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30 17:26 编辑
何伟棠与三羊先生的误区 三羊的大唐律说:唐近体是近似永明体之意,它们的声律皆是元兢对蜂腰的解释:“二五字不同声,但同平可以”。这结论看来似乎可笑,讲究二四六分明平仄律的律诗怎么成了“二五分明”了?原来这是受了何伟棠的影响! 三羊先生贴出了何伟棠著作的有关段落。音律结构论和永明诗音律——何伟棠说(蓝字,摘要): 句内的音拍结构,即“节奏型”为“2·3”(上二下三), 这“2·3”的音步组合式既是永明诗歌主体声律格式体系的节律基础,也是区别永明体与近体异同的一大关键。后来永明体衍变为近体,此“2·3”式的节奏型就转换为“2·2·1”。
3.声律方面。 在字声的异同搭配上,它是重 在二五字异声;在字声的音律学类型分类上,它是四声分用,即“平—非平”、“上—非上”、“去—非去”、“入—非入”多个对立面分组平行并存。这二五字异声和四声分用结合,就构成了永明诗歌主体声律结构的“基本特征”。
在诗句的第二和第五两个字位上规范用声。具体要求是,第二字用了“平”,第五字就不再用“平”;第二字用了“上”,第五字就不再用“上”。用“去”和“入”也是这样,从而造成一句之中二五字异声。 从声律和节律的关系上来说,那就是因为五言句的节奏型是“2·3”(上二下三),两个节拍(音步)的末字正好是句中的第二字和第五字,于是规范用声时这二五两个字位就成了一句中的“节点”。 永明声病说中涉及声调的条例都是为规范二五两个字位上的用声而设置的,总的要求是让上下两个相邻节拍及节奏型的节点,即二字和五字上避免同声相犯:
上尾——上句第五字不与下句第五字同声相犯。
蜂腰——每句的内部,第二字不与第五字同声相犯。
--------原来何伟棠是将沈约的上二下三当成了单纯的两个音步来对待,以此作为了“永明诗歌主体声律格式体系的节律基础”,这是何伟棠的一个严重误区! 上二下三是指诗句的句法结构,而不是两个音步。这是所有古诗沿习下来的主要特点。在四声论没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试看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哪句不是上二下三的句法结构?显而易见这个上二下三不是音节(音步)的节律,而是语义的两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是两个汉语语义单元,比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就是从古风到近体所有诗句的共同特点,也是近体诗律句的最重要特征。非上二下三结构的,则不是律句,比如“看五湖四海”“晒红了樱桃”等就不是上二下三句法结构。 而何伟棠却是单纯“从吟诵层面的节律形式”来作为两个音节来对待的,这显然是脱离了汉语的实际。难道古人吟诵“孔雀东南飞是按照孔雀二字一拍,东南飞三字一拍朗诵的吗?这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 那么沈约为什么制定蜂腰呢?显然是为了体现诗句句法结构分为两句,既然是两句,就要遵守上下句句尾不同声的“上尾”规定,这是一种简单推论式的规定----所以叫“一句中之上尾”。但因毕竟不是诗的两句,起码一句二字一句三字字数也不等,所以蜂腰病先天不足,与四声论后必然产生的律句基本句型(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皆二五同声)相矛盾,所以注定是要被淘汰的。况且在上尾中是包括平声的,但元兢却说二五同平不算病,如“闻君爱我甘”,君和甘不押韵但同平不算病。有什么理由呢? 何伟棠还举例这一二五异声新规的例子: 由于字声异同对立的各项要求都是结合“上二下三”的节律和“平上去入分用”的四声律来提的,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作为用声条例还是颇为适切且方便易行的,无怪乎当下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着迷,以至用其法写诗竟成一时风尚。
四、以新法为时尚追求的两个实例
“新法”即诗律新变之法,即沈法中“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之类的声病条例。这里分析两个实例,以明此永明新变之法实为当日的一种时尚追求,从中亦可以印证何者为永明声律的基本特征。
《谢宣城诗集》卷四有以《离夜》为题的一组唱酬诗。 这里录出通篇节奏具备“系统而持续的反复性”、完全合乎永明声律规范的几个作品: 事实证明这些作品不能证明: (谢 朓) 诗8句-通篇平仄对立,无二五上去入不同声例 (江孝嗣)诗8句只有一句情遽(去)晓云发(入)可以证明二五不同声
(王常侍)诗8句只有一句月没(入)高楼晓(上),可以证明二五不同声
(王融)诗8句,皆平仄相对,无一句可以看出四声分用
(谢朓)诗8句有两句可证明四声分用: 叹息(入)东流水(上), 归梦(去)相思夕(入)。其余皆平仄相对。 ---------例举的五首诗一共只有4句可以证明四声分用二五不同声。 又,王融有五言八句的一首《春游回文诗》, 是以自成一体的永明声律格式入诗,无论是顺读还是倒过来读,在声律上都体现永明四声律的二五字异声和四声分用的基本特征。
[顺读]:枝分(平)柳塞北(入),叶暗(去)榆关东(平)。垂条(平)逐絮转(上),落蕊(上)散花丛(平)。池莲(平)照晓月(入),幔锦(上)拂朝风(平)。低吹(平)纶杂羽(上),薄粉(上)艳妆红(平)。
[倒读]:红妆(平)艳粉薄(入),羽杂(入)纶吹低(平)。风朝(平)拂锦幔(去),月晓(上)照莲池(平)。丛花(平)散蕊落(入),转絮(上)逐条垂(平)。东关(平)榆暗叶(入),北塞(去)柳分枝(平)。
-----全是平仄相对,哪里看出四声分用? 由上可见在实践上说二五异声四声分用是难以服人的。事实是在不多的二五皆仄的句子中仍然能存在二五同四声的。如沈约: 沈约永明体诗中的蜂腰病例:
所思【去】竟何在【去】。洛阳南陌头。《临高台》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可望【去】不可见【去】。何用解人忧。《临高台》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丽色【入】傥未歇【入】。聊承云鬓垂。《十咏 领边绣》南北朝 作者: 沈约
但令【去】舟楫渡【去】。宁计路崭嵌。《江南曲》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岁暮【去】异栖宿【去】。春至犹别离。《效古诗》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逆转【上】珠佩响【上】。先表绣袿香。《十咏 脚下履》南北朝 作者: 沈约
所叹【去】忘怀妾【去】,见委入罗床。《十咏 脚下履》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舍辔【去】下雕辂【去】。更衣奉玉床。《携手曲》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所畏【去】红颜促【去】。君恩不可长。《携手曲》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萧瑟负高情。耿介【入】怀秋实【入】。《怀旧诗 伤刘沨》南北朝 作者: 沈约
义贵【去】良为重【去】,兰摧非所恤。《怀旧诗 伤刘沨》南北朝 作者: 沈约
领上【去】蒲萄绣【去】。腰中合欢绮。《洛阳道》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立望复横陈。忽觉【入】非在侧【入】。《梦见美人诗》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表闾【上】钦逸轨【上】。轼墓礼真魂。《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诗》作者: 沈约
幸有【上】同匡好【上】。西仕服秦官。《日出东南隅行》作者: 沈约
唯见【去】恩义重【去】。岂觉衣裳单。《白马篇》作者: 沈约 蜂腰
可见何伟棠从理论上到实际都不能证明二五异声声律的存在。三羊受此影响所说的二五异声大唐律自然也是子虚乌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