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学习老师《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八(一三不论,二四分.....

[复制链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3、“一三不论”的变通
依据上述观察可知,“一三五不论”,个别避忌的主要原因是避免三仄尾、三平尾和孤平的出现,即避免出现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而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有限的,不是绝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这仅限于通常的看法,完全不必教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前面进行的大量分析和举例,我们业已明白,不管出句的三仄尾、还是对句(或平收句)的三平尾是不该避忌的,也无需避忌,这样就只剩下了一个“孤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也已证 明,“每联的出句实际上是很宽松的,严守‘定式’固然好,不守也无妨事。”“近体诗真正严格的是每联的下句(对句),孤平是要尽量避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把避孤平的方法运用于出句,也是合情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因为有些特殊的拗句,如“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也是通常可接受的,“一三不论”在出句里的的避忌也会随之减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我们亦说过,在每联的出句里可避孤平,也可不避孤平,因而“一三不论”需要避忌的只是对句里的孤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形:有三个选择,一是保持原句式,二是仄平平仄平,三是平平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
②第二式平起首句不用韵:
(平)平(平)仄仄(句),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仄平(韵)。#
第四句作为对句,为了避孤平,与第一式第二句同理。
③第三式仄起首句用韵:
(仄)仄(仄)平平(句),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
(仄)仄(仄)平平(韵)。
显然,第二句与第一式第二句、第二式第四句道理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④第四式平起首句用韵:
(平)平(仄)仄平(句),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仄平(韵)。#
第四句,依然是“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与第一式第二句、第二式第四句、第三式第二句同理,作为对句,需要考虑避孤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进一步发现,孤平确是“一三不论”的主要避忌,而且近体诗的对句只有两个句式:“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联中真正需要避孤平的句子,恰如王力先生所说,只有处于对句的“平平仄仄平”这一格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
孟贯《寄张山人》:
草堂南涧边,有客啸云烟。扫叶林风后,(拾)薪(山)雨前。
野桥(通)竹径,流水入芝田。琴月相亲夜,更深恋不眠。
第二联对句一般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可“拾薪山雨前”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就用“山”字补了平声,说明第一字不论,第三字就得论,反之,第三字不论,第一字就得论,总之这第一、二、三字顺序里至少得有两个平声连用。这样,第一和第三字的兼顾,就是对“一三不论”的变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句因为首字是平声,所以开头两字就都是平声,没犯孤平,第三字当然可以不论了,这样就成了“平平平仄平”。看来这也是最后的变通,因为“平平平仄平”已经到了临界格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4、“二四分明”的分析
上面讨论了“一三不论”的情形,下面看“二四分明”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各句第二、四字都处于两两节奏的后部,具有重要地位,原则上是不允许变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因为某些拗句(如“平平仄平仄”)已进入正常句式,证 明所谓“二四分明”也可变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因为有大量古人作品证 明每联出句是宽松的,及至允许通仄的存在,那么出句里的平声都可以用仄拗,因而第二、四字的声调就不一定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在“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里,第四字本来就是被颠覆了的。这样,第二、四字真正能固守“分明”的,是每一联内的对句,而且还是因为考虑不出现孤平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对句第二、四字不分明的例子,如“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式的诗句,权可视作特殊情形,参考而为(本文引用李清照《夏日绝句》,意在也注重观察用律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句式。
①第一式仄起首句不用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一句最终可能变成通仄,第二句可变成仄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第三句虽也可能变成通仄,但在同一首诗里出现两句通仄的情形实属罕见,若考虑粘对的话,变化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可常见的,第四句最终可变成平仄平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②第二式平起首句不用韵:
(平)(平)(平)(仄)仄(句),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仄平(韵)。
第一句尽管平起,也最终可能变成通仄,第二句可变成平仄平平平,第三句与第一式第三句同理,若考虑粘对的话,变化成平仄仄仄仄或平仄平仄仄,第四句最终可变成仄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③第三式仄起首句用韵:
(仄)(仄)(仄)平平(句),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
(仄)仄(仄)平平(韵)。
第一句最终变成通平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出句仄起用通平也实属罕见。第二句可变成仄平平仄平,第三句可能变成通仄的情形与第一、二式不同,通仄出现在首句以外平起句也不常见,故可能变成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仄,第四句最终可变成平仄平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④第四式平起首句用韵:
(平)(平)(仄)仄平(句),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仄平(韵)。
第一句与第三式第二句同理。第二句可变成平仄平平平,第三句与第一式或第二式的第三句同理,若考虑粘对的话,变化成平仄仄仄仄或平仄平仄仄,第四句最终可变成仄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类如以上所举诗例,都经得住这样的分析。再举几例。
杜甫《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首句因仄脚便不是通平,况“食”字两读,一解全解。末句“忘”字亦两读。第一、二、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八句为“一三不论”。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第五句恰如杜诗首句“平仄平平仄”,第一字乃不论,故未用拗。第七句拗,为三仄尾,改“若”为“如”,便整句无拗,可见古人在出句上并不避讳用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之问《陆浑山庄》: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第七句为“仄仄仄平仄”,属特殊句式,但一个“吾”字,比用“我”字而成全仄,显得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66
金钱
10685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第二句“平平平仄平”,属临界格式,与《寒食》之“风花高下飞”同式,第四字仄声尤其重要。
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
末句“仄仄平仄平”,用拗,这样的排列格式虽宜出句,不宜对句,但“杨柳青”怎么也比“柳杨青”听起来更和谐,更符合原来意思吧?况且“柳”字为上声,有带后作用,而且出句“春风知”这三个平声也有预调之功,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句式互可成鉴。所以近体诗的格式不仅需要变通,而且需要辩证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