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飞雪飘逸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115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39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5-4-12 21: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06清风明月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 曹植。

4、薛朗中: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约、范云两人很欣赏何逊[何水部]写的诗,这里以同是水部郎中的薛据,与何逊作比,来反衬薛据没有知音。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这里用曹刘的诗才来衬托薛据,暗含着自己也应该被赏识。

独当省署开文苑,
省署,尚书省,是很多文人聚集之地,这里是夸范据的才华棒棒哒。

兼泛沧浪学钓翁。
如今,你又隐居林泉,如渔翁在沧浪垂钓一样。沧浪用典,一种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同时也是杜甫的内心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05

帖子

789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06
贡献
1704
金钱
32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5-4-12 2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08东江渔夫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新解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是一首借古喻今的七绝,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既赞美友人薛据的才华,又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用典精妙,展现了杜甫晚年深沉含蓄的诗风。

一、典故的巧妙运用
首联“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连用两组历史人物,形成对照。

沈范指南朝梁的沈约与范云,二人皆为文坛领袖,曾赏识何逊(即“何水部”)。此句暗指薛据如同何逊,才华早为世人所知。

曹刘指建安文学的曹植与刘桢,二人未能与薛据(薛郎中)同时,否则必当引为知己。此处既抬高薛据,又隐含遗憾——薛据虽有高才,却未逢真正的知音。

杜甫借古人之事,既表达对薛据的推崇,又暗含对当世文坛的批评——真正的大才未必能得遇伯乐。

二、薛据的形象塑造
后两句“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勾勒出薛据的双重身份:

“独当省署开文苑”——薛据在朝中执掌文事,主持风雅,展现其文才与地位。

“兼泛沧浪学钓翁”——他又能超然世外,如渔父般隐逸自适。

这一联既写实又写意,既赞薛据能兼顾仕隐,又暗含杜甫对理想文人生活的向往——既能经世济用,又能保持精神自由。

三、杜甫的自我投射
此诗作于767年,杜甫漂泊西南,壮志难酬。他借薛据之事,实则抒发自己的感慨:

对“沈范知何逊”的称羡,暗含自身怀才不遇之叹。

“沧浪钓翁”的意象,则流露他对超脱现实的渴望,却又因忧国之心无法真正归隐的矛盾。

四、艺术特色
用典自然:四句诗嵌入四组历史人物,却无堆砌之感,反显深沉蕴藉。

虚实相生:前两句虚写古人映衬今人,后两句实写薛据,兼及象征意义。

言简意丰:短短28字,既评点文坛,又寄托理想,可见杜甫晚年诗艺的炉火纯青。

结语
这首诗表面是赞薛据,实则寄托了杜甫对文人命运的思考。他既渴望才华被识,又向往精神自由,最终在诗中构建了一种理想文人的形象——既能兼济天下,又可独善其身。这种矛盾而统一的精神,正是杜甫晚年思想的深刻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7

帖子

10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244
金钱
383
发表于 2025-4-12 2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21—惠昕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惠昕浅析:
一,创作背景
      杜甫的组诗《解闷十二首》,这组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是在永泰二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漂泊在西南地区,生活状态较为困苦。
二,词语注释
沈范: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二人以诗才并称。
  何水部:何逊,梁代诗人,曾为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
   曹刘: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 
    不待: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
  薛郎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此诗写作时,薛据客荆州。
    省署:尚书省各部。

沧浪:《渔父》(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钓翁:渔翁。
三,赏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
‌典故‌:沈约、范云为南朝文坛领袖,何逊(何水部)乃其晚辈。此句暗指何逊年少时即得前辈提携,才华早显。借古喻今,暗赞诗中主人公如当年的何逊般早负盛名,得遇伯乐。
‌"曹刘不待薛郎中"‌
‌典故‌:曹植、刘桢为建安文学巨擘,"薛郎中"或指唐代诗人薛据(曾任郎中)。此句或叹薛生不逢时,未得与曹刘并世切磋。反衬现实中文人未必尽遇知音,隐含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独当省署开文苑"‌
‌意象‌:"省署"为官署,"开文苑"指领袖文坛。称颂主人公身居要职,主持风雅,兼具政治才干与文学造诣。
‌"兼泛沧浪学钓翁"‌
‌典故‌: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意象,及严子陵钓台之典,喻隐逸之志。赞主人公既能入世建功,又心怀出世超然,进退自如。
‌    总之,此诗以精炼的典故与意象,勾勒出一位既能经世致用、又葆有隐逸之志的文人形象。在赞美才德兼备的同时,亦透露出对仕途浮沉与精神归宿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7

帖子

23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9
贡献
466
金钱
1152
发表于 2025-4-13 11: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荻花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 767 年,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漂泊西南。他在困境中仍关注文学,借对薛据的评价来抒发自己对文学才华被赏识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文坛风气的思考。

浅析:沈范指的是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何水部: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这两句则描绘了薛据在官署中主持文苑之事,同时又有闲情逸致去沧浪之水学做钓翁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薛据的职责与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一种既能投身于文学事业,又能保持闲适心境的生活状态的追求。杜甫在此处运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同时,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28
金钱
45
发表于 2025-4-13 12: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月月。 于 2025-4-13 12:58 编辑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37-明月月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是一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的诗作,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杜甫56岁,漂泊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此诗通过对比历史文人的际遇,暗喻自身处境,展现了杜甫晚年对仕途失意的豁达与自我宽慰。


首联"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运用典故形成双重对比:
1. 南朝沈约、范云早早赏识何逊的才华,而曹植、刘桢却未能等到薛道衡的出现(薛郎中为隋朝诗人,与曹刘时代不相及)
2. 暗含诗人自况——既有何逊之才,却无沈范之遇;虽怀薛郎之能,生不逢时如隔代相望

颔联"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转入自我抒怀:
- 上句回忆当年在门下省(757-758年任左拾遗)执掌文翰的短暂辉煌
- 下句以"沧浪钓翁"典故(《楚辞·渔父》)表达现时漂泊江湖的处境,暗含"清浊自取"的文人操守

艺术特色:时空交错:将南朝(沈范何)、三国(曹刘)、隋(薛)与当代并置,构建宏大的文人命运参照系
2. 双关笔法:"不待"既写历史错位,又暗指当朝无人识才;"沧浪"既实指江边垂钓,又暗含处世哲学
3. 矛盾统一:"开文苑"的庙堂气象与"学钓翁"的隐逸情怀形成张力,体现杜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复杂心理

杜甫晚年创作背景:
此时距杜甫去世仅剩3年,他经历了:
- 仕途挫折(肃宗朝被贬华州→弃官)
- 生活困顿(秦州→同谷→成都→夔州的漂泊)
- 创作高峰("诗律细"的成熟期)
诗中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展现出由"致君尧舜"的执着转向"古今对话"的超然,这种自我宽解正是"解闷"题旨的体现。

此诗典型体现了杜甫晚年七绝"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在28字中浓缩了4个历史人物、2重时空对比、1幅自我画像,堪称"尺幅千里"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3 2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讲作业:解析杜甫七绝
画梅-16  小憩片刻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
首句以南朝诗人沈约、范云赏识何逊(何水部)之典故,承句以曹刘(曹植、刘桢的并称)不待见薛郎中(水部郎中薛据)的典故,他们均是既有文采又有将相之才。转句转写自己,也是既能独当一面又有文采,却没人赏识,而只能“泛沧浪学钓翁”。回扣主题“解闷”,以远离世俗纷争。整体为起承转合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8

帖子

10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277
金钱
376
发表于 2025-4-14 05: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画梅43-金珠一枚


杜甫七绝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这首诗的解析如下: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 其四》创作于767年,是其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历史文人的比附与薛据的境遇描写,既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许,又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在创作方面有如下几大特点:
其一,用典精切:以何逊、曹刘等历史人物类比薛据,既显其才,又衬其憾,深化了诗意层次。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指南朝梁文人沈约、范云,二人以文才著称,且善识人。  
  何水部:即何逊,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中,受沈约赏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沈、范二人早早预见何逊的才华。此句以何逊受前辈提携的典故,暗喻薛据亦得时人认可。


第二句“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建安诗人曹植、刘桢,代表文学巅峰。  
   薛郎中:即薛据,杜甫友人,时任水部郎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刘这般大家未能与薛据同世,暗含薛据生不逢时、难遇知音的遗憾;


第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
省署:指尚书省官署,薛据任职之处。  
  开文苑:主持文坛,引领风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薛据在官署中独当一面,推动文学发展,赞其仕途与文才兼具。


第四句“兼泛沧浪学钓翁”
  沧浪:化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意象,象征隐逸。  
  钓翁:隐喻远离官场、淡泊名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薛据虽居官职,却心怀归隐之志,暗含仕与隐的矛盾。
    杜甫借何逊受知于沈、范的典故,肯定薛据的才华与地位;但以“曹刘不待”暗示其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处境,以及对他的惋惜之情。
二、此诗对仗工巧:上章“沈范”对“曹刘”、“何水部”对“薛郎中”;下章“省署”对“沧浪”,工整中见深意。  
三、意象双关:“沧浪”既是实景,又为精神归宿的象征,含蓄传达出世入世的张力。


此诗既是杜甫对友人的赠答之作,亦为自我心迹的投射。杜甫晚年漂泊困顿,诗中“不待”“沧浪”等语,亦隐含对自身怀才不遇、进退失据的感慨,以诗解闷,寄寓对理想文人境遇的追慕。在简练的笔触中,交织着对才华的赞许、对时代的惋叹,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深刻体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0

帖子

9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1
贡献
231
金钱
356
发表于 2025-4-14 18: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07—飞鹰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飞鹰浅解:
一、文本梳理与典故溯源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约、范云为南朝文坛领袖,何逊少时即受二人赏识。《梁书》载范云赞何逊“含清浊,中今古”,沈约亦叹服其诗。此处以“沈范知何逊”暗喻薛据之才堪比何逊,却无当世伯乐。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植、刘桢代表建安风骨,此句暗含双重遗憾:既言薛据生不逢时,未遇曹刘般的文坛巨擘提携;亦讽当世文坛无继曹刘者,致才士埋没。

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
   薛据时任水部郎中,于官署中独撑局面,且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开文苑”暗赞其文采,然“独当”二字隐隐透出孤寂与不被理解之态。

末句“兼泛沧浪学钓翁”  
   化用《楚辞·渔父》沧浪濯缨典故,既写薛据公务之余寄情山水,更深层暗喻其仕途困顿后的隐逸之思,折射出盛世下文人“仕隐两难”的普遍困境。

二、典故运用的深层意涵
1. 双线对照的叙事结构
诗中构建了“历史(沈范/何逊、曹刘)—当下(薛据)”的双重镜像。南朝文坛对才子的珍视,与薛据所处时代文坛的寂寥形成对比,暗含杜甫对盛唐文化衰落的隐忧。
2. “缺席的伯乐”与“断裂的文脉”
沈范、曹刘作为“理想文坛”的象征,其“早知”“不待”的时空错位,揭示文脉传承的断裂。薛据的孤独恰是盛唐后期文化精英困境的缩影——既无先贤提携,又无同代知音。

三、创作背景与情感投射
1. 杜甫的自我映照
作此诗时(767年),杜甫流寓夔州,饱经离乱。诗中薛据的境遇实为诗人自况:早年“致君尧舜”的理想破灭后,杜甫同样面临“独当省署”般的孤独与“沧浪垂钓”的精神放逐。
2. 盛世黄昏的集体焦虑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虽表面平定,文化生态已遭重创。杜甫借薛据个案,抒发对文人群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在价值崩塌的时代,如何安放“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

四、诗史意义的再审视
此诗超越个人抒怀,成为中唐文化转型的预言式文本。典故的精心择取与重组,不仅完成对个体命运的书写,更构建起一部微缩的中国文人精神史。诗中“沧浪钓翁”的意象,实为后世文人“中隐”文化的先声,预示了从盛唐外向进取到中晚唐内敛自守的精神转向。

       杜甫以四句之微,熔铸千年文脉,于典故层叠间展开对知识分子命运的终极叩问。薛据的身影中,既有何逊、曹刘的往昔荣光,亦有中唐文人的现实困顿,更投射着杜甫自身的精神苦旅。这种“以典为镜”的书写策略,使此诗成为透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棱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5 13: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讲作业:
画梅40-镜子
杜甫七绝解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典故:

沈范
南朝 梁 诗人 沉约 、 范云 的并称。 沉约 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 范云 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四:“ 沉 范 早知 何水部 , 曹 刘 不待 薛郎中 。”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三:“此时谁最赏, 沉 范 两尚书。”

何水部
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见《南史·何逊传》。 清 孙枝蔚 《同孝威仙裳田授饮赵乾符郡丞署中》诗:“且和吟梅 何水部 ,休歌行路 鲍参军 。”

曹刘
(1). 曹操 、 刘备 的并称。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夫 曹 刘 之将,非一世所选。”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 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 阿龙 北固 持双矛,披图 赤壁 思 曹 刘 。”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解析:
一二句,沈约范云早知道预见何逊会任水利部部长一官,    曹植 、 刘桢不待用这薛郎中(薛据)水部侍郎。
用典来对举。说薛郎中不受待见。
三四句,说薛郎中(薛据)独自面对省署开创了新的文 苑,也学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泛舟沧浪之上,不问世事,做一悠闲的钓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3

帖子

24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37
贡献
600
金钱
940
发表于 2025-4-16 09: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讲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画梅33-飞翔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诗作背景:
杜甫的组诗《解闷十二首》,这组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是在永泰二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漂泊在夔州地区,生活状态较为困苦。
    在创作这组诗时,杜甫面临着去留两难的困境,心情十分苦闷。他通过创作诗歌来排解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杜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
杜甫的这组诗是在他漂泊西南地区、面临生活困境和内心苦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反映了他对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释义
1,沈范:沈约,范云的合称,二人均为南朝 梁著名诗人,官拜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 梁诗人,曾任尚书水部郎。
3,曹刘:建安七子之曹植,刘桢的合称。
4,薛郎中:薛据,唐玄宗开元进士,官至水部郎中,仕途不顺,后隐归终南山。在盛唐诗坛享有盛名,杜甫,高适等对其诗文评价极高。
5,沧浪:典出《楚辞,渔父》被赋予隐逸与高洁的象征意义。
6,钓翁:严子陵钓鱼的典故,谓高洁自守,超然物外的象征意义。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早就知道何逊的才名。典出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刘桢和曹植这样爱才的人却不等到薛据你这样的人才。一二句主要以何逊与薛据对举作比,你二人同是水部郎中,但前者有知音,薛郎中你却遇不到像刘曹这样识人的知音提携,真是令人感慨。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省署即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
“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是薛据诗中的句子。杜甫拿来直接引用,是薛据的诗引起了杜甫的共鸣,既是对薛据处境的不平,曾经在省属独当一面,现在却只能归隐,闲钓。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这首诗是杜甫在乱世中 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个人身世之悲,是其晚年“以诗解闷,实则愈闷”的典型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