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娴雅幽静

沧浪书院曲二期第十六讲毕业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88

主题

1903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6
贡献
2473
金钱
19757
发表于 2024-8-17 15: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二期毕业答卷:
学号:  曲二84      网名: 马金中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指的杂剧,也包括了杂剧和散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1、初期,元朝建立到灭南宋。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
  2、中期,从元世祖到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人物张养浩,徐再思。
3、元曲的体式特点?
   先标明曲调,再写明曲牌,后写上题目。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词语言经典含蓄,句式严谨,重视对仗。
  曲语音通俗易懂,句式自由,直白显露。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元代周德清1324年撰写的戏曲曲韵专著。接近现代普通话。废除了入声,将旧韵按东钟,江阳等分成了19部。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
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中吕宫)凭栏人、(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宫)醉中天、(仙吕宫)干荷叶、(南吕宫)山坡羊。(中吕宫)
元曲的标题格式是前面曲调名,中间是曲牌名,最后是题目名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要求严格,遵循规则,对四声有明确的区分,注重尾句的平仄。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合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首尾对,联壁对,联珠对,两韵对,衬字对,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在58字以内,能独立存在且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小曲称小令。
   在同一曲调和同一曲牌下重复填写若干遍,用同一韵部写成的几支曲子是重头小令。
   由两、三支不同曲调组成的结构非常严谨,遵循一定规则的小型组曲叫带过曲。
   独立存在,不依赖舞台表演用于清唱的曲子叫散曲。
   在同一宫调内连接许多曲子编成一组曲的叫套曲。
   重头小令用同一曲牌,带过曲用不同曲牌。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衬字是在曲牌规定格式之外另加的字。衬字不占用乐谱的节拍音调,唱时快速的带过。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连续使用同一个曲牌时后续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幺篇。
   幺篇注重曲目的复杂性和曲牌的变化运用。词注重长短句和词牌格式。
   幺篇可以和其它曲牌混用,重头小令一般单用。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集曲是南曲中采用若干旧曲中的许多乐句重新组成一支新的曲牌。
   集是不同词牌曲牌中集成采用。
   犯是一个词牌曲牌中有其它曲目进来。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属于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一定规则取缀表达一个主题或形式。
包括小令和套数。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曲牌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叫增、损。

15、简要说说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元曲不忌重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杂剧套数是指在同一宫调内连接多个曲牌组成一组曲,可以写景抒情和叙述故事。
   散曲套数侧重于诗歌创作和艺术表达。
   杂剧套数侧重于通过扮演讲故事。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一种宫调的曲子无法满足需求,去其它宫调找合适的曲牌满足作品的音乐和文学表现力叫借宫。
   借宫必须贴切和谐。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
(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多看,多听,多写!


二、写作题
2、有能力的再作一套【商调·集贤宾]按如下第十二套式:↓↓

第十二套:
【商调]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梧叶儿——后庭花(借仙吕宫)——青哥儿(借仙吕宫)——浪来里煞
套式制作散套!

【集贤宾】
x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
x仄仄平平(韵)。

xxx、x平xム,
xxx、x仄平平(韵)。
xxx、x仄平平,
xxx、x仄平平(韵)。

x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
xxx、x仄平平(韵)。

x平平仄仄,
x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
x平平去(韵),
x仄平平,
x平厶上(韵,可平)。

x仄平平(韵),
x平x、x仄平平(韵)。

x仄x平x厶平(韵,可上),
xxx、x仄平平(韵)。

x平x仄,
x仄平平,
x仄平平(韵)。

【金菊香】
x平x仄仄平平(韵),
x仄平平x仄平(韵,可上),
x平仄平平去平(韵,可上)。

x仄平平 (韵),
x仄仄平平(韵)。

【梧叶儿】
平平厶(可韵),
平厶平(韵,可上),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去(可韵),
x仄平(韵),
仄平平(韵),
x仄x、平平厶平(韵,可上)。

【后庭花】(借仙吕宫)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去平(韵)。

平仄平平去,
平平上去平(韵)。
仄平平(韵)。
平平平去,
平平平仄平(韵)。

【青哥儿】(借仙吕宫)
[平]平平平平去(韵),
去[平][平][仄]仄平[去](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去平平(韵),
平平去(韵)。

【浪来里煞】
平去上(韵),
上去平(韵)。

平平平去上平平(韵)。

上平平去上平去上(韵),
去平平去(韵)。

平平上去上去平平(韵)。

注:
曲谱中[平]表示本字可平可仄,以平声最佳;
[仄]表示本字可仄可平,以仄声最佳。


[商调·集贤宾]·农家剧场

晨曦里林间亮嗓,依剧目拿腔。任它笑,横秋气老,凭谁论,腿拽腰僵。寻常时,清唱花庭,节假日,全本屏襄。起调场,军师步放,急惊风,翼德嚣张。赏名角味正,品各派压箱。
逍遥乐
弄枪操棒,唱念铿锵,鞭挥袖敞。小孙门旁,探头望,双眼迷茫。奶奶唤来声转昂。没奈何,早早归房,服完老药,沏上清茶,斟满琼浆。
金菊香
邻家老姐探姨娘,莲步轻挪兰指扬。言知退休陶剧章。同好同堂,演练说皮黄。
梧叶儿
邀乡党,呼鼓郎,为老也疯狂。敲锣撞,擂鼓亢,摇板慌,更二胡,丝丝曲长。
后庭花(借仙吕宫)
欣然(购)戏裳,(合)身(钱)不妨!三妹莺莺饰,邻姐挑大梁。晚乘凉,咿呀开唱,登台着戏妆。
青哥儿(借仙吕宫)
(摇)来乡村工匠,架(排)(桌)(椅)后堂。导线长长绕戏房。鼓板佬儿幕帘藏,行家样。
浪里来煞
锣响亮,鼓乐扬。合村庄士女男郎。抢前排脸笑声更涨。内急模样,趣满开场。
2024.8.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293

帖子

71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19
贡献
1741
金钱
2938
发表于 2024-8-19 17: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基础元曲二期班毕业考卷
 曲二/凡川


一)、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元曲可分剧(杂剧)与曲(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类。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剧(杂剧)系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二)、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其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三)、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体式特点有一下几点:
1)内容上元曲可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形式上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比如曲可以加衬字而词不可以,曲可以加句子词不可以,曲用韵《中原音韵》,没了入声字,只分平上去三声调。

四)、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1) 词在语言上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分: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分: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宋词为:词牌十标题(如《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元曲为: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五)、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而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六)、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的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吕调〕指的就是该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与词牌名相同,最早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的格律形式与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我们今天的歌词一样。曲有曲牌和宫调: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
元曲的标题格式:
元曲的标题格式:宫调名+曲牌名+题目,①【越调】天净沙•秋思;②【越调•天净沙】秋思;③ 越调•天净沙•秋思。以前二最常见。
喜春来(中吕)、凭栏人(北曲  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醉中天(仙吕)、干荷叶(南吕)、山坡羊(中吕)。

七)、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元曲韵律: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其用法特点如下:
①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格,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 ,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很明显,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的,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②用法上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八)、曲的对仗共有哪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2、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3、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
4、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5、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相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
我们知道,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9、衬字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对于衬字,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交流中进行。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10、叠字对
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九)、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大类。

小令的体制比较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重头和带过曲虽然是两支以上的曲子,但也不是成套的曲子,所以称小令。

重头小令:词中上下两片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后一片重叠前一片的,叫重头。曲中的重头,就是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调,重复填写。至于填写多少?没有规定。有的只有两首,有的多至百首。重头的用韵可以每首不同,题目也可以每首不同。

带过曲:带过曲或称带过头,也是小令中一种体式。寻常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带过曲子是以二支或三支不同的曲子组成的一曲。这两支或三支曲子,他们之间的音律必须衔接。带过曲一般填写到三支为止。如果还要填写,就不如改作套曲。
带过曲可以用“带过”两字,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还可以用一个“带”字或者“过”字或者“兼”字,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雁儿落过得胜令〕、〔雁儿落兼得胜令〕;但也有的带过曲不用“带过”、“兼带”、“带”、“过”、“兼”等字。
散曲:如前题1所答,是元曲中的一类 [注:元曲可分剧(杂剧)与曲(散曲)两类],散曲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类。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散套:散套是散曲中套曲的别称。亦称“套数”或“杂套” “大令”或“乐府”。是指散曲中的套曲和戏曲中的套曲而言。套曲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如果宫调不同但笛色(即笛子的调高,如正宫调、小宫调之类)相同,一般也可以互借入套。套曲必须首尾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不能以支计算,只能以套计算,所以称为套曲或套数。有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之分其规则各有不同。

十)、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
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
特点:
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
衬字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宇。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此外,杂剧使用衬字比较普遍,而南戏则比较少用。
衬字是在不更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字数的,使得曲的句法相当自由和富于变化。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增强了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
关于曲牌的衬字,每句可加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加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加衬字,那么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呢?答案是: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十一)、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意思为加一篇,或又一篇。
“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有观点认为“幺篇”可看作是词的下片。“幺篇”应与始调曲牌视为一个整体,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句式、韵脚、平仄等格律形式。首先用韵上幺篇必须与前曲同韵。其次“幺篇”按其形式,可分为同始调、换头、幺篇与始调不同等几类。①幺篇重头:重头的曲调与前调完全一致,相当于同宫同调同韵的重头小令。②幺篇换头:“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换头的前一二句有所变化。③与始调不同的幺篇:“幺篇”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句式、韵脚、平仄等格律形式。
重头小令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十二)、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 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个曲词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支新的曲调,另外取一新曲调名即为集曲。集曲也叫“犯调”,就像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词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由于集曲也叫“犯调”,就像词中有“犯”和“摊破”一样,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集曲有一定的写作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②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如:《长生殿‧制谱》一戏中的〔醉罗歌〕,就是用仙吕宫「醉扶归」曲牌的首几句,﹝皂罗袍﹞曲牌的中间几句和﹝排歌﹞曲牌的尾几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又如:《西厢记‧佳期》一折中的〔十二红〕,就是集〔醉扶归〕-〔八声甘州〕-〔沈醉东风〕-〔傍妆台〕-〔永团圆〕-〔皂罗袍〕-〔江儿水〕-〔鲍老催〕-〔望吾乡〕-〔排歌〕-〔包子令〕-〔黄莺儿〕等十二支曲牌中的长短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醉罗歌〕、〔十二红〕这两首集曲,首句的曲牌都是〔醉扶归〕,而〔醉扶归〕是属仙吕宫的,因此这两支曲子都属仙吕宫。③在曲式上: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二是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十三)、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散曲中套曲的别称。亦称“套数”或“杂套” “大令”或“乐府”。是指散曲中的套曲和戏曲中的套曲而言。套曲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如果宫调不同但笛色(即笛子的调高,如正宫调、小宫调之类)相同,一般也可以互借入套。套曲必须首尾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不能以支计算,只能以套计算,所以称为套曲或套数。有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之分其规则各有不同。

十四)、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常用的增损曲牌,它们是:
正宫:端正好 货郎儿 煞尾。
仙吕:混江龙 后庭花 青哥儿。
南吕:草池春 鹌鹑儿 黄钟尾。
中吕:道和
双调:新水令 折桂令 梅花酒 尾声。
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如上面我们罗列的曲子,下面来看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
湖山曲水重,楼台烟树中,人醉苏堤月,风传贾寺钟。冷泉东,行人频问,飞来何处峰?
再看王实甫《西厢记 后庭花》:
(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拂为增字)(元来他)染霜毫不勾思。(染为增字)
(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题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荩[jìn]风流苡[yǐ]煞思。荩[jìn]聪明苡[y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为增句)
对照一下:“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
荩[jìn]风流苡[yǐ]煞思;荩[jìn]聪明苡[y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是这支曲子的增句

十五)、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该韵书共分十九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如同现代的普通话。每一种曲谱规定了每句的韵律要求。以及韵字声调,特别还规定了上、去,有些可以通押也做出规定,如“上”声的韵字,该处规定“平”可以。有些部位韵字很严格,不得通押。

十六)、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①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②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③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④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⑤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⑥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如古曲《杂剧-宋上皇御断金凤钗》(作者郑延玉),其题目:穷秀才暗宿状元店   张商英弘地叩御阶。所谓正名: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如上剧郑廷玉写的《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其正名:杨太慰屈勘银匙箸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十七)、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即为借宫。

借宫的原则: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以黄钟宫为例,可借曲牌,有5调:随煞(来自大石调)、柳叶儿(来自仙吕)、山坡羊(来自中吕)、黄钟尾(即随尾,来自南吕)、挂金索(来自商调)。其他如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等,不再赘述。

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

1.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元杂剧中的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可以放在前边,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还有的在前边及折间都放楔子的,如《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就是前边及有的折间也放了楔子。但是注意楔子不能放在末尾。
楔子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楔子中除了科、白外,还有曲牌。

2.折数:元杂剧中的”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也可以说,一折就是一套曲子。
元杂剧中每折的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正曲和尾声两分的。套曲最短的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如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首尾]三曲组成一套套曲;长一些的由十几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的曲是套曲,简称“杂套”,只是杂剧有科介与宾白等。

3.脚(角)色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chá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元杂剧角色里没有“生”,是由“末”来担当的。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是没有“丑”的行当的) 副净,二净等,杂,孤 卜儿 邦老 孛bèi 老等。孤 孤单一般指孤儿,卜儿 有多重意思,一种是指元代戏曲的角色之一,一般由老旦或搽旦扮演。卜儿bǔ ér ㄅㄨˇ ㄦˊ宋元俗语,指老妇人。孛bèi 老; 古代戏曲中老年男子的俗称。外、末、净各种角色均可扮演。邦老指元戏曲里扮演盗匪、凶徒等角色的俗称。元杂剧里一般由净扮演。宋元俗语,盗贼之俗称。

4.元杂剧的曲词元杂剧的曲子是一种杂套(杂剧套曲),是具有宫调、曲牌及曲题的多支曲子组合而成的套曲。

5.杂剧曲子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享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也就是说元杂剧的唱词,实际也是一种另类的格律组诗。

6.杂剧的宾白:宾白,就是杂剧中的道白。简称为“白”、“念”等。宾白有散白与韵白之分:①韵白:是指杂剧采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有时也采用朗读念曲一段。韵白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或两句,或四句,或对仗或不对仗,或一人念诵,或两人相承接,具有科诨意味。进一步细分则有定场诗、下场诗、对口诗白等。②散白:是杂剧中采用当时的口语来道白。散白较常见的有独白、对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道白)、插白、旁白、背白(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内白等。
    宾白在折子的套曲中,既可插在各支曲子之间,又可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韵白和散白,简单理解就是:在杂剧中念读的,a.韵白==诗歌;b.散白==散文。

7.科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是剧本中唱、白以外的动作。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比如,你来个“金鸡独立”,他来个“大鹏搅海”。有些学者总结很详细,认为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五类作用:

8.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正名: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郑廷玉写的《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其:题目:穷秀士暗宿状元店  张商英弪[jìng]地叩御阶。正名:杨太慰屈勘银匙箸[zhù]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十八)、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多阅读。需要大量阅读前人作品,创作时应要个依据曲谱,根据立意,以及自己既想表达的内容选择相应适合的曲牌,选择适合的韵部。多练习。就是在练习中注意合理的谋篇布局,该对杖或对偶均应严格遵守。学习运用一些技巧,如凤头开篇、猪肚中篇、豹尾结篇。此外还需精心酌句体现“三美”,即音乐美、语言美、风格美。如此若能做到,取材于生活、语言不晦涩,读来一气呵成、郎朗上口、意脉流畅、通俗易懂即为佳作。另外,写曲一般都会给定曲谱,要严格按照曲谱的曲律来写,依《中元音韵》安排好各句的平、上、去等韵律。可根据需要加衬字,不可随意增损字句,还美其名曰这是增损,这样会怡笑大方的。关于曲之增损,我们了解古曲有这情况就可以了,不要刻意去模仿。


二、写作题特别提示:
两套【商调·集贤宾]任选一套,完成写作题)
1、修改完善上一讲【商调·集贤宾]作业
第十一套:
〔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山西雁门关访古
曲二60-东方书剑
〔集贤宾〕看依依画桥河畔柳,迎来众客西游。五台山绿阴清樾,雁门关美景难收。晴丝长不系雕鞍,青云闲空染城楼。绾罗袖试将扶战钩,抚鼓楼似看春秋。一心来访古,无意释温柔。
〔逍遥乐〕看不完烽烟迷昼,忠勇战河山。英魂永久,何处无忧?任灞上箫声画像留,听不尽乡音婉转歌喉。惊回家梦,惹起离情,点醒乡愁。
〔醋葫芦〕荣华谁个争,退休何处走。随大流羡慕叹风流。病身先消瘦,看他人捧杯争肉,御风穿雨卧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魂未返,夏鸟空愁,白云成片八方游。只愿你护游人依旧为国凝眸,只愿你天天塞北魂镇守。到那时候,只愿你还能不忘眼泪挥舟。


2、有能力的再作一套【商调·集贤宾]按如第十二套式:↓↓
第十二套:
【商调]集贤宾一一逍遥乐--金菊香一一梧叶儿一一后庭花(借仙吕宫)一-青哥儿(借仙吕宫)一一浪来里煞)套式制作散套!

〔商调·集贤宾〕南河赏景夜归吟
曲二60-东方书剑
〔集贤宾〕柳河西岸闲来看景,波映碧河清。花中蝶放飞仙翅,槛前鸥复起啼鸣。清滢滢照水夕阳情,孩儿们热闹浪中行。懒人无事一心看画屏。彩索桥面去匆匆。强如宅内院,胜似履空庭。
〔逍遥乐〕云闲波静,窘定愁空,蝉鸣鹊醒。馀怀脉脉壮言生,一念豪情暗自升。沐南风夜转灯明。华灯初上,一色朦胧,蛙鼓声声。
〔金菊香〕挽章缀句那些才能,雪月风花怎不动情。一时间小曲吟哦难成,剪雪裁冰,豪杰自古惜雄英。
〔梧叶儿〕诗难写,曲不成,遗憾眼前横。天将暮,意未行。影孤零,虽苦吟难吟画景。
〔后庭花〕回家月似灯,照愁人忘情。边树颇多影,邻车次第鸣。慢腾腾,身心疲顿,烦忧空复生。
〔青哥儿〕回家来愁肠竞,联篇时月星并。孤影沉沉盼帝灵,席枕空空梦难成。(我那个天啊)真薄幸。
〔浪里来煞〕人半醒,酒半升。无人陪伴冷清清,把残章梦里头去省。一宵伤咏,(到)疏帘转漏,(那已是)晓月残明。

曲谱:[集贤宾]
x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 x仄仄平平(韵)。 xxx、x平xム,xxx、x仄平平(韵)。
xxx、x仄平平,xxx、x仄平平(韵)。x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 xxx、x仄平平(韵)。 x平平仄仄, x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
x平平去(韵),x仄平平,x平厶上(韵,可平)。x仄平平(韵),x平x、x仄平平(韵)。 x仄x平x厶平(韵,可上),xxx、x仄平平(韵)。x平x仄,x仄平平,x仄平平(韵)。

【金菊香]
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x仄平(韵,可上),x平仄平平去平(韵,可上)。 x仄平平 (韵),x仄仄平平(韵)。

[梧叶儿]
平平厶(可韵),平厶平(韵,可上),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去(可韵),x仄平(韵),仄平平(韵),x仄x、平平厶平(韵,可上)。

[后庭花]
(借仙吕宫)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去平(韵)。平仄平平去,平平上去平(韵)。仄平平(韵)。平平平去,平平平仄平(韵)。

[青哥儿](借仙吕宫)
[平]平平平平去(韵),去[平][平][仄]仄平[去](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去平平(韵),平平去(韵)。

[浪来里煞]
平去上(韵),上去平(韵)。平平平去上平平(韵)。上平平去上平去上(韵),去平平去(韵)。
平平上去上去平平(韵)。

注:
[平]表示本字可平可仄,以平声最佳;
[仄]表示本字可仄可平,以仄声最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0

帖子

8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5
贡献
205
金钱
368
发表于 2024-8-20 21: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基础元曲二期班毕业考卷
学号网名:  曲二15-快乐永远
一、问答题
一)、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元曲可分剧(杂剧)与曲(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类。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剧(杂剧)系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二)、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其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三)、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体式特点有一下几点:
1)内容上元曲可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形式上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比如曲可以加衬字而词不可以,曲可以加句子词不可以,曲用韵《中原音韵》,没了入声字,只分平上去三声调。

四)、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1) 词在语言上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分: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分: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宋词为:词牌十标题(如《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元曲为: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五)、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而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六)、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的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吕调〕指的就是该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与词牌名相同,最早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的格律形式与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我们今天的歌词一样。曲有曲牌和宫调: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
元曲的标题格式:
元曲的标题格式:宫调名+曲牌名+题目,①【越调】天净沙•秋思;②【越调•天净沙】秋思;③ 越调•天净沙•秋思。以前二最常见。
喜春来(中吕)、凭栏人(北曲  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醉中天(仙吕)、干荷叶(南吕)、山坡羊(中吕)。

七)、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元曲韵律: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其用法特点如下:
①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格,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 ,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很明显,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的,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②用法上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八)、曲的对仗共有哪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2、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3、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
4、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5、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相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
我们知道,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9、衬字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对于衬字,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交流中进行。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10、叠字对
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九)、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大类。

小令的体制比较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重头和带过曲虽然是两支以上的曲子,但也不是成套的曲子,所以称小令。

重头小令:词中上下两片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后一片重叠前一片的,叫重头。曲中的重头,就是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调,重复填写。至于填写多少?没有规定。有的只有两首,有的多至百首。重头的用韵可以每首不同,题目也可以每首不同。

带过曲:带过曲或称带过头,也是小令中一种体式。寻常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带过曲子是以二支或三支不同的曲子组成的一曲。这两支或三支曲子,他们之间的音律必须衔接。带过曲一般填写到三支为止。如果还要填写,就不如改作套曲。
带过曲可以用“带过”两字,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还可以用一个“带”字或者“过”字或者“兼”字,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雁儿落过得胜令〕、〔雁儿落兼得胜令〕;但也有的带过曲不用“带过”、“兼带”、“带”、“过”、“兼”等字。
散曲:如前题1所答,是元曲中的一类 [注:元曲可分剧(杂剧)与曲(散曲)两类],散曲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类。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散套:散套是散曲中套曲的别称。亦称“套数”或“杂套” “大令”或“乐府”。是指散曲中的套曲和戏曲中的套曲而言。套曲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如果宫调不同但笛色(即笛子的调高,如正宫调、小宫调之类)相同,一般也可以互借入套。套曲必须首尾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不能以支计算,只能以套计算,所以称为套曲或套数。有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之分其规则各有不同。

十)、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
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
特点:
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
衬字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宇。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此外,杂剧使用衬字比较普遍,而南戏则比较少用。
衬字是在不更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字数的,使得曲的句法相当自由和富于变化。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增强了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
关于曲牌的衬字,每句可加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加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加衬字,那么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呢?答案是: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十一)、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意思为加一篇,或又一篇。
“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有观点认为“幺篇”可看作是词的下片。“幺篇”应与始调曲牌视为一个整体,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句式、韵脚、平仄等格律形式。首先用韵上幺篇必须与前曲同韵。其次“幺篇”按其形式,可分为同始调、换头、幺篇与始调不同等几类。①幺篇重头:重头的曲调与前调完全一致,相当于同宫同调同韵的重头小令。②幺篇换头:“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换头的前一二句有所变化。③与始调不同的幺篇:“幺篇”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句式、韵脚、平仄等格律形式。
重头小令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十二)、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 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个曲词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支新的曲调,另外取一新曲调名即为集曲。集曲也叫“犯调”,就像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词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由于集曲也叫“犯调”,就像词中有“犯”和“摊破”一样,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集曲有一定的写作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②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如:《长生殿‧制谱》一戏中的〔醉罗歌〕,就是用仙吕宫「醉扶归」曲牌的首几句,﹝皂罗袍﹞曲牌的中间几句和﹝排歌﹞曲牌的尾几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又如:《西厢记‧佳期》一折中的〔十二红〕,就是集〔醉扶归〕-〔八声甘州〕-〔沈醉东风〕-〔傍妆台〕-〔永团圆〕-〔皂罗袍〕-〔江儿水〕-〔鲍老催〕-〔望吾乡〕-〔排歌〕-〔包子令〕-〔黄莺儿〕等十二支曲牌中的长短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醉罗歌〕、〔十二红〕这两首集曲,首句的曲牌都是〔醉扶归〕,而〔醉扶归〕是属仙吕宫的,因此这两支曲子都属仙吕宫。③在曲式上: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二是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十三)、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散曲中套曲的别称。亦称“套数”或“杂套” “大令”或“乐府”。是指散曲中的套曲和戏曲中的套曲而言。套曲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如果宫调不同但笛色(即笛子的调高,如正宫调、小宫调之类)相同,一般也可以互借入套。套曲必须首尾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不能以支计算,只能以套计算,所以称为套曲或套数。有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之分其规则各有不同。

十四)、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常用的增损曲牌,它们是:
正宫:端正好 货郎儿 煞尾。
仙吕:混江龙 后庭花 青哥儿。
南吕:草池春 鹌鹑儿 黄钟尾。
中吕:道和
双调:新水令 折桂令 梅花酒 尾声。
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如上面我们罗列的曲子,下面来看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
湖山曲水重,楼台烟树中,人醉苏堤月,风传贾寺钟。冷泉东,行人频问,飞来何处峰?
再看王实甫《西厢记 后庭花》:
(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拂为增字)(元来他)染霜毫不勾思。(染为增字)
(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题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荩[jìn]风流苡[yǐ]煞思。荩[jìn]聪明苡[y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为增句)
对照一下:“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
荩[jìn]风流苡[yǐ]煞思;荩[jìn]聪明苡[y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是这支曲子的增句

十五)、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该韵书共分十九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如同现代的普通话。每一种曲谱规定了每句的韵律要求。以及韵字声调,特别还规定了上、去,有些可以通押也做出规定,如“上”声的韵字,该处规定“平”可以。有些部位韵字很严格,不得通押。

十六)、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①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②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③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④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⑤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⑥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如古曲《杂剧-宋上皇御断金凤钗》(作者郑延玉),其题目:穷秀才暗宿状元店   张商英弘地叩御阶。所谓正名: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如上剧郑廷玉写的《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其正名:杨太慰屈勘银匙箸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十七)、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即为借宫。

借宫的原则: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以黄钟宫为例,可借曲牌,有5调:随煞(来自大石调)、柳叶儿(来自仙吕)、山坡羊(来自中吕)、黄钟尾(即随尾,来自南吕)、挂金索(来自商调)。其他如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等,不再赘述。

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

1.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元杂剧中的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可以放在前边,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还有的在前边及折间都放楔子的,如《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就是前边及有的折间也放了楔子。但是注意楔子不能放在末尾。
楔子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楔子中除了科、白外,还有曲牌。

2.折数:元杂剧中的”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也可以说,一折就是一套曲子。
元杂剧中每折的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正曲和尾声两分的。套曲最短的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如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首尾]三曲组成一套套曲;长一些的由十几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的曲是套曲,简称“杂套”,只是杂剧有科介与宾白等。

3.脚(角)色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chá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元杂剧角色里没有“生”,是由“末”来担当的。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是没有“丑”的行当的) 副净,二净等,杂,孤 卜儿 邦老 孛bèi 老等。孤 孤单一般指孤儿,卜儿 有多重意思,一种是指元代戏曲的角色之一,一般由老旦或搽旦扮演。卜儿bǔ ér ㄅㄨˇ ㄦˊ宋元俗语,指老妇人。孛bèi 老; 古代戏曲中老年男子的俗称。外、末、净各种角色均可扮演。邦老指元戏曲里扮演盗匪、凶徒等角色的俗称。元杂剧里一般由净扮演。宋元俗语,盗贼之俗称。

4.元杂剧的曲词元杂剧的曲子是一种杂套(杂剧套曲),是具有宫调、曲牌及曲题的多支曲子组合而成的套曲。

5.杂剧曲子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享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也就是说元杂剧的唱词,实际也是一种另类的格律组诗。

6.杂剧的宾白:宾白,就是杂剧中的道白。简称为“白”、“念”等。宾白有散白与韵白之分:①韵白:是指杂剧采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有时也采用朗读念曲一段。韵白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或两句,或四句,或对仗或不对仗,或一人念诵,或两人相承接,具有科诨意味。进一步细分则有定场诗、下场诗、对口诗白等。②散白:是杂剧中采用当时的口语来道白。散白较常见的有独白、对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道白)、插白、旁白、背白(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内白等。
    宾白在折子的套曲中,既可插在各支曲子之间,又可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韵白和散白,简单理解就是:在杂剧中念读的,a.韵白==诗歌;b.散白==散文。

7.科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是剧本中唱、白以外的动作。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比如,你来个“金鸡独立”,他来个“大鹏搅海”。有些学者总结很详细,认为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五类作用:

8.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正名: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郑廷玉写的《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其:题目:穷秀士暗宿状元店  张商英弪[jìng]地叩御阶。正名:杨太慰屈勘银匙箸[zhù]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十八)、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多阅读。需要大量阅读前人作品,创作时应要个依据曲谱,根据立意,以及自己既想表达的内容选择相应适合的曲牌,选择适合的韵部。多练习。就是在练习中注意合理的谋篇布局,该对杖或对偶均应严格遵守。学习运用一些技巧,如凤头开篇、猪肚中篇、豹尾结篇。此外还需精心酌句体现“三美”,即音乐美、语言美、风格美。如此若能做到,取材于生活、语言不晦涩,读来一气呵成、郎朗上口、意脉流畅、通俗易懂即为佳作。另外,写曲一般都会给定曲谱,要严格按照曲谱的曲律来写,依《中元音韵》安排好各句的平、上、去等韵律。可根据需要加衬字,不可随意增损字句,还美其名曰这是增损,这样会怡笑大方的。关于曲之增损,我们了解古曲有这情况就可以了,不要刻意去模仿。


二、写作题特别提示:
两套【商调·集贤宾]任选一套,完成写作题)
1、修改完善上一讲【商调·集贤宾]作业

沧浪曲二第十五讲作业
七夕散曲
〔商调•集贤宾〕
曲二15-快乐永远
〔集贤宾〕
银河适时清复浅,故事总新鲜。牛郎恨云霄未尽,织女愁星汉无边。到天堂泪水涟涟。在人间舞袖翩翩。想来梦中无近远,心上人总在跟前。曾经如意过,雨暗也晴天。〔逍遥乐〕人多思愿,神也寻常,追求梦圆。嬉戏塘前,谁能料赚得姻缘。从此双双歌妙啭,烟火事、最得悠然。老牛相伴,儿女添欢,夜夜酣眠。

〔醋葫芦〕情得钟,眉自展。庭中花木竞春妍,门外阴晴标世喧。却招神怨,金簪一道更堪怜。
〔浪里来煞〕风似剪,河似渊。年年等待鹊桥前,夜夜相思霜月边。几多怀恋,换来代代永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