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0
金钱10405
贡献7949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0 点
贡献- 7949 次
金钱- 10405 枚
|
发表于 2025-2-23 14: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2-23 14:59 编辑
理论研究一定要有所依据,所谓论点、论据、论证,作为理论版的版主是不可能随便什么人随意地提出些什么观点都得附和的,关于格律诗的拗救可参考《蒋寅:乾隆时期诗歌声律学的精密化》一文,兹摘李宪乔举出所知道的各种拗法:
(1)单拗,如唐明皇“鸣銮下蒲板”,老杜之“君王自神武”。
(2)双拗,如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千里征”。
(3)下句中一平字拗,上句全仄,如高适“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4)大拗,如孟浩然“挂席几千里”,李白“我来竟何事”。
(5)平起而下三字可全仄,如王维“楼开万户上,辇过百花中”,李商隐“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
(6)上句不拗,而下句中字自用平,如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许浑“晒药山斋暖,捣茶松院深”。
(7)首句拗而次句不以中平字应之,如孟浩然“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王建“避雨拾黄叶,遮风下黑簾”。
(8)平起一三四五皆仄,只第二字是平,而不为单平,如宋之问“汉皇未息战,萧相乃营宫”,贾岛“鸟从井口出,人自岳阳过”。
(9)仄起只中一平字,一二四五皆仄,此谓拗中拗,亦只用下句中一平字救之,如李白“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槎”,张籍“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
(10)首句同此拗中拗,而下句并不用一平字救之,如贾岛“身爱无一事,心期往四明”,张籍“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
最后他提到世俗相传还有几种谬说:(一)“惟次句仄平仄仄平,乃为单平落调矣,诸名家集中所必不用。即检全唐之诗,亦只有一两句犯者。然或一时错简,未可为训”。(二)“又有以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为双拗者,乃大谬也,古无此说”。(三)“又或妄为矫正,谓三平字不可连,三仄字不可连,平字不可对平,仄字不可对仄者,皆强作解事,不本于古,荒陋之谈也”。
上面10例本已够细了,犹不见什么‘上句既大拗以下句亦大拗救之’之例,更提及了世俗相传还有几种谬说,“又有以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为双拗者,乃大谬也,古无此说”已然批评了‘上句既大拗以下句亦大拗救之’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