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龙家小院

学习老师《从莺啼序看传统诗词创作六(曲调的有无)》

[复制链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6: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之涣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近体诗约定押平声韵,故仄声韵脚即使有律,也不被视为近体诗。这首先就与词不同。词可以用“又一体”的方式对待并容纳差异现象,如《满江红》就有平韵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6: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苏轼七绝《饮湖上初晴雨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中“比西子”,如果不是约定便叫做“出律”,这是以一个约定代另一个约定的例子,即以“仄仄平平仄平仄”代“仄仄平平平仄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6: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颔联出句出现拗句,对句则要增加平声来补救,这是用约定来解决不符合约定的问题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不是从曲调脱胎而来,通过约定来实现格律化,不能不算一种贡献,不然格律便无法维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不是从曲调脱胎而来,通过约定来实现格律化,不能不算一种贡献,不然格律便无法维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不是从曲调脱胎而来,通过约定来实现格律化,不能不算一种贡献,不然格律便无法维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不是从曲调脱胎而来,通过约定来实现格律化,不能不算一种贡献,不然格律便无法维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词有曲调做依托,其格式感、程式化必然不是从人的约定出发的,而是依曲调自然形成的,有定调而无定体,因而所谓“定格”之说也就值得商榷了,否则词虽然不是律诗、也会像律诗这样的“一调千篇一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词如果忽视曲调对词调的影响,而单以表面的一家或一首词的文字形式为模板,那么词也就一样成了约定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古今一直有这样的观念和所谓“经验”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简单化和窠臼化的意识,造就了这一现象,不应当转嫁于词本身,以为这就是词的本来面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词的曲调本来就属于音乐,早期谁会去关注它的词有多少格律呢?不过是因为仿照曲调填词的现象出现了,人们为了更好地顺应曲调的意趣、风格,才有了对词的格律的认识,才有了某些约定现象自然而然地同时出现,尤其脱离曲调以后,词以词调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曲调的认识淡化,以什么为所谓“正体”的意识,逐渐在人们的大脑中走向前台,这才产生了拘泥且纠缠于所谓“一格一式”的填词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词的曲调本来就属于音乐,早期谁会去关注它的词有多少格律呢?不过是因为仿照曲调填词的现象出现了,人们为了更好地顺应曲调的意趣、风格,才有了对词的格律的认识,才有了某些约定现象自然而然地同时出现,尤其脱离曲调以后,词以词调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曲调的认识淡化,以什么为所谓“正体”的意识,逐渐在人们的大脑中走向前台,这才产生了拘泥且纠缠于所谓“一格一式”的填词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钦谱《序》云:“魏晋讫唐,诸体杂出,而比于律者盖寡。唐之中叶,始为填词,制调倚声,历五代、北宋而极盛。”又于《凡例》言:“词者,古乐府之遗也。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宋元以来,调名日多”。钦谱虽认识到词出于曲调的这一本质属性先于格律而产生,却依然坚持“必以创始之人所作本词为正体”的观点,并举例说:“如《忆秦娥》创自李白,四十六字,至五代冯延巳则三十八字,宋毛滂则三十七字,张先则四十一字,皆李词之变格也。断列李词在前,诸词附后,其无考者,以时代为先后。”此对后人的影响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确有可以约定的地方,尤其在发现声调,特别是格律诗广泛兴盛以后,受之影响,这种声调的、句法(包括对仗)的约定现象在词中也如潮如涌。不过这种现象通常发生于曲调片段较长、较舒缓且允许对称的地方,这是从词调中探而可知的。例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较而言,这首似乎是个例外。全词曲调都是对称的,完全可以认为其中四组句式都是约定。仅以上片来看,第一组两句声调一致,如律诗之“粘”,唯收脚不似。第二组声调相反,如律诗首联之“对”,唯起句用韵。但这样的现象,整体出现在中、长调的词中是罕见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几道《生查子》: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
这又看似是个例外。全词整齐划一,毫无长短句之感,俨然一首五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
杜甫五古《望岳·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词牌《生查子》与这首五古诗的文字排列形式何其似也,却终不可等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希济《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少。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对比可以看出,晏词《生查子》首句声调以“中仄仄平平”起,欧词《生查子》以“中平中仄平”起,牛氏《生查子》则于过片改为换头,使声调句法皆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查子》实有多格而非定体,仅从以上三首制式就能见得,词受曲调影响,词调必然与之配合,声调和句法都可以在不破坏曲调的前提下,视有律而无律,然终有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之下,诗要么若词之活而脱缰去,要么似词于律而囿于它的约定。
上举杜诗是介于有律与无律之间的一首古体诗,既无关曲调,也无关约定,这种似律而非也,无律而有也的现象,乃是古诗近律之风所致。因此,诗词二体,各有其胜,不可假诗而断词,亦不可假词而断诗。
刘禹锡《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这首词恐怕不仅是个例外,而且更出乎意外。若非冠以“浪淘沙”而冠以七绝,则即刻是律诗无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此式《浪淘沙》有仄起格,也有平起格,可见声调虽是词的重要矛盾方面,却不是主要矛盾方面。只有曲调才是词的主要矛盾。曲调无考,某种声调排列格式或可暂时代替主要矛盾,但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主要矛盾,因为它仍然隐匿在留给词调的痕迹里。
反观诗,则迥然有别,尤其格律诗以约定见长,声调是主要矛盾,仄起还是平起,完全归属于不同的格律方式。不过,它们同与古代歌谣和乐府杂曲歌词有关,这一点是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4-12-9 19:04 编辑

词与诗尽管源流有别,但最本质的源头都受古代配乐词,即远古歌谣的影响,是时诗和词难有区别,同出于斯而后分于斯,俱如上举《蒹葭》一例一样,是曲调失传为二者分流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化有善于记录的天性传统,这让先秦的文字得以保留,而口口相传的曲调却逐渐衰靡,至有乐府建立,部分曲调才被重视和收集起来。因此,诗和词都更受古代乐府的影响,词受的影响则更多一些,甚至多直接源出乐府曲调,且一直未摆脱这种捆缚。
及至曲调又无考,词仍然以成千上万的词调形式延传不息,非但词调风格、字数、句法各呈一派,其内在的意趣亦随词调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唯一调之内,其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感,纵百变千化,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9: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则走向另一途径,或取表面之形而不管曲调,或脱离曲调而自开一格,皆统一为相对一致的齐言或杂言。大体区分开来,诗以音节节拍为物质基础,以声调节奏铿锵有序为结构特点,以整齐的韵感为形式特征,是对古歌谣和乐府诗、歌、引、行等文字形式的集成和提炼。
词则是对这些曲调音乐痕迹的忠实反映和形式记录,以曲调调式为物质基础,以声调、句法、韵律多样和一调内节拍可调、选韵相对宽泛为特点,以节奏抑扬、韵感参差为形式特征。至于词的一调内节拍可调及其句法变化,因仅剩词调痕迹而多不可考,故后人多以“又一体”、“又一格”的方式比照而填词,而显得不像诗那样“游刃有余”,往往认为“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甚至严于具有类似特点的律诗,实多出经验论,不一定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9: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词和诗确有难解难分的地方,有时非冠以什么名字才得以看出不可,但这不应成为固执地对待词的格律的一个借口。
莺啼序和其它的词一样,前人能做到有定调而无定体,后人焉要固守于这体或那体地自捆手脚?如果说曲调不可复知,无奈而为,更出于避免滥用词调的想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简省了繁重的从大量词作中探寻曲调轨迹的工作,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策略。
又如钦谱《序》云:“宫调失传,而词学亦渐紊矣。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否则,音节乖舛,体制混淆,此图谱之所以不可略也。”
此说恰是,唯过分者,僵死地止于形式和无知地漠视形式一样,才不可取。但是,钦谱恰恰有其识,却未能实现自我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