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63|回复: 83

转载老师《闲话写诗十二:今人写诗填词的特点 》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2-23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闲话写诗十二:今人写诗填词的特点
huge 发布于2017-04-18 23:34   点击:2269   评论:11   手机浏览
《五律•以诗代序》
最是光阴短,俄而已七年。忘乎言或旧,悲否语如前。
莫借时能换,便当诗可偏。人心如不变,开口岂无传。
-------以下是本人2010年的一篇旧作,今偶然翻到,觉得观点大体未变,拿来与近日拙文观点相对照,以通信息。

今人诗词作品,大体观之,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文人雅士,高阁独居
这类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一个取向,就是善用雅语(所谓较文较古的词语),好用典故,不避讳对今人来说已经很艰深的词汇。因而对这类作品的欣赏大多局限于某个圈子里,而不能深为大众接受,但确不乏一些较好的作品。
如:毛泽东《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全篇几乎句句用雅,除词语较文外,解决典故问题也是理解全词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还要了解作者写本词的时间和背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疑是要费一番功夫的。如第一句就是借了李白语“挥手自兹去”,且全诗写于毛泽东离开长沙去武汉并与妻子杨开慧分别之时,当时还受到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所以有了“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割断愁丝恨缕”的心情之语。再者,只有理解了“误会前番书语”是什么意思,才能理解“过眼滔滔云共雾”,只有了解“东门路”、“照横塘”,才能懂得毛泽东“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胸怀和志向。此词不为高阁之作,焉属它哉?
再如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就本诗来看,不读史的人有多少能透彻其意呢?
还如柳亚子《沁园春》: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这是柳亚子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有多少平民会对词中的情感共鸣呢?不是不能共鸣,而是看不懂。
其实这类作品,有的由于过于雕琢和奥涩,于今看来,并非不是腐朽。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或者那些对诗词不慎了了的人,会把这称为古朴而顶礼效之。像毛泽东这样,于高阁之词也能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当今又有几人?
二、通俗易懂,生动多变
倒是一些似乎不经意间而成的作品,让人倍觉清新。这些作品不是为出名或名垂千古而作,通常只是作者用来茶余饭后的消遣或打发一下个人对诗词的爱好,甚至仅以抒发个人情趣为目的。所以他们不可能、也不屑于去用那些所谓艰深的雅语或奥涩的典故,他们更喜好信手拈来的熟语和随机应变似的遣词造句,因而这类作品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如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你看“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和“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这几句,感觉怎样?顺便说一下,这样的词往往被某些文人不屑一顾,甚至连老百姓也不认为这是词,因为太像他们自己的话了。其实这正是词的精髓或魅力所在。词言情,重在意趣,而非惟雅是尊。且为了保住意趣,有时连固定的叶韵也要有所让位,即适度放宽,这在文人词里是不允许的。
再如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本词几乎通篇口语加俗语,其意趣跃然纸上,可谓生动之巨作。
再如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扫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传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郭老的这首词可谓痛快淋漓,词中毫不掩饰个人的态度和观点,于通俗中更加通俗,但谁能怀疑郭老的文学修养呢?
但是这样的作品在价值上最不好判断,因为从表面生看它的通俗性是要盖过文学性的。这类作品文字浅得如白话,有的根本就是借用了顺口溜的语言,打油的意味让人很难分清是简单的口头文学还是深刻的文学创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类作品是最难创作出来的,惟有天成。
其实,这类作品古来有之,也并非鲜见。如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再如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本来就是对“下里巴人”的俏皮话“这户人家的院子深深、深着呢”的巧妙借用,而成了千古绝伦之语。
三、雅俗共赏,文如心语
这类作品亦难创作。因为雅俗共赏本身就是千古课题,复以文如心语,则难上加难。诗词创作是有限制的创作,不像现代新诗那样自由遣词造句、结构篇章,亦可不受平仄韵律的限制,它要求作者既要按古诗词各种固有的格式规律而不越雷池地“古”得起来,又要按作者的真实感情来表情达意,抒发心怀,即“文如心语”,不露斧凿痕迹。
如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本诗一气呵成,情动天地,句句皆为心语,甚至连给自己弄斧的缝隙都找不到,从开头自自然然的抒发,到结尾自自然然的收拢,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还有平仄和韵这种东西,但确又格律谨严。本诗俗在于其通俗易懂,通篇白话,雅则在于其章法和格律皆可中规中矩。而且像“草上飞”、“斥鷃”、“昆鸡”等,于俗者读来生动无碍,于雅者读来颇感意境之俏。
再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通篇用典只有两个,而且是尽人皆知的明典,仅用于夸张性的比喻,除此便是心河如流,滔滔不绝,既言情又藏志,读来通俗中含有不尽的雅气(古香之气),实乃又一不惟古而雅俗共赏的力作。
毛泽东是广交博采之人,所以上面的几个特点里选用他的作品,这好像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通常雅与俗,往往在二者遇到冲突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了迁就前者,而置后者于次要地位。作为欣赏者,对这种情况也许是永远不会察觉的。但作为创作者,其苦衷自然就心知肚明了。例如他的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已非他先前的所谓“心语”了,因为他要迁就词的诸多限制。还有,这种“言不由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通过运用词藻和典故雕琢的作品里,因为人的感情和对境遇的感受并非什么时候都能和古人的时代对号入座,过多雕琢必然损害其真实的“心语”。
所以,雅俗共赏、文如心语的诗词作品是最吃功夫的。
有时,为了得到这样的作品,作者需要把“心语”像照相似的事先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寻找和发现创作的灵感,从而达到两全其美。
四 、网络词作,风骚独具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更是人们在这个时代里或喧嚣发泄、或表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平台。比起印刷时代,这一方式则更加快捷、灵活和不受束缚,也更有利于情感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过去人们的文学创作,要想广泛的传播必须经过印刷媒介,且这个媒介通道窄,为避免拥堵,就必然要对进入这个通道的文学作品进行遴选。由于遴选者品性、爱好、资质等局限,以及受众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作品是没有机会从这个通道里走出来的。网络却少了这一切烦脑,因而也必然会带来异彩纷呈的局面。
网络诗词不分良莠的大量呈现,首先是保证了所有有价值的诗词全部公诸于众,这可以称为网络诗词的最大亮点。如:轻轻(网名)的《醉花阴》:
宛若佳人临水照,无语风姿绰。曼影画琳琅,三两轻红,尽诉春光好。
最怜香坠凭风扫,一任尘埃扰。年少更惜春,莫负韶光,敢对流年老。
http://blog.niwota.com/a/2775087.htm
从本质上说,网络诗词和以往用纸介传播的诗词是没有根本区别的。除前面所列述的三个特点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一个特点之外,网络诗词似乎更能反映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如在诗词的创作过程甚至创作本身上,就和以往不同。
古人创作诗词最忌讳闭门造车,很多经典传世的作品,都是由作者或亲身经历或通过游历自然而得以创作出来的。但是,今人通过网络真的可以做到一日千里,既可以通过网络交谈和阅读来体会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大量浏览而达到知道世界各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以及随时发生着的古今变化差异,并可以得到第一手的图像、信息等资料。这有时比亲身经历还要来得更详确得多。这一点古人是难以企及的。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准经历”现象。这个现象似乎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是古人不敢想象的。因此在网络背景下的创作,丝毫不逊于古人,甚至要比古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感受还要来得精确、全面和更直截了当。如鄙人小作《清平乐·题画》:
泱泱华夏,处处妍如画。万水千山行脚下,仍是归来牵挂。
昆仑白雪千年,秦淮河水长传。南岛风光不尽,画屏里面难全。
这个感受,要是古人用亲身经历来写,得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可见网络于诗词创作的益处。
但是,诗词毕竟是人的心胸之作,单靠网络虽然可以完成填词行为,但要想得到大气凛然、荡人肺腑之力作,非亲身经历和深入自然不可。因为心胸不仅反映人的内在素质,更需要反映人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自然对人的真实客观的影响,这一点又是网络不可以代替的。正如你可以利用哈勃望远镜提供给你的任何资料,但你绝不敢说你比哈勃望远镜看到的物质更远、更多。
网络作品比起人们通过经历写出的作品(网络作品并非没有经历,在此不议),存在的第二个不同就是在景和情的处理上有所差异。以往非网络时代,人们更擅长到大自然当中去,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景在先情在后,以景引情,从而达到抒发个人情感的目的。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是个寄托,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网络时代人们未必身临其境,遇到想表达的时机,人们或凭对自然的记忆,或通过查阅浏览资料而得以将个人情感抒发。这时往往情先于静物出来,无外乎由作者寻出一个适合的景而已,如许多作品的题图就是这样。这属于情托于景,以达到起兴的目的。在古代人们受到局限的情况下,寄情于景和情托于景应是一回事,反正那时你到不了实地你就没法借其抒情,可到了网络时代这二者已然有所区别了。
五、东施效颦,以古害人
下面说的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很轻易的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以往不可能得到的或必须通过多年刻苦学习,才能得到的信息,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查阅一键敲下便可迎刃而解,于是系统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者日见增多,这便是的一些不求甚解的人愈发变得猖狂。如乱用典故、曲解词语,甚至用个人偶见却不知所以然的古旧冷僻词汇,用以在诗词中充古。这已然脱离了诗词创作的正确轨道,开始害人误己了。
再者,不分古人词牌的意趣、格调或语言氛围,乱加篡改,抑或只根据自己大体在表达上所用的字数而不加删减地“凑字取牌”,全然不知小令也有概括,长调亦须凝缩之道理。好像字满了、对了平仄、押几个古韵,再用几个词藻或者典故以显示高雅老到,就是诗词了,真是害人不浅啊。那么,如何避免这样呢?
1、厚积薄发。
广泛涉猎和积累所见、所闻、所学,并以这作为积淀。也就是说你可以任其压在箱底也不要急于兜售。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会形成一种自然流露的态势,而这也是从箱子缝隙里挤出来的。那时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用来和别人比较的,也不是用来图利的,而是你再也关不住的东西自然流了出来,不经意间,人们发现了它的价值。
诗词作为文学形式,要善于用情,用情来表现自己,用情来打动别人,而不是靠低级的卖弄。只有做到厚积,才能使你的情得以有所依托的顺畅的抒发出来,只有薄发,才能让你的情如泉眼般的长发不止。世上没有纯诗词的东西,只有用诗词来表现情感的文学。不论用诗词写景状物还是直抒胸臆,都应围绕这一个情字,这就是厚积薄发之于诗词必要性的所在。那些没有情的所谓厚积“博”发,于诗词无益,只是长于辞藻堆砌的矫揉造作而已。
怎么判断诗词里有无情呢?不是看诗词里表现情感内容的多少,也不是看诗词里写的是不是情字,这些都还只是表象,并非真的东西。关键是看诗词里作者赋于自己的一个位置、态度或判断,以及要表达的心怀的多少,这才是诗词的“情”。像上面“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位置)、“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态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判断)、“重比翼,和云翥”(心怀)就是这样。正如哭和笑都是情感,愤怒与诉说也是情感,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表演就可以达到的,其背后的真实动机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情感。这些是可以通过上面的方式得以判断出来的。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写景的千古名篇,可是这里却看不到一个情字,也看不到作者的态度,似乎作者在就山说山,就景说景,顶多就是打打比方,玩一下夸张。但是谁能说这里没有情字?因为人们发现了作者的位置(遥看)、发现了作者的心怀(飞流直下三千尺)和判断(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说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极具特色的浪漫主义心胸,是对盛唐时期繁荣景象的歌颂。
2、知道你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见得清楚,原因在于它把自己弄复杂了。会写诗填词的人,往往是先要把自己想说的搞清楚,然后自自然然的说出来,在保证自己要说的“心语”、“意趣”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去追求格律的完美。熟练的高手们,这个过程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确也有很多人对这不以为然。他们甚至对自己想说的连用普通的日常言语都说不清楚,就急于写诗填词,而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格律上,这样还能出好作品吗?
其次,尤其对自己不熟悉的词语和典故,千万不要拿来充数,否则真的是东施效颦了。熟悉的人对这些东西是信手拈来的,犹如珍珠般的不时跳进脑子里以供选择。他们可以将这些词语和典故玩于股掌,或正用,或反用,或加以出其不意的篡改,总之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服务。但不熟悉的人,你对这些却不要轻易去碰,哪怕你懂得一二,只要不是完全的熟知,也不应放在你的诗词里。假如你非想这么做,还是忍痛割爱的好。
当然,有人自以为有雅的偏好,尤其在自己的诗词里善用一些华丽的比喻和富于撩情的典故,甚至你打死他他也不肯舍弃这些。这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你怎么把握这些。你用的这些出于什么态度和角度?你用的这些是否符合你当时的心情?你用的这些和前人比起来有什么新意?你用的这些和全篇的风格是否一致?你用的这些时代感在哪里?等等,这些个问题你是应该考虑的。
3、不随波逐流。
不论写诗还是填词,都是主动的创作行为,因为没有人逼你这么做。所以你没有必要去迎合什么。再有,虽然你的确是在写诗填词,但那也是你自己在说话,你就应该说自己的话,一定要说自己能说得话,根本不必担心别人会不会欣赏。其实别人欣赏的正是你那极有个性的语言和你个性的说话方式。什么词啦、典故啦,都不重要,因为这些东西只是你说话的注脚,是要把话说明白的一种工具,既然你已经把话说明白了,何必在意这些呢?
为什么同样一个古语,用在有些人的诗词里很贴切,而用在另一些人的诗词里就觉得别扭甚至不忍卒读?觉得贴切时,不觉得有多古,也不觉得有词藻味,而觉得别扭时,倒像是秃顶上的虱子老想把它拿掉。这里的秘密就是,诗词是重意趣的,并非词藻和典故的堆积。
4、重意趣而非重形式。
“诗词是重意趣的”,这句话一定要牢记。所谓言志也好,言情也罢,“志”和“情”都是人要表达的核心东西,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好了。但是,诗词终归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它也要有自己的核心东西,这就是意趣。不同的人会对这个意趣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其最核心的东西是每个人都应该按自己的需要去把握。这才是诗词。那么诗词的格律或所谓的规定算什么呢?是诗词的一层皮,也就是诗词的外在特征。没有这个外在特征,顶多不像诗词而已。形式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了内在的意趣,诗词也就仅剩皮了,没有多少意义了。
人都是有气质的,诗词也一样,诗词的意趣就是诗词的气质。那么如何表现诗词的意趣呢?这话又说回来了,其实先前我们已多少说过了,如前面《闲话写诗八:词的情趣美与词牌的格调》。这里可以再简要概括一下:一是选择好格律形式,如诗有绝句、律诗,长律等,词有词牌包括小令、中长调,以及词牌原有的格调如激越的、哀婉的等等,这些都能表现一定的意趣。其次是言语选择,如通俗的、文雅的、俏皮的、委婉的、高亢的、低沉的等等,这是词最能表达意趣的东西。
    本文对今人写诗填词特点的划分,也和诗词的意趣有关。如上面毛泽东“挥手从兹去”,古雅的语言表现了当时的他作为文人加斗士的慷慨胸怀;“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语言上几乎又土得不能再土,却表现了他高瞻远瞩、敢于蔑视大国的一贯作风;“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亲和的言语,又道出了他平易、慈蔼的一面;“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语言所传达出的视野高远、宽广而震撼,表现了他不可动摇的自信和豪放之气。有人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连用两个“可”字,不是重复了吗?是的,单就词这个形式来说,重复是允许的,不过也是意趣使然罢了。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3: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闲话写诗十二:今人写诗填词的特点

huge 发布于2017-04-18 23:34   点击:2269   评论:11   手机浏览

《五律•以诗代序》

最是光阴短,俄而已七年。忘乎言或旧,悲否语如前。

莫借时能换,便当诗可偏。人心如不变,开口岂无传。

-------以下是本人2010年的一篇旧作,今偶然翻到,觉得观点大体未变,拿来与近日拙文观点相对照,以通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诗词作品,大体观之,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文人雅士,高阁独居

这类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一个取向,就是善用雅语(所谓较文较古的词语),好用典故,不避讳对今人来说已经很艰深的词汇。因而对这类作品的欣赏大多局限于某个圈子里,而不能深为大众接受,但确不乏一些较好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毛泽东《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全篇几乎句句用雅,除词语较文外,解决典故问题也是理解全词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还要了解作者写本词的时间和背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疑是要费一番功夫的。如第一句就是借了李白语“挥手自兹去”,且全诗写于毛泽东离开长沙去武汉并与妻子杨开慧分别之时,当时还受到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所以有了“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割断愁丝恨缕”的心情之语。再者,只有理解了“误会前番书语”是什么意思,才能理解“过眼滔滔云共雾”,只有了解“东门路”、“照横塘”,才能懂得毛泽东“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胸怀和志向。此词不为高阁之作,焉属它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就本诗来看,不读史的人有多少能透彻其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如柳亚子《沁园春》: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这是柳亚子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有多少平民会对词中的情感共鸣呢?不是不能共鸣,而是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类作品,有的由于过于雕琢和奥涩,于今看来,并非不是腐朽。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或者那些对诗词不慎了了的人,会把这称为古朴而顶礼效之。像毛泽东这样,于高阁之词也能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当今又有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通俗易懂,生动多变

倒是一些似乎不经意间而成的作品,让人倍觉清新。这些作品不是为出名或名垂千古而作,通常只是作者用来茶余饭后的消遣或打发一下个人对诗词的爱好,甚至仅以抒发个人情趣为目的。所以他们不可能、也不屑于去用那些所谓艰深的雅语或奥涩的典故,他们更喜好信手拈来的熟语和随机应变似的遣词造句,因而这类作品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你看“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和“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这几句,感觉怎样?顺便说一下,这样的词往往被某些文人不屑一顾,甚至连老百姓也不认为这是词,因为太像他们自己的话了。其实这正是词的精髓或魅力所在。词言情,重在意趣,而非惟雅是尊。且为了保住意趣,有时连固定的叶韵也要有所让位,即适度放宽,这在文人词里是不允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本词几乎通篇口语加俗语,其意趣跃然纸上,可谓生动之巨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扫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传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郭老的这首词可谓痛快淋漓,词中毫不掩饰个人的态度和观点,于通俗中更加通俗,但谁能怀疑郭老的文学修养呢?

但是这样的作品在价值上最不好判断,因为从表面生看它的通俗性是要盖过文学性的。这类作品文字浅得如白话,有的根本就是借用了顺口溜的语言,打油的意味让人很难分清是简单的口头文学还是深刻的文学创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类作品是最难创作出来的,惟有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类作品古来有之,也并非鲜见。如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再如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本来就是对“下里巴人”的俏皮话“这户人家的院子深深、深着呢”的巧妙借用,而成了千古绝伦之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4: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雅俗共赏,文如心语

这类作品亦难创作。因为雅俗共赏本身就是千古课题,复以文如心语,则难上加难。诗词创作是有限制的创作,不像现代新诗那样自由遣词造句、结构篇章,亦可不受平仄韵律的限制,它要求作者既要按古诗词各种固有的格式规律而不越雷池地“古”得起来,又要按作者的真实感情来表情达意,抒发心怀,即“文如心语”,不露斧凿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5: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本诗一气呵成,情动天地,句句皆为心语,甚至连给自己弄斧的缝隙都找不到,从开头自自然然的抒发,到结尾自自然然的收拢,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还有平仄和韵这种东西,但确又格律谨严。本诗俗在于其通俗易懂,通篇白话,雅则在于其章法和格律皆可中规中矩。而且像“草上飞”、“斥鷃”、“昆鸡”等,于俗者读来生动无碍,于雅者读来颇感意境之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5: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通篇用典只有两个,而且是尽人皆知的明典,仅用于夸张性的比喻,除此便是心河如流,滔滔不绝,既言情又藏志,读来通俗中含有不尽的雅气(古香之气),实乃又一不惟古而雅俗共赏的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5: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是广交博采之人,所以上面的几个特点里选用他的作品,这好像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5: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常雅与俗,往往在二者遇到冲突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了迁就前者,而置后者于次要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5: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欣赏者,对这种情况也许是永远不会察觉的。但作为创作者,其苦衷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他的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已非他先前的所谓“心语”了,因为他要迁就词的诸多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种“言不由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通过运用词藻和典故雕琢的作品里,因为人的感情和对境遇的感受并非什么时候都能和古人的时代对号入座,过多雕琢必然损害其真实的“心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雅俗共赏、文如心语的诗词作品是最吃功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为了得到这样的作品,作者需要把“心语”像照相似的事先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寻找和发现创作的灵感,从而达到两全其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网络词作,风骚独具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更是人们在这个时代里或喧嚣发泄、或表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印刷时代,这一方式则更加快捷、灵活和不受束缚,也更有利于情感的传播和相互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人们的文学创作,要想广泛的传播必须经过印刷媒介,且这个媒介通道窄,为避免拥堵,就必然要对进入这个通道的文学作品进行遴选。由于遴选者品性、爱好、资质等局限,以及受众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作品是没有机会从这个通道里走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却少了这一切烦脑,因而也必然会带来异彩纷呈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诗词不分良莠的大量呈现,首先是保证了所有有价值的诗词全部公诸于众,这可以称为网络诗词的最大亮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轻轻(网名)的《醉花阴》:

宛若佳人临水照,无语风姿绰。曼影画琳琅,三两轻红,尽诉春光好。

最怜香坠凭风扫,一任尘埃扰。年少更惜春,莫负韶光,敢对流年老。

http://blog.niwota.com/a/2775087.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本质上说,网络诗词和以往用纸介传播的诗词是没有根本区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6: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前面所列述的三个特点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一个特点之外,网络诗词似乎更能反映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9 14: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