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飞雪飘逸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7

帖子

1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8
贡献
295
金钱
454
发表于 2025-3-31 19: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绣菊40-桃之妖妖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1、诗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却又静中有动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美轮美奂。

2、布局特点
诗的四句皆写景。依照空间顺序,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江月,再写近处的风灯;再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沙头宿鹭,再写近处的船头跳鱼;镜头移动间画面感极强,令人似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所用用了修辞手法
“江月去人只数尺”,使用夸张的手法,写人的感官所触,颇有“江清月近人”的意境之美;“沙头宿鹭联拳静”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船头跳鱼拨剌鸣”用的是拟声的手法

4、运用的虚实写法
江月、风灯、宿鹭,都是实写,跳鱼只闻其声不见其鱼,是虚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7
贡献
38
金钱
65
发表于 2025-4-1 04: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7讲作业
绣菊23-过客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过客解析:这首诗4句通过四个物象写了四个景,但四个景意境又协调统一。
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这里的月不是天上的月,是倒映在江中的月,因人在船中,船也在江中,就好像近在咫尺一样。类似于“江清月近人”的意境。这句是虚写,用了夸张。
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出现了第二个物象“风灯”,船上悬着的带着灯罩的灯,即使有风吹,会微微飘动,但不会灭。欲三更,是子时,夜深了。实写。
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第三个物象,宿鹭,已经睡着的鹭鸶,联拳,通连蜷,蜷缩着挨在一起睡觉。“静”是此诗的诗眼。实写,用了拟人。
第四句,船尾跳鱼八拨剌鸣。船尾的鱼却没有睡觉,在水中跳来跳去的,还发出响声。这里不是亲眼所见,是虚写。以动衬静。
总体来说,这首诗写的是夜深人静的景象,突出环境的静。同时由于环境的静,人也变得耳聪目明,周围一切都显得更加清晰更加与人亲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7

帖子

1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8
贡献
295
金钱
454
发表于 2025-4-1 0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绣菊43-心向北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解析:

一、诗的意境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而又略带生机的意境。诗人在江边夜行,江水澄澈,月光如水,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及,展现出一种空灵之美。风灯在夜色中摇曳,更添几分静谧与神秘。沙头的白鹭安静地栖息,船尾的鱼儿偶尔跃出水面,打破了宁静却又增添了一份灵动。整首诗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边夜景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江边,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二、布局特点

这首诗的布局十分精妙。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物。前两句从大处着眼,描绘了江月与风灯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背景。江月的近在咫尺,风灯的夜照三更,既写出了时间,又写出了环境,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后两句则从细节入手,写沙头宿鹭的静和船尾跳鱼的动,以小见大,以局部展现整体,使画面更加丰富细腻。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布局方式,使得整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画面感十足,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
三、修辞手法
1. 拟人:“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字,赋予了江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江月在故意与人保持距离,却又近在咫尺,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2. 比喻:“沙头宿鹭联拳静”用“联拳”比喻宿鹭的形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3. 通感:“风灯照夜欲三更”中的“照夜”一词,将视觉与时间感相结合,通过灯光的照耀来表现时间的流逝,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时间感。

四、虚实结合
这首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江月、风灯、沙头、船尾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景物,是诗人眼前所见,属于实写。而“欲三更”则是一种时间上的虚写,通过灯光来暗示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朦胧感。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实景的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如江月的清冷、风灯的摇曳、宿鹭的安静、跳鱼的灵动等,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更加丰富、生动的画面,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5-4-4 07: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11-相忘于江湖作业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答:《漫成一绝》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全诗四句,宛如一幅生动的江夜图,于静谧中蕴含生机,在简洁的笔墨里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一、诗的意境

诗的开篇“江月去人只数尺”,描绘出一轮明月倒映江中,与船上之人仿佛近在咫尺的画面,营造出一种亲近而静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江水的浩渺与月色的皎洁。“风灯照夜欲三更”,点明时间已近三更,江风吹动桅杆上的风灯,昏黄的灯光在夜色中摇曳,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与孤寂之感。“沙头宿鹭联拳静”,沙滩上栖息的白鹭蜷缩着身子,安静入睡,进一步渲染出夜的宁静。而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突然打破寂静,船尾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清脆声响,以动衬静,让整个江夜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夜的独特魅力。

二、布局特点

这首诗布局精巧,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则 。首句起,描绘江月之景,奠定画面基调;次句承,进一步说明时间,延续静谧氛围;第三句转,从远景描写转入近景,刻画沙滩上的宿鹭;末句合,以鱼跃之声打破沉寂,使全诗动静结合,富有变化,结构严谨完整。

三、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宿鹭联拳静”,赋予白鹭以人的“宿”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白鹭在沙滩安然栖息的状态,将动物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诗句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四、虚实结合

诗中实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如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这些都是诗人亲眼目睹的真实事物,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江夜的具体景象。而虚的部分则体现在诗中营造的氛围和引发的联想上,从静谧的夜和偶尔的鱼跃声中,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在江船上的孤独心境,以及对这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夜生活的独特体验,虽未直接描述情感,却能让读者于字里行间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5-4-4 07: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四两三钱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答:《漫成一绝》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江夜的优美景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诗的意境
诗歌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夜图。明月近人,风灯照夜,宿鹭静栖,营造出宁静安谧的氛围;而船尾跳鱼的拨剌声,打破寂静,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与活力,动静相衬,意境幽美。
布局特点从整体布局看,诗歌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前两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从大处着笔,勾勒出江面上的明月与风灯,为整个画面奠定了基调。后两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则将视角拉近,聚焦于沙滩上的宿鹭和船尾的跳鱼,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江月去人只数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江月与诗人距离之近,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沙头”对“船尾”,“宿鹭”对“跳鱼”,“联拳静”对“拨剌鸣”,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将静景与动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虚实运用
诗歌以实写为主,如对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景物的描写,都是诗人眼前的实景,通过对这些实景的细致描绘,展现出江夜的真实景象。但在实写中也蕴含着虚意,如“风灯照夜欲三更”,不仅写出了风灯在夜风中摇曳的情景,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让人联想到诗人在江船上的孤独守望,从而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遐想,这便是虚的部分。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2
贡献
23
金钱
43
发表于 2025-4-4 12: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运升 于 2025-4-4 12:10 编辑

第七讲作业:
绣菊-46     胡运升:

《漫成一绝》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江畔夜泊的静谧图景。以下从意境、布局、修辞、虚实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意境:动静相生的超然之境
全诗四句均以自然物象入笔,却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构建,形成"以静制躁"的禅意空间。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以夸张的近距离,将天上明月幻化为触手可及的伴侣,暗示诗人对自然物象的心理亲近感;末句"船尾跳鱼拨剌鸣"以突兀的声响打破沉寂,却因"拨剌"拟声词的精妙运用,反衬出更深邃的静谧。这种静中有动、动愈显静的意境,暗合王维"蝉噪林逾静"的造境智慧,展现出诗人经历离乱后暂得安宁的超脱心境。

二、布局:时空交错的立体画轴
诗歌采用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

空间维度:由仰视的"江月"(高空)→平视的"风灯"(中景)→俯视的"沙头宿鹭"(近岸)→侧听的"船尾跳鱼"(水面之下),构成环形视觉轨迹。
时间维度:从"只数尺"的月影位移,到"欲三更"的时间暗示,再到宿鹭蜷缩、跳鱼惊夜的生物钟变化,暗含时光流动的细腻感知。
这种时空交织的布局,使四幅独立画面如屏风般次第展开,又通过光影、声响的呼应形成整体意境。

三、修辞:虚实相济的白描艺术

夸张与通感:"江月去人只数尺"将倒影虚化为实体,视觉距离的压缩带来心理空间的延展。

拟态摹声:"联拳"状宿鹭蜷缩之形,以拳喻鸟,化静为动;"拨剌"拟鱼跃水之声,空谷传响。

对仗暗合:虽非严格工对,但"沙头宿鹭"与"船尾跳鱼"形成空间方位的对称,"联拳静"与"拨剌鸣"构成动静对照。
全诗摒弃华丽辞藻,却通过精准的动词("去""照""宿""跳")激活画面,体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淬炼。

四、虚实:光影交错的哲学观照

实象:风灯、宿鹭、跳鱼等皆为眼前实景,但"江月"实为倒影虚象,"三更"乃时间虚指。

虚境:月影的亲近感折射出世事漂泊中渴望精神依托;鱼跃的偶然声响隐喻生命本真的跃动。
诗人将物理空间的"实"(江月、沙头)与心理时间的"虚"(夜欲三更、宿鹭静默)交融,在虚实相生间完成对永恒与瞬息的哲学思考。这种"即景会心"的创作方式,既延续了盛唐山水诗派的空灵传统,又注入了杜甫特有的沉郁顿挫之气,在尺幅之间展现宇宙生机。

此诗可视为杜甫历经沧桑后返璞归真的艺术结晶,二十八字中凝聚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照。那些看似平常的夜泊细节,经过诗人的审美提纯,最终升华为超越时空的艺术永恒,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咫尺万里"的美学魅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2
贡献
24
金钱
36
发表于 2025-4-10 14:4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绣菊30-孤陋寡闻 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解析作业如下:给唐·杜甫  漫成一绝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的《漫成一绝》通过简洁的布局、生动的修辞和巧妙的虚实结合,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夜图景。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使读者在感受到夜晚宁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1.诗的意境 杜甫的《漫成一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江夜图景。诗中通过“江月”、“风灯”、“宿鹭”和“跳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不失动态的夜晚氛围。江月近人,风灯微明,宿鹭静卧,跳鱼轻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生机。 2.诗的布局简洁而巧妙,四句诗分别描绘了四个不同的场景,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首句写江月,次句写风灯,第三句写宿鹭,末句写跳鱼。这种布局方式既展现了夜晚的静谧,又通过动态的“跳鱼”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使整首诗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达到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3.修辞手法 1)拟人:诗中“江月去人只数尺”一句,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主动靠近人,增强了画面的亲切感。 2)对比:通过“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的对比,静与动的结合,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生机。 3)借代:用“风灯”借代夜晚的灯火,简洁而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光景。 4.虚实结合 1)实写:诗中“江月”、“风灯”、“宿鹭”和“跳鱼”都是实写,具体描绘了夜晚的景物。 2)虚写:通过“去人只数尺”和“欲三更”等表达,虚写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1

帖子

12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293
金钱
503
发表于 2025-4-10 18: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七讲作业
绣菊30-孤陋寡闻

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解析作业如下:给唐·杜甫  漫成一绝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的《漫成一绝》通过简洁的布局、生动的修辞和巧妙的虚实结合,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夜图景。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使读者在感受到夜晚宁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1.诗的意境
杜甫的《漫成一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江夜图景。诗中通过“江月”、“风灯”、“宿鹭”和“跳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不失动态的夜晚氛围。江月近人,风灯微明,宿鹭静卧,跳鱼轻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生机。
2.诗的布局简洁而巧妙,四句诗分别描绘了四个不同的场景,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首句写江月,次句写风灯,第三句写宿鹭,末句写跳鱼。这种布局方式既展现了夜晚的静谧,又通过动态的“跳鱼”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使整首诗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达到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3.修辞手法
1)拟人:诗中“江月去人只数尺”一句,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主动靠近人,增强了画面的亲切感。
2)对比:通过“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的对比,静与动的结合,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生机。
3)借代:用“风灯”借代夜晚的灯火,简洁而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光景。
4.虚实结合
1)实写:诗中“江月”、“风灯”、“宿鹭”和“跳鱼”都是实写,具体描绘了夜晚的景物。
2)虚写:通过“去人只数尺”和“欲三更”等表达,虚写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6: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