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32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4-8 15: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内容比较多,因为诗的修辞要讲的太多。
只能以后慢慢再补充了。所以请大家课后认真复习,

尽量记熟。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作业截止时间,2025.04月14日晚上八点。

5649

主题

22万

帖子

7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231
贡献
228610
金钱
2469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8 22: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013-吾波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七绝诗,这是其四。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尤其是典故的分析:
一、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原典:沈约、范云是南朝梁的著名诗人,何逊是南朝梁的文学家,曾任尚书水部郎。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才华非常欣赏。杜甫的运用:以沈范欣赏何逊来类比当时的文人对薛据的赏识,暗示薛据才华出众,早为当时文坛前辈所看重,以此来夸赞薛据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曹刘不待薛郎中”。原典: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才华横溢著称。钟嵘《诗品》评其为“文章之圣”。杜甫的运用:这里说曹刘不待,是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意思是薛据的才华可与古代建安时期的大诗人相媲美,即使是曹刘再生,也会对薛据刮目相看,强调薛据在当世文坛的卓越地位。
“独当省署开文苑”。原典:省署是官署,文苑指文学领域。何逊在水部郎中任上,以文采著称,开启了文坛新风。杜甫的运用:此句是说薛据在官署中独当一面,开辟文学园地,展现出薛据在当时的文学活动中起到了引领和开创的作用,凸显其在文坛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原典:“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常用来指代隐居、避世的生活。杜甫的运用:杜甫说薛据能在官场之余,泛舟沧浪,学做钓翁,暗示薛据既有在文坛和官场的积极作为,又有超脱世俗、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丰富了薛据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分析
(一)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写作手法:
1.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2.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3.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三)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抒发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四)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赋中含比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1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32
贡献
45
金钱
77
发表于 2025-4-9 12:1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5-4-9 12:58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秀菊29-咏絮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
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

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
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
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
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创作于767年,
正值他流寓夔州期间。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典故,
表达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背景分析: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流寓夔州的
艰难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
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自身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
在这种背景下,杜甫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理想时代的向往、
对现实文学创作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第一句,沈范早知何水部:
何水部:指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
典故:沈约和范云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
推荐他担任水部郎。 用意:杜甫借此表达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暗示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 第二句: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
薛郎中:指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郎中。  典故:
曹植和刘桢未能等到薛道衡的时代,暗示不同时代的文人无法相遇。
用意:杜甫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与历史上的文人共事,
表达了对理想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  省署:
指朝廷的官署。  文苑:指文学领域。  句意:独自在官署中开创文学事业。  
用意:杜甫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尽管环境艰难,
仍不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第四句:兼泛沧浪学钓  沧浪:指沧浪之水,
象征隐逸的生活。  学钓:学习垂钓,象征隐居。  句意:同时泛舟沧浪,
学习垂钓,过着隐逸的生活。  用意:杜甫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暗示在现实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典故的运用:杜甫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
沈约、范云、何逊、曹植、刘桢、薛道衡等历史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
他不仅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渴望,还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未能与历史上的文人共事。这些典故的运用,
增强了诗作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杜甫内心的复杂情感。
《解闷十二首》其四通过引用历史典故,
表达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对生不逢时的感叹、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都深刻反映了杜甫在艰难时期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1
金钱
48
发表于 2025-4-9 12: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5-4-9 13:00 编辑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九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48-童心未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
(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
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
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 沈约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
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引:唐李商隐《漫成》诗之三:“此时谁最赏, 沈范两尚书。”
“何水部”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
据说他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薛郎中”
薛据,盛唐诗坛著名诗人,杜甫、王维诗中作“薛璩”,其兄薛播、薛揔,名皆从手旁,知当以薛据为正,“璩”或为后世板划之误。唐河东宝鼎(今山西万荣县)人。薛氏为河东望族,《旧唐书》·薛播传》云薛播,薛据兄弟七人于开元、天宝间“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 薛据排行第三,所以当时称他作薛三。

创作背景
一、时间背景:
767年,杜甫已经五十多岁,正处于晚年的创作高峰期。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多年的漂泊和动荡,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年,杜甫居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生活相对稳定,但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的苦难。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杜甫的诗歌创作深受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的影响。
杜甫在夔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作品多为抒情诗,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的大意:
沈约和范云早就认识水部郎中薛据,曹植和刘桢也不需要薛据薛郎中的评价。我在官署开办了一个文苑,吸引有识之士前来吟诗作画。闲来无事之时,也拿起鱼竿来到河边垂钓,做一个悠闲自在的钓鱼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1204

帖子

7963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05
贡献
1516
金钱
3978
QQ
发表于 2025-4-9 1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解析杜甫的七绝: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此诗堪称"以典故为史笔"的典范,四句诗贯穿六朝至隋唐,在解闷的浅表语境下,深藏对文化命脉的忧思。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通过典故的巧妙运用,既表达了对文学传承的思考,又暗含个人际遇的感慨。诗中用的典故列举如下:

1、沈范早知何水部
原典:指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对何逊的赏识。何逊曾任水部郎,其诗风清丽,沈约曾赞"每读卿诗,一日三复"。
杜甫用意:以何逊自比,暗指自己早年受李邕、崔尚等文坛前辈提携的经历,强调文人相惜的传统。
2、曹刘不待薛郎中
原典:指建安文学的曹植、刘桢未能与后来的薛道衡(隋朝诗人,曾任尚书郎)同时代。薛以"空梁落燕泥"名句著称。
反用手法:杜甫故意颠倒时序,暗示即使天才如曹刘,若生不逢时亦难遇知音,暗喻自己对当下文坛断层的不满。
3、沧浪钓翁
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双关意义:既呼应首联对文人传统的追慕,又流露晚年漂泊中"避世垂纶"的矛盾心态,与《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的孤寂相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1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飞雪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怀之情的作品,通过古典文学的意象和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这两句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来比喻。沈约、范晔都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以文章见称;而曹操和刘备在三国时期各自建立基业,未曾等待他人。这里诗人表达的是对朋友才华的早早认可,以及不必等待别人的支持就能独立成事的自信。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政府机关中主持文学活动,同时也像古代隐逸一样在江湖上泛舟,去学习那些高深莫测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信独立的精神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美好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5
贡献
53
金钱
88
发表于 2025-4-9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云天逸客解析如下:

诗句大意

-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这里用了典故,“沈范”指沈约、范云,他们赏识何逊(水部)的才华。“曹刘”指代曹植、刘桢那样的文学大家,说像他们那样的文学成就,就不用等待薛郎中(具体所指之人待考)再来评判、认可了。大意是感慨世间早有前辈能慧眼识才,也暗指有才之人本就声名自显,无需他人多作肯定。

-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前半句是说独自在官署之中开启、引领文坛的风气,展现出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和作为;后半句“泛沧浪”“学钓翁”则流露出一种想要归隐江湖、像钓翁那般闲适自在生活的心态,体现出仕与隐之间矛盾复杂的情绪。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通过引用历史上知名的文人及他们之间赏识、评价的典故,丰富了诗歌内涵,让读者能在历史文化的参照中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对文学、对自身处境等方面的感慨。

- 情感复杂:短短四句,既有对文学地位、作为的展现,又透露出在官场与向往归隐生活之间的纠结,使诗歌的情感层次变得丰富。

思想感情

整体传达出诗人对自身文学才华的一种自许,同时又有着对官场生活疲倦,渴望能像钓翁般远离尘世纷扰、逍遥自在的矛盾心理,反映出杜甫在特定阶段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与感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8

帖子

37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0
贡献
876
金钱
1449
发表于 2025-4-10 07: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31·闪亮每一天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七绝诗,这是其四。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尤其是典故的分析:
一、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原典:沈约、范云是南朝梁的著名诗人,何逊是南朝梁的文学家,曾任尚书水部郎。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才华非常欣赏。杜甫的运用:以沈范欣赏何逊来类比当时的文人对薛据的赏识,暗示薛据才华出众,早为当时文坛前辈所看重,以此来夸赞薛据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曹刘不待薛郎中”。原典: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才华横溢著称。钟嵘《诗品》评其为“文章之圣”。杜甫的运用:这里说曹刘不待,是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意思是薛据的才华可与古代建安时期的大诗人相媲美,即使是曹刘再生,也会对薛据刮目相看,强调薛据在当世文坛的卓越地位。
“独当省署开文苑”。原典:省署是官署,文苑指文学领域。何逊在水部郎中任上,以文采著称,开启了文坛新风。杜甫的运用:此句是说薛据在官署中独当一面,开辟文学园地,展现出薛据在当时的文学活动中起到了引领和开创的作用,凸显其在文坛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原典:“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常用来指代隐居、避世的生活。杜甫的运用:杜甫说薛据能在官场之余,泛舟沧浪,学做钓翁,暗示薛据既有在文坛和官场的积极作为,又有超脱世俗、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丰富了薛据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分析
(一)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写作手法:
1.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2.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3.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三)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抒发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四)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赋中含比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44

帖子

1787

积分

版主

沧浪诗社雅韵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4
贡献
408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5-4-10 15: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49一草田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流寓夔州期间,为了排遣苦闷而创作的组诗《解闷》中的第四首。诗中,杜甫通过追忆与赞颂历史上的文人雅士,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他身处困境中的无奈与自嘲。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和范云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这里杜甫以何逊自比,暗示自己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但却无人赏识。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大家,他们并未等待薛道衡这样的后辈。杜甫借此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生不逢时,无法与前辈大家比肩的遗憾。

第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杜甫想象自己若能独当一面,在省署中开设文苑,广纳贤才,那将是何等盛事。这里流露出他对文学事业的热情和抱负。

结句“兼泛沧浪学钓翁”,杜甫表示自己除了致力于文学创作外,还向往像渔翁那样泛舟沧浪,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既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他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无奈和自嘲。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追忆历史文人、表达文学抱负和向往隐逸生活,展现了杜甫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中也体现了杜甫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2

帖子

40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5
贡献
947
金钱
1533
发表于 2025-4-10 16: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写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时期,是组诗中追怀诗人薛据的一首作品。
薛据为盛唐诗人,与王维、杜甫交游,天宝六年(747年)进士,曾任水部郎中,安史之乱后漂泊荆楚。杜甫此诗既是对友人的追怀,亦是对自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感喟,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歌融为一体。


首二句用对仗的句式,以历史典故切入,追忆南朝文坛佳话:沈约、范云对何逊的知遇,与薛据缺乏曹植、刘桢般的知音形成对比,渲染出薛据怀才不遇的孤寂感。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三四句则展现薛据的现实际遇——在朝中任职,省署开文苑,又隐逸江湖,沧浪学钓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6
贡献
437
金钱
738
发表于 2025-4-10 19:3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山闲人 于 2025-4-10 19:32 编辑


第九讲作业
绣菊组19-深山闲人
解闷十二首·其四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名词注释
沈范:指沈佺期和范云,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何水部: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中。
曹刘:曹植和刘桢,均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薛郎中: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著作郎。
独当:独自承担。
省署:中央官署。
文苑:文学之苑,比喻朝廷或文化机构。
兼泛:同时涉足。
沧浪:古代江名,这里泛指江河。
钓翁:钓鱼的老者,常用来比喻隐士或闲适生活。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这两句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来比喻。沈约、范晔都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以文章见称;而曹操和刘备在三国时期各自建立基业,未曾等待他人。这里诗人表达的是对朋友才华的早早认可,以及不必等待别人的支持就能独立成事的自信。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政府机关中主持文学活动,同时也像古代隐逸一样在江湖上泛舟,去学习那些高深莫测的生活哲学。
用典:沈约和范云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推荐他担任水部郎。曹植和刘桢未能等到薛道衡的时代,暗示不同时代的文人无法相遇。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怀之情的作品,通过古典文学的意象和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与丰富的情感世界。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信独立的精神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美好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2
贡献
24
金钱
36
发表于 2025-4-11 08: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秀菊30- 孤陋寡闻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
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
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
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创作于767年,
正值他流寓夔州期间。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典故,
表达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背景分析: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流寓夔州的
艰难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
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自身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
在这种背景下,杜甫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理想时代的向往、
对现实文学创作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第一句,沈范早知何水部:
何水部:指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
典故:沈约和范云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
推荐他担任水部郎。 用意:杜甫借此表达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暗示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 第二句: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
薛郎中:指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郎中。  典故:
曹植和刘桢未能等到薛道衡的时代,暗示不同时代的文人无法相遇。
用意:杜甫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与历史上的文人共事,
表达了对理想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  省署:
指朝廷的官署。  文苑:指文学领域。  句意:独自在官署中开创文学事业。  
用意:杜甫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尽管环境艰难,
仍不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第四句:兼泛沧浪学钓  沧浪:指沧浪之水,
象征隐逸的生活。  学钓:学习垂钓,象征隐居。  句意:同时泛舟沧浪,
学习垂钓,过着隐逸的生活。  用意:杜甫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暗示在现实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典故的运用:杜甫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
沈约、范云、何逊、曹植、刘桢、薛道衡等历史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
他不仅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渴望,还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未能与历史上的文人共事。这些典故的运用,
增强了诗作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杜甫内心的复杂情感。
《解闷十二首》其四通过引用历史典故,
表达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对生不逢时的感叹、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都深刻反映了杜甫在艰难时期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1 23: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组 22~ 水月清尘
解闷十二首其四 ( 767 年 ) 唐 · 杜甫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 , 曹刘不待薛郎中 。
独当省署开文苑 , 兼泛沧浪学钓翁 。
( 原注 : 水部郎中薛据 ) 。

本首诗句句夹叙夹议,以古喻今,采用赋比兴,背面傳粉等法,借古人典故抒写自家情志与怀抱,折射出作者对文学的追求,仕途的不舍,又向往自由归隐的矛盾情结,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文人心态刻划得入骨三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1 23: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组/寒澈清秋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
写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时期,是十二首组诗中追怀诗人薛据的一首作品。薛据为盛唐诗人,与王维、杜甫交游,天宝六年(747年)进士,曾任水部郎中,安史之乱后漂泊荆楚。杜甫此诗既是对友人的追怀,亦是对自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感喟,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歌融为一体。
典故:
何水部:指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
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他们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建安名士。
薛郎中:指薛据。
省署:指朝廷的官署。  
文苑:指文学领域。
沧浪学钓:指沧浪之水上垂钓,象征隐逸的生活。
首二句采用对仗形式、赋中含比的修辞手法,首句言薛水部无沈范这样的知音赏识;次句言薛水部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充满对友人之赞赏与惋惜之情。三四句追怀友人现实际遇,从省署到沧浪再到荆楚。是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也是自家感同身受之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7
贡献
38
金钱
65
发表于 2025-4-12 0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9讲作业
绣菊23-过客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过客解析:此诗主要写薛据的,《唐才子传》云:据,荆南人。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天宝六年,又中风雅古调科第一人。于吏部参选,据自恃才名,请受万年录事。流外官诉宰执,以为赤县是某等清要,据无媒,改涉县令。后仕历司议郎,终水部郎中。据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初好栖遁,居高山炼药。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老焉。有集今传。
诗中出现了6个人,沈指沈约,范指范云,何水部指何逊。曹指曹植,刘指刘祯,薛郎中指薛据。沈、范、曹、刘都是魏晋时期鼎鼎有名的学者诗人。当然,何薛亦是。
《南史》〈何承天列传·(曾孙)何逊〉: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梁天监中,兼尚书水部郎,南平王引为宾客,掌记室事,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倖。
首句,沈约和范云非常赏识何逊。次句,不待,没能等到,意思是如果曹刘遇上薛据,那一定如沈范喜欢何逊一样,喜欢薛据。何逊和薛据都做过水部郎中,首二句互文,将薛据比作何逊。
转句,和结句,省署是指官场,独自在官场发扬文学,同时又清洁自持,具备隐士之风。
此诗为杜甫对薛据进行大肆赞扬。首二句对仗,后二句也对仗,属于全诗对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3

帖子

263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2
贡献
599
金钱
1002
发表于 2025-4-12 08: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提高班第九讲作业:爱你一万年(花海飘香)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爱你一万年解析:这首诗写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必须弄清楚是哪些人物!如果弄错了,可能对诗就有误解:
首先,沈→沈约,范→范云,何→何逊,曹→曹植,刘→刘桢,薛→薛据(此人与杜甫同时,但他官历无考,可能不具郎中),
我认为诗中的薛郎中: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著作郎。这人官阶较高,后因皇上偏用亲信,导致他后来隐居。
现在来看诗:首句写沈范这两个人都很看好何逊,第二句写曹刘都不待薛郎中,这里不待不是看不起不待见,而是指年代较远不同时。这里暗示薛可与曹刘齐名,有很高文学造旨。这两句形成并举。第三句写薛郎中有能力在高层独开文苑,但同时又能在沧浪泛舟学钓鱼,说明这个薛郎中能进能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10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2
贡献
242
金钱
420
发表于 2025-4-12 1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03-静莲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七绝诗,这是其四。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尤其是典故的分析:
一、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原典:沈约、范云是南朝梁的著名诗人,何逊是南朝梁的文学家,曾任尚书水部郎。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才华非常欣赏。杜甫的运用:以沈范欣赏何逊来类比当时的文人对薛据的赏识,暗示薛据才华出众,早为当时文坛前辈所看重,以此来夸赞薛据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曹刘不待薛郎中”。原典: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才华横溢著称。钟嵘《诗品》评其为“文章之圣”。杜甫的运用:这里说曹刘不待,是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意思是薛据的才华可与古代建安时期的大诗人相媲美,即使是曹刘再生,也会对薛据刮目相看,强调薛据在当世文坛的卓越地位。
“独当省署开文苑”。原典:省署是官署,文苑指文学领域。何逊在水部郎中任上,以文采著称,开启了文坛新风。


杜甫的运用:此句是说薛据在官署中独当一面,开辟文学园地,展现出薛据在当时的文学活动中起到了引领和开创的作用,凸显其在文坛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原典:“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常用来指代隐居、避世的生活。杜甫的运用:杜甫说薛据能在官场之余,泛舟沧浪,学做钓翁,暗示薛据既有在文坛和官场的积极作为,又有超脱世俗、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丰富了薛据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分析


(一)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写作手法:
1. 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2. 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3. 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三)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抒发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四)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赋中含比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3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5
贡献
80
金钱
135
发表于 2025-4-12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45-杨柳风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用典解析:

开篇两句,诗人连用四个典故,沈约、范云、何逊、曹植、刘桢,这些都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沈约和范云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重要诗人,何逊同样活跃于南朝,以工于写景抒情著称,他曾任水部郎中之职,所以被称为“何水部”。曹植与刘桢则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建安风骨。杜甫在这里将薛据与这些先贤相提并论,表达对薛据文学才能的高度赞誉。他认为薛据的才华堪与沈、范、曹、刘等人比肩,甚至不逊色于早已声名远扬的何逊,即便曹植、刘桢在世,也会对薛据的才学刮目相看。这种用典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以古衬今,借前代大家来凸显薛据在当时诗坛的独特地位与卓越才情。

后两句继续深入刻画薛据形象。“独当省署开文苑”描述了薛据在官场任职水部郎中时,凭借自身才华在省署之内开辟出一片文学天地,引领文坛风尚。这里展现出薛据在仕途与文学领域的双重成就,能在政务之余推动文学发展,实属难得。“兼泛沧浪学钓翁”则化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表达薛据既能在官场施展抱负,又懂得在尘世纷扰中保持超脱,拥有如同沧浪渔夫般闲适自在的心境,追求一种出世的精神境界。一入世,一出世,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在薛据身上得到和谐统一,塑造出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杜甫在诗中如此频繁且精妙地运用典故,是为了借古事、古人含蓄委婉又精准有力地表达自己对薛据的复杂情感。他与薛据或许有着深厚的友情,又或是对薛据的才华惺惺相惜,用这些文学史上的大家作比,既能高度概括薛据的文学成就,又避免了直白夸赞的俗套。同时,杜甫身处乱世,漂泊流离,他回顾往昔文坛盛景,借写薛据,也抒发了自己对文学传承、对盛世文人风采的追慕,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友人的赞赏,也有对时代变迁、人生无常的喟叹,以小见大,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2312

帖子

9742

积分

版主

古今墨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4
贡献
2530
金钱
3467
发表于 2025-4-12 22: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05-秋水长天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

解析:下面为你分析其中涉及的典故及杜甫的运用:
1.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沈约和范云,是南朝梁时期的文人,何水部即何逊,擅长写诗,为当时文人所称道。此句意为薛据才华出众,早就像当年何逊被沈约、范云所赏识一样,应被时人了解。杜甫用这个典故,将薛据比作何逊,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值得被认可和重视,以古比今,称赞薛据。
2.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时期杰出文学家。此句说薛据才华可与曹植、刘桢相比,无需等待别人来评判其才能。杜甫把薛据与历史上著名文学家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了薛据的文学成就,突出薛据在文学上的地位,用典巧妙地表达对薛据的推崇。
3. 独当省署开文苑:这里化用典故表达薛据在官署(省署)任职时能独自撑起文坛局面,开辟文学领域新天地。虽未明确指出具体原典,但“开文苑”有像历史上文坛领袖开创文学风气之意,说明杜甫认为薛据在当时文坛有引领作用,能在官场中推动文学发展。
4.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表达一种避世隐居、顺应自然的态度。“钓翁”常代表隐士形象。杜甫用此典表明薛据不仅在官场和文坛有作为,还有超脱世俗、追求闲适自在生活的心态,丰富了对薛据形象的刻画,展现其多面性。
杜甫通过这些典故,从文学才华、文学地位、文学贡献及个人志趣等方面对薛据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使诗歌内涵丰富,表达含蓄而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7

帖子

1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8
贡献
295
金钱
454
发表于 2025-4-13 0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40-桃之妖妖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于767年创作的组诗,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处于去留两难的困境,心情苦闷,遂作此组诗以排解忧郁 。这组诗题材多样,形式活泼,围绕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随手写成。而其中的第四首,因其涉及较多典故,内涵丰富,值得深入探究。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这里诗人运用了多个典故。“沈范”指沈约和范云 ,“何水部”即何逊,何逊的诗才受到沈约、范云的激赏,在诗坛留下佳话。杜甫在此以“何水部”与水部郎中薛据相比,通过何逊被沈范赏识的典故,反衬出薛据缺少知音的境况。“曹刘”则是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擅长五言诗,且乐于推奖文人学士。杜甫用“曹刘”的诗才来衬托薛据的诗才,既表达了对诗友薛据诗才的赞许,又为其未得到知己推奖而流露出惋惜之情 ,一个“不待”(有不时之意),更强化了这种情感。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前半句写薛据独自在省署开辟文苑,展现其在文坛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后半句“泛沧浪学钓翁”,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这里借这个典故喻指薛据客居荆州。在古代文化中,沧浪常与隐居、避世相关联,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所以这一句既表达了杜甫对薛据客居他乡的关注,也借此传达出一种淡淡的隐逸情怀与对友人处境的复杂情感。

杜甫运用这些典故,并非单纯地掉书袋,而是有着深刻用意。一方面,通过与古代文人的对比,高度评价了薛据的诗才,同时对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杜甫一生漂泊,壮志难酬,他在薛据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薛据的感慨中也融入了自身对人生境遇、文坛现状的思考。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当时社会动荡,文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杜甫以诗反映时代,通过对薛据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命运与精神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3

帖子

1322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2
贡献
301
金钱
514
发表于 2025-4-13 1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02瘦田耕农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创作了《解闷十二首》七绝诗,这是其四。
“沈范早知何水部”。原典:沈约、范云是南朝梁的著名诗人,何逊是南朝梁的文学家,曾任尚书水部郎。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才华非常欣赏。何逊与薛据同官职——水部郎中,用典讲究,同时夸赞了薛据才华
   “曹刘不待薛郎中”。原典: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才华横溢著称。钟嵘《诗品》评其为“文章之圣”。第二联与第一联对账都是明用典,并点出薛据本人,点题,同样夸赞他的才华
“独当省署开文苑”。原典:省署是官署,文苑指文学领域。何逊在水部郎中任上,以文采著称,开启了文坛新风。杜甫继续夸赞他官运亨通又才华横溢,尾联又进一步夸赞
“兼泛沧浪学钓翁”。原典:“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常用来指代隐居、避世的生活。杜甫夸赞据在官场之余,泛舟沧浪,学做钓翁,暗示薛据既有在文坛和官场的积极作为,又有超脱世俗、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把薛据夸到天上了!简直是完美啊!或许这也是杜甫自己一生的理想,却在薛据身上实现了!令人羡慕嫉妒恨啊!
    全文赋笔,尾联并列流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75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5-4-13 1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九讲解析作业:
绣菊12-梅岭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
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
一、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
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 沈约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
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引:唐李商隐《漫成》诗之三:“此时谁最赏, 沈范两尚书。”
“何水部”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
据说他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薛郎中”
薛据,盛唐诗坛著名诗人,杜甫、王维诗中作“薛璩”,其兄薛播、薛揔,名皆从手旁,知当以薛据为正,“璩”或为后世板划之误。唐河东宝鼎(今山西万荣县)人。薛氏为河东望族,《旧唐书》·薛播传》云薛播,薛据兄弟七人于开元、天宝间“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 薛据排行第三,所以当时称他作薛三    二、整体分析
(一)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写作手法:
1.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2.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3.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三)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是对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四)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首尾二句各自对仗工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

帖子

6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1
贡献
142
金钱
277
发表于 2025-4-13 16: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36-昨夜有风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

解析:
       一、原典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指南朝文学家沈约与范云。据《梁书·何逊传》载,沈约曾赞何逊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亦与何逊结忘年交,称其诗“含清浊,中今古” 。
何水部:即南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此句以何逊受沈、范赏识的典故,反衬薛据(同为水部郎中)未被时人重视的境遇。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建安诗人曹植与刘桢,二人以诗才著称且善推奖后进。杜甫借此典故暗示薛据虽有诗才,却未得曹刘般前辈的提携。
“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
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曾任水部郎中,参与文苑事务。
沧浪: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既指薛据客居荆州(古沧浪水所在地),亦隐喻其兼具仕隐之志 。

       二、为何要用
赞许薛据的文学成就
以何逊、曹刘类比薛据,肯定其诗才可与前贤比肩。如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推崇,暗示薛据作品同样值得重视 。
惋惜知音难遇
通过对比何逊得遇伯乐而薛据无人赏识,暗讽当时文坛对人才的忽视。杜甫《解闷》组诗中多次提及“耆旧无新语”,呼应此意。
寄托身世之感
“沧浪学钓翁”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既写薛据客居江湖,亦折射杜甫自身漂泊西南时仕隐矛盾的心态 。

       三、如何用的
正反对比
以何逊受知遇与薛据无人赏识形成对比,凸显怀才不遇的主题;以“省署”与“沧浪”象征仕宦与隐逸的双重身份,深化矛盾性。
借古喻今
通过历史人物(沈范、曹刘)的典故,含蓄批评当时文坛风气。杜甫借此表达对诗歌传承的关切,如组诗中“颇学阴何苦用心”即强调学古创新的重要性。
复合用典
诗中典故涉及文学史(沈范、曹刘)、地理(沧浪)、官职(水部郎中),多维度塑造薛据形象,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批判性。

       杜甫此诗以典故为经纬,既赞誉薛据的文学造诣,又借古人之事针砭时弊,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感喟。其用典手法精炼而深婉,既符合七绝体裁的凝练要求,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意蕴空间,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3 18: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澈清秋 于 2025-4-13 19:00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绣菊11-相忘于江湖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BB学友相忘于江湖的解析作业完成很好,但论坛交不了,所以用本人作业暂时代替,请学友作业自行保管好。

【解析】
写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时期,是十二首组诗中追怀诗人薛据的一首作品。薛据为盛唐诗人,与王维、杜甫交游,天宝六年(747年)进士,曾任水部郎中,安史之乱后漂泊荆楚。杜甫此诗既是对友人的追怀,亦是对自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感喟,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歌融为一体。
典故:
何水部:指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
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他们早就赏识何逊的才华。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建安名士。
薛郎中:指薛据。
省署:指朝廷的官署。  
文苑:指文学领域。
沧浪学钓:指沧浪之水上垂钓,象征隐逸的生活。
首二句采用对仗形式、赋中含比的修辞手法,首句言薛水部无沈范这样的知音赏识;次句言薛水部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充满对友人之赞赏与惋惜之情。三四句追怀友人现实际遇,从省署到沧浪再到荆楚。是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也是自家感同身受之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8
贡献
26
金钱
44
发表于 2025-4-13 2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   35  平平安安

解闷十二首  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
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首诗为大历元年,杜甫流寓四川夔州时所作,当时诗人苦闷,随意所至,吟咏成章,借以消愁解闷。 以上这一首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关怀之情的作品。通过古典文学的意象和对历史人物的引用, 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首句: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
何水部:何逊  南朝梁诗人。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曹是指 曹植曹操的儿子。
  刘是刘桢,东汉名士、诗人。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薛郎中: 薛据 盛唐诗坛著名诗人。
三四句 前句是说独自在官署之中开启引领文坛的风气,展现出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和作为。 第四句则流露出一种想要归隐江湖,像钓翁那般闲适自在生活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自信独立的精神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美好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3 22: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杜甫七绝解析
秀菊-洗尘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一、创作背景
二、原典与注释
三、诗意简析
四、写作手法
注:因具体内容无法发出,只能先发提纲交作业,日后论坛允许时再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3 22: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11-相忘于江湖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答:
一、创作背景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漂泊西南,在夔州期间,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但内心的苦闷和对国家、友人的思念却未曾减少。薛据是杜甫的好友,两人在文学上志同道合。薛据曾任水部郎中,后又漂泊他处。杜甫作此诗时,薛据客居荆州,杜甫通过回忆与薛据的过往,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感慨友人的才华与遭遇 。

二、原典分析

1.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的是南朝梁代的沈约和范云,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何水部”即何逊,他曾任尚书水部郎,故而被称为何水部。何逊的诗歌才华出众,沈约和范云很早就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赏和认可。在这句诗中,杜甫用沈范赏识何逊的典故,以何逊来比薛据,暗示薛据也拥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就如同何逊一样,理应被人赏识。
2.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是指建安时期的曹植和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且都能够推奖文人学士。“不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无需等待,有一种自然而然、本就应该之意。这句诗是说,以薛据的才华,如果生在曹刘的时代,曹刘定会对他的才华予以肯定和赞赏,无需薛据去刻意等待别人的赏识。这里再次用典,进一步强调薛据的才华堪比古人,表达了杜甫对薛据的高度评价。
3.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各部,这里表明薛据曾经在尚书省任职。“开文苑”意味着薛据在任职期间,以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独自撑起一片文学天地,倡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交流和创作的平台,展现出他在文学领域的领导才能和开创精神。
4.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一词出自屈原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里的“沧浪”既可以实指汉水支流的水名,也可象征一种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钓翁”即渔翁,代表着隐居闲适的生活。这句诗是说薛据如今客居荆州,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在沧浪之畔,效仿钓翁,享受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时光。同时,也流露出杜甫对友人这种生活状态的理解与羡慕 。

三、用典手法分析

1. 以古衬今:杜甫在诗中连用沈范与何水部、曹刘与薛郎中这两组典故,通过古人对才华之士的赏识,来衬托薛据的才华同样值得被重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薛据的才华或许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赏识,杜甫借助这些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现/状/的buman,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薛据的文学成就。
2. 暗示与隐喻:“泛沧浪学钓翁”这一典故,不仅是对薛据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隐喻。它暗示了薛据在经历了guangchang的起伏后,选择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同时,也反映出杜甫自己对这种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渴望找到一片心灵的jingtu。
3. 丰富诗歌内涵: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它们使诗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友人的怀念,还蕴含了对文学才华的推崇、对人才境遇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等多重意义。读者在解读诗歌时,可以通过这些典故,深入挖掘杜甫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5-4-13 2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杜甫七绝解析
秀菊-洗尘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一、背景
这首诗自注为怀念曾任水部郎中的好友薛据而作,是杜甫七绝组诗《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创作于767年,正值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当时的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五十多岁的杜甫,正处于晚年的创作高峰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自身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对理想时代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二、原典及注释
1、沈范:指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二人才学人品并称,沈约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二人皆擅奖掖举荐青年才俊。唐李商隐《漫成》诗之三:“此时谁最赏, 沈范两尚书。”
2、何水部:指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据说他8岁能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的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何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也兼任过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之"何记室"或"何水部"。
3、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
4、薛郎中:指薛据,曾任水部郎中。
5、省署:指朝廷的官署。  
6、文苑:指文学领域。
7、沧浪学钓:指沧浪之水上垂钓,象征隐逸的生活。

三、诗意简析
这首七绝通篇对仗,首联明用典,盛赞好友薛据才华卓著。首句典起,以沈范赏识举荐何逊之典,写与何逊同样作过郎官同样才华横溢的好友薛据,理应象何逊受到沈范赏识举荐一样,有人慧眼识珠,被委以重任。理想很丰满,现实又如何呢?次句典承,以曹刘不待,委婉含蓄地写出友人和自己一样怀才不遇的无奈现实。这两句明写薛据,暗含自己对知遇之恩的渴望,以及空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的无奈,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达对理想时代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具体写友人薛据的坎坷仕途,顺逆境对举,概括其平声遭际。短暂辉煌之后,便是长期贬谪,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开文苑成为奢望,泛沧浪学钓翁并非追求隐逸生活,而是现实困境的不得已而为之。物伤其类,不胜唏嘘感慨,史笔留痕,以小见大,个人遭际见证不堪的社会现实。

四、写作手法
这首诗最大特点就是用典,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沈约、范云、何逊、曹植、刘桢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不仅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渴望,还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与历史上的文人共事,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这些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作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杜甫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时代困境的深刻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1

帖子

12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293
金钱
503
发表于 2025-4-13 22: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解析作业
绣菊16—筇林红袖

原诗: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客居夔州。此诗是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当时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心情苦闷,因此创作了这组诗。这组诗或忆往昔友人,或叹当下处境,以诗解闷,情真意切。其中第四首为:“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原注:水部郎中薛据)”此诗虽短短二十八字,却用典丰富,蕴含着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与深厚情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理想与境遇。

浅析:
二、(1)“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是南朝著名诗人,何水部即何逊,同样以诗才著称。杜甫在此将薛据与何逊相比,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能与南朝名家相媲美,早已被文坛前辈如沈、范这般的人物所赏识。用此典,一方面肯定了薛据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借南朝文学繁荣之景,映衬唐代诗歌昌盛下薛据的突出地位,表达对其诗歌造诣的赞誉。
(2)“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曹植、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意思是曹植、刘桢这样的建安才俊若在世,也无需等待便会认可薛据的才华。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薛据的文学地位,以建安文学的雄浑风骨与卓越成就为参照,表明薛据之才在当代诗坛的分量,突出其诗歌风格的独特与成就的斐然,是对薛据文学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赞扬。
(3)“独当省署开文苑”描绘薛据任职水部郎中时,在官署中独树一帜,开创文学之风气,引领文人群体。这里虽无直接用典,但“开文苑”的表述可看作是对其在文学领域开拓之功的形象化概括,如同古代文人开创文学流派、引领时代文风那般,凸显薛据在当时文学官场中的影响力与领导力。
(4)“兼泛沧浪学钓翁”则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之水。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水清时入世,水浊时出世。薛据在官场任职之余,还能效仿钓翁,寄情山水,有出世的情怀。杜甫借此表达薛据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在仕途上施展才华,又懂得在复杂官场中保持超脱的心境,不被世俗完全束缚,是一种对其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赞赏。

四、写作特点:
这首诗通过用典,从不同角度刻画薛据的形象,在对友人的赞美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与文学理想,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为后人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交往提供了珍贵的文本。采用的是用律诗的中二联对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0

帖子

58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3
贡献
1253
金钱
2503
发表于 2025-4-14 13: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绣菊09-清风徐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一、创作背景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漂泊西南,在夔州期间,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但内心的苦闷和对国家、友人的思念却未曾减少。薛据是杜甫的好友,两人在文学上志同道合。薛据曾任水部郎中,后又漂泊他处。杜甫作此诗时,薛据客居荆州,杜甫通过回忆与薛据的过往,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感慨友人的才华与遭遇 。

二,典故
1. "沈范"句:指南朝沈约、范云赏识何逊(水部郎,梁朝诗人任水部郎)。
2. "曹刘"句:曹植、刘桢建安七子中两位。
3. "沧浪钓翁"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典故,这里指薛据被贬之事。薜据是杜甫的老朋友,曾与薛据,岑参,高适一起登慈寺,后被贬荆州。
三、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一二句把何逊比薛据,说沈范是何逊的粉丝,对何逊很是推崇,暗夸薛的文彩,次句可惜薛据不生在曹刘(三国时期)的同一个时代,不然也会挤身进入建安七子,不待就是不等待,首句用四个人名和对仗的方式,暗夸薛的文彩和文学才名。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三四细写薛据的主要人生经历,在朝中独掌朝廷文翰,开辟一代文风;却不曾想泛舟沧浪,被贬荆州了。
整道诗四句对仗,写出薛据的才华和被贬的人生。

四、整体分析
1,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2、写作手法: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3、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抒发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                             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4、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赋中含比兴。
2025.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