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3-6-25
威望867
金钱4293
贡献1238
金牌会员
 
威望- 867 点
贡献- 1238 次
金钱- 4293 枚

|
读杜甫的”议论诗”和谈谈"诗不可议论"的是是非非。
在诗中发议论的诗姑且叫”议论诗”。唐、宋大家"议论诗"不少,呈现不同的艺术方法或区别。对这份遗产要用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
例(一)用谚语进行议论。。
前出塞(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是一首议论战争的诗或议论军事时事的诗。其议论是显性的,无隐性,一看就明白其意。前人评曰: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要有方略,打战须智勇并用,抓要害,抓主要矛盾。。可共赏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这说法令人赞赏。"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指诗味,谚语、民间熟语,本自常含比喻、形象、智慧。杜甫妥善地选择了民间谚语、表达了正确的军事观。"根阶层",文人,军事家皆可共赏。军事家和富有参战经验的人将会理解得更深刻,可能含有鲜血换来的经验。擒贼先擒王这一句,更与当今常议的"斩首战",不期而合。此诗写得激昂向上,热情奔放,展现了对军事问题足够的关注和睿智。琅琅上口,入情入理,易被背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一联,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已成为格言。
例(二)用历史典籍进行议论的诗.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议论贯彻全篇,是显性的议论,并不隐晦。此诗以激情昂扬,热烈歌颂和评价非常值得崇敬历史上的"忠臣"。首联就展示了诗作主题与结论,然后几联作补叙。
正如许多分析所言:“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杜甫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最后一联,未以成败论英雄。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是对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缅怀。全诗议论中高于人之处,把历史典籍用得很活。为青史树了正气。像主要是为读书甚多的文化人所写,对文史知识较丰富的读者,这特色易受称赞。如无注释,一般读者可能不完全分得到轻重。
例(三)用家常话体贴入微式的议论。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以诗代信送给吴郎的诗。全是家常话,别具一格。宗旨是劝吴郎宽容,善待打枣人,通俗地讲,要求吴郎"放她一马"。说理是隐性的用的是启发式,非论证式,也没有比喻。诗中杜甫"现身说法",为妇人说了好话,给为吴郎提了意见又给吴郎留了自尊,便于和走下的阶梯。此诗把自已、吴郎、邻人家事、国家动乱四者关系都涉及到了,且融为一体。。据查这房子原先杜甫住着,他搬家后他的晚辈就来居住了。用民间谚俗语,也没用历史典故,也无比喻和论战,没有华贵的词藻,全是谈心似的大实话,因展现了高度的厚道仁慈心,亦无所谓"诗家语"的凑合。令第三者(读者)大为惑动,难道不感动吴郎?顺便提示一下,杜甫的住屋已转他人之手,已无财产(包括枣树)支配权。这吴郎的思想工作怎么做啊?如话无分寸必引起反感,杜甫煞费苦心。善做人,有益于善做诗。
翻成散文:尊敬的吴郎:我从来任随西邻那个没饭吃没子女的妇女来堂前打我枣子啊。若不是由于穷困安能做这种事呀?我怕她心存余悸反转态度上做得亲近一些。即使她怕您(远客)不许她打枣(也许您并无此意)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认真地插上了篱笆。她曾对我说官府征税,已经穷到一把骨头,我正在想兵荒马乱的日子(正逢安史之乱),不止一个妇人如此,眼泪沾满手巾。吴郎接到杜诗后是什么反应?可惜不知道了。杜甫做到了"仁至义尽"。估计吴郎是虚心接受者。
例(四)对诗坛的是非,单刀直入式的发表独到的点评
戏为六绝句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个体裁开历史之先河诗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句,振聋发馈,外延宽广,超过具体事件。离开四杰之事,其包含的普遍意义真是千古不朽催人奋进。对于一切不顺乎时代的反对派、守旧派、顽固派,我们都乐于用这两句诗嘲笑他们。据《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即为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能赋能诗,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主张要有"风骨",对于齐梁一味地讲究词藻、以及堆积典实的弊病,有所革新和批评,也为五律奠定了基础,他们以寒士的不平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为诗歌注入了高清壮思和倜傥之气。为盛唐诗歌揭开了序幕,但当时有人非议他们,嘲笑他们,站在对立面看不起他们。杜甫对此发出公道的评价,展现了诗人的洞察力、概括力。。
这四首诗只能是杜甫"议论诗"九牛之一毛,这些是"议论诗"的风范之一。末了,问一句:诗不可议论吗?
二.诗不可以“议论”吗?这是什么样的是是非?
前面说到,杜甫<<前出塞(其六)>> 、<<咏怀古迹(其五)>> 、<<又呈吴郎>>、<<戏为六绝句>>,是议论诗的风范之一。
现在也有诗“议论诗” ,同时也有“议论诗” 的反对者、抵制者。反对者在“放” 。诗不可议论吗?如说“不能” ,那是为什么呢?这本应是一个不成问题的事,的确感到遗憾。
1·一些自诩为继承传统的人,乱吐唾沫,用不同的语汇,试图把"议论"列为"禁区"或“误区” ,既不讲传统,也不讲价值观,更不讲文艺“为什么人”。这是令人难接受的。
2·诗的传统源远流长。要正视这个传统,不要否认这个传统。<<诗经>>里<<无衣>>、<<相鼠>>、<<硕鼠>>等等,都在议论,议论的诗多,是最早的"议论诗"。在总结<<诗经>>基础上,中国老祖宗提出了"诗言志"、"兴观群怨"、"文以载道"之说。这些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有排斥诗的议论。相反,它本身就含有议论的基因, "诗不可议论",并不是诗学正宗,不是诗的传统,尤其是慨概悲歌之士,所写的诗词,常有议论;普通的革命者(如夏明瀚),在写诗时,都发过议论。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还有不可忽视的罗隐,他们之前早有屈原、曹操,他们之后有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苏轼,王安石,李清照,在明清之时,有林则徐,赵翼,龚自珍,秋瑾;在共产党领袖中有毛泽东,陈毅,叶剑英。他们都写过”议论诗”。可见"诗不可议论"是完全不合历史事实和实践经验。外国诗的古典名家,如歌德、海涅、雪莱、普希金的诗也有议论之作,可见"诗不可议论"也没从外国优秀诗歌中的营养。从人性和人的本质来说,人高于动物之处,最根本的在于人有思维,不是只有感觉。人的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三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使认识达到应有的深度与高度,融入诗歌,便一读难忘,甚至终生相伴。反对议论者,可能从来没想过“激浊扬清”、 “载道”、 “言志”的吧?他们也可能讲“情” 只是狭窄得容不下志、容不下道、容不下个人之外的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排除议论很难激浊扬清。3从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来说,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文艺的根本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那么,任何诗词形式、任何诗词手段、任何诗歌风格,都应是受到尊重,都应通行无阻。因为它们都可用来提供精神享受,促进人的修养陶怡人的美德,强化人的良知。从国情和当代世界格局来说,议论诗更能承担爱国主义伟大精神的传播。习总文艺讲话还说得过:"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关心诗者不应反对”议论诗” ,而应在承认、容纳”议论诗” 的前题下关心它的建设。同时反对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的形式主义者。”议论诗” 的质量(一切形式的诗的质量) 都不仅是由形式决定的。不是不需要形式,但不是形式决定一切;好的形式要继承,不大好的形式要改良,也容许创新。从<<行为学>>来看,从来没有出现的形式,只要社会的发展有需要,人民有需要,到一定时候总有人会创造出来这也叫与时俱进。。
4. 反对议论诗的人各有原因。估计大量的人是对杜甫认识不足,当时杜甫其实是写新闻的高手也是议论的高手;毛泽东也是议论最高的高手。也有些人读爱国主义大诗人、仁人志士、思想家、革命家的诗词读得少,感悟不深;还有的人深受历史上一些文人偏见的陈腐影影响;当然诗坛上个别人,前半生都处于“倒霉”状态,心志较衰,无精力听“窗外风声、雨声、读书声” ,旧心态还在。风云激荡, 不排斥还有这样的人,他们反对”议论诗” ,实质上是不接受诗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推行另一套价值观,如果换成乌七八糟的内容,荒腔走板的内容,这时任你怎么“议论” ,他们都不说半句话,他们不使用他们的话语权。世界是复杂的,情况是较复杂的,要实现中国梦,好心的人不要太单纯、天真,乃至被糊弄了。我们要好好习习总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放弃不正确不实用的观感、观点,团结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