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3-7-18
威望106
金钱284
贡献175
高级会员

威望- 106 点
贡献- 175 次
金钱- 284 枚
|
发表于 2025-4-13 1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九讲解析作业:
绣菊12-梅岭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
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期间
一、逐句分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
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 沈约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
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引:唐李商隐《漫成》诗之三:“此时谁最赏, 沈范两尚书。”
“何水部”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
据说他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薛郎中”
薛据,盛唐诗坛著名诗人,杜甫、王维诗中作“薛璩”,其兄薛播、薛揔,名皆从手旁,知当以薛据为正,“璩”或为后世板划之误。唐河东宝鼎(今山西万荣县)人。薛氏为河东望族,《旧唐书》·薛播传》云薛播,薛据兄弟七人于开元、天宝间“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 薛据排行第三,所以当时称他作薛三 二、整体分析
(一)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写作手法:
1.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2.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3.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三)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是对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四)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首尾二句各自对仗工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