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7|回复: 41

特定拗句格式多于正格律句吗?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9-16 20: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定拗句”格式多于正格律句吗
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二十八)诗律》第1058页“(1)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古代汉语》是王力的学生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 王力、林焘校订。据说,他们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结论。
上述结论雨梦认为不切实际
王力先生素为我敬重,然其学生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结论。实不敢苟同。《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只能在近体诗里找,而全唐诗才“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哪来“5万多首唐诗”?岂不笑话!

“特定拗句”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
◆■□□■□■
我查杜甫五律623首,共有:
□□■□■句式161句,
■□■□■句式13句。
合计174句,
174/623×2=14%。
三仄尾句式119+18句=137句
137/623×2=11%。
则正格律句约占75%

王力:“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雨梦按:但查杜诗,还是有例外)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杜诗五律中的特定拗句: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
1年年小摇落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2家家养乌鬼
3治生且耕凿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
4应论十年事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其二
5明年下春水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其二
6悠悠照边塞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7清谈见滋味

过客相寻
8时闻系舟楫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9移樽劝山简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10群仙不愁思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1江村独归处

九日登梓州城
12兵戈与关塞

九日奉寄严大夫
13遥知簇鞍马

游修觉寺
14诗应有神助

送裴五赴东川
15故人亦流落

魏十四侍御就弊庐相别
16时应念衰疾

徐九少尹见过
17何当看花蕊

送人从军
18今君渡沙碛

寄杨五桂州谭
19江边送孙楚

逢唐兴刘主簿弟
20轻舟下吴会

敬简王明府
21看君用高义

房兵曹胡马诗
22骁腾有如此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23淹留问耆老

春日忆李白
24清新庾开府
25何时一尊酒

寄高三十五书记
26闻君已朱绂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27平生为幽兴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二
28翻疑柁楼底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九
29絺衣挂萝薜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十
30祗应与朋好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十五
31东柯遂疏懒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十六
32东柯好崖谷

重过何氏五首其五
33蹉跎暮容色

杜位宅守岁
34谁能更拘束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35汤年旱颇甚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36封侯意疏阔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其三
37无由睹雄略

官定后戏赠
38老夫怕趋走

奉赠严八阁老
39蛟龙得云雨

春宿左省
40明朝有封事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其二
41谁能共公子

奉荅岑参补阙见赠
42故人得佳句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43无才日衰老

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
44兼将老藤杖

秦州杂诗二十首
45迟回度陇怯
46西征问烽火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47州图领同谷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48防河赴沧海
49那闻往来戍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50东征健儿尽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十三
51船人近相报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十四
52何时一茅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十八
53西戎外甥国

天末忆李白
54凉风起天末

雨晴
55今朝好晴景
56看君用幽意

月夜
57遥怜小儿女
58何时倚虚幌

西郊
59无人觉来往

春水
60朝来没沙尾

村夜
61中原有兄弟

画鹰
62何当击凡鸟

孟冬
63终然减滩濑

恶树
64方知不材者

晚晴
65时闻有余论

即事
66人怜汉公主

天河
67含星动双阙

蒹葭
68江湖后摇落

废畦
69秋蔬拥霜露

不归
70河间尚征伐

独立
71天机近人事

空囊
72囊空恐羞涩

蕃剑
73如何有奇怪

巴山
74巴山遇中使

75干戈盛阴气


76龙蛇不成蛰
77何须妒云雨


78烟尘绕阊阖


79他乡悦迟暮


80清凉破炎毒


81畦蔬绕茅屋

村夜
82中原有兄弟

城上
83遥闻出巡守

山馆
84鸡鸣问前馆

溪上
85西江使船至

骊山
86骊山绝望幸

洛阳
87清笳去宫阙

耳聋
88生年鹖冠子

摇落
89长怀报明主

中夜
90胡雏负恩泽

吾宗
91吾宗老孙子

中宵
92亲朋满天地

遣愁
93兵戈与人事

有叹
94壮心久零落

提封
95提封汉天下

晓望
96荆扉对麋鹿

向夕
97琴书散明烛

返照
98牛羊识童仆

日暮
99牛羊下来久

夜雨
100天寒出巫峡

白盐山
101词人取佳句

滟滪堆
102沈牛荅云雨

夜二首
103蛮歌犯星起

玉台观
104人传有笙鹤

月三首其三
105南飞有乌鹊

雨四首其三
106时危觉凋丧

长江二首
107归心异波浪

秋野五首
108盘餐老夫食

秋野五首其三
109稀疏小红翠

秋野五首其四
110飞霜任青女

111秋野五首其五
儿童解蛮语

112覆舟二首
徒闻斩蛟剑

113独坐二首
胡笳在楼上

114九日五首 其三
欢娱两冥漠

115九日五首 其二
茱萸赐朝士

116社日两篇其二
陈平亦分肉

117将晓二首其二
归朝日簪笏

118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

闻高常侍亡
119归朝不相见

刈稻了咏怀
120无家问消息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其一
121非君爱人客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其二
122长林偃风色

行次盐亭县卿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季
123长歌意无极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124空余穗帷在

春日江村五首
125艰难贱生理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
126邻家送鱼鳖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127楼高欲愁思

巴山
128巴山遇中使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其二
129吟诗坐回首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其三
130天涯稍曛黑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四
131寒空见鸳鹭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其二
132无劳映渠盌,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133非寻戴安道

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134加餐可扶老

晓望白帝城盐山
135春城见松雪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136张弓倚残魄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其二
137江湖堕清月

登岳阳楼
138昔闻洞庭水

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
139衰年病祗瘦

对雪
140随风且间叶
141无人竭浮蚁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
142王孙丈人行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
143柴门了无事

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
144倾都看黄屋

花底
145深知好颜色

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
146新亭有高会

客旧馆
147无由出江汉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148如何碧鸡使

去蜀
149安危大臣在

避地
150诗书遂墙壁
151神尧旧天下

余下沔鄂
152凭将百钱卜

奉送十七舅下邵桂
153昏昏阻云水

送田四弟将军将夔州柏中丞命起居江陵节度阳城郡王卫公幕
154离筵罢多酒

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其二
155玄成负文彩

黄鱼
156泥沙卷涎沫


157无才逐仙隐

乘雨入行军六弟宅
158萍漂忍流涕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
159乌台俯麟阁

独坐
160沧溟服衰谢

公安县怀古
161维舟倚前浦


不合王力诗说,首字当平而仄的句例13例
仄平仄平仄  ■□■□■

暂如临邑至㟙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1野亭逼湖水
2暂游阻词伯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3宋公旧池馆

官定后戏赠
4老夫怕趋走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
5不成向南国

怀旧
6自从失词伯

暂如临邑至㟙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7野亭逼湖水

奉荅岑参补阙见赠
8故人得佳句

除架
9束薪已零落

入宅三首
10客居愧迁次

入宅三首其三
11只应与儿子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四
12壮年学书剑

更题
13只应踏初雪

※※※
杜甫五律中的三仄尾句
三仄尾:(119句)/478×2=12.45%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1.犹瞻太白雪
2.今朝汉社稷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3.迟回度陇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
4.萧萧古塞冷

收京三首其二
5叨逢罪己日

春宿左省
6星临万户动

送贾阁老出汝州
7人生五马贵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九
8将军不好武

重过何氏五首其五
9斯游恐不遂

晚行口号
10三川不可到

收京三首其一
11须为下殿走
12依然七庙略

初月
13微升古塞外
14庭前有白露

苦竹
15青冥亦自守

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16时危未授钺

北邻
17青钱买野竹
18时来访老疾

寄杨五桂州谭
19梅花万里外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20蝉声集古寺

促织
21悲丝与急管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二
22奇兵不在众

云山
23神交作赋客

秋笛
24清商欲尽奏

日暮
25将军别换马

病马
26尘中老尽力

蕃剑
27风尘苦未息

铜瓶
28铜瓶未失水
29蛟龙半缺落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30还闻献士卒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31身无却少壮

泛江送客
32离筵不隔日

上牛头寺
33青山意不尽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二
34终思一酩酊

村夜
35村舂雨外急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36蝉声集古寺

寄杨五桂州谭
37梅花万里外

可惜
38花飞有底急

悲秋
39凉风动万里

送元二适江左
40经过自爱惜

渡江
41春江不可渡

双燕
42应同避燥湿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43东林竹影薄

泛江
44方舟不用楫

西山三首其三
45蚕崖铁马瘦

捣衣
46宁辞捣熨倦

送远
47亲朋尽一哭

观兵
48妖氛拥白马

萤火
49随风隔幔小

薄暮
50人生不再好

放船
51江流大自在

岁暮
52烟尘犯雪岭

遣意二首 其二
53邻人有美酒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其三
54真供一笑乐

归来
55开门野鼠走
56凭谁给曲蘖,

严郑公阶下新松
57何当一百丈

初冬
58渔舟上急水
59干戈未偃息

春日江村五首
60乾坤万里眼

春日江村五首其三
61经心石镜月

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
62船经一柱观

又雪
63微微向日薄

怀锦水居止二首
64犹闻蜀父老

寄贺兰铦
65相随万里日

入宅三首
66衰年不敢恨

卜居
67桃红客若至

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68南溪老病客

竖子至
69楂梨且缀碧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其二
70谁云滑易饱

白帝楼
71楼光去日远

峡隘
72青山各在眼

能画
73时时用抵戏

历历
74无端盗贼起

提封
75时徵俊乂入

覆舟二首
76篙工幸不溺

江上
77高风下木叶

中夜
78长为万里客

冬深
79风涛暮不稳

不寐
80瞿塘夜水黑

秋峡
81江涛万古峡


82风扉掩不定

晚晴
83秋分客尚在

雨四首 其四
84繁忧不自整


85冥冥甲子雨


86朝廷问府主

送王十六判官
87荒林庾信宅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寄杜位
88封书两行泪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89曾闻宋玉宅

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
90秋风楚竹冷

孤雁
91谁怜一片影

人日两篇
92云随白水落

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
93才士得神秀

江边星月二首
94余光隐更漏

重题
95还瞻魏太子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96吾徒自漂泊

泊岳阳城下
97图南未可料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
98因声置驿外

湘夫人祠
99虫书玉佩藓
100苍梧恨不尽


双枫浦
101江边地有主

哭李常侍峄二首
102长安若个畔

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
103来簪御府笔
104南瞻按百越

瞿唐怀古
105西南万壑注

送司马入京
106群盗至今日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107关心小剡县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其二
108相看万里外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
109枝间喜不去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其二
110衣裳判白露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111哀弦绕白雪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
112高楼忆疏豁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
113如何久磨砺

巴山
114天寒邵伯树

收京
115衣冠却扈从

柳边
116枝枝总到地

送窦九归成都
117文章亦不尽

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
118频惊适小国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
119阑干上处远

不合王力诗说首字当平的仄起三仄尾句
仄起三仄尾(18句)/478÷2=1.89%

归燕
1故巢傥未毁

倦夜
2竹凉浸卧内

赠韦赞善别
3秪应尽客泪
4往还二十载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其二
5使君自有妇

萤火
6幸因腐草出

捣衣
7亦知戍不返

病马
8物微意不浅

送远
9别离已昨日

观兵
10北庭送壮士

岁暮
11济时敢爱死

村雨
12世情只益睡,

洛阳
13洛阳昔陷没

谒真谛寺禅师
14未能割妻子

忆郑南玭
15郑南伏毒寺

入乔口
16贾生骨已朽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
17楚岸朔风疾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
18欲陈济世策

特定拗句在唐诗中有不少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仄声的诗例,使王力诗说:“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而因此在网上遭到置疑。

本人诗还是遵王力诗说。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6 2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很普遍,但并不比平平平仄仄更多!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王力是不会这么说的!

点评

王力是这么说的: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乱说的是他学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6 21:12
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很普遍,但并不比平平平仄仄更多!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王力是不会这么说的!
...

王力是这么说的: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乱说的是他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16 2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16 21:26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6 21:12
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很普遍,但并不比平平平仄仄更多!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王力是不会这么说的!
...

呵呵。只是常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1: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定拗句”格式多于正格律句吗
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二十八)诗律》第1058页“(1)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古代汉语》是王力的学生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 王力、林焘校订。据说,他们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结论。
上述结论雨梦认为不切实际
王力先生素为我敬重,然其学生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结论。实不敢苟同。《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只能在近体诗里找,而全唐诗才“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哪来“5万多首唐诗”?岂不笑话!
====================

《全唐诗》,名为全塘诗,并非囊过所有唐诗!

点评

他谈的是《全唐诗》,并非全唐诗。要集全唐诗,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丢失的难说不比《全唐诗》数量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2: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1: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统计这个干啥?
特拗句的实例数量的多与少,与二四同平何干?

点评

统计只是驳斥说它比正格还多,与二四同平毫无牵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2:36
三羊你能不能不和祥林嫂一样,一天到晚元兢长元兢短,二四同平二五异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6 21:3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1:35
楼主:你统计这个干啥?
特拗句的实例数量的多与少,与二四同平何干?

三羊你能不能不和祥林嫂一样,一天到晚元兢长元兢短,二四同平二五异声?

点评

声律理论,不就是平平仄仄吗?或平上去入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21:38
三羊你能不能不和祥林嫂一样,一天到晚元兢长元兢短,二四同平二五异声? ...

声律理论,不就是平平仄仄吗?或平上去入吗?

点评

律诗是沈宋律诗,不是元兢律诗,平仄有正格有变格,一千年都是这么说这么做的,这是常识,如果你的考证与此不同,说明你的考证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1: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6 21:5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1:49
声律理论,不就是平平仄仄吗?或平上去入吗?

律诗是沈宋律诗,不是元兢律诗,平仄有正格有变格,一千年都是这么说这么做的,这是常识,如果你的考证与此不同,说明你的考证错了。

点评

你说唐朝律诗,就是沈宋律诗, 请问,沈宋的声律理论是怎么说的?可要相对可信的史料佐证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21:56
律诗是沈宋律诗,不是元兢律诗,平仄有正格有变格,一千年都是这么说这么做的,这是常识,如果你的考证与 ...

你说唐朝律诗,就是沈宋律诗,
请问,沈宋的声律理论是怎么说的?可有相对可信的史料佐证吗?

点评

文镜秘府论有,五言,七言正律势尖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6 22:0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2:01
你说唐朝律诗,就是沈宋律诗,
请问,沈宋的声律理论是怎么说的?可有相对可信的史料佐证吗? ...

文镜秘府论有,五言,七言正律势尖头。

点评

七言有,【七言尖头律】,没有【言正律势尖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19
你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他就是沈宋声律论理的范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16 22: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耐心。前人已有结论或已经约定俗成的东西,值当费这么大劲吗?

点评

就是!没有必要费大劲的必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2: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22:1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22:04
文镜秘府论有,五言,七言正律势尖头。

你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他就是沈宋声律论理的范例?所说,范例是理论的体现。但是,范例不等同于理论。
范例中有平平仄平仄,这个无论如何,也不不是二四异声(或,二四分明)吧?!

点评

行了,给你说了也白说,又不是没给你说过,我是说你这些论调不要四处乱贴,声律探讨贴最近多,最好安静些交流,你的观点想必大家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有人和你交流你再多说两句无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2: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22:04
文镜秘府论有,五言,七言正律势尖头。

七言有,【七言尖头律】,没有【言正律势尖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2: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16 22:11
真有耐心。前人已有结论或已经约定俗成的东西,值当费这么大劲吗?

就是!没有必要费大劲的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6 22:2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2:13
你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他就是沈宋声律论理的范例?所说,范例是理论的体现。但是,范例不等同于理论。
范 ...

行了,给你说了也白说,又不是没给你说过,我是说你这些论调不要四处乱贴,声律探讨贴最近多,最好安静些交流,你的观点想必大家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有人和你交流你再多说两句无妨。

点评

行了,给你说了也白说,又不是没给你说过,我是说你这些论调不要四处乱贴,声律探讨贴最近多,最好安静些交流,你的观点想必大家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有人和你交流你再多说两句无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2: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22:3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22:27
行了,给你说了也白说,又不是没给你说过,我是说你这些论调不要四处乱贴,声律探讨贴最近多,最好安静些交流,你的观点想必大家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有人和你交流你再多说两句无妨。

北山: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怎么就是【给你说了也白说】,问题是你说对了吗?
《文镜秘府》可谓唐朝声律理论大全,三羊翻遍全书,不见沈宋的声律理论,哪怕是只言片语!

点评

沈宋是搞理论的吗?三羊一天到晚谈格律诗,你在网上能找到三羊的一首格律诗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6 22:4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2:32
北山: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怎么就是【给你说了也白说】,问题是你说对了吗?
《文镜秘府》可谓唐朝声律理论 ...

沈宋是搞理论的吗?三羊一天到晚谈格律诗,你在网上能找到三羊的一首格律诗吗?

点评

这就对了沈宋既然不是搞理论的,自然就没有声律论理,更别说声律体系! 王力有几首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2: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22:5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22:40
沈宋是搞理论的吗?三羊一天到晚谈格律诗,你在网上能找到三羊的一首格律诗吗? ...

这就对了沈宋既然不是搞理论的,自然就没有声律论理,更别说声律体系!

王力有几首律诗?元兢又有几首?

点评

沈宋体之名是唐代人就这么叫,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新唐书宋之问传》说: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是靠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6: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8
贡献
3579
金钱
4994
发表于 2016-9-16 22: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5万多首唐诗。”问题。

  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连 一千五百多 单句的话,可算是“5万多首唐诗”。

   这以后有: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这样算来,《全唐诗》似乎可以说是五万多了。


有关王力先生,其学生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我查过《古代汉语》,因版本不同。无法查到“用得更普遍”这句话。仅是反比“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一个句式用得更普遍的话, 个人这倒是觉得,是个值得对证的问题,目前无法评论。

  全体来看,这如先生的统计那样,但用得比较多是个事实。

点评

依《全唐诗》统计,是接近五万首。但查找特定拗句应在近体诗中找,而五首中是包刮大量的四言诗和古风,以及六言诗,词等,到那里去找,岂不是白忙活?这种说法属夸夸其谈,既不科学,也不专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2:24
用多用少,不是合律失律的理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2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6 23: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6 22:57
有关“5万多首唐诗。”问题。

  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 ...

用多用少,不是合律失律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02: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9-17 07:13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6 22:57
有关“5万多首唐诗。”问题。

  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 ...

依《全唐诗》统计,是接近五万首。但查找特定拗句应在近体诗中找,而五万首中是包刮大量的四言诗和古风,以及六言诗,词等,到那里去找,岂不是白忙活?这种说法属夸夸其谈,既不科学,也不专业。

点评

潭州雨梦 先生说“ 依《全唐诗》统计,是接近五万首。但查找特定拗句应在近体诗中找,而五万首中是包刮大量的四言诗和古风,以及六言诗,词等,到那里去找,岂不是白忙活?这种说法属夸夸其谈,既不科学,也不专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1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02: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1:31
“特定拗句”格式多于正格律句吗
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二十八)诗律》第1058页“(1)在(丙)种句 ...

他谈的是《全唐诗》,并非全唐诗。要集全唐诗,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丢失的难说不比《全唐诗》数量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0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1:35
楼主:你统计这个干啥?
特拗句的实例数量的多与少,与二四同平何干?

统计只是驳斥说它比正格还多,与二四同平毫无牵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7 06:4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22:47
这就对了沈宋既然不是搞理论的,自然就没有声律论理,更别说声律体系!

王力有几首律诗?元兢又有几首? ...

沈宋体之名是唐代人就这么叫,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新唐书宋之问传》说: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是靠他们的创作和宣传来兴起律诗的,并不是靠什么声律理论,声律体系。就如同现在网络的李子体,丽华体,乌青体,老干体,都是靠作品创作才名之为体的,并不是靠理论体系来构建这些体。

点评

沈宋体之名是唐代人就这么叫,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新唐书宋之问传》说: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是靠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7 07: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7 07:19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7 06:49
沈宋体之名是唐代人就这么叫,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新唐书宋之问传》说: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是靠他们的创作和宣传来兴起律诗的,并不是靠什么声律理论,声律体系。就如同现在网络的李子体,丽华体,乌青体,老干体,都是靠作品创作才名之为体的,并不是靠理论体系来构建这些体。

近体诗也罢,沈宋体也罢,这只是无关紧要的名称而已。三羊急于知道并须领教的是:近体诗或沈宋体的,【稳顺声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回忌声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名号沈宋,也不一定就是使用沈宋的声律理论。近体诗或沈宋体的声律理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才是探索研究讨论的主题!

点评

稳顺声势当然是调平仄了,这些平仄格律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没有失传,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王力有详细论述。回忌声病就是避蜂腰鹤膝,唐代可能有讲究,现在不讲究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7 07:2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7 07:15
近体诗也罢,沈宋体也罢,这只是无关紧要的名称而已。三羊急于知道并须领教的是:近体诗或沈宋体的,【稳 ...


稳顺声势当然是调平仄了,这些平仄格律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没有失传,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王力有详细论述。回忌声病就是避蜂腰鹤膝,唐代可能有讲究,现在不讲究了,这些都是常识,你的考证最终要回到常识上来。比如考证三羊,三羊肯定是个人,这是常识,但如果你考证成三只羊,那说明考证是错误的。

点评

有理。汽车满地跑,还研究轮子圆的好还是扁的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48
王力的声律理论,并非可不是口耳相传,而是依据史料记载的。退一步讲,即是口耳相传,王渔洋的老师传给了王渔洋,难道赵执信的老师不传给赵执信吗?大清王朝的所有文人,难道他们的老师都不口耳相传吗?再退一步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6-9-17 07: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7 07:4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7 07:27
稳顺声势当然是调平仄了,这些平仄格律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没有失传,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王力有详细论述。回忌声病就是避蜂腰鹤膝,唐代可能有讲究,现在不讲究了。

王力的声律理论,并非可不是口耳相传,而是依据史料记载的。退一步讲,即是口耳相传,王渔洋的老师传给了王渔洋,难道赵执信的老师不传给赵执信吗?大清王朝的所有文人,难道他们的老师都不口耳相传吗?再退一步讲,即是口耳相传,必定没有秘籍,有秘籍就不是口耳相传。那么,王渔洋的秘籍从何而来呢?

唐朝的【稳顺声势】,假设可以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传下来?
唐朝的【回忌声病】,为何不是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传下来?

北山:你还是没有解释清楚【稳顺声势】和【回忌声病】的具体内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7 0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9-17 07:48 编辑

根据记载,应该是沈宋从永明体中选择了五言八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中两联讲对仗的这一种诗体加以提倡、推广,众人也认为好尽皆从之,并名之为近体而已。至于沈宋在提倡、推广的同时是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过,现在还没有证据。元兢和沈宋是同代人,他倒是有理论阐述,然而其并不与近体诗尽合,举例也多是永明体,只能说明元兢的还不是近体诗理论。我同北山的看法一样,近体诗从永明体形式到唐代已为人们认识这是一种最好的体裁,乐于使用而已,就如今天人们喜欢某个商品多数人加以使用,并不去追问这种商品在理论上为什么好一样!

点评

句间讲粘对,难道不是元兢的理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51
说话要有依据,你也是无根无据的臆想臆测臆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0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89

帖子

4835

积分

栏目嘉宾

沧浪诗人牧心诗社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798
贡献
1038
金钱
189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17 07: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7 07:27
稳顺声势当然是调平仄了,这些平仄格律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没有失传,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王力有详细论述 ...

有理。汽车满地跑,还研究轮子圆的好还是扁的好

点评

已经有新式轮子问世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1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