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5-18 11:04 编辑
陆游大拗句位置考2017.05.17 大拗句只是随诗意安排的,并不限定位置。本文罗列陆游五言律诗大拗句101例,并在诗题后以阿拉伯数字注明所在位置。 (补注:此文系旧作改编,原因是许传刚留言云:大拗句只发生在尾联,我当时给他留言,认为大拗句可发生在任何联,只是尾联稍多些而已。好在有旧文,[陆游五言律诗大拗句位置考],现在只要将其位置逐首查出标示,即可证明谁是谁非。但我只查了两三例时,我想起尾联稍多,王力是指特定拗句,而不是大拗句。查完结果,大出意料,陆游五律大拗句101句只有一句在尾联.这可是用许传刚最相信的宋诗。许对此结果避而不谈,却指责“上句大拗,下句拗救联--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拗救联14例”,均误判。故引王力文附后,以证视听)
一.上句大拗,下句拗救联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拗救联14例 1 水落鱼可拾,霜清裘欲重。江陵道中作2 2 游子行愈远,沙头逢暮秋。沙头1 3 夜漏余十刻,凉飔如九秋。五鼓送客出城马上作1 4 老态人未觉,孤愁心自知。上元前一日3 5 短景窗易黑,长宵炉少红。炭尽地炉危坐至夜分戏作1 6 衮衮过白日,悠悠良自欺。简杨庭秀1 7 太息重太息,吾生谁与归。太息1 8 落叶纷可扫,幽花寒自开。幽居二首1 9 未办仓盛笔,宁能锥画沙。作字3 10 今日霜露冷,凛然悲暮秋。初寒1 11 学道先养气,吾闻三住章。养气1 12 万事慵挂眼,终年思杜门。寓叹四首2 13 天道故不息,人为斯有穷。宴坐二首其二2 14 残暑才属尔,新春还及兹。题药囊1 ... ●上句平仄仄仄仄,下句拗救联15例 1 棋局每坐隐,屏山时卧游。夏日3 2 生世不把笔,残年惟灌园。赠西山老人1 3 开岁忽六十,病余闲炷香。病起1 4 清露夜自滴,孤云寒不归。寓叹三首 其二3 5 初夏未觉暑,微阴殊胜晴。山园杂赋四首1 6 羸病偶不死,端居思出游。明日复得五字二首1 7 摩诘病说法,虞卿穷著书。病中作2 8 贫士善用短,屏居常自如。遂初1 9 湖曲有隐者,时时容叩门。访隐者1 10 炎火下照海,黄河高溯源。杂书幽居事五首其二3 11 蒸郁不可过,开门星满天。秋夜五鼓初起坐堂上至旦1 12 焦革死已久,宋清今亦无。酒药2 13 梅雨忽已过,松风来飒然。梅雨初霁1 14 但了曲糵事,功名乌足云。生涯四首4 15 逢客亦共语,无人还闭门。书意三首3 ... ●上句仄仄仄仄仄,下句拗救联12例 1 一坐五十日,痴顽良可哀。得成都诸友书劝少留嘉阳戏作1 2 访客客已去,追凉成独行。访杨先辈不遇因至石室1 3 饭饱眼欲闭,心闲身自安。疏山东堂昼眠1 4 老骥厌伏枥,饥鹰思下韝。再题2 5 断岸饮觳觫,清波跳噞喁。舟中作1 6 涨水返旧壑,浮云归故山。晚霁二首其二1 7 久雨作我病,今朝身顿轻。雨晴1 8 万事不挂眼,终年常避人。自咏1 9 白发短欲尽,人嗤心尚孩。老境二首1 10 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晓赋2 11 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读宛陵先生诗1 12 赖有拄杖子,能扶羸病身。晚步至湖上2 二上句大拗,下句双救联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双救联12例 1 冒雨莺不去,过春花续开。小宴2 2 水退桥未葺,渡闲船自流。安仁道中二首3 3 小智空自贵,大愚元不灵。衰病有感三首其三3 4 爱酒官长骂,近花丞相嗔。醉中作2 5 小试襦裤咏,遂辞鹓鹭行。汪茂南提举挽词二首3 6 万事皆堕甑,一身真朽株。腾腾2 7 本去官道远,自然人迹稀。小舟过吉泽效王右丞2 8 秋水清见底,晓云深几重。野兴2 9 出郭无十里,结庐才数间。题斋壁1 10 伏枕濒九死,下床如再生。卧病累日羸甚偶复小健戏作三首其二1 11 荷叶枯已尽,菊花残更香。秋晚寓叹六首1 12 嫌闹不入市,怕寒稀出门。闲记老境二首其二1 13 一病辄数日,几诗终此生。乍凉2 14 昨者风雨过,浩然天地秋。秋怀十首其十1 ●上句平仄仄仄仄,下句双救联14例 1 衰病不浪出,闭门烟雨中。衰病二首1 2 云闇苦竹市,雨来乌石冈。金溪道中1 3 湖水绿可爱,弄桡冲夕霏。暮归舟中二首其二1 4 萧寺久不到,偶来幽兴长。游淳化寺1 5 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泛湖至东泾三首1 6 违俗恐不免,倚天聊自宽。杂兴六首其六2 7 曾著杞菊赋,自名桑苧翁。自咏1 9 霜重瓦欲裂,月明人少眠。村舍得近报有感3 10 新岁八十四,自宜形影孤。八十四吟二首1 11 宁使衣百结,肯储钱一囊。秋兴2 12 过市未十里,入山知几重。驿壁偶题三首其三1 13 羸老幸未死,敢嗟生理微。羸老1 14 吾孽本自作,此生元有涯。舟次浦口1
●上句仄仄仄仄仄,下句双救联19例 1 薄酒不自酌,夕阳须汝归。统分稻晚归二首 其二1 2 五月未剧暑,暮从城市还。暮归舟中二首1 3 一病二十日,直愁难自还。病中作1 4 一日老一日,一年贫一年。山园杂赋四首其三1 5 缺月淡欲尽,老鸡鸣苦迟。秋夜纪怀三首1 6 得饱不啻足,闭门还读书。复窃祠禄示儿子1 7 老伴死欲尽,少年谁肯亲。独醉1 8 积雪欲照夜,老鸡方唱晨。梦韩无咎王季夷诸公1 9 百岁傥未尽,一樽差可谋。对酒2 10 举手可及屋,积书高拄颐。掩门四首其三1 11 一百七十里,我行谁谓赊。其二1 12 开岁忽八十,古来应更稀。癸亥初冬作1 13 午暑不可触,忽惊如许凉。残暑得小雨颇凉1 14 老树不自保,毁巢吁可哀。风雨1 15 垦地播宿麦,饭牛临野池。种麦1 16 昧爽睡餍足,起扶藜杖行。晨出1 17 偶尔得一语,快如疏九河。数日不作诗2 18 一病七十日,共疑无复生。一病七十日1 19 月上鸟未宿,水深蛙乱鸣。夜中独步3 ... 三.上句大拗,下句未救联13 山鹊惺愡语,藤花掩冉香。园中3 狼藉鸦挤壑,纵横叶满园。大风3 小雨明复暗,余寒去又来。小雨1 北斗垂欲尽,明河淡不流。初秋夜赋二首1 朝读易一卦,时钞史数行。闲适1 平旦面数箸,晡时饭一杯。秋近颇有凉意1 山色扫石黛,江流涨曲尘。郊行1 天远不可问,将如此老何。病中杂咏十首 其七1 饭满七缀钵,香凝百衲窗。闲趣三首其二1 用可重九鼎,穷宁直一钱。儒生2 夜雨一再作,灯前独咏诗。枕上1 一客若蜀士,相逢意气豪。梦中作二首其二1 三百六十日,扶衰得出都。予以壬戌六月十四日入都门癸亥五月十四日去国而中1 ... 四.上句大拗,下句孤平他救联2例 1 蒸溽殊未解,雨来那可涯。孟夏方渴雨忽暴热雨遂大作1 2 吾兴复不浅,俗人那得知。思剡3 ...
陆游五言律诗大拗句统计汇总101 一.上句大拗,下句拗救联41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拗救联14例 ●上句平仄仄仄仄,下句拗救联15例 ●上句仄仄仄仄仄,下句拗救联12例 二上句大拗,下句双救联45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双救联12例 ●上句平仄仄仄仄,下句双救联14例 ●上句仄仄仄仄仄,下句双救联19例 三.上句大拗,下句未救联(指未救上句大拗,即下句第三字仍为仄声)13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未救联4例 ●上句平仄仄仄仄,下句未救联4例 ●上句仄仄仄仄仄,下句未救联5例 四.上句大拗,下句孤平联2例(即下句第三字未改作平声,使上句大拗与本句孤平未能双救)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孤平联1例 ●上句平仄仄仄仄,下句他救联1例 三种句式各计: 中仄平仄仄=14+12+4+1=31 平仄仄仄仄=15+14+4+1=34 仄仄仄仄仄=12+19+5=36 ... 雨梦按:看了金筑子先生文【大拗救折腰诗】一文,对许传刚云“何况王力把大抝(拗)限定在最后一联上,并不是任何联都可以自由使用。理由是最后一联因升华要求,遇到无可奈何时可以一用。你不同意可找王力辩论去。”其结论心存疑惑,於是不辞辛苦,择宋大家陆游五言律诗认真审阅,结果竟出人意料: 1.陆游五言律诗大拗句总计101句, 2.三种句式大拗句所处位置各计: 2.1.首联=67 2.2.颔联=19 2.3.颈联=14 2.4.尾联=1
此统计仅为陸游诗,可作参考。与许传刚说可谓差不止一点点,这种无根据的话简直是给王力诗论抹黑。我们只看王力最爱举的大拗诗例,一为野火烧不尽,二为一身报国有万死二句均不在尾联,想王力先生不至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吧?
附: 王力关于“拗救”的论述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原著节选)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3]。例如[24]:
月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 友 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雨梦按:雨梦在本文中将此归入上句大拗,下句双救例)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雨梦按:这属于小拗他救,未选此类)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雨梦按:这属于大拗他救,雨梦收入:一.上句大拗,下句拗救联 ●上句中仄平仄仄,下句拗救联。陸游诗有14例。如:水落鱼可拾,霜清裘欲重。与白诗此句完合,而许传刚认为平平平仄平是正常律句,不存在拗救,是无知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瞭解,是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