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发表于 2017-6-5 00: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 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
这可以说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但是真正的永明体是否严格地按此描述“执行”了?并没有,这只是一个“理想国”。
如果你要证明严格执行了必须要提供相应严密的逻辑论证。或是永明体虽然没有真正“执行”,但是如果你受到永明体的启发,想现在“创制”一种“先进”的诗体来“递传万代,青史留名”也可以,但是你的立论要有次序。
1.用韵是依据什么?是依据《四声切韵表》吗?把表公布出来。
2.把“四声变换”的格律谱表列出来,他们四声是怎么变换的?用平上去入的组合列出来。
3.证明你所推出的新诗体的“先进性”在哪里。
沈约创永明体(尽管中途夭折,但是意义重大。其在诗词界的意义可类比于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与皇帝制度)
沈佺期创狭义律诗也是在诗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的律诗就基本尊此标准,再没有大的改动。
都姓沈,很好记。如观干了一点“小活儿”,把这两沈之间的时代称之为“广义律诗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