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曲谱新编》3﹒歌与诵
曲 论
——为江西散曲社的发展而再版
第一篇 常 识
3﹒歌与诵 汉代诗歌,指的是从公元前205年至公元195年这四百年间,也就是从西汉高祖元年到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之间的诗歌。从历史朝代的更替来讲,东汉的最后灭亡要算到公元220年,即汉献帝延康元年(建安二十五年)。但人们却习惯于把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以后到东汉灭亡的一段时间称之为建安文学,并把它放在魏晋文学史中来论述。这一方面说明文学史的分期与朝代的分期不完全一致,同时也说明文学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与社会的重要政治变革紧密关联的。 汉代社会的历史巨变对汉代诗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新的创作主体的产生、诗人心态的变化,还是诗歌内容与诗歌体式的更新,都与秦汉以来的社会历史巨变息息相关。所有这些巨变,最终都体现在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方面。因此,要对汉代诗歌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首先要从辨体开始。即从汉代开始歌诗与咏诗发生分离: 一、歌诗、诵诗的分离 歌与诵的区别,是我们认识汉代诗歌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诗歌发展的动态过程。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先秦时代看成是诗歌舞合一的时代,而汉代以后则是诗与歌逐渐分离的时代。远古歌谣、《诗经》和《楚辞》在先秦时代绝大部分都是可以歌唱的,但是到了汉代,除了从中分化出不歌而诵的一种新文体——散体赋之外,即便是诗歌本身,也演变成以歌唱为主的诗(如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诗、宋词、元曲等)与以诵读为主的诗(尤以文人案头写作的作品为主体)两种新的文体。这说明,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诗歌,从汉代以后逐渐沿着歌与诵两条路线而并行发展。从此,歌诗与诵诗也成为我们研究中国诗歌史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不独在汉代是如此,在魏晋六朝以后也是这样,不可偏废。 二 诵诗举例 1﹒不入乐的四言诗 西汉韦孟《讽谏诗》、韦玄成《戒子孙诗》、东汉班固《明堂诗》、东汉张衡《怨诗》等。 2﹒不入乐的骚体诗 西汉息夫躬《绝命诗》、东汉梁鸿《适吴诗》等。 3﹒不入乐的五言诗 东汉班固《咏史诗》、东汉孔融《临终诗》、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等。 4﹒不入乐的七言诗 西汉汉武帝《柏梁台联句》、东汉张衡《四愁诗》、东汉马融《长笛赋》等。 三 歌诗举例 1﹒入乐的四言诗 西汉刘章的《耕田歌》、东汉白狼王唐鼓的《远夷乐德歌》等。 2﹒入乐的骚体诗 西汉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刘彻的《秋风辞》、刘弗陵的《黄鹊歌》、李陵的《别歌》等。 3﹒入乐的五言诗 西汉戚夫人的《舂歌》、刘彻的《李夫人歌》、 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班婕妤的《怨诗》、东汉张衡的 《同声歌》等。 4﹒入乐的杂言诗 西汉杨恽的《拊缶歌》、东汉马援的《武溪深》、梁鸿的《五噫歌》等。 四 入乐的乐府诗举例 两汉郊祀歌十九章、鼓吹铙歌十八曲、相和歌辞相和曲、相和歌辞吟叹曲、相和歌辞平调曲、相和歌辞清调曲、相和歌辞瑟调曲、相和歌辞楚调曲、相和歌辞大曲、舞曲歌辞等等。 以上乐府诗主要是杂言,如鼓吹铙歌十八曲中《上陵》、《有所思》、《战城南》、《君马黄》、《将进酒》、《上邪》等;相和歌辞相和曲中的《王子乔》;相和歌辞大曲中的《满歌行》;舞曲歌辞《淮南王》、《巾舞歌渗、《圣人制礼乐篇》等。其次是五言,如相和歌辞平调曲中的《长歌行》三首、《君子行》;相和歌辞楚调曲中的《白头吟》、《怨诗行》等。 而郊祀歌十九章中的《练时日》、《帝临》、《日出入》、《天门》、《朝陇首》等诗,则既有四言体、楚歌体,又有杂言体,不一而足。 也许会有人问,何为乐府?如果,我们学习过中国通史,或中国文学史就不难知道:乐府,顾名思义,是一个管理音乐的机构。这个机构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七雄之一的秦国。汉承秦制,汉代也学着成立了乐府来管理音乐。汉乐府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艺人歌舞的演变,后人就把可以歌唱的长短句称为乐府。令人遗憾的是,如同远古歌谣、诗三百、楚辞一样,音乐谱失传,只留下文字。所以后人要歌诗,必须重新谱曲。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文人的五言诗与七言诗,汉代文人的五言诗与七言诗,开唐代近体诗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