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39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4-8 15: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内容比较多,因为诗的修辞要讲的太多。
只能以后慢慢再补充了。所以请大家课后认真复习,

尽量记熟。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作业截止时间,2025.04月14日晚上八点。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转播转播

0

主题

422

帖子

606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379
金钱
2354
发表于 2025-4-9 08: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影子-深圳 于 2025-4-9 08:43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19-影子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典故: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
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 曹植。

4.薛朗中: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

浅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首二句以对举作对比意思是南朝梁国时期的沈范早就赏识何,据说他们曾是忘年交,可是曹刘却不待见唐朝的薛水部。
三四句“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夸薛有才华既能当朝在中央官任中在文坛上贡献璀璨夺目—开文苑(倒装句),现在却泛在沧浪之上,指隐居,用流水句作结,也是对举。说这么有水平的人怎么没人待见啊,生不逢时,无知音 无知欲啊 无人赏识无用武之地还是不屑于?这里明说别人,其实何尝不是杜甫借说别人而排解同样处境的自己的郁闷心情呢。

        这首诗将何逊同水部郎中薛据相比,并以何逊得到赏识衬托薛据缺少知音 以典明衬作比是此诗最大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4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6
贡献
446
金钱
750
发表于 2025-4-9 1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7 / 血琉璃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琚)。

简析:
永泰二年(766年),诗人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于是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以排解忧郁‌‌。(一说广德二年暮春,公元764年)这是其四。
一、二句: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逊当年都有沈约、范云二人称赏,而薛老弟你,为什么却不受诸如曹植、刘桢那样的大拿待见呢?
诗人拿薛琚与何逊作对比,除去二人都是水部郎中之外,最重要的目的是:何逊是诗人学习和尊崇以及精神寄托的偶像,杜甫多次在诗里提到何逊。所以薛琚之比何逊,亦诗人比之何逊也。薛琚之不被待见,亦诗人之不被待见也。这才扣回题目之“闷”字。

三、四句:薛老弟,你就应该在文人聚集之地(文苑)发挥特长,施展才华,不至于埋没才干。如果心情好,还可以到沧浪洗洗脚,钓钓鱼,陶冶一下情操,岂不快哉!
对人语,亦是对自己语。薛琚能做得到,能解他“曹刘不待”之闷,而正处在“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诗人,“闷”,能解吗?

全诗借他人之酒杯,企图浇自己块垒,结果恐怕是“道是莫愁愁更深”吧。
以人名对举,即前人谓“点鬼簿”也,多嗤之,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可不可以用的问题,而是用不用得好的问题”,在诗人笔下,属典贴切,表意清晰,丝毫不觉堆彻、做作,“问题”反而成为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04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7
贡献
2475
金钱
19762
发表于 2025-4-9 15: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醉舞可乐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是一首蕴含丰富典故的七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情感。

诗中,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运用了多个典故。

沈范:,指的是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何水部: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杜甫在此处运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同时,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从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公元 767 年,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漂泊西南。他在困境中仍关注文学,借对薛据的评价来抒发自己对文学才华被赏识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文坛风气的思考。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两句则描绘了薛据在官署中主持文苑之事,同时又有闲情逸致去沧浪之水学做钓翁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薛据的职责与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一种既能投身于文学事业,又能保持闲适心境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文学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帖子

141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0
贡献
331
金钱
543
发表于 2025-4-9 18:4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冬日暖阳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创作于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此时杜甫正漂泊于 夔州(今重庆奉节),是其晚年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要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需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时代环境以及他在夔州时期的心态来分析。
1. 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的动荡
-安史之乱(755-763年) 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 杜甫在乱中流离失所,曾短暂依附于严武(剑南节度使),但严武去世(765年)后,他失去依靠,于 766年南下夔州,靠友人资助暂居。
- 夔州时期(766-768年),杜甫生活相对稳定,但远离朝廷,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内心充满忧愤与孤独。

2. 杜甫的夔州生活与心境
身体状况:杜甫此时已56岁,疾病缠身(肺病、风痹等),衰老多病。
-经济状况:虽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接济,但仍需经营果园、务农谋生,生活清苦。
心理状态:
    政治失意:他曾任左拾遗,但因直言进谏被贬,晚年漂泊西南,远离权力中心,报国无门。
     文化焦虑:他深感盛世文化衰落(如李白、王维等诗人已逝),文坛后继乏人,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
     思乡与漂泊:夔州地处偏远,他常怀念长安、洛阳,但归乡无望,只能以诗遣怀。
     3. 《解闷十二首》的创作动机
-这组诗题为“解闷”,实则是杜甫在夔州排遣苦闷、反思人生的作品,内容涉及 **咏史、怀人、自伤、讽喻等。
其四主要表达 对文人命运的感慨,通过南朝文坛典故(沈约、范云、何逊、曹植、刘桢等),暗喻自己生不逢时、无人提携的处境。
- 诗中“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一句,既有对朝廷文职的追忆(如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又流露出归隐不得的矛盾心理。

4. 夔州时期的诗歌风格
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如《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五首》等,具有以下特点:
- 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满历史沧桑感。
- 用典精深:善借古人古事抒发现实感慨,如此诗中的“沈范”“曹刘”等。
- 自省与忧国:既反思个人命运,又忧虑国家前途,体现“诗史”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在乱世中 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个人身世之悲,是其晚年“以诗解闷,实则愈闷”的典型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9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2
贡献
23
金钱
35
发表于 2025-4-10 07: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高山流水解析:
注释:
1. 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 沈约(创“四声八病”说)和名臣 范云,二人以提携后进著称。
2. 何水部:南朝梁诗人 何逊,曾任水部郎中,诗风清丽,深受沈约、范云赏识。《梁书》载,沈约读何逊诗后赞叹:“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更与他结为忘年交。
3.曹刘:指东汉末文学代表,三曹之一的曹植,建安七子中的刘祯。
4.薛郎中:薛据(生卒年不详),盛唐诗人,主要活跃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约8世纪上半叶)。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王维、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交游,但存世作品较少,在《全唐诗》中仅录诗12首。
5. 省署:唐代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薛据任水部郎中(工部下属,掌水利),属“省署”要职。汉代尚书台有“文苑”之称,如张衡《西京赋》赞“承明金马,著作之庭”。
6.开文苑:《后汉书·班固传》原文记载:
“开广学苑,博延群儒,使穷览洽闻者得以敷奏”
这是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班固在《两
都赋》后向皇帝提出的文化政策建议,核心内容
是:
①扩建国家学术机构(学苑)
②广泛招揽各地学者
③.建立知识共享的朝议制度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开创的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可视为“开文苑之典”。
7.沧浪:典出《孟子·离娄》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8.钓翁:暗用渔父意象(如《楚辞·渔父》中避世垂钓的隐者)。
译文:沈约、范云早已赏识何逊的才华
曹植、刘桢若在世,定会与薛据(郎中)诗酒唱
和。
而今你独掌尚书省(文翰之职),重开文坛盛事,
却也能像渔父般泛舟沧浪,超然世外。
赏析:本诗运用大量典故,通过对薛据的怀念,言其生不逢时,即没有像伊逊那样得到朝廷的赏识,也没有得到像曹刘那样人物的认可。虽然在省署独当一面,开文苑之风,生不逢时,又有什么用呢,心里还想着不如去归隐呢。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压抑,不满,愤懑,和对时局,文人命运忧虑的心情。也暗示人到暮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伟大抱负已不能实现时,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的,焦虑的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0 16: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七绝第九讲
画梅42-清雅

熟读讲义,理解了这首七绝中的引用典故来反衬当时的情形。
解闷十二首 其四
唐.杜甫
沈范早知何水部,
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
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首七绝一二句,引用了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和范云都称赏梁代诗人尚书水部郎何逊的诗的典故,来反衬薛据缺少知音。汉魏时期作家曹植和刘桢也不用等待水部郎中薛据的品评。这里是用曹刘二人的诗才衬托薛据的诗才。同时杜甫认为自己的才华也应被赏识。三四句是表明独自在官属中担当起开创文苑的重任,并在沧浪中象钓翁那样泛游。这里表达了对薛据的赞誉也表达了杜甫对于文学和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1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7
贡献
250
金钱
427
发表于 2025-4-10 17:4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文/画梅20~人中子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背景:安史之乱诗人在夔州一带流离失所,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内心忧闷,于是在(767年)创作《解闷十二首其四》。

典故:
1,沈范:沈约,范云的合称,二人均为南朝 梁著名诗人,官拜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 梁诗人,曾任尚书水部郎。
3,曹刘:建安七子之曹植,刘桢的合称。
4,薛郎中:薛据,唐玄宗开元进士,官至水部郎中,仕途不顺,后隐归终南山。在盛唐诗坛享有盛名,杜甫,高适等对其诗文评价极高。
5,沧浪:典出《楚辞,渔父》被赋予隐逸与高洁的象征意义。
6,钓翁:严子陵钓鱼的典故,谓高洁自守,超然物外的象征意义。

浅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开篇二句以对举作对比。意思是二人同是有才华的人,且都是不同时期的水部郎中。何逊有沈范的赏识,而你薛据却生不逢时,无人赏识,曹刘不待你出生已经去世了(高适称薛的诗文为“纵横建安作”所以杜甫用曹刘的典)。二分句是时空组合。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三四句用对举的流水句作结,意思是以你的才华本该在省署开文苑才是,而你现在却在沧浪之上学钓翁。意指在终南山隐居。
这首诗作者表面上为薛据的处境鸣冤,何尝不是借别人无用武之地来排解自己(同样的处境)内心的郁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1

帖子

2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7
贡献
498
金钱
796
发表于 2025-4-11 00: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讲作业
画梅01-白雪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简析: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比较有名的诗,从社会、民情、国家、个人等多方面来描绘现状,比较完整地描绘了当时国家的情形,发人深省,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其四为怀薛据,用典和衬托是此诗的特色。
一二句对举,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都很称赏何逊的诗,以何水部(逊)与薛水部(据)相比,并以何受到沈范的激赏来反衬薛缺少知音。曹植、刘祯却不等待薛郎中,用曹刘的诗才衬托薛的诗才,又对其未能得到知己的推奖而感到惋惜。三四句亦是对举,说薛既能独自负责管理省署,开设文苑,同时能泛舟沧浪学钓翁,喻指薛客居荆州,以表相思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帖子

8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9
贡献
201
金钱
342
发表于 2025-4-11 0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讲作业
解析杜甫的七绝《解闷十二首》其四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注释
   沈范: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二人以诗才并称。
  何水部:何逊,梁代诗人,曾为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
   曹刘: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  这里用“曹刘”的诗才衬托薛据的诗才,既表达对诗友的赞许之意,又对其未得到知己的推奖而流露惋惜之情。
    不待: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
  薛郎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开元年间进士及第。天宝六载(747)登风雅古调科。天宝十一载曾与杜甫、高适等同登慈恩寺塔,时任大理司直(从六品上)。肃宗乾元二年(759)授太子司议郎(正六品上)。仕终尚书省工部水部郎中(从五品上)。《唐才子传》:“据,…仕历司议郎,终水部郎中。据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尝自伤不得早达。初好栖遁,居高山炼药。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老焉。”此诗写作时,薛据客荆州。【《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唐-杜甫):“荆州过薛孟,为报欲论诗。”】
    省署:尚书省各部。
开文苑:《句》(唐-薛据):“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穷冬时短晷(guǐ),日尽西南天。”

沧浪:《渔父》(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钓翁:渔翁。《南园》(唐-李贺):“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译文
   沈约范云早就了解何水部,曹植和刘桢也不等待后来的薛朗中。他在尚书省曾独自开文苑,如今任水部郎中,兼泛沧浪学钓翁。

创作背景
      杜甫的组诗《解闷十二首》,这组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是在永泰二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漂泊在西南地区,生活状态较为困苦。
    在创作这组诗时,杜甫面临着去留两难的困境,心情十分苦闷。他通过创作诗歌来排解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杜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
   综上所述,
杜甫的这组诗是在他漂泊西南地区、面临生活困境和内心苦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反映了他对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浅释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
在解闷组诗中,杜甫写的第二个诗人是好友薛据。薛据为人率真,杜甫、高适、王维、岑参、储光羲、孟云卿、刘长卿等都和他交游。薛据当时任水部郎中,诗中杜甫拿他和何逊(曾任梁代尚书水部郎)相比,说何逊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范云的称赏,而如果薛据和曹植、刘桢为同代人 ,也必定被他们奖掖和荐举。杜甫化用薛据的诗句,调侃他在尚书省官署独开文苑,如今又到沧浪(一种说法是指汉水,借张大千《沧浪渔笛》图)学泛舟垂钓的渔翁。】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赏析
     其四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对文人境遇与理想生活的双重咏叹,既有对仕途功名的肯定,又流露出对隐逸情怀的向往。            

      以下对这首诗逐句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
‌典故‌:沈约、范云为南朝文坛领袖,何逊(何水部)乃其晚辈。此句暗指何逊年少时即得前辈提携,才华早显。
   寓意:借古喻今,暗赞诗中主人公如当年的何逊般早负盛名,得遇伯乐。
‌"曹刘不待薛郎中"‌
‌典故‌:曹植、刘桢为建安文学巨擘,"薛郎中"或指唐代诗人薛据(曾任郎中)。此句或叹薛生不逢时,未得与曹刘并世切磋。
‌     寓意:反衬现实中文人未必尽遇知音,隐含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独当省署开文苑"‌
‌意象‌:"省署"为官署,"开文苑"指领袖文坛。
‌    寓意:称颂主人公身居要职,主持风雅,兼具政治才干与文学造诣。
‌"兼泛沧浪学钓翁"‌
‌典故‌: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意象,及严子陵钓台之典,喻隐逸之志。
‌    寓意:赞主人公既能入世建功,又心怀出世超然,进退自如。

‌整体赏析:‌
‌     结构对仗‌:前两句以历史人物作比,形成"早遇知音"与"不逢其时"的对照;后两句通过"独当省署"与"泛舟沧浪"的仕隐对举,构建出世入世的平衡。诗中既有对功业文名的肯定(如沈范识才、独开文苑),又暗藏对知音难觅的隐忧(曹刘不待),最终以"学钓翁"的逍遥之态化解矛盾,体现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
‌    通篇借古人之事言今人之志,不直言褒贬而寄托深远。末句"沧浪钓翁"之喻,尤显超脱,暗含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     总之,此诗以精炼的典故与意象,勾勒出一位既能经世致用、又葆有隐逸之志的文人形象。在赞美才德兼备的同时,亦透露出对仕途浮沉与精神归宿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2
金钱
49
发表于 2025-4-11 1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溪云365 于 2025-4-11 11:11 编辑

第九讲作业
解析杜甫的七绝《解闷十二首》其四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沈范早知何水部: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二人都很称赏何逊的诗。何逊,梁代诗人,曾为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这里以“何水部(逊)”与水部郎中薛据相比,并以何逊受到沈约、范云的激赏,反衬薛据缺少知音。曹刘: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这里用“曹刘”的诗才衬托薛据的诗才,既表达对诗友的赞许之意,又对其未得到知己的推奖而流露惋惜之情。薛郞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曾任水部郞中。省署: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故这里借“泛沧浪学钓翁”喻指薛据客居荆州,以表相思之情。
薛琚开元十九年进士及第,天宝六载登风雅古调科,广德间任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大历初客居江陵,不知所终。曾与杜甫、高岑等同登慈恩寺塔赋诗。殷瑶言“琚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杜甫《寄薛三郎中》称其为“盖代手”,高适《淇上酬薛三琚》称“隐轸(富饶也)经济具,纵横建安作。”《全唐诗》存诗十二首。事迹见《旧唐书・薛播传》。
这里诗人表达的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二人都很称赏何逊的诗反衬薛据缺少知音。只能泛舟沧浪,而得不到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

帖子

7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202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5-4-11 15: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竹影和月解析:
注释:
1. 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 沈约(创“四声八病”说)和名臣 范云,二人以提携后进著称。
2. 何水部:南朝梁诗人 何逊,曾任水部郎中,诗风清丽,深受沈约、范云赏识。《梁书》载,沈约读何逊诗后赞叹:“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更与他结为忘年交。
3.曹刘:指东汉末文学代表,三曹之一的曹植,建安七子中的刘祯。
4.薛郎中:薛据(生卒年不详),盛唐诗人,主要活跃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约8世纪上半叶)。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王维、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交游,但存世作品较少,在《全唐诗》中仅录诗12首。
5. 省署:唐代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薛据任水部郎中(工部下属,掌水利),属“省署”要职。汉代尚书台有“文苑”之称,如张衡《西京赋》赞“承明金马,著作之庭”。
6.开文苑:《后汉书·班固传》原文记载:
“开广学苑,博延群儒,使穷览洽闻者得以敷奏,
这是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班固在《两都赋》后向皇帝提出的文化政策建议,核心内容是:
①扩建国家学术机构(学苑)
②广泛招揽各地学者
③.建立知识共享的朝议制度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开创的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可视为“开文苑之典”。
7.沧浪:典出《孟子·离娄》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8.钓翁:暗用渔父意象(如《楚辞·渔父》中避世垂钓的隐者)。
译文:沈约、范云早已赏识何逊的才华曹植、刘桢却不等待薛据(郎中)。而今你独掌尚书省(文翰之职),重开文坛盛事,却也能像渔父般泛舟沧浪,超然世外。
赏析:本诗运用大量典故,通过对薛据的怀念,言其生不逢时,即没有像何逊那样得到朝廷的赏识,也没有得到像曹刘那样人物的认可。虽然在省署独当一面,开文苑之风,却生不逢时。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压抑,不满,愤懑,和对时局,文人命运忧虑的心情。也暗示人到暮年,伟大抱负已不能实现时,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的,焦虑的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5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35
金钱
219
发表于 2025-4-11 16: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10-庄楚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典故: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 曹植。

4、薛朗中: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


解析:沈范早知何水部: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二人都很称赏何逊的诗。何逊,梁代诗人,曾为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这里以“何水部(逊)”与水部郎中薛据相比,并以何逊受到沈约、范云的激赏,反衬薛据缺少知音。
曹刘: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这里用“曹刘”的诗才衬托薛据的诗才,既表达对诗友的赞许之意,又对其未得到知己的推奖而流露惋惜之情。不待: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薛郞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曾任水部郞中。省署: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故这里借“泛沧浪学钓翁”喻指薛据客居荆州,以表相思之情。

薛琚开元十九年进士及第,天宝六载登风雅古调科,广德间任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大历初客居江陵,不知所终。曾与杜甫、高岑等同登慈恩寺塔赋诗。殷瑶言“琚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杜甫《寄薛三郎中》称其为“盖代手”,高适《淇上酬薛三琚》称“隐轸(富饶也)经济具,纵横建安作。”《全唐诗》存诗十二首。事迹见《旧唐书・薛播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1 17: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5-4-11 17:07 编辑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静茹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背景:《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注解: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曹植。
4.薛郎中:名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殷瑶言“琚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杜甫《寄薛三郎中》称其为“盖代手”,高适《淇上酬薛三琚》称“隐轸(富饶也)经济具,纵横建安作。”《全唐诗》存诗十二首。事迹见《旧唐书・薛播传》。
5、不待: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
6、省署: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
7、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
解析: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早就知道何逊的才名。典出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刘桢和曹植这样爱才的人却不等到薛据你这样的人才出名就过世了。一二句主要以何逊与薛据对举作比,你二人同是水部郎中,但前者有知音,薛郎中你却遇不到像刘曹这样识人的知音提携,真是令人感慨。转句: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即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这里是夸友人,你的才华,当时在整个尚书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独领风骚的。尾句:兼泛沧浪学钓翁。而如今你又隐居林泉,如当初的渔翁一样钓水沧浪啦!这里也有用典故,赞其风骨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34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85
贡献
756
金钱
1440
发表于 2025-4-11 18: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傲雪飞鹰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典故: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
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 曹植。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

4.薛朗中: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诗人的好友。

5.不待: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

6.省署: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

7.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早就知道何逊的才名。典出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刘桢和曹植这样爱才的人却不等到薛据你这样的人才。一二句主要以何逊与薛据对举作比,你二人同是水部郎中,但前者有知音,薛郎中你却遇不到像刘曹这样识人的知音提携,真是令人感慨。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省署即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

句 盛唐 · 薛据
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
穷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

(《纪事》云:“此二句,据之诗也。子美怀据诗即用为句云:‘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杜甫用了薛据的诗,通过对薛据的怀念,言其生不逢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1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7
贡献
449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5-4-11 18: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典故:沈范、曹刘。
历史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减,社会动荡不安。杜甫本人也经历了多次流离失所,生活困顿。他在西南漂泊期间,对时局和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这种背景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这里的“沈范”指的是北朝梁代的文学家沈约和范云,他们都很欣赏何逊的诗才。何逊曾为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杜甫以此典故反衬薛据(薛郎中)缺少知音。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的是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和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杜甫用“曹刘”的诗才衬托薛据的诗才,表达对其未得到知己的惋惜之情。
独当省署开文苑:尚书省是文人聚集之地,被称为“文苑”。杜甫以此比喻薛据在尚书省任职,开文苑之意。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是古水名,这里借“泛沧浪学钓翁”喻指薛据客居荆州,表达对其的相思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116
金钱
234
发表于 2025-4-11 1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41-兰若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背景:767年,安史之乱刚刚《解闷十二首》是杜甫比较有名的诗,从社会、民情、国家、个人等多方面来描绘现状,比较完整地描绘了当时国家的情形,发人深省,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首诗为杜甫怀念水部郎中薛据而作。
解析:
薛郎中:薛据,盛唐诗坛著名诗人,开元中,薛据中风雅古调科第一人,曾任祠部员外郎,大历初,任水部郎中。其任水部郎中没多久,于大历三、四年(768、769年)去世。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但一生多坎坷,仕途不得意,但薛据在当时诗名极大,与杜甫、王维、岑参、刘长卿、高适等著名诗人相交游,受到诸名家的推崇与尊敬。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沈范知水部”和“曹刘”。
沈范:南朝 梁 诗人 沈约 、 范云 的并称。 沈约 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 范云 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何水部:即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 何水部 。
曹刘:曹植 、 刘桢 的并称。为建安才人之冠,能推奖名士。
这两句,是说沈范二人是何水部的知音,推崇他的诗文和才华。而同为水部郎中,同为才华横溢,诗名极大的薛据却得不到赏识。曹刘两位建安才人,如果还活着,应该会是薛郎中的知音吧。杜甫用这两个典,是推崇薛据的才华,提高薛据的地位。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是薛据诗中的句子。杜甫拿来直接引用,是薛据的诗引起了杜甫的共鸣,既是对薛据处境的不平,曾经在省属独当一面,现在却只能归隐,闲钓。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76
金钱
271
发表于 2025-4-12 06: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5-4-12 11:07 编辑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6-渔樵唱晚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解闷十二首》作于767年。杜甫仍漂泊西南,从成都辗转漂泊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加之战乱未平、百姓流离的现实,内心郁结难舒。创作的组诗《解闷》共十二首,旨在排解忧郁情绪。‌
杜甫的这首之四是怀念友人薛据的。通过精妙的用典与对比,表现杜甫在诗中怀念薛据,实为感慨自身境遇,展现了杜甫融仕隐矛盾于一体的复杂心境。

‌涉及典故: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指南朝文坛领袖沈约与范云。“何水部”即梁代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沈、范二人早对何逊青眼有加。何逊‌:南朝梁代诗人,任水部郎中。薛据‌:唐代诗人,曾任水部郎中。
薛据、何逊同为水部郎中,何逊能得到沈范赏识,薛据则无有知音,未得同等认可,杜甫为其惋惜。
何逊与薛据同官职,属于明用典。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刘桢,均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文章之圣”,即诗歌创作的巅峰典范。
薛郎中:薛据,盛唐诗人,与杜甫、高适等交游。
钟嵘《诗品》:“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陆机、谢灵运继承了曹刘传统,成为仅次于曹刘的人才。而薛据于唐代科举“风雅古调科”及第,说明他的诗歌风格可能继承汉魏风骨,与钟嵘推崇的建安文学一脉相承。薛据‌:诗风质朴刚健,符合“风雅古调”的审美取向。可是薛据没有得到同等认可和待遇。感叹纵有曹刘之才,若生不逢时,亦难逃湮没。
此句明用典。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北宋诗人陈师道有诗句:“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被认为化用自薛据诗,或描述薛据的人生轨迹:早年任职尚书省(“省署”),后漂泊荆楚,效仿渔父隐于沧浪之水。这与杜甫诗中“泛沧浪,今客荆楚”呼应。
“沧浪”典出《楚辞·渔父》,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喻仕隐之择。投射杜甫自身的仕隐困境:他既怀抱“致君尧舜”的入世理想,又在安史之乱后的飘零中屡生归欤之叹。末句以“学钓翁”作结,薛据漂泊荆楚,沧浪之间做了钓翁,实属无奈。实叹自己漂泊西南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2 08: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5-4-12 11:05 编辑

沧浪绝研第九讲作业:解析杜甫七绝
画梅13-腾骏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腾骏浅析:
这首诗首联大意是南朝齐梁诗人沈约和范云早就赏识了何逊之才,而三国时期的文人曹植、刘桢却不必经唐朝薛据郎中之品评亦闻名。通过先朝及唐代文人境遇之对比,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感慨。

次联大意是作者既想独自承担在尚书省推动文学教化,又想效仿严子陵泛舟垂钓归隐。暗示了作者既忧国忧民又向往超脱的矛盾心境。

全诗属二二结构。两联皆对仗,首联列举的六位都是文人。
诗中4处用典:省署指尚书省、文苑指聚集人才之地、沧浪为古水名、钓翁指严子陵(泛舟垂钓者)。
这首诗写于767年,作者在夔州生活困顿之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0
贡献
20
金钱
30
发表于 2025-4-12 1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38-书瑶
解闷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和对于前辈诗人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有典故,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中的“沈范”、“何水部”、“曹刘”、“薛郎中”都是指代古代的诗人或文学家。这里的“沈范早知何水部”,可能是指诗人沈约和范云很早就认识了何逊,而“曹刘不待薛郎中”则是说曹植、刘桢等人并不需要等待薛道衡这样的文学评论家来评价他们的作品。这表明杜甫认为这些诗人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这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独当省署开文苑"意指自己独自在官署中开辟了一个文学的天地,表现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兼泛沧浪学钓翁”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像渔翁一样,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这既是对古代诗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诗人的赞美,表达了杜甫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4
金钱
233
发表于 2025-4-12 10:3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简析: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
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
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隐逸高洁。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
诗中典故:沈范为南朝时期的文坛领袖沈约和范云,何水部指何逊,何逊曾任水部郎中,有才名。曹刘为曹植与刘桢,二人并称曹刘,薛郎中指薛据,薛据当时不被重用,沧浪隐喻隐士。全诗借薛郎中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知音难觅的悲哀,通过无人能真正赏识薛郎中,暗示,诗人的才华。反应出乱世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感叹自己一生不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8

帖子

47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65
贡献
1153
金钱
1827
发表于 2025-4-12 1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班第九讲作业解析杜甫七绝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暑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画梅25-心灵驿站
典故1沈范: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指曹植、刘桢。
4薛郎中:薛据,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部,祠部员外郎,官络水部郎中,后隐络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一起唱和。
简析
永泰二年(766)诗人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于是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以排解忧郁,这是其四。
一二句运用多个典故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视程度。杜甫借助对薛据的评价来抒发自己对文学才华被赏识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文坛风气的思考。
三四句描绘薛据在官暑中担当起开创重任。同时又有闲情雅兴象鱼翁一样泛舟于沧浪,超然世外。表达了对薛据的赞誉也是自己对文学和生活的态度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用典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文学的追求和舒适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2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96
金钱
464
发表于 2025-4-12 13: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画梅~星星过月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典故
1.沈范:沈约,范云的合称,二人均为南朝 梁著名诗人,官拜尚书。
2.何水部:即何逊,南朝梁诗人,擅长写山水诗,因其曾任尚书水部郎,故被称为“何水部”。
3.曹刘:指曹植与刘桢,他们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代表了建安文学的高度。
4.薛郎中:指薛道衡,隋代诗人。

浅析:前两句通过对举描述了前代文人关系和成就,进而展现了文学传承与发展中,不同时代杰出文人的影响力和地位。
后两句流水句对举,“独当省署开文苑”暗示诗人自己曾在官署任职时,致力于开创文学的天地,有在官场中推动文学发展的抱负与作为。
尾句 “泛沧浪”化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钓翁”形象常代表着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隐士。此句表达诗人在追求文学事业的同时,也向往如沧浪渔夫般逍遥自在、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3
贡献
18
金钱
31
发表于 2025-4-12 13:46: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解折 画梅  丰年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 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 曹植。  4.薛朗中: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 背景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浅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首二句以对举作对比意思是南朝梁国时期的沈范早就赏识何,据说他们曾是忘年交,可是曹刘却不待见唐朝的薛水部。 三四句“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夸薛有才华既能当朝在中央官任中在文坛上贡献璀璨夺目—开文苑(倒装句),现在却泛在沧浪之上,指隐居,用流水句作结,也是对举。说这么有水平的人怎么没人待见啊,生不逢时,无知音 无知欲啊 无人赏识无用武之地还是不屑于?这里明说别人,其实何尝不是杜甫借说别人而排解同样处境的自己的郁闷心情呢。          这首诗将何逊同水部郎中薛据相比,并以何逊得到赏识衬托薛据缺少知音 以典明衬作比。  沈约,范云,何逊,曹植,刘祯,薛琚都是诗坛大才子,以辟琚自比,何逊得到赏识,而自己如薛琚般无人赏识,生不逢时,无知音,无机遇,不能为皇上效力,心中苦闷至极,用这些文人之典,而表明自己的才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4
金钱
97
发表于 2025-4-12 13: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画梅~书儿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典故
1.沈范:沈约,范云的合称,二人均为南朝 梁著名诗人,官拜尚书。
2.何水部:即何逊,南朝梁诗人,擅长写山水诗,因其曾任尚书水部郎,故被称为“何水部”。
3.曹刘:指曹植与刘桢,他们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代表了建安文学的高度。

释义:当年沈约和范云能赏识何逊的才能,曹植和刘桢也不会让薛朗中等待太久。首句和次句对举说明古有圣贤能得到重用,不会埋没人才。
唯独当两省院开设文坛的时候,只有我却在沧浪垂钓,没有姜太公的好运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34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06
贡献
811
金钱
1350
发表于 2025-4-12 16: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月良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大约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时期,此诗是十二首组诗中追怀诗人薛据的一首作品。薛据为盛唐诗人,与王维、杜甫交游,天宝六年(747年)进士,曾任水部郎中,安史之乱后漂泊荆楚。杜甫此诗既是对友人的追怀,亦是对自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感喟,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歌融为一体。
典故:
何水部:指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
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他们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建安名士。
薛郎中:指薛据。
省署:指朝廷的官署。  
文苑:指文学领域。
沧浪学钓:指沧浪之水上垂钓,象征隐逸的生活。
首二句采用对仗形式、赋中含比的修辞手法,首句言薛水部无沈范这样的知音赏识;次句言薛水部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充满对友人之赞赏与惋惜之情。三四句追怀友人现实际遇,从省署到沧浪再到荆楚。是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也是自家感同身受之写照。
诗的运用手法
1.用典:“何水部”“沈范”“曹刘”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和相关故事,对比。
2.对仗:“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赋比结合:“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一句在铺陈叙事中又含有比喻,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4. 象征:“兼泛沧浪学钓翁”中“沧浪学钓”象征着隐逸生活,暗示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某种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2 16: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5-4-12 16:53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36-清秋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翻译:沈范早就知道何水部,可惜曹刘没有看到你薛郎中。 你不但独自担任省署开设文苑,还兼着在沧浪学钓翁。

释义:
1、沈范:沈指沈约,范指范云。
2、何水部:指何逊。
3、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二人都是建安时期的著名诗人,以才学著称。
4、不待:没有等到。
5、薛郎中:是指薛据,曾任祠部员外郎,大历初,任水部郎中。
6、省署:是古代官署的统称。
7、文苑:指文学的园囿,这里代指文学领域。

原典:
1、沈范早知何水部:《梁书·何逊传》:何逊在当时诗名颇盛,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一文一咏,云辄嗟赏。沈约亦爱其文,常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己。”
2、曹刘不待薛郎中:钟嵘《诗品》:“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曹植、刘桢,为建安才人之冠,能推奖名士。此云不待者,犹言恨古人不及见耳。《唐会要》:天宝六年风雅古调科,薛据及第。韩文公《薛公达墓志》:琚为尚书水部郎中,赠给事中。
3、沧浪: 出自《楚辞・渔父》中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来 “沧浪” 常被用来指代隐居或避世的环境。
4、钓翁:则是隐士的象征,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在未遇周文王之前,曾在渭水之滨垂钓,过着隐居的生活。
创作背景:《解闷十二首》创作于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之时,时间为大历元年(766 年)。杜甫在永泰元年(765)四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一路辗转迁往夔州。在夔州,他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生活条件艰苦,“草阁”“柴扉” 道出了其在夔州生活的艰辛。他虽有东游的想法,却因生活艰难,宿愿难偿。杜甫一生心系国家和百姓,即使身处夔州,仍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同时,他漂泊西南,远离故乡,去留两难,内心充满苦闷。此外,他的好友有的去世,有的贬居异乡,自身痛苦无人倾诉,只能通过写诗来怀念友人,排解内心的忧郁。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解闷十二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思考等,抒发了个人情感,反映了社会现实,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时代的忧虑。

浅析:此诗二二结构,前二句用典作对比,后二句回到薛据自身,借薛据的事而抒发自己的郁闷。
起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早就对何逊很赏识了。杜甫借沈约、范云赏识何逊的典故,说明他自己也希望能像何逊那样得到赏识和提拔。承句“曹刘不待薛郎中。”曹植、刘桢却没有看到你薛郎中的才华。杜甫借此典故暗示自己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像曹刘一样的人的赏识,很郁闷。
转句“独当省署开文苑” 你独自担任省署的官员,还开设了文苑,你的才能有目共睹。虽然看似赞美薛郎中,实则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在官署中独当一面,开创文学的新局面,展现出自己在文学领域的抱负和自信。
合句“兼泛沧浪学钓翁。”杜甫借此表达自己在追求文学事业的同时,也向往一种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希望能在世俗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之间找到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2 17: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18-扁舟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背景:《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注解: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曹植。
4.薛郎中:名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殷瑶言“琚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杜甫《寄薛三郎中》称其为“盖代手”,高适《淇上酬薛三琚》称“隐轸(富饶也)经济具,纵横建安作。”《全唐诗》存诗十二首。事迹见《旧唐书・薛播传》。
5、不待: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
6、省署: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
7、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
解析: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早就知道何逊的才名。典出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刘桢和曹植这样爱才的人却不等到薛据你这样的人才出名就过世了。一二句主要以何逊与薛据对举作比,你二人同是水部郎中,但前者有知音,薛郎中你却遇不到像刘曹这样识人的知音提携,真是令人感慨。转句: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即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这里是夸友人,你的才华,当时在整个尚书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独领风骚的。尾句:兼泛沧浪学钓翁。而如今你又隐居林泉,如当初的渔翁一样钓水沧浪啦!这里也有用典故,赞其风骨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8
贡献
75
金钱
113
发表于 2025-4-12 17:2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作于公元 767 年,此时杜甫寓居夔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句中涉及多个典故和人物。“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他们是南朝梁时期的重要文人,以诗才著称。“何水部”即何逊,南朝梁诗人,擅长写景抒情,其诗风对后世影响较大。“曹刘”指曹植与刘桢,二人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以风骨刚健、辞采华茂闻名。诗句意思是沈约、范云早就知晓何逊的才华,而曹植、刘桢的才情也无需赘言,这里将薛据与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大家相提并论,以突出薛据的文学地位。杜甫意在强调薛据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能与前代名家比肩。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独当省署”表明薛据曾在尚书省任职,在官场中独当一面,同时又能“开文苑”,即在文学领域有所开拓,展现了他在政务与文学两方面的才能。“兼泛沧浪学钓翁”化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学钓翁”则表达了薛据在追求文学和仕途之外,也有归隐江湖、淡泊名利的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7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385
金钱
671
发表于 2025-4-12 19: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根生 于 2025-4-12 19:18 编辑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31根生

一、注释:
沈范:指沈佺期和范云,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何水部: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中。
曹刘:曹植和刘桢,均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薛郎中: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著作郎。
独当:独自承担。
省署:中央官署。
文苑:文学之苑,比喻朝廷或文化机构。
兼泛:同时涉足。
二、简析
《解闷十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作于杜甫流寓巴蜀之时。杜甫一生坎坷,借“解闷”为题,实则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紧密交织。其四为其中一首。

起句言何逊的才华早被沈约、范云赏识,暗含对文人相惜的感慨。反衬薛据无知音。承句借古喻今,谓曹刘若在世,必与薛郎中诗文相和,暗含对当世知音难遇的怅惘。三四句既赞友人又为友人鸣不平。。“泛沧浪”用《楚辞·渔父》典,表退隐江湖之志。两句看似豁达,实则暗含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的无奈。“学钓翁”闲适笔调,反衬出诗人无法真正超脱的忧国之心。

杜甫以古人际遇为引,抒发现实中怀才不遇、孤寂无援的苦闷。表面追慕隐逸,深处却是对家国未忘的纠结,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与丰富的情感世界。体现了其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