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学习老师《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七(特殊句式) 》

[复制链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节奏上,每联上句为出,下句为“结”(或对),出可沉郁、急湍,而“结”,有稳定局面的作用,应缓和,所以出句可成拗,对句不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节奏上,平声不足则显“左碍”、“末滞”,平声是句子起到稳定局面作用的基础,故保证平声的和谐才是最主要的(相反,可押仄声韵的古风,则表现出一股倍觉险峭的“艮”劲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看来,“寂寥无所欢”之“仄平平仄平”,是因第一、三字皆为非节奏重点字,故可以使平声后移,这原来是由声调与节奏的关系来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便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吹又生”之“平平平仄平”,第一二字虽是平声,第三字继续用平声也合乎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两个句子,确实是非去救上句。还如前引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运用这个道理解释避免孤平的原因并努力避免孤平,也是使句子声调为了适应各种意思的表达,从一般排列格式向多种格式实现变通,最终保护和丰富近体诗格律的重要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我们就完全明白,近体诗真正严格的是每联的下句(对句),孤平是要尽量避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把避孤平的方法运用于出句,也是合情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拗句不是故意制造出来的,而是为了取义为上所不得以的选择,在能避免拗句时,还是要尽量避免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5: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上面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之“仄平平仄平”,就是在不能保证律句的情况下,选择了避孤平,从而避免了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拗救之说,虽想极力对各种格式的变通做出解释,但却事与愿违的制定了一些不必要的规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前面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都没有必要视作是对上句的拗救而给近体诗创作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不如化繁为简地认为“驱车登古原”是合理的利用了“一三不论”的格式松动机会,“往来成古今”则是恰当运用了避孤平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我们可以再次重申:写近体诗没有必要太强调出句与对句之间的相救,毋宁说是人们按照各自对声调的感受经验,有意或无意的去协调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换言之,对句只要不是孤平就等于救上,如果非要说出理由的话,无非是出句仄声多了,对句平声尽量多一些,相反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两句格式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此诗却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同时弄出了两个拗句或准拗句,似乎下句还有救上句拗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这两个句式是可以被人接受的,但为什么李白不把“自”改成“从”,而更显他“通晓”格律呢?想来他是有意这么做的。因为“班”字是取义为上,他不想改,所以他可能以为对句平声多,而在出句故多制造出了一个仄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这首诗,僵化的看是对句救出句,实际上却是出句救对句。更科学的认识则是,无所谓谁救谁,是他对声调的感受经验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4-11-28 16:18 编辑

4、平声与声调的协调
综上,我们还可以解释,近体诗为什么允许“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仄平”,如“花枝出建章”与“八月湖水平”,这样以一个平声字就可结尾且做韵脚的句子。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平声不一定就显阻滞或不足,因为近体诗是以声调两两交替出现、两句一偶的形式组成的,每句声调间的相互协调、每联上下句的相互协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平平仄仄平”,仄前已有两个平声,平衡了与两个仄声的起伏,“仄仄平仄平”,作为出句,它会得到下句平声的协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作为结句(对句),它中间的平声绝对不可少。尽管可能遇到孤平,却弥足珍贵。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第二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亦为鬼雄”即为“仄仄平仄平”。况且出句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平声的分散也起到了预先调节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三: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一联之内除了对句韵脚“飞”,仅剩一个平声“明”字,可见这个平声更是弥足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月明白鹭飞”(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却是王力先生说的“大忌”。王力先生甚至说:“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又举例说:“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显然在维护着什么。不过这至少说明,孤平拗句也同样可以用在近体诗每联的对句里的。可以不提倡,但不该反对,更不该否定说这不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避免出现孤平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孤平字的后面增加平声,从表面看又像是平声的位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上面“寂寥无所欢”、“莫教枝上啼”、“月光明素盘”,都是从“平平仄仄平”而到“仄平平仄平”的,不然第三字仍保持仄声,第二字就成了孤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6: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
杜甫《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第四句原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因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二字有可能犯孤平,所以第三字顺势改为平声,即“仄平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