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4 2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嶺 于 2015-10-18 21:59 编辑
6、紫衣僧的來歷。
“紫衣”在古代一直是尊貴的象征,能穿紫衣的人,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在古代,一般都是君主才有资格穿。《左傳·哀公十七年》” 杜預 注:“紫衣,君服。”看看,君服,多麼尊貴。因为尊貴,後來的皇帝便以紫衣賜給受重用的大臣以示尊貴,藉此拉攏他們。韓愈 《李公墓志銘》:“天子使貴人持紫衣金魚以賜,居三年,州稱治。”這種給貴近大臣賜紫衣的做法在唐代很盛行,給僧人賜紫衣,大概始於武則天,以紫衣賜給法朗等僧人,這是公認的僧人賜紫之始,《僧史略》下曰:“按唐書,則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譯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為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稱周,法朗薛懷義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娑金龜袋。其大雲經頒於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講說。賜紫自此始也。”《資持記》曰:“今時沙門多尚紫服。按唐紀,則天朝薛懷義辭宮庭,則天寵用令參朝義。以僧衣色異,因令服紫袈娑,帶金象袋。後偽撰大雲經。結十僧作疏進上,復賜十僧紫衣龜袋。由此弊源一泄,於今不返。”武則天的這一做法我們不能簡單的詩她是任性,這是緣於政治的需要。因為李唐政權自開國以來一直是以道教為國教的,尊道教的李耳為始祖,武則天的這一舉動,我們可以看做是對李唐政權從根本上的否定。
我們知道、在唐宋时期,许多僧人都很精通詩藝,如皎然、寒山、拾得。皎然不但精通詩藝,還對茶藝頗為嫻熟,他對詩的貢獻不止是留下了近五百首作品,更留下了詩歌理論史上的重要著作《詩式》。宋代的僧人文瑩寫有筆記小說《湘山野錄》和《玉壺清話》。晚於此的著名詩僧惠洪,他對詩歌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冷齋夜話》《天廚禁脔》中。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文瑩跟詩人蘇舜欽是朋友,而蘇舜欽跟歐陽修又是好友,這樣,文瑩因為蘇舜欽的介紹,自然跟歐陽修也就相識了。
歐陽修這則詩話中提到的僧人贊寧,在文瑩的《玉壺清話》和後來洪邁的《容齋隨筆》中都有記載,我在前面說到過太平宰相李昉,李昉退休後曾經想仿效白居易的九老會,聚集當時有名望的九個老人開一次九老盛會,擬定的名單中就有贊寧,分別是太子中允張好問,年八十五;太常少卿李運,年八十;故相吏部尙書宋琪、廬州節度副使武允成,皆七十九;吳僧贊寧,年七十八;郢州刺史魏丕,年七十六;左諫議大夫楊徽之,年七十五;水部郎中朱昂與昉,皆七十一。看看這份名單,就知他不是一個一般的僧人,事實上,這個贊寧真不是泛泛之輩,他成名於吳越時期,當時有所謂的“三虎”文章好的被稱為“文虎”、精通佛理的被稱為“論虎”、贊寧因為對佛教中“南山律”精通,切善於辯論,被稱為“律虎”。吳越王钱俶封他為兩街僧統,入宋後以左街僧統的職務奉旨編撰《大宋高僧傳》,宋太宗趙光義賜他紫衣,這麼一個神通廣大的僧人,自然是達官貴人們要結交的,難怪有那麼多逹官名流跟他相識了。既然僧人的紫衣是來自皇帝的賞賜,也就不怪身為小官的鄭谷在詩裡酸酸的說“愛僧不愛紫衣僧”了。無獨有偶的是這個不喜歡贊寧的安鴻漸跟鄭谷一樣是個小官,以至於在大街上相遇便不免恨恨相嘲了。(穿越梅嶺2015/10/14)
附:
吳僧贊寧,國初為僧錄。頗讀儒書,博覽強記,亦自能撰述,而辭辯縱橫,人莫能屈。時有安鴻漸者,文詞雋敏,尤好嘲詠。嘗街行遇贊寧與數僧相隨,鴻漸指而嘲曰:“鄭都官不愛之徒,時時作隊。”贊寧應聲答曰:“秦始皇未坑之輩,往往成群。”時皆善其捷對。鴻漸所道,乃鄭谷詩云“愛僧不愛紫衣僧”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