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8|回复: 134

三羊单枪匹马挑战金筑子针叶林两位大斑竹,辩论永明体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5-27 16: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27 16:51 编辑

三羊单枪匹马挑战金筑子针叶林两位大斑竹,辩论永明体

三羊挑战的起因是:


http://www.hksc888.com/thread-698257-1-1.html
金筑子撰文主贴《北山三羊针叶林》的下面一段话:

    三羊有大量的研究心德,有独立的见解。但对自己的见解不去进一步反证,只是一头钻进“坚信不疑”,有时就难免陷入死胡同走不出来。例如他坚信唐人的“蜂腰”说,把整个永明体分为“是永明体和不是永明体两种”。问他:这不是永明体的一种是什么体,他说“不知道”完事。

唐朝 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他坚信唐人的“蜂腰”说,把整个永明体分为“是永明体和不是永明体两种”。问他:这不是永明体的一种是什么体,他说“不知道”完事。
----金筑子这条总结的很好。我也想问:犯有四声八病的算不算永明体?若不算,他们算什么体?(比如谢朓的诗)

点评

原来打算就是就有你,正好加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6: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7 16:08
例如他坚信唐人的“蜂腰”说,把整个永明体分为“是永明体和不是永明体两种”。问他:这不是永明体的一种是 ...

原来打算就是就有你,正好加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6: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能否回答犯有四声八病的算不算永明体?若不算,他们算什么体?(比如谢朓的诗)

点评

针叶林的提问“犯有四声八病”就有问题!诗不可能“犯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声调存在,怎么会去犯呢!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并应用于永明体诗句。在运用四声时不要犯“八病”。而不是“犯四声八病”。另,更重要的,沈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29
凡是符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是永明体。反之,不是永明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6: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7 16:14
你能否回答犯有四声八病的算不算永明体?若不算,他们算什么体?(比如谢朓的诗) ...

凡是符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是永明体。反之,不是永明体!

点评

"不是永明体”倒也算是个答案。比如“不是中国人”也是一大类人。至于是哪国人就不管他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5-27 16:2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老代替三羊先生回答说,不知道。这个有点锯箭头的意思,里面的是内科,与我无关了。如果真是这样,多少有些不够负责任的嫌疑。

点评

三羊没看懂你的跟帖,所以暂不发表看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6: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27 16:18
凡是符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是永明体。反之,不是永明体!

"不是永明体”倒也算是个答案。比如“不是中国人”也是一大类人。至于是哪国人就不管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5-27 16:26: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永明体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并不会是严谨到刻板程度。当然如果研究者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也可以分的再细,作为狭义。与广义相对。但开除出去的部分,应该也立清晰名目,不能草率一推了之。

点评

永明体、近体诗,都是格律诗,或格律体。 区别在于声律的不同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6: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7 16:14
你能否回答犯有四声八病的算不算永明体?若不算,他们算什么体?(比如谢朓的诗) ...

针叶林的提问“犯有四声八病”就有问题!诗不可能“犯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声调存在,怎么会去犯呢!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并应用于永明体诗句。在运用四声时不要犯“八病”。而不是“犯四声八病”。另,更重要的,沈约的“八病”已失传,唐人解释的“八病”不是沈约的。既然唐人的“八病”没有证据是沈约的,就不能说谢眺(包括沈约自己)的诗就是“犯了八病”。

点评

【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是发现,还是发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00
失传?史书没失传吧! 唐朝 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52
即使沈约有关书籍失传,但南北朝到初唐毕竟才不到200年,所以王昌龄元兢等所记载八病不会和沈约的有太大出入。就以文镜秘府论所载八病判断永明体诗病情况应无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6: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5-27 16:20
金老代替三羊先生回答说,不知道。这个有点锯箭头的意思,里面的是内科,与我无关了。如果真是这样,多少有 ...

三羊没看懂你的跟帖,所以暂不发表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6: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27 16:5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6:29
针叶林的提问“犯有四声八病”就有问题!诗不可能“犯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声调存在,怎么会去犯呢!沈约 ...

即使沈约有关书籍失传,但南北朝到初唐毕竟才不到200年,所以王昌龄元兢等所记载八病不会和沈约的有太大出入。就以文镜秘府论所载八病判断永明体诗病情况应无问题。南齐永明年间(483-493)(618年—907年)。

点评

沈约(441-513年),沈约死后距初唐618年才百年,他的八病说为什么就失传了,只余下八个名称?失传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原来沈约的八病说就不成熟,连他自己的诗都多有触犯。二、要么干脆就没成文,只有八个名称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6: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5-27 16:26
我的观点,永明体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并不会是严谨到刻板程度。当然如果研究者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也可 ...

永明体、近体诗,都是格律诗,或格律体。
区别在于声律的不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6: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6:29
针叶林的提问“犯有四声八病”就有问题!诗不可能“犯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声调存在,怎么会去犯呢!沈约 ...

失传?史书没失传吧!
唐朝 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6: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7 16:35
即使沈约有关书籍失传,但南北朝到初唐毕竟才不到200年,所以王昌龄元兢等所记载八病不会和沈约的有太大 ...

沈约(441-513年),沈约死后距初唐618年才百年,他的八病说为什么就失传了,只余下八个名称?失传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原来沈约的八病说就不成熟,连他自己的诗都多有触犯。二、要么干脆就没成文,只有八个名称留于后世。这就形成了初唐就有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八病。中唐时期日本留学僧空海所记录的就只存在于调声解释中的“平头”一说有些道理,符合永明体的实际,其余都存在于自相矛盾之中。更又增多至二十八病,这不就证明沈约的八病说在后人中莫衷一是吗?!
-----------
这是我昨天发的,说明针叶林并没看!

点评

你这“失传说”是你想象的,没有根据。 空海说: 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 。。。 即事刀笔,削其重复,存其单号,总有一十五种类:谓《声谱》,《调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09
你这一段,完全就是臆想臆测臆断臆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6:29
针叶林的提问“犯有四声八病”就有问题!诗不可能“犯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声调存在,怎么会去犯呢!沈约 ...

【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是发现,还是发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6:52
沈约(441-513年),沈约死后距初唐618年才百年,他的八病说为什么就失传了,只余下八个名称?失传的可能 ...

你这一段,完全就是臆想臆测臆断臆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7: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6:52
沈约(441-513年),沈约死后距初唐618年才百年,他的八病说为什么就失传了,只余下八个名称?失传的可能 ...

你这“失传说”是你想象的,没有根据。

空海说:
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

。。。
即事刀笔,削其重复,存其单号,总有一十五种类:谓《声谱》,《调声》,《八种韵》,《四声论》,《十七势》,《十四例》,《六义》,《十体》,《八阶》,《六志》,《二十九种对》,《文三十种病累》,《十种疾》,《论文意》,《论对属》等是也。配卷轴于六合,悬不朽于两曜,名曰《文镜秘府论》。

点评

你说这些毫无用处!没有失传,唐人还自说什么?引用不就行了?!更说二十八病干什么?是沈约说的不全,须要增加二十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14
但就这个问题,三羊坚决支持针叶林,强烈反对金筑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7 17:09
你这“失传说”是你想象的,没有根据。

空海说:

但就这个问题,三羊坚决支持针叶林,强烈反对金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7: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7 17:09
你这“失传说”是你想象的,没有根据。

空海说:

你说这些毫无用处!没有失传,唐人还自说什么?引用不就行了?!更说二十八病干什么?是沈约说的不全,须要增加二十病?!

点评

元兢《诗髓脑》【羊注:蓝色是引用,红色是元兢】   文 病 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①。) 此平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26
名为28病,实为30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7:14
你说这些毫无用处!没有失传,唐人还自说什么?引用不就行了?!更说二十八病干什么?是沈约说的不全,须 ...

名为28病,实为30病!里面两个2混混!

点评

《文镜秘府论》,不就是引用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27 17:20
名为28病,实为30病!里面两个2混混!

《文镜秘府论》,不就是引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7:14
你说这些毫无用处!没有失传,唐人还自说什么?引用不就行了?!更说二十八病干什么?是沈约说的不全,须 ...


元兢《诗髓脑》【羊注:蓝色是引用,红色是元兢
  文 病

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①。)
    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②。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③。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

②《本朝文萃》卷七亦引及《诗髓脑》文:“平头有二等之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者,巨病也,必避之。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上去入者,难立为病之文,不避之。”

③三宝原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二、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①。”“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②”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③”也④。

①陆机诗句
②古诗
③古诗十九首
④三宝原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三、鹤膝。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①”“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②。


点评

这是元兢说的,不是沈约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7: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27 17:26
元兢《诗髓脑》【羊注:蓝色是引用,红色是元兢】
  文 病

这是元兢说的,不是沈约说的!

点评

这也是【元兢说】的吗? 唐朝 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7:28
这是元兢说的,不是沈约说的!

这也是【元兢说】的吗?

唐朝 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7: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只留下这八病题目: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内容则失传了,这已经是历史上的定论。

点评

你这样说, 卢盛江岂不是在诈骗国家投资? 何伟棠考张永明体岂不是屁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57
卢盛江:空海与文镜秘府论已经证明除大韵小韵二病,八病都有沈约论述的直接证据:刘善经“四声指归”引用沈约的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53
你当定论何在? 不要空口无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27 17:55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7:38
沈约只留下这八病题目: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内容则失传了,这已经是历史上的定论。 ...

你的定论何在?
不要空口无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7: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27 18:0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7:38
沈约只留下这八病题目: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内容则失传了,这已经是历史上的定论。 ...

卢盛江:空海与文镜秘府论已经证明除大韵小韵二病,八病都有沈约论述的直接证据:刘善经“四声指归”引用沈约的话。文镜秘府论中引用“沈氏”曰即沈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27 18:0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7:38
沈约只留下这八病题目: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内容则失传了,这已经是历史上的定论。 ...

你这样说,
卢盛江岂不是在诈骗国家投资?
何伟棠考证永明体岂不是屁话!

点评

沈约如有原文传下来,何须考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7 18: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27 17:57
你这样说,
卢盛江岂不是在诈骗国家投资?
何伟棠考张永明体岂不是屁话! ...

沈约如有原文传下来,何须考证?!

点评

应该承认文镜秘府论可作根据。否则就无法讨论了。你不是也拿文镜秘府论作根据否定王力的大拗句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8:12
音律结构论和永明诗音律——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 此文是2005年《永明体到近体》再版时增补的-个“附论”,见该书179-205页  第一节 音律结构论   永明体及其向近体的衍变,牵涉太多太复杂的问题,有些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8:11
何伟棠专著《永明体到近体》再版华南师大文学院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 何春华 何伟棠教授的《永明体到近体》,取沈约、王融、谢朓诗三百余首作归纳,比照当时人所说的“四声八病”,总结永明体的声律,言前人所未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27 18:05
沈约如有原文传下来,何须考证?!

何伟棠专著《永明体到近体》再版华南师大文学院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

何春华

何伟棠教授的《永明体到近体》,取沈约、王融、谢朓诗三百余首作归纳,比照当时人所说的“四声八病”,总结永明体的声律,言前人所未言,并研究永明体如何演变为近体,探明其深隐的律则和演进的历史轨迹。

该书于1994年3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1月再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06年9月21日举办了何伟棠教授《永明体到近体》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张玉金、吴辛丑主持,院长柯汉琳致辞,曹础基、戴伟华、陈新璋、李育中、韩湖初、陈永标、魏达纯以及研究生蒋晓薇等会上发言,唐作藩、杜晓勤、吴相洲、刘跃进、麦耘、饶长溶、刘叔新、卢盛江、王希杰、蒋凡、邬国平、宗廷虎、吴礼权、袁宾、徐青、曹德和、高华平、秦旭卿、黄天骥、罗伟豪等20多位学者发来了评论文章或书面发言稿。

该书的成功,在诗律史、文学史、修辞学和修辞史等相关学科中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学朮影响。诗律史、文学史家杜晓勤(北京大学)说:“这是学界第-部专门从诗歌声律体系的角度对永明体向近体诗演变过程作深入细致研究的学术著作。”又说:“该书初版后十多年来,虽然学界又陆续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据我所知,这些新成果在研究的细致程度和全面性方面,尚未有出此著之右者。”修辞学家王希杰(南京大学)说:“《 永明体到近体》是新时期中国修辞学中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之一。”又说:“《永明体到近体》是新时期语音修辞学方面最高学术水平的标志。”

以下是再版本全书目录、再版《前言》,以及初版本的曹础基先生《序》。

目 录

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什么是永明体 (1)
第二节 避免执近体的观念以绳永明体 (2)

第二章 永明声病说的声律内涵 (6)

第一节 从一种二五字异声的诗例谈起 (6)
第二节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声律内涵 (7)
第三节 声病条例中跃然而出的声调谱式 (12)


第三章 永明体平韵五言诗的声律格式 (16)

第一节 句的声律格式 (16)
第二节 联的声律格式 (20)
第三节 联间搭配的方式和篇式的分类 (29)
第四节 叠用型律篇 (33)
第五节 间用型律篇 (42)
第六节 叠间混用型律篇 (45)

第四章 永明体仄韵五言诗的声律格式 (71)

第一节 句和联的声律格式 (71)
第二节 篇的声律格式和诗例 (76)


第五章 永明体向近体演变期间调声论的重大发展 (91)

第一节 沈约等人是否已经提出四声二元化 (91)
第二节 刘滔的新声律理论(95)
第三节 《用声法式》与元兢的“调声三术” (101)


第六章 平韵五言诗声律的发展与近体的成熟定型 (109)

第一节 声律格式出现率对照总表 (109)
第二节 三个时期与三种声律模式的划分 (118)
第三节 过渡体的声律特点 (134)
第四节 过渡体的诗例 (143)
第五节 近体成熟的原因和条件 (173)


附论 音律结构论和永明诗音律 (179)

第一节 音律结构论 (179)
第二节 永明诗音律续说 (190)


参考文献 (204)
再 版 前 言

何伟棠

《永明体到近体》重出,正好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可以借此机会谈谈。这里先来总述一下学界反映的一些情况。

本书初版于1994年3月。获当年中南五省(区)优秀图书学术专著类一等奖。陆续出现过如下几篇评述文章:《律诗是怎样发展成熟起来的?》(徐青,《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声律修辞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宗廷虎,《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简明辩证的结论》(易蒲,《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归纳和演绎的结合》(王希杰,《语文月刊》,199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4年第7期)。直接采纳或引用本书的著作亦时有所见。如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炼强的《修辞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吴洁敏、朱宏达的《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邱世友的《文心探原》(岳麓书社,2005年),等等。更有五卷本《中国修辞学通史》(郑子瑜、宗廷虎主编),其《当代卷》品评当世有影响的修辞学著作,把本书也列入其中。

上举论著文章,都对本书作出某种程度的肯定。例如,王希杰先生写道:“在这部专著里,伟棠全面而详尽的、深入而细致地考察了从永明体到近体的汉语诗律中的重大问题,揭开了永明体之谜,对长期以来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一给予了明确的回答,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从修辞学角度看,这是断代专题修辞学史研究的成功之作,也是微观修辞学史、语音修辞学史的成功之作。从美学、诗律学角度看,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断代研究的成功之作,也是美学、诗律学不可多得的力作。”“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这也是修辞学史、文学批评史、诗律史研究中方法更新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归纳和演绎的结合》) 后来在《中国现代科学全书·汉语修辞论》中,王希杰进一步认为:“《永明体到近体》是新时期中国修辞学中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之一。”又说:“《永明体到近体》是新时期语音修辞学方面最高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语音修辞学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收获。”希杰教授的评价特别注重本书“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就,他后来出版的《修辞学通论》、《汉语修辞论》等都曾用为“归纳与演绎结合的成功范例”一再称引。例如,《修辞学通论》写道:“关于八病,何伟棠在《永明体到近体》中说:‘八病实际上是八项调声避病的条例:“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用同声调字的条例,“大韵、小韵”是用同韵部字的条例,“旁纽、正纽”是用同声纽字的条例。作为用同声调字条例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它们的用声要求都集中到一点,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避免五言句中的第二和第五两个结构位置上出现同声相犯。’(8页)‘看得出来,这些病犯规条都在强调一个声调异同对立、避免同声调字相犯的用声原则,在具体做法上则要求字声对立回换的安排跟五言诗“上二下三”的节奏结合起来,跟平上去入分用的“四声律”结合起来。’(9页) 如果说,这‘八病’就是在语音层面上不得体的格式,必须剔除出去;那么剔除出去之后,所得到的便是合乎规范的格式了,也就是得体的格式了。何伟棠得出了a、A、b三类12种得体的句式……再进一步,何伟棠推导出了84种合乎规范的声调搭配的格式:‘声病条例和声病条例之间又是互相联结、互为制约的。例如,上述12种无二五字同声相犯的句式两两相配,产生144种上下结合的可能式,可是,如果用平头、上尾的避病要求来逐一检视,则发现其中有24种犯平头,24种犯上尾,12种既犯平头又犯上尾。把这些部分排除以后,剩下来的才是没有毛病的上下句结合式,即律联。这些不犯声病的声调谱式,共为84种。’(12-13页) 但是,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已,可以叫做‘潜节律模式’。诗人们实际上已经开发的就不会有这么多了。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显性化。”(367-368页)

《中国修辞学通史·当代卷》,先引述宗廷虎教授的话,说这本书“在我国古代声律修辞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接着写道:“南齐武帝永明时代,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并且立即把这一音韵学的发现应用于文学,创立了一种以声调的异同对立为节奏特点的新变体五言诗,这种新变体五言诗后来被称为‘永明体’,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然而,对于永明体声律的实质内容以及它与近体之间的异同关系,长期以来却存在着许多疑而未决,谁也说不清的历史难题。如永明声病说的声律内涵是什么?永明体究竟是实行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还是分四声作平仄两类来使用呢?沈约等人有没有从理论上提出过四声二元化的要求呢?永明体后来是怎样向近体演变和过渡的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历来困惑许多学者的难题。《永明体》的作者通过多年研究,摆脱了以近体诗平仄律的观念来衡量永明体的传统思路的束缚,从具体的实例分析考察入手,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出了不少独到而有力的见解。比方说,永明体五言诗是实行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还是分四声作平仄两类来使用,字声的配置又是如何呢?《永明体》指出:‘沈约等人通过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世呼为永明体的五言诗。这种五言诗的声律重在二五,在字声的配置上,除了一种特定的二五字同平声句以外就都是二五字异声;它又是四声分用,即句中“2·3”的音声之节配合平上去入四声而不是配合平仄的。’这种规律,前此是没有人发现的。又如永明体是怎样实现向近体的演变和过渡的,学术界有很多说法,但都未能解释清楚。《永明体》通过分析归纳,发现这一演变与过渡规律,指出:‘后来永明体向近体的演变和过渡,一方面是由强调二五字异声变为强调二四字异声;另一方面是四声的二元化,即由原先的“2·3”的节拍配合四声变为“2·2·1”的节拍配合平仄。这种声律格式或模式的演变和过渡也必然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并不是单纯属于创作实践方面的问题。’这里,《永明体》不仅讲清了永明体向近体的演变与过渡的规律、永明体与近体之间的差异,而且还指出了这种演变与过渡的原因。再如,沈约等人有没有从理论上提出过四声二元化的要求呢?《永明体》的作者通过细致的历史文献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沈约等人没有从理论上提出“二元化”(即把四声归为平仄两类)的要求,这个事实无可否认……二元化的新声律理论的探索当始于梁中、后期,梁代大同中官任尚书祠部郎的刘滔,实为第一个从理论上接触到四声二元化问题的先导者。’这个新观点的提出,在汉语诗律史、文学批评史与汉语声律修辞学史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我们重视。”(399-400页)关于定量分析法与演绎法在本书的运用,《中国修辞学通史》也作了如下一段肯定的评述:“一般的修辞学著作在论证其观点时,多是采用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这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永明体’的探讨,由于疑难未决的难题较多,由于历来的纷争较多,要想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没有科学方法是难于得出科学的结论的。《永明体》的作者就是采用了定量统计分析法与演绎法这两种比较科学的新颖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如关于永明体的声律特征问题,作者选取了永明体代表作家沈约、王融、谢脁三人全部入律的新变体五言诗366首(其中平韵诗223首,仄韵诗143首)作为定量统计分析的主证材料。又如关于永明体向近体的衍变问题,《永明体》以自永明以迄唐之神龙年间36位诗人的全部入律的平韵五言诗2298首作为定量统计分析的对象,从而得出的结论十分有说服力,同时也使读者对永明体向近体演变过渡的具体历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楚、具体的直感。另外,《永明体》对演绎法的运用也很成功。如该书第二章第三节‘声病条例中跃然而出的声调谱式’中三类12种句的声调谱式、84种平头上尾诸病咸除的上下句结合式,第三章第二节中永明体平韵诗四类16种律联的声律格式的总结,就是《永明体》以严密的科学演绎法推导出来的。”(400-401页)

徐青教授的书评,选择了诗律史的角度,对本书的一些重要特点作了如下的分析:“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深入探讨了永明体诗歌的声律,阐明了五言诗句二五字异声和四声分用原则是永明体调声构律的基本原理,以‘避免执近体的观念以绳永明体’的失误。同时,对永明诗例作了穷尽性的分析,整理出了它的全部声律格式,这是前人没见做过的,是述前贤所未述,很有学术价值。”“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善于从古人关于声律问题的零星论述中抓住要领,细心地看出了五言诗调声原则从二五字异声过渡到二四字异声的走向,看出了从四声律到平仄律过渡的演变大势,明确指出了刘滔的新声律论、佚名的《诗章中用声法式》、元兢的《调声三术》在导引此一声律演变或发展动向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三个特点是十分重视从实例分析中导出结论,因而做到了言必有据,能够使人信服。作者对齐永明至唐神龙间二百二十年的入律的五言诗作了定量分析,计算出了各类声律格式的出现频率,据以划分出了永明以来诗律屡变的三个时期,证明了近体诗成熟和定型化的时间是在唐高宗咸亨至中宗神龙的三十余年间,代表人物是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杨炯,声律上的标志‘即:a(含a’)、b、A、B四式律句达致出现率各为25%左右的均衡;aA(含a’A、BA)与bB(含AB)两类律联达致出现率各为50%左右的均衡;以aA(含a’A、BA)、bB(含AB)两类律联的轮替回换为特点的粘式律篇则出现率(或称覆盖率)不低于80%’(122页)。集中到一点上,就是律诗的基本构律规则:粘对规则在那时,在沈宋李杜杨诗中已经确立,‘这五位诗人的粘式律篇,无论单算律诗、长律或连绝句算在一起,出现率都达致80%以上’(137页),其中沈诗是90%、宋诗是88。88%、李诗是88.39%、杜诗是94.28%、杨诗是82.14%(136页)。这种统计和所得的数据是很有说服力的,值得为学术界注意和重视。”

在对本书研究成果的采纳上,邱世友教授的《文心探原》是全方位的。其《刘勰主“和”的自然声律论》一章,认同本书关于永明声律的多种新见。例如,说到永明诗声律的基本特点,即认定其为“二五字异声”与“用四声”。“二五字异声”一说,实为拙著最先揭明,是本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二五字异声”,以节律上的“上二下三”为基础,加上“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能合理解释永明声病说的声律内涵,其系联演绎所生成的声律范型格式,又可以在沈、王、谢诸人的诗作中得到印证。破解永明声律之谜,以此论为最关键。关于向近体的过渡,邱书也认同本书的基本观点。又于声律学家中,特别推重刘滔。讲述元兢,也特别点出他的“换头或拈二的粘对式”与刘滔新论一脉相承。本书论述永明声律,在确证其基本特点为二五异声、四声分用之后,即说到其后向近体的过渡,一是由二五字异声转换为二四字异声,即音步组合形式上的“2·3”之节转换为“2·2·1”之节;一是在“四声”的音律学分类上,使平声为一类,上去入三声合为一类。而这两大问题在认识和理论层面上的解决,则刘滔居功至伟。是刘滔指出二四字同声“亦不能善”,并且强调平声,首创标举平声的用声法,以此取代永明声律说的病犯规条。在刘滔新声律论的导引之下,近体平仄律所要求的声律格式系统在诗句层上首先确立:见于《诗章中用声法式》五言项下的“用平声法式”,合计为四类16式,已跟后来唐律的五言律句句式系统完全契合。进到唐初自高宗咸亨、上元至中宗神龙的三十年间,又有元兢“换头”说的倡行,实质是粘对规则的确立,使近体平仄律的另一层次上的问题,即结句成联和接联成篇的问题也成功地得到解决。刘滔问题的阐述,我以为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我们是从散落在《文镜秘府论》书中的几段文字里面拾回了一个刘滔的新声律论,并使之上与沈约的永明声病说,下与《诗章中用声法式》及元兢的“换头法”链接起来,从而给诗歌由永明体向近体的演进画出了它的明确而清晰的线路图。

《汉语节律学》是在讨论“古诗律流变”的时候,采用了本书论证近体五律成熟定型的统计数据。该书写道:“据何伟棠对齐梁至唐初的诗作统计,自永明到隋末的诗中,粘式体出现率从0%-9%之间;入唐以后,也还保持这样的比例;直到初唐王、卢、骆开始,粘式体才逐渐增至15%-35.6%。而至杨炯、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等的诗作,则粘式体猛增到88%-90%。此时近体五律才得以完成。”(232页)在我们的书中,立论的主证材料,除了这里说的粘式体出现率的数据以外,还有律句出现率与律联出现率的数据,它们彼此间互有关联,同样关乎着近体五律的成熟。另还有观念方面的变化,那是刘滔、元兢等人的新声律论导引出来的。这个时候,正是元兢的“换头法”倡行,实即粘对规则确立的时候,“一批杰出的诗人,从观念上和实践上都刻意地把格律诗跟粘式体、粘对规则联系起来,以此为标准,进行律与非律的界定以及近体与古体的划分。在他们看来,写作近体就不可以杂用失对的aB联与bA联,不可以搀入失粘的联间搭配方式。这样一来,粘式律低比重状态的打破就完全是可以预期的了。沈、宋、李、杜、杨所处的时代与卢、骆、王勃相近或紧衔,而粘式律篇的出现率却一倍甚至几倍地高于卢、骆、王勃,其原因即在于此。”(134页)

《中国文学史》的采纳有可能使本书的影响达于年青一代学者,因为它是指定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所采纳的内容涉及粘对规则如何推动近体各种体式最后完成。该书依据《永明体到近体》的几段文字写道:“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李、杜、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隋唐五代文学》,第二卷第四编,226页,文后有注,说明参见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上引文中所提到的粘对法则,就其粘法、对法本身而言,当今已属普通常识;而近体的定型、确立为得力于沈、宋等人用粘对之法“约句准篇”,那也是过去学者们所知道的。本书的贡献只是在于把粘对法则即元兢的“换头”纳入自刘滔以来的四声二元化的新声律理论系统。基本看法可大致上见于如下几个文段:“四声二元化的调声理论在永明体向近体过渡期间产生。永明时代沈约等人的声律说是提倡四声律的。第一个提出二元化新声律理论的是刘滔。从刘滔到《诗章中用声法式》首先解决了平仄律在五言诗一句之中的应用问题,其后,元兢的换头法又把平仄的应用推向结句成联和接联成篇。所谓四声的二元化,其大体进程就是如此。”(109-110页)“换头法的倡行,对于永明体向近体过渡的最后完成,意义极其重大。原因是它顺应了这声律形式的过渡和发展的要求,给近体诗声律模式的全面确立提供了调声论方面的依据。过去学者们都知道近体定型和确立于唐高宗中、后期和武氏朝为得力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用粘对之法‘约句准篇’,可是,这粘对之法自何而来,它跟刘滔以来的二元化理论特别是元兢的‘换头’究竟有何关系,人们大都不甚了了。”(109页)“在梁武帝中、后期,刘滔的二四字异声新论和标举平声的用声法,促成了演变和过渡中的头一次飞跃,排除了大部分的二、四字同平仄格,确立了四类6式的律联的新体制,奠定了过渡体的基础。在唐高宗中、后期,又有元兢的换头法,实际是粘和对的规则,为近体成熟和定型化阶段的到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换头法的倡行,极大地推动了声律的演变和发展,它使上联和下联之间、上句和下句之间的多少总是带点随机性质的一配二的搭配关系转换成一配一的粘的关系和对的关系,从而排除了所有联间失粘和句间失对的各种非律格式,使一个完全合乎粘对规范的一元化的近体诗声律格式体系得以建立起来。这个一元化的声律格式体系,无烦冗之弊,有易于识记、易于掌握运用之利,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促成了声律演变发展过程的另一次新的更大的飞跃。此外,换头又还是一种十分能产的法则,在声律格式体系的建构上它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导作用、举一反三的作用、连类而及的作用,在五言近体的范围以内,人们可以通过它推导出律诗、长律和绝句三种体式,每一种体式又可以因首联格式的变换而推导出整体结构不同的四式律篇。意义尤为重大的是,通过它还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之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体系。”(180页)“关于近体七言诗的定型和确立问题,前人即有从五言体增加一个语节而成七言体之说。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相当可靠的,因为它是有声律发展方面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的。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永明以下,直至过渡后期,粘式七言律篇除绝句稍露萌芽之外,便都不曾出现。它是在五言近体进入成熟定型期以后,即换头法开始确立为构律的基本规则,沈、宋、李、杜等人联袂进入诗坛的那个时代,才突然‘冒’了出来的,并且,这一下子涌现出来的七言律、绝体诗歌又多半是粘对不失:沈佺期七律16首,14首粘对不失;七绝8首,7首粘对不失。宋之问七律5首,3首粘对不失;七绝6首,5首粘对不失。李峤七律4首,4首粘对不失;七绝5首,5首粘对不失。杜审言七律3首,2首粘对不失;七绝3首,3首粘对不失。合计以上粘式七律、七绝的出现率,都已经超出百分之八十,其中七律为82.14%,七绝为90.90%,跟五律方面的情况相类。在原先基础十分单薄甚至完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粘式体七言律篇如此大比重地突然涌现,这个事实,除了归因于粘对规则的援用之外,恐怕就很难再有别的更合理和科学的解释。”(180-181页)




以上杂谈了学术著作对本书的评述和采纳的一些情况。在我的感觉里,接触到本书的学者专家,多能给予好评,并衷诚地介绍给各个层次的读者。他们的关注,有时很令我惊喜。例如,几年前一次图书馆馆际交流,南京大学图书馆得台湾中央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赠书。以什么回礼呢?后来他们是在馆藏的10本《永明体到近体》中抽出两本分送给台湾中央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各一本。据说那是馆方征询意见时鲁国尧教授力荐的结果。那是说,他们是认真地把《永明体到近体》看作该馆珍藏了。鲁国尧先生曾谬赞本书“为中国学术史添一城砖”,南京大学图书馆拥有的10本藏书,原先也是在他的关注下采购来的。又如,北京大学中文论坛曾于2002年10月3日向会员发贴征询有关四声八病的研究书目,当日即出现麦耘教授写的推介《永明体到近体》的贴子。在开列出版单位、日期以及全书目录之后,麦耘先生写道:“据我所知,这是唯一的一本专门研究永明体的著作。其书取沈约、王融、谢朓诗三百余首作归纳,比照当时人所说的‘四声八病’,总结永明体的声律,言前人所未言。并研究永明体如何演变为近体。欲讨论诗歌格律,此为必读的著作。”文中荐语既肯定、明确又不寻常,有志于诗律研究的网民,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永明体到近体》。

对拙著有所肯定的学者分别来自音韵、文论、文学史、修辞学史等多个学科。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当然知道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同本书的观点;其实我也不想见到讲永明声律的人都只会去搬用《永明体到近体》。我只希望有更多的活跃在一线上的学人能读到本书,因为我对自己的假设有信心,相信它必定可以为永明声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点。

重出的《永明体到近体》只改正几个误用误排的字,其余一仍初版之旧。新的想法都写进了《附论》(见本书179-203页)。经历了又一个漫长的10年,是产生过一些新想法和新观念的,整理出来,或许能帮助读者加深对本书某些观点的理解。

2005年6月19日


初 版 《 序 》

曹础基

许多年前,备课中感到永明体八病之说,不容易说清楚。为此翻阅了前人有关蜂腰、鹤膝等解说,还是不以为然。于是边看边写,想把问题提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讨论。文章写了一半,对问题的解决犹豫不定的时候,何伟棠同志送来了他的大作《试论永明体的音节问题》(后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的《语言文学专辑》),拜读后,疑团顿释,他把永明体的关键问题解决了,使我感到十分欣慰,并希望他能深入下去,把问题彻底解决。

事隔10年,何伟棠同志又送来了他的专著《永明体到近体》的清样,嘱我为他写几句话,我是很乐意的。就我个人而言,对本书并不能起到什么推荐作用,但肯定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东西。认真读了两遍,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以表示对作者的祝贺和敬意。

我很佩服何伟棠同志对学问穷追深究、精益求精的精神。比起他10年前的那篇文章,这部专著,决非是稀释膨胀,只是量的增加,而是大大地加深和扩展了,使问题的解决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首先,他提出了永明体二五字异声、四声分用的观点,超越了前人以近体诗二四字异声的规律来衡量永明体的束缚;又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声病之说,得出声病是以上二下三的节律为基础的结论;再根据声病条例所体现的要求,推论出永明体的各种类型的诗律格式,并从大量的永明诗歌中得到印证。至此,永明体的声律问题可以说是真正解决了。关于永明体向近体诗的过渡,作者否定了传统的说法,即认为沈约已经把四声二元化了。经过大量历史材料的细致分析之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个过渡是由梁大同中的刘滔,到隋代的刘善经,再到初唐的元兢所完成的,由平仄代替了四声,二四异声代替了二五异声,二二一的语节代替了二三的语节,至唐中宗神龙年间,近体诗始告成熟。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何伟棠同志对前人的许多结论,都进行过认真的检验才表示可否,他特别重视定量的分析,如对永明体声律,分析了代表作家沈约、王融、谢朓的五言诗366首;为了说明永明体向近体的过渡与近体的成熟,分析了从永明时期至初唐36位诗人共2298首五言诗(转韵的不算在内),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声律格式及其出现率。以出现率为标准,衡量近体的发展、成熟的水平。这是真真正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可靠的、科学的。

前人在永明体声律的研究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认真看看,总觉得还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而何伟棠同志的这本专著,我以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结论是比较能令读者信服的。我再一次为作者感到高兴。

1994年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