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41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3-25 15: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5-3-25 21:35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了,今天关于七绝写作里的虚实相关问题,就说这么多。请大家一定注意今天的要点。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作业截止时间,2025.03月31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3-26 1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42-清雅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七绝第七讲
清雅
熟读讲义, 理解了七绝中的虚实概念
杜甫的这首七绝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句描写了江上的月亮看着离作者只有几尺远,这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船上的风灯照在静静的水面上已是将近三更天了。第一句是通过描写江上的夜景入情而化虚了,第二句是写眼前的实景。第三四句写到在江岸上蜷缩着身体静静而眠的白鹭,有鱼儿在在船尾跳动,这两句是通过眼前见到的情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描写江上的夜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3-26 2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解析杜甫七绝《漫成一绝》
画梅23-慕雪

原文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
漫成: 即诗人一时应手之得。
江月:江面上客的月亮。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风灯: 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三更:夜半时分。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拳:屈曲貌。
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联拳静: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了。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声响,原来是有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来的声音。

背景
《漫成一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赏析
   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
      
     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以实景抒己见、己情,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浑融一体。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磨难战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这是我们学习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中夜泊的景象,突出了夜的静谧和生命的活力,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9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2
贡献
23
金钱
35
发表于 2025-3-27 05: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高山流水赏析:
《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即兴七绝。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2

帖子

60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56
贡献
1378
金钱
2352
发表于 2025-3-27 0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影子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浅析:
从意境、布局、修辞手法、虚实营造四个方面来谈。

1.此诗读来意境全出。江舟上诗人杜甫尽情享受着月夜带来的静谧、美好。

2.布局一句一景。四句仔细看是两两对仗句。

3.手法上先白描,目之所及,江月、风灯、鸥鹭、鱼儿顺次目光由舟外看向舟内,再由舟内移到岸边,再听到声音回到舟后的推移,完美完成前三句的静景描写,但第四句动景鱼拔刺声的反衬进一步更加深了幽静感。写景也是采用了两联对仗句手法。

4.由实化虚。
表面看来此诗四句只写四景,但诗人实际上表现出了这样月色江舟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以后生活的期盼、渴望。若将来的每天都如今夜般宁静、可人多好。所以是以实今天的种种映衬了向往之心情故我看来是由实化虚之情景交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9
贡献
15
金钱
24
发表于 2025-3-27 12: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玩笑 于 2025-3-28 15:00 编辑

作业:画梅03开玩笑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大诗人杜甫,为我们信手描绘了——深夜月下江中,悠然恬静的画面。
意境清悠,闲适,远离尘嚣,不近红尘纷扰,令人神往。

作者在空间上采用了从江月——风灯——沙洲——船尾,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空间处理方法,变化有序,亲切可感。
   艺术手法运用了夸张,极力描述江月的澄清贴近,让广袤的空间变得不再空旷,心灵不再空虚。
   通过对月,灯,沙头,鹭,船,鱼的写实,让一切都充满活力,又结合作者当时的情感,让虚实有机融合,妙趣横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1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7
贡献
449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5-3-27 15: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所作,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的船上。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诗的末两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意思是: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前一句写鹭,后一句写鱼,一动一静,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布局章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句一景”的章法结构,即每句描写一个景象,且句与句之间彼此照应,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结构在唐代并不常见,但杜甫却运非待领取常熟练,使得整首诗意境统一且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1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7
贡献
250
金钱
427
发表于 2025-3-27 16:15: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中子 于 2025-3-30 10:10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作者:画梅20~人中子
漫成一绝
唐  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背景:此诗是诗人寄居巴蜀时,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夜泊江边而作。
浅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一二句写水中月影只离人数尺之近,三更时分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三四句写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传来拨剌声,原来是一条鱼跃出水面。
一,诗的意境:诗人以月,灯,鸟,鱼句与句彼此照应,情景交融构成一幅完整的恬静画面。
二,布局特点:诗人以一句一景,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相成,以声破静,愈见其静的艺术手法,漫成一绝,韵味无穷。
三,用了那些修辞:运用夸张,对偶,虚实相生的修辞手法。
四,用了那些虚实:一二句运用由实转虚的手法,三四句写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34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06
贡献
811
金钱
1350
发表于 2025-3-27 23: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月良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解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标注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平
首句出现三仄尾。
是唐时的音韵和现代有差别?还是以前的诗是唱出来的?可以根据自唱腔调来表达音韵?
不明所以。
1诗的意境。
.诗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描绘一幅清幽静秘的画面。通过欲三更。拨刺鸣。表达了无心睡眠。某些的情绪。
2.布局特点。
远近特点,江月与人。风灯三更。沙头。船尾。
动静特点,宿鹭静,跳鱼鸣。
时间连贯特点。从月到三更,到沙头到船尾。
3.修辞手法两种。
衬托,船头动句衬托,画面幽静。
拟人手法,宿鹭像联起的拳头。跳鱼像拨剌。
4,虚实
实:江月,风灯,宿鹭,跳鱼都是实写。构成的画面让读者能真实感受画面。
虚:诗人通过三更,拔剌鸣。来表达无法入睡的情绪。虚写,读者不去体会。感觉不来诗人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8

帖子

47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65
贡献
1153
金钱
1827
发表于 2025-3-28 1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班第七讲作业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释:
画梅25-心灵驿站
第一句虚写,用夸张手法写江上的月亮距离人只有数尺远。第二句实写,写船桅杆上的风灯照着静静的江夜,转眼就欲三更了。第三句写白鹭蜷缩着身子在沙滩上静眠。第四句写鱼儿突然在船尾跳跃,响声划破静夜。三四句是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进一步描写江面上的夜景。
布局:诗人运用一句一景的手法。分别写:月、灯、鸟、鱼由远及近推移,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船内船外江中岸边融成一体。
意境:清悠,闲适,恬静的生活正是诗人所向往的。
背景:《漫成一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4
金钱
97
发表于 2025-3-28 10: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0
主题       
479
帖子       
47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651 点 贡献1130 次 金钱1790 枚
收听TA 发消息
10#
发表于 9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研班第七讲作业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释:
画梅15—书儿
江上的一轮明月与我竟在咫尺之间,船上的灯在风中摇曳,此时夜已经三更了。首两句描绘出作者在江船上所感受到恬静悠然的心情。远近、时空的描写
尾句一静一动,更衬托出夜的幽静和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2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96
金钱
464
发表于 2025-3-28 1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星星过月
漫成一绝
唐  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静谧又富有生机的江夜图。“江月去人只数尺”,夸张修辞手法将江月与人的距离拉近,明月似乎触手可及,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在江风摇曳下的孤灯,散发着微弱光芒,在寂静的夜里更显孤独,增添了画面的静谧感。“沙头宿鹭联拳静”描绘出沙滩上栖息的鹭鸶蜷缩着身子,安静熟睡,进一步强化了夜的宁静。而“船尾跳鱼拨剌鸣”,鱼跃出水面发出声响,以动衬静,打破之前的寂静,让画面陡然增添一份生机,动静结合间,一幅立体的江夜图。
        布局上巧妙,遵循时间与空间的顺序展开。空间上,由近及远,从眼前与“人只数尺”的江月,到远处江面上的风灯,再到江岸边沙滩上的宿鹭,最后回到船尾,视角不断转换,层次分明地展现江景的不同画面。时间上,从风灯照夜“欲三更”可知是深夜,随着对各场景的描写,仿佛带领读者在江夜中漫步游览。同时,诗歌前两句侧重写静态的夜景,后两句一静一动相互对照,动静搭配,使整首诗节奏明快。
        本诗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船尾跳鱼拨剌鸣”中鱼跃发出的声响,衬托出前文所营造的夜的宁静。鱼跃的动态打破静谧,却更凸显出整体环境的安静,让读者更深刻感受到江夜的清幽。
“沙头宿鹭联拳静”,“联拳”一词将宿鹭蜷缩身体的姿态拟人化,仿佛鹭鸶也懂得在深夜安稳休憩,赋予鹭鸶人的行为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鹭鸶的憨态可掬。
        本诗以实写为主,通过对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眼前实景的描写,构成一幅真实可感的江夜画面。但在这实景之中,也隐含着虚的韵味。诗人在描绘江景时,借景抒情,景为实,情为虚。在静谧的江夜中,江月、风灯、宿鹭、跳鱼这些实景背后,蕴含着诗人漂泊江中的复杂情感。虽未直接抒情,但从他对江景细致的描绘中,能感受到他在静谧江夜中的孤独、对生活的感悟等虚的情感,使诗歌有言外之意,含蓄而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1
贡献
55
金钱
86
发表于 2025-3-28 1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画梅36-清秋
为杜甫的七绝《漫成一绝》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
漫成: 即诗人一时应手之得。
江月:江面上的月亮。
去人:距离人。
风灯: 有纸罩避风的挂在船的桅杆上照夜的灯。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译文
江面上月亮低垂,与人距离很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了。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声响,原来是有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来的声音。

背景
《漫成一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解析
1、诗的意境:这首诗通过动静、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江中夜泊时所见之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物象组成的一幅静谧而有生命活力的美好景象。
2、布局特点:二二结构。第一二句写静景,由远及近;第三四句写动静,由近及远。
3、用了哪些修辞?:采用白描手法,四句写都景,但第一二句采用夸张手法,三四句采用拟人手法,并且两两对仗;
4、用了哪些虚实?
江月(实)去人只数尺(虚),风灯照夜(实)欲三更(虚)。
沙头宿鹭(实)联拳静(虚),船尾跳鱼(实)拨剌鸣(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03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6
贡献
2473
金钱
19757
发表于 2025-3-28 15: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醉舞可乐 于 2025-3-28 15:10 编辑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画梅,醉舞可乐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幽而又富有生机的意境。明月高悬,倒映在江水中,与人间近在咫尺,给人一种亲近而神秘的感觉。风灯在夜风中摇曳,暗示着时间已近三更,更增添了夜晚的静谧。宿鹭在沙头蜷曲而眠,安然静谧;船尾突然有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的声响,打破了宁静,却又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的生机。

全诗布局巧妙,层次分明。前两句以“江月”和“风灯”为主要意象,描绘出夜晚的整体环境,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后两句则聚焦于“沙头宿鹭”和“船尾跳鱼”,从静态的鹭鸟到动态的鱼儿,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联拳静”将宿鹭蜷曲的姿态拟人化,赋予其安静入眠的人的情态。衬托:以江月和风灯衬托出夜晚的宁静,又以宿鹭的静衬托出跳鱼的动。

诗中实写眼前所见的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景象,给人以真实可感的画面。而“欲三更”则是虚写,通过推测时间,让读者在想象中更深入地感受到夜的深沉。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江边夜晚独特的美景和宁静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28
金钱
45
发表于 2025-3-28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37-明月月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是杜甫的《漫成一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整体意境

全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江上夜景图。明月高悬,离人很近,风灯在夜色中闪烁,已近三更。江边的白鹭蜷缩着身子栖息,安静祥和,而船尾却传来鱼儿跃出水面的声响,以动衬静,更显夜的宁静。

写作手法

- 视觉与听觉结合:“江月”“风灯”“宿鹭”是视觉描写,“跳鱼拨剌鸣”是听觉描写,使画面有声有色。

- 动静结合:“宿鹭联拳静”是静景,“跳鱼拨剌鸣”是动景,动静相互映衬,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生命力。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对江上夜景的细腻描绘,流露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由衷喜爱。在这宁静的江夜中,诗人或许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纷扰,沉浸在这美妙的夜色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116
金钱
234
发表于 2025-3-28 16: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41-兰若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

浅析:写作背景:《漫成一绝》是杜甫去夔州时夜泊所作的一首七绝。
1、        本首诗写的是夜泊江边的景色。通过对月,灯,鹭,鱼四种不同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一个晴朗月夜的静谧。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布局上:四句四景。各自独立表意。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就是月夜的静谧,祥和。
3、        修辞上:一二句对仗,三四句对仗。有动有静,层次分明。第一、二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第一句间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点明了时间。对仗采用的是共举的方法。第三句写宿鹭的静,第四句看似写的是鱼的动。实则更反衬出环境的静。对仗采用的是反衬的方法。
4、        虚实方面:第一句江月,人是实写,只数尺是虚写。第二句前四字是实写。欲三更是虚写。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是实写,静是虚写。第四句前四字是实写,后三字是虚写。通篇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旅居生活的无奈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

帖子

7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202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5-3-28 16: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竹影和月
为杜甫的七绝《漫成一绝》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1、漫成: 即诗人一时应手之得。
江月:江面上的月亮。
去人:距离人。
风灯: 有纸罩避风的挂在船的桅杆上照夜的灯。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2、江面上月亮低垂,与人距离很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了。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声响,原来是有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来的声音。
3、意境:这首诗通过动静、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江中夜泊时所见之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物象组成的一幅静谧而有生命活力的美好景象。
4、布局特点:四句四景。第一二句写静景,由远及近;第三四句写动景,由近及远。
5、修辞:对仗和拟人手法。
6、用了哪些虚实?
江月(实)去人只数尺(虚),风灯照夜(实)欲三更(虚)。
沙头宿鹭(实)联拳静(虚),船尾跳鱼(实)拨剌鸣(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34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85
贡献
756
金钱
1440
发表于 2025-3-28 20: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画梅组-傲雪飞鹰


为杜甫的七绝《漫成一绝》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漫成: 即诗人一时应手之得。
江月:江面上的月亮。
去人:距离人。
风灯: 有纸罩避风的挂在船的桅杆上照夜的灯。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3、意境:这首诗通过动静、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江中夜泊时所见之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物象组成的一幅静谧而有生命活力的美好景象。
4、布局特点:四句四景,上下联都对仗。第一二句写静景,由远及近;第三四句写动景,由近及远。一二句写,江和月,时间,三更。三四句写江鱼,和岸边的鸟,一动一静,一二句是,天上的月,和水面的船灯,一高一低。这样四句的构成了一幅画面感非常和谐的画面。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自己夜泊时的所见。
5、修辞:对仗,夸张手法。
6、用了哪些虚实?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江月,人,风灯是实,只数尺,欲三更是虚。宿鹭,跳鱼是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73

帖子

7065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39
贡献
1702
金钱
2812
发表于 2025-3-28 2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讲作业,画梅-16-小憩片刻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首句写江景景,“去”这里表达距离,描绘江月的倒影与人距离很近。第二句承接首句,点出时间已近“三更”,“风灯”指有罩而不会被风吹灭的灯。这里应该指江上行船的灯。第三句写沙滩鹭鸟蜷缩着歇息的宁静画面,末句世船尾不时传来跳鱼的“拨剌”声响,与上句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整体结构为起承转合。描绘出一幅层次丰富、生动逼真的江上夜景图。采用视觉与听觉描写,一静一动结合的手法,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1、诗的意境;月夜江景,宜人美景跃然纸上。
2、布局特点,起承转合
3、用了哪些修辞?虚实相间的写法,由远及近,江月-远,“拨剌”声-近
4、用了哪些虚实?以写实为主,兼具虚写,江月-实;数尺-虚。全诗没有人物出现,但每句都有人的真实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940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律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65
贡献
1481
金钱
12306
发表于 2025-3-28 23: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23腾骏 于 2025-3-28 23:26 编辑

沧浪绝研第七讲画梅组解析作业:
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
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腾骏浅析:先看题目"漫成一绝",意思是信手拈来的一首绝句。
诗的意境是写江夜之静美。
诗中运用了对偶(两联对仗)、通感(视觉听觉结合,感观感觉移位)、反衬(以动言静)、排比(四句四景)等修辞手法。
布局特点属二二并列结构。首联由月和灯点明时间是夜里,次联由鸟和鱼突显夜之静美。
江月为虚,风灯、宿鹭、跳鱼为实。
全文大意是江上的月影离人只有几尺之遥,船上的风灯照着黑夜即将到了三更时间。看到沙滩中的鸥鹭屈曲着身体正在睡眠,显得特别清静,同时又听到船头发出鱼跃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希望国家也能天下太平的愿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3-28 23: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苑绝句提高班  第七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静茹

解析: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静茹试析:

1、注释:
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沙头:沙滩边;沙洲边。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拳:屈曲貌。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静:一作“起”。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2、赏析:
这首诗采用四句四景,两两对仗的手法,描绘出一副美好的江村夜泊图。首句写江月,化用孟浩然,江清月近人之意,写倒映在江中的月亮,离人很近,只数尺之遥,二分句写舟中之间,桅杆上挂的风灯,静静地照着江面,时近夜深。江月,风灯皆为眼前之景,为实,只数尺,欲三更,为约数,虚写。三四分句转写沙滩边的水鸟和水中的游鱼,联拳形容水鸟们单脚独立,缩颈而眠的姿态,这里是暗用了比喻手法,十分形象。四分句拨剌为拟声词,用以描写水中鱼儿跃出江面发出的声音,极富动感。前三句极写夜之静,尾句用跳鱼之声反衬夜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于静中又显现自然的生机。可见在经历了人生的颠沛流离之后,老杜在这里暂时得到了暂时的宁静和安逸,所以其心灵更能深切体会到其身所栖的安宁美好的乡村之趣。三四句中,滩头宿鹭为实,联拳静为虚写,船尾跳鱼为实景,拨喇鸣为虚写。都是虚实相生的写法,全篇充满了灵动的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5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35
金钱
219
发表于 2025-3-28 23: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苑绝句提高班  第七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10-庄楚

解析: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解析:

1、注释:
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沙头:沙滩边;沙洲边。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拳:屈曲貌。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静:一作“起”。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2、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全诗采用四句四景的布局,并且二联都两两对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副静谧的江村夜泊图。一句写倒映在江中的月亮,前四为实景,后三为虚笔,二分句写船上的风灯,前四为实景,后三为虚笔,一写江上所见,一写舟中所见。三分句写岸边沙滩上栖息的鹭鸶,同样前四为实,后三为虚。联拳形容水鸟栖息时的形态,十分贴切形像。四分句写江水的游鱼,跳出水面,发出了拨喇之声,同样前四为实,后三为虚,拨喇的拟声词运用到位,在寂静的夜色里,听到如此活泼泼的声音,显出了无限生机。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全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江村月夜的美好,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05

帖子

789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06
贡献
1704
金钱
32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5-3-29 05: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敬新谱 于 2025-3-29 05:29 编辑

沧浪书苑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作业画梅-东江渔夫

解析: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解析如下:

1、诗的题目:
"漫" 字点明创作状态,既指诗人夜泊江畔时的随意感发,又暗含对艺术规律的尊重

2、诗的意境:
诗以 "江月 — 风灯 — 宿鹭 — 跳鱼" 为意象链,构建出静谧而富有生机的夜泊场景。近水含月的清辉、风灯摇漾的昏黄、沙头鹭鸟的蜷宿、鱼跃水面的声响,共同营造出幽远而鲜活的意境,传递出诗人旅途中暂得安宁的心境。

3、布局特点:

  空间上由近及远(江月→风灯→沙头→船尾),形成画面纵深;时间上从 "数尺" 的瞬间到 "欲三更" 的推移,暗含夜的渐深。静景(宿鹭)与动景(跳鱼)相互映衬,视觉与听觉交织,构成动态平衡的立体构图。

4、修辞手法:​
  首句 "去人只数尺" 以夸张手法凸显江月逼近的亲切感,打破常规空间感知;末句以 "拨剌鸣" 的鱼跃声反衬夜的静谧,形成 "鸟鸣山更幽" 的艺术效果,动静相生中强化画面张力。​


5、虚实处理:​
四句均为眼前实景:月近人、灯照夜、鹭静栖、鱼跃鸣,无一字虚写。但通过实境的巧妙组合,虚透出夜色的空濛、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跃动,达到 "实处皆虚" 的意境层次,展现杜甫 "诗中有画" 的笔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7

帖子

23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9
贡献
466
金钱
1152
发表于 2025-3-29 06: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荻花 于 2025-3-29 06:33 编辑

沧浪书苑绝句提高班  第七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8—荻花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就要三更天l了。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船尾方向突然传来“拨剌”鱼跃水面之声。

浅析:此绝句是写夜泊江边之景。首句写江上月夜是实景虚写并夸张;次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实写,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末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诗中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诗的特色,四句四景。四句对仗。虚实动静结合兼用夸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帖子

1414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
贡献
330
金钱
541
发表于 2025-3-29 06:3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这是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两联全部对仗,句子之间似无关联。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写七绝。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主要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4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6
贡献
446
金钱
750
发表于 2025-3-29 07: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27 / 血琉璃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鳴。

【简析】
题曰“漫成”,实不漫成。这种一句成景,景中有情,两两成联的绝句,相当考较作者的功力,贵在如水着盐,了无痕迹。诗称圣哲岂无因,诗圣的名号可不是盖的,杜甫就深谙此道,最著名的就是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
首句,点明“人”在舟上,月影涵江,所以人距离月(影)不过咫尺之遥,
次句,舟头所挂的气死风灯,照的自然是夜晚,接近三更了,说明诗人夜不能寐,很自然的逗起下文;
三、四句,既然“夜不能寐”,必然有思有见有闻,两句一目所见,一耳所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具画面感。所以整个四句看起来像一句一物一景,其实都是人的主观或客观感受,来串接在一起,使四句成为一个整体,
再有,诗人对物象的选择是很讲究的,也只有精准的剪裁取舍,才能完美的、恰如其分的表达诗人的情感,还是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看怎么运用。这里仅举一个“月”字来试图说明一下:
月的意象很丰富,多指“团圆、家乡、思念”等等,江月,水中月影,写出江水之清明;“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近,水中的月离诗人数尺远,而家乡月却在万里之外,江间月境界是宁静安谧的,而诗人的内心无疑是孤独的,所以才夜不能寐,才无聊的观看“沙头宿鹭联拳静”,聆听“船尾跳鱼拨剌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8
贡献
75
金钱
113
发表于 2025-3-29 10:0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成一绝
唐.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江月在水中影子离人很近,似乎看到了波光粼粼江水月光,而船桅杆上的灯在夜晚照到三更,在沙地里面住宿的一群白鹭,正在安静地睡眠,而床尾的鱼却发出了声音。第一句诗写虚,第二句写实。第三句写静,第四句写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4
金钱
233
发表于 2025-3-29 12:4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作业: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晰: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解析;首句写出了,水中月光映入湖中,夜的清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三更船上的灯在风中的摇摆,一动一静。写出了诗人难眠。情绪波动。
沙头的鹭已睡,船头的鱼跳出湖面。好像来作伴。
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望。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景中含情,前两句对仗,后两句对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76
金钱
271
发表于 2025-3-29 14: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画梅26-渔樵唱晚
1、诗的意境;通过身边的江月、桅上的风灯、联拳的宿鹭,船尾的跳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安谧的意境。
2、布局特点:这首诗四句四景。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即一句一绝的格调。
3、用了哪些修辞?两联骈偶,一二句,三四句,都是工整的对仗句。以景抒情,水中能见月,风平浪静,平静。桅上的灯,暖色调,柔和。沙滩宿鹭,静谧,船尾跳鱼,景中透出生气。远近推移的手法写景,从水中的月到空中的灯,从远处的鹭到近处的鱼,四周景井然有序。动静相成,以动衬静,船尾突然有鱼跳起,拨剌声更显出夜的寂静。
4、用了哪些虚实?水中月是虚,桅上灯是实;宿鹭是实,跳鱼是虚,因为肯定只是听到了跳的声音,鱼跳是联想的,所以是虚。水月、风灯、跳鱼、宿鹭是实,数尺、三更、鸣、静是虚。
诗人作用这些高超的手法精妙布局,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出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7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385
金钱
671
发表于 2025-3-29 1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31—根生

1.诗的意境
诗作于766年杜甫从云安赴夔州途中。可能身在漂泊的路上,安静平稳的场景,更触发感慨。诗人通过对江上月夜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种情感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一脉相承,使诗歌在写景之外更具深意,暗含羁旅孤寂与超然心境。暗喻其漂泊中寻求心灵安顿的状态。
2.布局特点
四句四景,一句一绝
3、用了哪些修辞?
远近推移、动静相成、以景抒情、以动写静、声景反衬、夸张、陪衬。
用时间推移、空间转换、声光交织的多重层次,构成唐人绝句中"咫尺万里"的典范。
4、用了哪些虚实?
月、灯、鹭、鱼、船都是实景。每句后三字是虚写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