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五(诗句构成)》

[复制链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白盐山》: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首诗中无一处奥涩字,无一处用典,然而读起来却不失妙不可言之感,真可谓“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般天成得自自然然,倒是“落花时节”一语偏又成了后人描写暮春景色的典出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用“锦城”指“锦官城”(成都)、“丝管”指管弦乐,都是日常熟语,且将“每日锦城里丝管纷纷响起”,经易位成“锦城丝管每日纷纷响起”而省去“每”字及不影响理解的动词,这样的凝缩极具概括力,但并未丧失诗句的通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不过是“一半…,一半…”的句式,经作者与意境巧妙结合,而使诗句美不胜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两句更是通俗,却又能收到余音绕梁,引人遐想的效果,思来亦不过出自“这…,那…”的句式。“几回闻”与“闻几回”、“听几回”同义,自然而艺术化的处理不仅解决了用韵问题,也使诗句顿然出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祜《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中无一处奥涩,都用熟语写成,唯“何满子”三字,属于知识性词语。知识性词语用于诗,不涉及是否奥涩问题,只涉及到作者的圈属,况且“何满子”是一首曲调名,亦是词牌,为当时人们所熟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16: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有诗云: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白居易此诗,又有哪一处晦涩难懂呢?通篇不过是作者利用熟语的遣词造句之功。如首句借用熟语句式:“世传…是…”;次句改“临刑时”为“临就刑时”,改“曲初成”为“曲始成”,或为“曲子才刚刚形成”的紧缩,无非为了寻求一下声调和字数都符合要求。第三句运用作者对曲调的概括力而得,末句是作者的感受,亦未出“从头到尾是……”这样简单的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看出,遣词造句是一首诗句子构成的根本,与日常说话殊途同归。诗句与日常话语比较,无外乎后者是自然话语,前者是有意运用现成语言中的词语和话语结构所锤炼的句子。
如此,再容本人顺着诌上一首做例,题《五律(旧韵)·感东方红》:
东方红一曲,娘腹就长熏。生晓何为志,行知谁是群。
立身思报国,治学忌传闻。不负恩情死,死而无愧坟。
再一首,《五律(新韵)·农家乐》:
改革开放好,弹指几十年。一亩三分地,十吃九肉餐。
笑今人恋瘦,苦往体思宽。俱是忧中事,岂能同日谈。
那么,像这样的似乎由顺嘴溜出的句子组成的东西,算不算诗呢?
有人片面理解诗的“雅”,以为离开辞藻就不足以表现诗的雅。其实诗之谓“雅”,一点不假。诗不属于日常语言形式,而且颇具文字运用的艺术感,故给人以雅的印象是正常的。从这一点说,“雅”是诗的本质特征,凡诗必雅,不雅则不成诗,不过,其根本还在于诗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及其内在的语言意趣,而非罗列所谓“奇言妙语”。
诗好比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舞台,诗句以及其中的词语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那些“才子佳人”固然有一定的欣赏性,但要想充分演绎大千世界生活万象,“才子佳人”只是其中可供角色挑选的组成部分。古人刘勰也曾经指出:“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后世所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取舍之间,不可不察”(《文心雕龙·练字》)。意思是说:用字只要有一个怪异,就会造成很多句子不谐调;一个字有三个人都不认识,那就是妖字。后世都能认识的字,就无所谓难字,被时代废除的字,就都是难字。取舍之间,写诗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0: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用古韵还是用今韵
中国诗歌发展走的是先有诗歌后有规则的道路,开始是在声音约定俗成的和谐感基础上诗歌发展起来,然后才意识到声音与诗歌的关系。接下去通过研究、发现,到有意追求,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律体诗歌。但声音和谐,仍然是诗歌的根。今天我们读到古人用古读音写的近体诗,有的已经不很和谐了,这是正常的,今人用古读音写近体诗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按说今人用古读音写近体诗,应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对诗歌流传,尤其口口相传很不利,可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也无可厚非。不过当今天人们意识到了这个现象以后,已很少用与今音差异很大的古声古韵来押韵了,倒是把有差异的音用于非韵脚字很常见,其实这也是图个各自使用习惯上的方便。有时用今声字倒不容易表达,随手用一下旧声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上面拙作《五律(旧韵)·感东方红》中的“报国”和“治学”二词,按今韵“国”、“学”已入平声,如果因此就觉得用旧韵写诗有高古气,那便是误解。
古,在于近体诗的格律本身和它自古传今特有的节奏样式,以及押韵特征,而非“迷古”似的以古为古。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按平水韵与“家”、“花”同属于下平六麻,古时它们是押韵的。可是今天“斜”却读如“邪”(xié),古今读音差距已经很大。这种情形的押韵,今人已经很少用了。
近体诗在字数上句与句对称、读起来整齐划一,因而音的和谐尤其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今人即便按平水韵选字押韵,也尽量避开韵上有很大差距的字,因为追求所谓的“古”或“以古为古”是没用的,读起来不和谐,谁都不喜欢。当然在某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借用一下古音也说得过去,但因此就以为高古确实还谈不上。
不过,如果换成填词的话就不必介意这些,是否考虑古今语音差异,凭作者的喜好而定,因为词是长短句,句子的参差决定节奏重于用韵,故不像近体诗对韵的要求严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4

主题

11万

帖子

3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94
贡献
108482
金钱
1224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0: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按平水韵讲,这样的用韵是没有道理的。如韵脚“物”属于入声五物,“壁”属入声十二锡,“雪”、“杰”、“灭”属入声九屑,“发”、“月”属入声六月,虽都是入声,所在韵部却差之千里。其实,词因为是由配合歌唱的曲子词里分离出来的,本来对韵要求就不严格,所谓“合辙就行”,辙宽于韵,所以才出现这样的情形,因而也就有了《词林正韵》这样的词韵书,根据词的用韵规律来重新归纳出词的韵部。
“合辙押韵”一语,很好地概括了词曲与诗对韵脚字的不同要求,根据人们对用于歌唱的文字和不用于歌唱的文字不同的听唱(读)的感受和审美经验,辙宽韵窄就成了歌唱文字和非歌唱文字之间不同的创作意趣、用韵特点及其语言特征。
总之像上面这样的词,古读音差距大小已不可知,反正今天读起来差距很大,似乎今天填词要用今天的“辙”,然而这首词却不觉听觉上有多大的不和谐,至少对和谐的影响不如在近体诗里那样明显。这说明在用韵上诗和词是不同的,也说明用古韵也显示不出有多么高古,一切都是规律使然,故写诗还是要从诗的内在规律入手,才能显示出对“古”的继承和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0-8 18: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