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诗苑琅琊山诗社副首版
精华28
注册时间2020-9-10
威望1725
金钱16162
贡献13876
副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琅琊山诗社副首版
  
威望- 1725 点
贡献- 13876 次
金钱- 16162 枚

|
发表于 2025-3-28 15: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成员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七讲绣菊组作业:
熟读讲义,认真理解所讲的七绝中的虚实概念,并注意在自己的解析作业,和自己的作品中学会应用。
今天的解析作业如下: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写一篇解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意境;2、布局特点,3、用了哪些修辞?4、用了哪些虚实?
规则: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别去抄网上的解析;更不要用人工智能。
注意诗中的格律问题,以及风格特点。
还和以前一样,解析作业只发论坛不用在组里接龙,作业完成后记得组里插花。
《漫成一绝》解析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以夜泊江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物象捕捉,构建了一个清幽静谧的意境。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以水中月影近人,暗示江水的清澈与月夜的宁静。次句“风灯照夜欲三更”通过桅灯柔和的光晕,强化了夜色深沉、万物安眠的氛围。后两句“沙头宿鹭联拳静”与“船尾跳鱼拨剌鸣”形成鲜明对比:白鹭蜷缩静卧的静态画面与鱼跃水面的动态声响,以动破静、以声衬寂,使静谧之境更显深邃。这种“静中有动”的意境,既展现自然的和谐,也暗含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全诗采用“一句一绝”的布局,四句分写月、灯、鹭、鱼四种意象,看似独立,实则通过时空与动静的巧妙联结形成整体。
1. 远近推移:首句由江中月影(近景)起笔,次句转向舟内风灯(中景),第三句延伸至江岸宿鹭(远景),末句收于船尾鱼跃(近景),形成空间上的回环。
2. 动静相成:前三句以“月静”“灯寂”“鹭眠”烘托静谧,末句突现“鱼跃”之声,打破沉寂,动静对比中深化了夜的静谧本质。
这种布局既符合晋代“一句一绝”的格调传统,又通过意象间的内在关联,构建出完整的画面感,体现杜甫对诗歌结构的精妙掌控。
修辞巧妙,1. 白描:全诗以简练笔墨勾勒景物,如“江月去人只数尺”仅用数字即点明月影之近与江水之清,不加雕饰而形象生动。
2. 对仗与摹声:后两句“联拳静”与“拨剌鸣”形成工整对仗,“拨剌”为拟声词,摹写鱼跃水面的瞬间声响,增强画面真实感。
3. 衬托:以“跳鱼拨剌鸣”的动景反衬整体静谧,呼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手法。
虚实结合:实景与想象的交融
实写为主:诗中“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均为眼前实景,通过细节刻画营造真实可感的夜泊场景。用这些实景生发出虚景,“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拨刺鸣”均为虚景,通过实景生发而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实写月影、鹭眠,虚写江天辽阔与夜的深邃,实景与虚境交融,拓展了诗意空间。
此诗以简淡之笔绘就江夜图景,布局精严而浑然天成,修辞质朴却意蕴深远。通过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的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生命的灵动,也寄托了诗人历经离乱后对和平生活的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