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飞雪飘逸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528

帖子

2956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9
贡献
797
金钱
1093
发表于 2025-4-15 08: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上上签006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写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时期,是组诗中追怀诗人薛据的一首作品。
薛据为盛唐诗人,与王维、杜甫交游,天宝六年(747年)进士,曾任水部郎中,安史之乱后漂泊荆楚。杜甫此诗既是对友人的追怀,亦是对自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感喟,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歌融为一体。


首二句用对仗的句式,以历史典故切入,追忆南朝文坛佳话:沈约、范云对何逊的知遇,与薛据缺乏曹植、刘桢般的知音形成对比,渲染出薛据怀才不遇的孤寂感。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三四句则展现薛据的现实际遇——在朝中任职,省署开文苑,又隐逸江湖,沧浪学钓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5 19: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四两三钱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深度解析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期创作的一组七绝,以其丰富的情感、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文学等多方面的思考。其中的第四首诗,更是凭借其密集的用典和对友人薛据的深情赞誉,别具一格。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诗后的原注“水部郎中薛据”,明确指出了此诗是为薛据而作。薛据与杜甫交情深厚,他在文学上造诣颇高,曾任水部郎中一职。杜甫写这首诗,既是对薛据才华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人生境遇的感慨与喟叹。

一、典故出处与运用

1.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的是南朝梁时期的沈约和范云,他们都是当时诗坛的重要人物。“何水部”即何逊,他曾任尚书水部郎,故有此称。何逊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在南朝诗坛独树一帜。沈约对何逊的才华极为赞赏,曾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范云也与何逊有密切交往,对其诗才同样予以肯定。杜甫在此用此典故,将薛据比作何逊,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如同何逊一般,理应得到当时文坛的重视与赏识 。
2.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的是建安时期的曹植和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的诗歌辞藻华丽,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桢的诗则以气势豪迈、格调刚健著称。二人在当时不仅自身文学成就斐然,还对其他文人多有提携与奖掖。“不待”在这里表示无需等待,强调以薛据的才华,若处于曹刘的时代,定会像当时的文人受到曹刘赏识一样,被他们认可和推崇。这一典故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薛据的文学才能,同时也流露出杜甫对薛据在当世未得到充分认可的惋惜之情 。
3.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在古代指中央官署,这里具体指尚书省,薛据曾在尚书省担任水部郎中。“开文苑”意味着薛据在任职期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在官场中开辟出一片文学的天地,积极推动文学的发展,为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创作搭建平台。此句虽未直接用典,但通过对薛据官职和文学活动的描述,展现出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如同在官方机构中建立起一座文学的殿堂 。
4.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的典故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里的“沧浪”既是实指汉水的支流,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钓翁”则代表着隐居、闲适的生活方式,如姜太公钓鱼,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杜甫用此典故,表明薛据在经历了官场的种种之后,选择了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在沧浪之畔,效仿钓翁,享受自由自在、宁静淡泊的时光,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理解与向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8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205
金钱
308
发表于 2025-4-15 20: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25-戈平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七绝诗,这是其四。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尤其是典故的分析:
一、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原典:沈约、范云是南朝梁的著名诗人,何逊是南朝梁的文学家,曾任尚书水部郎。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才华非常欣赏。杜甫的运用:以沈范欣赏何逊来类比当时的文人对薛据的赏识,暗示薛据才华出众,早为当时文坛前辈所看重,以此来夸赞薛据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曹刘不待薛郎中”。原典: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才华横溢著称。钟嵘《诗品》评其为“文章之圣”。杜甫的运用:这里说曹刘不待,是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意思是薛据的才华可与古代建安时期的大诗人相媲美,即使是曹刘再生,也会对薛据刮目相看,强调薛据在当世文坛的卓越地位。
“独当省署开文苑”。原典:省署是官署,文苑指文学领域。何逊在水部郎中任上,以文采著称,开启了文坛新风。杜甫的运用:此句是说薛据在官署中独当一面,开辟文学园地,展现出薛据在当时的文学活动中起到了引领和开创的作用,凸显其在文坛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原典:“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常用来指代隐居、避世的生活。杜甫的运用:杜甫说薛据能在官场之余,泛舟沧浪,学做钓翁,暗示薛据既有在文坛和官场的积极作为,又有超脱世俗、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丰富了薛据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分析
(一)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写作手法:
1.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2.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3.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三)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抒发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四)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赋中含比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