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龙家小院

学习老师《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三(五绝) 》

[复制链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2、格式转化比较
① 基本格式:      --→       ③多用一次D来代替A:
A、仄仄平平仄(句)  变通 →     D、仄仄仄平平(韵)
B、平平仄仄平(韵)  不变 ==     B、平平仄仄平(韵)
C、平平平仄仄(句)  不变 ==     C、平平平仄仄(句)
D、仄仄仄平平(韵)  不变 ==     D、仄仄仄平平(韵)

②上下联颠倒:     --→      ④多用一次B来代替C:
C、平平平仄仄(句)  变通 →    B、平平仄仄平(韵)
D、仄仄仄平平(韵)  不变 ==    D、仄仄仄平平(韵)
A、仄仄平平仄(句)  不变 ==    A、仄仄平平仄(句)
B、平平仄仄平(韵)  不变 ==    B、平平仄仄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分析看,格式似乎复杂,从比较看,格式的简单程度便一目了然。不过必要的分析还是应该有的,只有分析才能说明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么多格式中,其实只有一个基本章式和两个基本句式,其它都是在这基础上的变通,是它们共同组成了近体诗格律的章法程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基本式,如第一种格式(ABCD),其它都可看做它的变通格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基本句式(A和B),一个是“仄仄平平仄”,一个是“平平仄仄平”,而这两句的变通句式(D和C)分别为 “仄仄仄平平”和“平平平仄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只有四句话的绝句中,基本式(第一式)是对这两个基本句式及其变通句式的全部运用,即按粘对规律先从基本句式仄声排起,然后再排变通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种格式恰相反,从变通句式平声排起,再排基本句式。第三种格式,先排变通句式仄声起,然后是一个基本句式和两个变通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种格式先排一个基本句式,再排一个变通句式,然后两个基本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地说就是,平起仄收与平起平收的格式区别,仅在于首句末三字声调顺序不同,即平起仄收为“平平仄”,平起平收为“仄平平”,其它各句声调排列样式则完全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仄起仄收与仄起平收的格式区别,亦仅在于首句末三字声调顺序不同,即仄起仄收为“平仄仄”,仄起平收为“仄仄平”,其它各句声调排列样式也完全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4: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3、格式转化的启示
通过上面分析和比较,我们都能得到相同的答案。这说明,近体诗的奥秘就在于它的声调排列有规律可循,而且在这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变通下去,直到将这些规律变到临界句式:出句为“仄仄仄仄仄”(或“平平平平仄”),对句为“平平平仄平”(或“平仄平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5: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便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如果离开了这两种临界句式且不再循环的话,便不再有规律可循,当然也就不再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5: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这个规律推广到整首诗的格律就是:上下联不粘,仍可能有“甲乙甲乙”这样的规律存在,但句子不“对”,便全诗声调无规律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5: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是“粘”的基础,有“对”才能有“粘”或“不粘”,没有“对”,“粘”或“不粘”就无从谈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5: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近体诗的“对”,才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没有这个特征,也就不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5: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粘”与“不粘”,可以认为不是近体诗必须的,但在某种场合对近体诗创作有特定要求的除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说:“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时还是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诗词格律》,以下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这些诗已经入律的且符合相应字数和句数,就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社会主义”一样,这是性质问题,不应过于主观地规定哪些算、哪些不算。也不应以窠臼式的思维将近体诗一再“拔高”到桎梏化的程度,这对近体诗的发展不利,唐宋以来的事实已经了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的格律虽然曾经,而且很早,就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也有开放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8: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李白、杜甫可以把诗写得那么好,别人也还是可以写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8: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又说:“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 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8: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8: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管诗人怎么对待近体诗与古风的关系,或者说不管诗人怎么对待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写出来的诗倾向什么就是什么,没必要纠缠诗人主动变通甚至个别“破律”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8: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京剧曲调是从昆曲发展而来的,主动或被动与否,带有昆曲的痕迹是正常的,哪怕借鉴一两句评剧唱腔,可总不至于把它们立马划入昆曲或评剧里去吧?近体诗也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可以,比如要写诗的人参加考试,但作为诗的传播和实践,格律不该被僵化,况且近体诗的开放姿态,并非是不讲格律,而是变通一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510
金钱
1068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8: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应再次强调,我们这里谈的所谓“变通”,是必须建立在熟知上述格律规律基础上的做法,而非无视这种规律。这以后还会有深入、具体的讨论。
本文系列:
1、《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一(目录)》
2、《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二(概述)》  
3、《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三(五绝)》
4、《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四(汉语言)》
5、《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五(诗句构成)》
6、《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六(五律及其它)》
7、《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七(特殊句式)》
8、《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八(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0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