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31 12:30 编辑
沈约时期就有了凡上去入皆算仄声的概念 一、在“调声”中,“上去入”是作为一个整体(即仄声)词组来对待的: 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双换头诗。)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上去入代表平之外的三仄声,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两字,无论是否同某一仄声,皆不算换头。 二、在“二十八种病”论述说明中,所举病犯的诗例,无论上去入哪种仄声,皆算同声: 第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 又诗曰:“… 树表【上声】看猿挂, 林侧【入声】望熊驰。” ------ 犯“同声”平头病。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 紫殿【去声】秋风日【入声】, 瞳陇【上声】引夕照【去声】, 晻暧【去声】映容质【入声】。” 徐步【去声】金门出【入声】。” --------皆算同声犯蜂腰病例。
即“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指不论是那种仄声皆是蜂腰病。 第十,火灭病,谓第二与第七之犯也。即假作《闺怨》诗曰: 尘暗【去声】离后镜, 带永【上声】别前腰。 -------算同声犯火灭。 虽然这些诗例是沈约以后的,但因空海只是解释沈约八病,对此唐代学者并无异议。元兢所补正的内容也与此无关。可见,在沈约时期就有了凡上去入皆算仄声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