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
威望2486
金钱9920
贡献6411
金牌会员
 
威望- 2486 点
贡献- 6411 次
金钱- 9920 枚
 
|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9-5 11:18 编辑
下文将大致按照时序讨論不同歷史时期中重要调声理論及创作上实际调声的情形,从理論与创作兩个层面描绘声律的「律化」之路发展的脉络。
南齐是声律理論的创发、先备时代,齐永明时沈约(441-513)等人开启了声律运动,后代声律最基本的方法与邏辑都在此时奠定基础。这个阶段也是诗人多样化实验声律法则的时期,「调声」虽是诗歌写作上新的形式技巧,但自齐代以后潮流日益扩大。梁、陈、隋三代除了继承了前代的调声理論,也开展出新的「律化」的方向,除了传统上「调四声(平、上、去、入四声)」的「犯病論」,此时期也出现影响重大的「调二声(平、仄)二声」的理論与作法,使得创作实际上走向更简易、务实的道路。从「隋诗」的统计中我们发现「调声」在当时是写诗必须遵循的规范,不論形式与内容,当时的诗歌都必须「调声」,这与后代「律诗」与「古诗」分野的观念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在诗歌发展的某个歷史时期中,「古」、「律」体之分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初唐前期」的声律发展在句式、聯对等方面都已经到达相当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诗人创作上有特定的偏好(对「平起律聯」的偏好),这种惯性使得当时的律诗在整首诗的声调配置上仍未发展出较固定的形式。「初唐后期」则是律诗声律的成熟期,声律形式不論是句内、聯内、聯间以致于全诗的声调配置都已发展出相当完整的理論,创作上也反映出相应的实践情形,所以說初唐后期可以說是诗歌声律发展过程中的成熟期。从南齐到初唐这段发展过程中,声律最基本的规律已经得到一定的共識,重要的观念也就此确立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