的格律中也相应的、类比的适用。广义律诗的一些拗律现象也是呈现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的现象。这是因为律诗的格律与用韵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步定型与逐步广泛认可所造成的。

5.民间所形成的无论是否最后被官方认可与官方韵书收录的所有“邻韵同押”现象最后基本上被后来出现的词韵所概括,并被用于词韵中去,而没有对《平水韵》作进一步的韵部合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从唐代以来的诗韵传承。

6.无论是诗韵还是律诗格律,唐代都已经“创制”,中华礼制的要求后继的政权必须要尊重前人的“创制”。但是宋词用韵唐代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后人才去“创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4 14:5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4 12:31
所以说“邻韵同用”与“邻韵同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是的。“邻韵同用”指礼部韵略之类韵书产生 ...


有很多诗友不能够真正全面地了解诗韵的发展史,以“用《平水韵》来衡量唐代的许多律诗仍有出韵的现象”为由,来认定《平水韵》是孤立地存在着,与唐韵没有传承性的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他们不清楚“邻韵通押”与“邻韵同用”的概念与关系才会产生此错误的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5: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1、许敬宗奏请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唐中宗。
2、一东二冬不是许敬宗奏请的邻韵,针叶林在这方面总是乱说一气!

点评

最爱瞎说的只有你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4 16:58
最爱瞎说的只有你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4 16:58
这些网上说的都比较笼统,可见是资料比较缺乏的原故。 也有可能许敬宗所奏请的韵部合并后的韵部数量是介于《切韵》与《平水韵》之间,这个可以代考,但是被很多人视为是《平水韵》的雏形。 把对《唐韵》中所注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6:30
金筑子从来不瞎说:许敬宗死后还能向唐中宗进奏!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间(683年12月—684年2月、705年正月—710年5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6:07
你把许敬宗奏请的原件复制一份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5: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5: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4 15:39
1、许敬宗奏请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唐中宗。
2、一东二冬不是许敬宗奏请的邻韵,针叶林在这方面总是乱说一气 ...

你把许敬宗奏请的原件复制一份吧!

点评

不要耍赖!倒是你应该把许敬宗上奏李世民的原件示众以证明你的新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6: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6-4 16:0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4 15:39
1、许敬宗奏请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唐中宗。
2、一东二冬不是许敬宗奏请的邻韵,针叶林在这方面总是乱说一气 ...


金筑子从来不瞎说:许敬宗死11年后还能向唐中宗进奏!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间(683年12月—684年2月、705年正月—710年5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6: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4 15:59
你把许敬宗奏请的原件复制一份吧!

不要耍赖!倒是你应该把许敬宗上奏李世民的原件示众以证明你的新论!

点评

请不爱瞎说的你解释一下许敬宗的鬼魂怎么向唐中宗进奏的吧!若解释不通请自己掌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4 16:08
不要耍赖!倒是你应该把许敬宗上奏李世民的原件示众以证明你的新论!

请不爱瞎说的你解释一下许敬宗的鬼魂怎么向唐中宗进奏的吧!若解释不通请自己掌嘴!!

点评

我更正笔误,许敬宗奏请的是唐高宗,不是唐中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6: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4 16:11
请不爱瞎说的你解释一下许敬宗的鬼魂怎么向唐中宗进奏的吧!若解释不通请自己掌嘴!! ...

我更正笔误,许敬宗奏请的是唐高宗,不是唐中宗。

点评

承认了瞎说的是你自己吧?  发表于 2017-6-4 16:55
不是太宗,也不是中宗,的确是高宗  发表于 2017-6-4 16: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6: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4 16:3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4 15:39
1、许敬宗奏请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唐中宗。
2、一东二冬不是许敬宗奏请的邻韵,针叶林在这方面总是乱说一气 ...


这些网上说的都比较笼统,可见是资料比较缺乏的原故。

也有可能许敬宗所奏请的韵部合并后的韵部数量是介于《切韵》与《平水韵》之间,这个可以待考,但是这次的奏请被很多人视为是《平水韵》的雏形。

把对《唐韵》中所注明“同用”拿出来作为一个特有的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官方认可的重要性。

判断一首律诗是否真的出律、出韵,应以该朝代官方所认可并颁布的标准为准。所以这就是我要区分“邻韵通押”与“邻韵同用”的目的。

“邻韵通押”一般是指民间的诗人群体按照各自的理解对《切韵》的韵部进行的一些“通用”现象。因为长期这样做很混乱,许敬宗才会去向皇帝奏议由官方来规定一个标准便于执行。所以《唐韵》中加注了“同用”二字,意味着诗韵由民俗上升为官方的礼制(地位升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6: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4 17:08 编辑

邻韵同用:对《切韵》的韵部进行一次合并,在《唐韵》的每个韵部中专门标注“同用”二字,此构成《平水韵》的雏形。

邻韵通押:《切韵》的“邻韵”合并之后仍然会有新的“邻韵”,唐人仍然对一些“合并后的韵部”再进行“邻韵通押”,但是这种“通押”是属于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没有被唐代的官方所承认。虽没有被唐代的官方所承认,但是也没有被官方严格限制。所以唐代的律诗中时有按照《平水韵》来衡量“出韵”的现象。

到了宋代,最后定型《平水韵》的时候,仍以官方《唐韵》中标注“邻韵同用”(或是唐代的礼部韵略)为蓝本、为主要依据。而没有对唐代民间出现的、不被唐代官方认可的一些“邻韵通押”现象进行作进一步的概括。而是把那些“邻韵通押”现象在宋词中逐渐体现出来,在清代立《词林正韵》为词韵正统时所最后确立。

也就是说宋人虽然认识到《平水韵》不能概括到所有唐代律诗的“邻韵通押”现象,但是仍以唐代的官方韵书《唐韵》(标注的韵部同用)为凭来钦定《平水韵》。而把没有被《平水韵》所概括却在唐代民间应用过的“邻韵通押”“技术”应用于宋词中去,结合宋词中一些词牌平韵部与仄韵部混押,创立了词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4 17: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溪沙 其四(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夕阳西下几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林正韵将十灰分为两半分列在第三部和第五部。实际晏殊填词仍是按平水韵。可见唐宋时的词的押韵比较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7: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末句用邻韵:

   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楚宫(唐.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萧韵)

   楚厉离魂逐恨遥。(萧韵)

   枫树夜猿愁自断,

   女萝山鬼语相邀。(萧韵)

   空归腐败犹难复,

   更困腥臊岂易招?(萧韵)

   但使故乡三户在,

   彩丝谁惜惧长蛟。(肴韵) 



   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

   挈妇将雏鬓有丝。(支韵)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支韵)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支韵)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微韵)



   二、非首句用邻韵或全诗用邻韵:

苏轼《次韵答宝觉》

   芒鞋竹杖布行缠,

   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

   谁信石头行路难。

(首句先韵,次句删韵,末句寒韵,邻韵混用。)



   杨万里《闻莺》

   晓寒顾影惜金衣,

   着意听时不肯啼。

   飞入柳阴深处去,

   数声只有落花知。

(首句微韵,次句齐韵,而末句支韵,邻韵混用。)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湲属十三元韵 ; 蝉、烟、前属一先韵。也不是用在首韵。)



   杨万里《进退格寄张功甫姜尧章》

   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

   新拜南湖为上将,更率白石作先锋。

   可怜公等俱痴绝,不见词人到老穷。

   谢遣管城依已晓,酒泉端欲乞移封。

(此诗翁、功、穷为一东韵字,锋、封为二冬,东冬韵混用。)



   黄庭坚《谢送宣城笔》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诗中的须、无属“七虞部,鱼、书属六鱼部”,二者为邻韵。)

    可见,邻韵通押是已经普遍存在和被接受,是近体律绝押韵的形式之一。

     关于邻韵通押,诗词界一直持有不同的声音。律绝用邻韵(不仅限于首句),从唐朝诗人一直到现代的毛泽东、郭沫若、鲁迅等,这些诗之大家并不回避,好像也无人有苛责之词。

---------------------------------------------

以上摘自互联网,下面是我自己的观点:

“邻韵同用”:特指官方韵书所规定的律诗用韵,是一种官方规定的用韵原则。

“邻韵通押”:在民间通行,不被官方认可,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也没有被官方严格限制,视为是一种“开许”。但是不得以此来否定官韵的权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17: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又在乱说一气!

平水韵的前身和后世(金筑子):

到了宋末元初,才有人以韵部表的形式固定下来,这韵部表也就是唐近体诗用的江东韵。后人在习惯上称为平水韵。
    按诗的押韵原理,该是诗人自己用当时的时音最为合理。然而初唐时期的宰相许敬宗是隋初人(公元592年—公元672年),他根据自己的口音认为永明体诗的用韵是最为合理的,于是就将其上奏高中皇帝固定下来了。唐朝三百年,唐初经皇帝固定下来的当然就是不可改变的。其实唐代的时音早己大变。到了宋代,赵家只是从武统上取得政权,文人的用韵则继承不变,于是这永明体江东韵就一直用到宋末。因金、元外族统治,北人大量南移,社会时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诗翻书押韵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元代类似平水韵的书表就达五种之多!明代朱元璋试图改变近体诗押韵的不合理,但因皇室内部之争而未成功。清代更变本加历,钦定平水韵表为佩文诗韵,直到清亡!
    这样,事实上的平水韵就与近体诗相影随行了一千多年。
    到了民国,押韵相对自由,南方人逐渐宽到词韵,北方人则宽到国语(北方话)。《诗韵新编》就是用国语的韵书。这中间还有《词林正韵》和《诗韵新编》混合用的。朱德的用韵是这方面的代表。
    到了新世纪,改革老干发明了新韵平仄双轨制,网上使用了懒人软件:非新轨平仄即旧韵平水,其佘一律为"出韵"之列。


平水韵, 近体诗, 宋之问, 高中

点评

金筑子说法基本正确  发表于 2017-6-5 1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1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4 16:30
这些网上说的都比较笼统,可见是资料比较缺乏的原故。

也有可能许敬宗所奏请的韵部合并后的韵部数量是介 ...

唐韵三部曲
唐初对切韵做了整理(具体整理者待查)增加为206部,所以王力说唐韵206部(针版攻击我206部是胡说),这是唐韵的初稿,由于考试的实践,许敬宗向高宗和武则天提出建议,一是部太多,要减,二是通韵,得到武则天的赞赏。第二部是到中宗时有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对《切韵》加以刊误,增字,注分一百九十五韵。第三部孙愐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著《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唐韵》虽是孙愐的私人著述,命名却带有官方的性质。

点评

金筑子又在乱说一气! 平水韵的前身和后世(金筑子): 到了宋末元初,才有人以韵部表的形式固定下来,这韵部表也就是唐近体诗用的江东韵。后人在习惯上称为平水韵。 按诗的押韵原理,该是诗人自己用当时的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19:49
《唐韵》对《切韵》韵部的增减都是属于字典性质韵部改动。关键是它们里面的每一个韵部标注的“同用”两字,那才是属于诗韵性质的标注。 要弄清楚是这“同用”之后所形成的韵部与《平水韵》的韵部究竟有多少“吻合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19:29
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就是切韵193韵唐韵206韵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1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19: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5 18:20
唐韵三部曲
唐初对切韵做了整理(具体整理者待查)增加为206部,所以王力说唐韵206部(针版攻击我206部是 ...

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就是切韵193韵唐韵206韵么

点评

你不是说唐韵206部是胡说吗,那就是王力在胡说了。王力的粉丝却说王力在胡说,难道不好笑吗  发表于 2017-6-5 19:37
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就是切韵193韵唐韵206韵么 ----------- 针叶林不读书,只好乱说! 隋切韵193韵。唐第一次增切韵为197韵。唐第二次增切韵为204韵,同时改称唐韵。北宋增广唐韵为206韵,简称广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19: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9: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5 19:40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6-5 18:20
唐韵三部曲
唐初对切韵做了整理(具体整理者待查)增加为206部,所以王力说唐韵206部(针版攻击我206部是 ...


《唐韵》对《切韵》韵部的增减都是属于字典性质的韵部改动。关键是它们里面的每一个韵部标注的“同用”两字,那才是属于诗韵性质的标注。

要弄清楚是这“同用”之后所形成的韵部与《平水韵》的韵部究竟有多少“吻合度”?

正是因为《唐韵》失传我们才无法了解真相,所以我们要从其它的现有的资料来推理出《平水韵》与《唐韵》标注“同用”之后韵部的“吻合度”。如果证明吻合度高就可以证明《平水韵》是对《唐韵》(韵部同用之后)具有继承性质的。

从而就可以证明是《唐韵》经过标注“邻韵同用”后形成了《平水韵》的雏形。而唐代律诗一些用《平水韵》来衡量仍然出韵的现象是在唐代已经规定了“邻韵同用”之后,诗人仍然对“同用”之后韵部又进行的再一次“邻韵通押”现象。



点评

如观的疑问: 1、音韵学界只是猜测“同用”“独用”为许敬宗所定,因为这只是宋广韵所标,还没人从唐韵残本中见到“同用”“独用”。 2、切韵206韵将同用合并之后为108韵。平水韵又将合并后的平声覃盐咸再合并,仄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19: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5 19:17
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就是切韵193韵唐韵206韵么

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就是切韵193韵唐韵206韵么
-----------
针叶林不读书,只好乱说!
隋切韵193韵。唐第一次增切韵为197韵。唐第二次增切韵为204韵,同时改称唐韵。北宋增广唐韵为206韵,简称广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9: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5 18:20
唐韵三部曲
唐初对切韵做了整理(具体整理者待查)增加为206部,所以王力说唐韵206部(针版攻击我206部是 ...

金筑子又在乱说一气!

平水韵的前身和后世(金筑子):

到了宋末元初,才有人以韵部表的形式固定下来,这韵部表也就是唐近体诗用的江东韵。后人在习惯上称为平水韵。
    按诗的押韵原理,该是诗人自己用当时的时音最为合理。然而初唐时期的宰相许敬宗是隋初人(公元592年—公元672年),他根据自己的口音认为永明体诗的用韵是最为合理的,于是就将其上奏高中皇帝固定下来了。唐朝三百年,唐初经皇帝固定下来的当然就是不可改变的。其实唐代的时音早己大变。到了宋代,赵家只是从武统上取得政权,文人的用韵则继承不变,于是这永明体江东韵就一直用到宋末。因金、元外族统治,北人大量南移,社会时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诗翻书押韵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元代类似平水韵的书表就达五种之多!明代朱元璋试图改变近体诗押韵的不合理,但因皇室内部之争而未成功。清代更变本加历,钦定平水韵表为佩文诗韵,直到清亡!
    这样,事实上的平水韵就与近体诗相影随行了一千多年。
    到了民国,押韵相对自由,南方人逐渐宽到词韵,北方人则宽到国语(北方话)。《诗韵新编》就是用国语的韵书。这中间还有《词林正韵》和《诗韵新编》混合用的。朱德的用韵是这方面的代表。
    到了新世纪,改革老干发明了新韵平仄双轨制,网上使用了懒人软件:非新轨平仄即旧韵平水,其佘一律为"出韵"之列。
-----------------------------------------------------
刚刚 金筑子说法基本正确

这段文字的疑点在于:他(许敬宗)根据自己的口音认为永明体诗的用韵是最为合理的,于是就将其上奏高中皇帝固定下来了。

这个观点有没有证据来支持?《唐韵》已经失传了,我们怎么能证明当时是采纳的“永明体的江东韵”?永明体用的是江东韵吗?有没有证据?





点评

有。有历史记载。因我在外,无法调出电脑中的收藏。  发表于 2017-6-5 21:47
这几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查永明体诗的用韵,得出永明体诗用韵与平水韵相同。永明体沈约之前的诗还有十三元的字与十四寒的字通押的,沈约之后则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1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19: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5 19:29
《唐韵》对《切韵》韵部的增减都是属于字典性质的韵部改动。关键是它们里面的每一个韵部标注的“同用”两 ...

如观的疑问:
1、音韵学界只是猜测“同用”“独用”为许敬宗所定,因为这只是宋广韵所标,还没人从唐韵残本中见到“同用”“独用”。
2、切韵206韵将同用合并之后为108韵。平水韵又将合并后的平声覃盐咸再合并,仄声韵也合并一处。为106韵。

点评

主要是看象唐律诗中象“东”、“冬”这样的韵部“通押”现象在许敬宗之后有没有数量上或比例上的明显减少。 如果有,就基本上可以从侧面证明是许敬宗那次奏议为把《平水韵》定为官韵奠定了基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19: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5 19:49
金筑子又在乱说一气!

平水韵的前身和后世(金筑子):

这几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查永明体诗的用韵,得出永明体诗用韵与平水韵相同。永明体沈约之前的诗还有十三元的字与十四寒的字通押的,沈约之后则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6-5 20: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用与通押实质上并无区别。
通用为合当时韵书,通押则不合当时韵书而也。
永明体应是押切韵,当时混押称通押
唐韵减少了几个韵部,合在一部的称同用,不在一部的称通押
平水韵产生后,少了几十个韵部,又有不少原通押的又变成同用了
至民国中华新韵刊出,只有十八个韵部,乘上四,也不过七十二个,平水韵通押的又变成同用了。
而新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乘上三,也不过四十二个,旧中华新韵通押的又变成同用了。

点评

只是懒写了几个字。押韵不在一部的称通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3:08
唐韵减少了几个韵部,合在一部的称同用,不在一部的称通押---------这个说法似乎不对  发表于 2017-6-5 21:49
民间诗人群体的约定俗成叫“邻韵通押”,上升为官韵,被官韵收录叫作“邻韵同用”。 区分这两个概念的目的就在于为确定《平水韵》是否真正地诞生于唐代等一些问题而提供方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2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5 19:51
如观的疑问:
1、音韵学界只是猜测“同用”“独用”为许敬宗所定,因为这只是宋广韵所标,还没人从唐韵残 ...


主要是看象唐律诗中象“东”、“冬”这样的韵部“通押”现象在许敬宗之后有没有数量上或比例上的明显减少。

如果有,就基本上可以从侧面证明是许敬宗的那次奏议为把《平水韵》定为官韵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6-5 2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用平水韵检查唐诗,尚有不少通押诗,可想而知,唐诗依唐韵不知有多少通押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20: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6-5 20:24
同用与通押实质上并无区别。
通用为合当时韵书,通押则不合当时韵书而也。
永明体应是押切韵,当时混押称通 ...

民间诗人群体的约定俗成叫“邻韵通押”,上升为官韵,被官韵收录叫作“邻韵同用”。

区分这两个概念的目的就在于为确定《平水韵》是否真正地诞生于唐代等一些问题而提供方便。


点评

《平水韵》诞生于金朝  发表于 2017-6-5 21:51
确定《平水韵》是否真正地诞生于唐代等一些问题而提供方便。//《平水韵》诞生于唐代否,头一次听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6-5 20: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5 20:39
民间诗人群体的约定俗成叫“邻韵通押”,上升为官韵,被官韵收录叫作“邻韵同用”。

区分这两个概念的目 ...

确定《平水韵》是否真正地诞生于唐代等一些问题而提供方便。//《平水韵》诞生于唐代否,头一次听说。

点评

那次奏议与《平水韵》无关  发表于 2017-6-5 21:52
宋末的《平水韵》只不过是作为诗韵书从字典《广韵》中分离。 但是实际上《广韵》韵部前所标注的“同用”就是《平水韵》的雏形。现在研究的重点可追溯到唐代许敬宗的那次奏议,从那次奏议之后《平水韵》就基本上成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2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6-5 20:48
确定《平水韵》是否真正地诞生于唐代等一些问题而提供方便。//《平水韵》诞生于唐代否,头一次听说。
...

宋末的《平水韵》只不过是作为诗韵书从字典《广韵》中分离。

但是实际上《广韵》韵部前所标注的“同用”就是《平水韵》的雏形。现在研究的重点可追溯到唐代许敬宗的那次奏议,从那次奏议之后《平水韵》就基本上成为了官韵。

点评

从永明体到唐太宗时代虽然没有许敬宗的奏议,人们的诗押的也相当于平水韵。很可能是当时唐时音有宊破历史用韵的趋势,许敬宗才借考试统一标准之名奏请皇帝定夺,这与为官的思想僵化是分不开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5 21: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5 20:58
宋末的《平水韵》只不过是作为诗韵书从字典《广韵》中分离。

但是实际上《广韵》韵部前所标注的“同用” ...

从永明体到唐太宗时代虽然没有许敬宗的奏议,人们的诗押的也相当于平水韵。很可能是当时唐时音有宊破历史用韵的趋势,许敬宗才借考试统一标准之名奏请皇帝定夺,这与为官的思想僵化是分不开的。

点评

唐韵与平水韵虽然一脉相承,但唐韵就是唐韵,平水韵就是平水韵,从206到195再到106,差距太大了  发表于 2017-6-5 21:56
礼制的制定只有最广泛地顺应民俗,它才能真正地执行得下去。许敬宗当时向朝廷推荐的也应该是在诗人群体中形成的主流诗韵。《切韵》的制定也是充分地考虑到了制定后的“可操作性”。 论证它的意义在于:《平水韵》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5 2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2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5 21:4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6-5 21:24
从永明体到唐太宗时代虽然没有许敬宗的奏议,人们的诗押的也相当于平水韵。很可能是当时唐时音有宊破历史 ...


礼制的制定只有最广泛地顺应民俗,它才能真正地执行得下去。许敬宗当时向朝廷推荐的也应该是在诗人群体中形成的主流诗韵。当年《切韵》的制定也是充分地考虑到了制定后的“可操作性”。

论证它的意义在于:《平水韵》是具备传承性的,不是孤立地出现在宋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