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袁崇光

习诗闲话(请勿跟帖,先行谢过)

[复制链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5: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18)思厚力大      
      金圣叹说,唐诗所以好,在于“思厚力大”(见《选批唐才子诗》)。
      【按】 很多唐诗不能从字面敷衍而读,如同认识一个人,应尽量多方面了解诗人的境遇、学识,揣摩诗人复杂的内心,才能对作品内涵有较多的理解。
      所谓“思厚”,大抵是,个人经历越丰富、越有利于下笔;再是,知识积累越多、越能增加作品的含金量,不流于肤浅。
      所谓“力大”,大概指力臻情境圆融外,看似并未着力,但实际上,“已雕已琢,复归于璞”,付出的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宋.沈存中《梦溪笔谈》说:“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力为之。    针对炼字炼意,又说:“若字字皆无瑕可指,语音亦流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者,,,,譬如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难医也”      ——话是有点过严过苛,但知信手而成、熟滑无味,当自省避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5: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张中行的幽默
    什么是诗的语言?充满美感的语言就是。风花雪月是诗,冰霜雷电是诗,亭台楼阁是诗,悲欢离合也是诗。
    张中行先生很幽默,他认为,诗的语言是独特的,“诗境是我们向往而难于在现实中找到的,因而,他就不能不与现实保持或远或近的距离。金钏诗意多,瑞士手表诗意少,油壁香车诗意多,丰田汽车诗意少,原因就是从这里来的”;‘’古典诗词的用语,本身就寓含了距离。如果平平仄仄平里,出现了“啤酒送别离”、“谷一唱罢看排球”之类的句子。总觉得不像诗。‘’
    ——日常生活的发现,都可以作为诗的素材,然而,进入诗人的眼里,才能进入诗境。当然,语言的训练,毕竟有前人作为参照,并非特难。然而,用自己的个性语言,进入审美,才是难点吧。相互比较的,最终还是“文字能力”,信不信由你。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5: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诗人爱管闲事
     ‘’诗人爱管闲事,越没要紧则愈佳;所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也。陈方伯(官称)德荣《七夕》诗云:“笑问牛郎与织女:是谁先过鹊桥来?”杨铁崖《柳花》诗云:“飞入画楼花几点,不知杨柳在谁家。”《随园诗话.80》
      ——日常所见,身边琐事,朝花夕拾、皆可入句,细节提炼方显作手本事。当然,热衷于重大体裁、风云际会,那是个人爱好,外人不必置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8: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21)风趣诗话    《随园诗话》中一则,谈的是唐宋诗的比较,有意思:
     “有数人论诗,争唐、宋为优劣者,几至攘臂。乃授嵩(大概是教师爷)以定其说。
     嵩乃仰天而叹,良久不言。众问何叹。曰:‘吾恨李氏不及姬家耳!倘唐朝亦如周家八百年,则宋、元、明三朝诗,俱号称唐诗,诸公何用争哉?须知论诗只论工拙,不论朝代。譬如金玉,出于今之土中,不可谓非宝也:败石瓦砾,传自洪荒,不可谓之宝也。’众人闻之,乃闭口散。
     余谓诗称唐,犹称宋之斤、鲁之削也,取其极工者而言;非谓宋外无斤、鲁外无削也”。
      ——也是,近体诗一脉相承,自是一家帝国,不分今古、只分诗品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8: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22)开卷有益
     “南朝四百八十寺”怎么读?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误以为第三句连用五仄,是大抝句,或有解释为对句的“烟”字救。其实不一定。
     按平水韵的读音,从一到十,只有“三”,可平可仄,馀皆为仄声。
    今查《唐音癸签·诂笺九》一则得知,数字“十”,也可作平读。例证白居易诗《正月三日闲行》句:“绿涨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其下之注曰:“十作平声。读若(谌)。”
     由此可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平仄”是被承认的律句。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3 金石之言    清代徐增《而庵诗话》载:“作诗须被人骂过几年,才有进步。若追逐时好,以博一日之名,则朝华夕萎,不能久也。”
    又:“或问余曰:‘诗如何方得新?’余曰:‘君不见古人诗乎?千馀年来常在人目前而不厌。今人诗甫脱稿,便觉尘腐毕集。以古人学古,今人不学古,故欲新必须学古’。”
    ——温故而知新,学古而不泥古,“譬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唐李德裕),察人生之高度,入情思之深广,行活泼之笔态,唐诗妙之所以妙。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13: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24)微妙的诗感

     【仆尝请益曰:“下字之法当如何?”公曰:“正如弈棋,三百六十路都有好着,顾临时如何耳。”仆复请曰:“有二字同 意,而用此字则稳,用彼字则不稳,岂牵于平仄声律乎?”公曰:“固有二字一意,而声且同,可用此而不可用彼者。    《选》诗云:‘庭皋木叶下’,‘云中辨烟树’,还可作‘庭皋树叶下’,‘云中辨烟木’。至此,唯可默晓,未易言传耳。”】(载《诗人玉屑》189页)      
       ——例中,“木”“叶”都是诗里常见字,但是,“木叶下”优于“树叶下”;而“辨烟树”则优于“辨烟木”,何哉?这种微妙的差异,所形成的美感,很难说出理由所在,大抵只有熟稔古诗意味、且用心写作者,方能心领神会,即“唯可默晓,未易言传耳”的道理。
       同样,我们读“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时,假设把“木”换成“叶”字,其魅力恐怕要大打折扣吧?
       用字稳贴所以妙,那个字很可能起初茫然无着落,经过反复把玩、沉吟油然而出,并由此产生如获至宝般的喜悦,或许是对古诗长久契合,如同老朋友会面时的亲切和认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14: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25)袁枚谈“读与写”        
     《随园诗话》载:“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随园诗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7页)
       ——落笔无古人,这个要求难度大。因为熟谙古诗,已然深入意识之内,沉吟反复时必然起作用。
       同时,竭力求新、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收笔时当然苦中得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9: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6)味之于口,有同嗜焉      1.尝与友谈诗,各有偏倚。谈及东坡,赞之天纵奇才,鲜有出其右者,即使李杜,学养亦略逊——此论与我暗合。可知“味之于口,有同嗜焉”。友独不喜王维辋川诗:王维恋栈惜名,有违至情。余答之:人之将老万事休矣,或多憾事,以诗遣怀,人情之常,辋川诚如是也。友摇头不置可否。可见“味之于口,亦有别焉”。
     又《随园诗话》载:“蒋苕生与余互相推许,惟诗论不合者。余不喜黄山谷,而喜杨诚斋;蒋不喜杨而喜黄。可谓和而不同。”
      ——看衮衮诸公论难,各执一词,相持不下,连篇累版,非要说服对方,怎么可能呢?
     另,古诗常读常新,这首就是,如同在羁旅,古诗诚为我友。“心低到处安”,甚合我意。世事沧桑,人情是不变的。
     宋·戴昺《辛亥九日被檄视涝遂爽同官饮菊之约夜宿荒驿风雨达曙》
     “孤负重阳菊,愁怀不肯宽。邮亭一夜雨,客枕五更寒。
      脚健从渠老,心低到处安。独行谁可语,时把古诗看。”——观宋诗亦有唐音乎?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崇光 于 2024-7-29 10:04 编辑

     (27)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近体诗笔致细腻,状景手到擒来,亲切如在近前,自是常读常新。
       例如《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再:《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六一诗话》,开一代风气,是最早的古代诗话,一些精辟的见解,读之如当头棒喝。
       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录有《六一诗话》的一则曰:“意在言外”: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欧阳修称赞杜甫的名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都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些佳句所以感人,是让读者吟诵之馀、咀嚼其深一层的况味。通常写景,只在表层,像这个像那个,很逼真。果如是,也算好手了。然而一览无馀之后,定然枯死在句下。
       而回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句,看似寻常之笔,却知其神来之笔、精警之意贯穿千古而不朽。
     (这个名句,是否出自杜甫,也有存疑,待考。)
       读温庭筠之句,恐怕三伏天也会感觉冷透肌肤。
       至于贾岛句,正可知艰难孤旅,满腹愁思,令人望而怯步。
       ——我们所熟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理应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个意思吧。
       而“意无穷”,难度过高,似有夸张的成分在内:哪一首诗能达到“其意无穷”呢?我们读到此,能知道下笔时,给读者留些馀味去琢磨,已然很了不起了。
       因此,欧阳修称赞梅圣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尽”,就是“馀味”,或说“馀味绵长”也可,不等于“无穷”,这才算恰与其份。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1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28)《唐音癸签·诂笺》二则

      1·“南朝四百八十寺”


      杜牧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误以为第三句连用五仄,是大抝句,且解释为对句的“烟”字救。其实不然。
      按照平水韵的读音,原是从一到十,只有三可平可仄,馀皆为仄声。
      今查《唐音癸签·诂笺九》一则得知,数字十,亦可作平读。例子是白居易诗《正月三日闲行》句:“绿涨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其下注曰:“十作平声。读若谌(谌)。”
      由此可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平仄”是被承认、沿用的律句。


      2·中酒之“中”的读音
    《唐音癸签·诂笺九》另一则:“今言中酒之中,多为平声,祖三国志‘中圣人、中贤人’之语。齐己柳诗曰:‘秾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文后按曰:“前汉樊哙传:‘军士中酒’。注(音):竹仲反。己公(齐己)或祖此。”
     既然唐人用之于前,后人用于平仄两读,自然没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1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崇光 于 2024-7-30 10:46 编辑

       (29) “探”字的读音         平水韵表里,“探”在下平十三覃部,没有仄读。但在唐宋诗里,却有诗例。
         如下:
         “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唐.郑谷)
         “杨柳宫前忽地春,在先惊动探春人。”(唐.王建)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宋.吕本中)
        【按】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言,诗到晚唐,“探”字读音变化成两读。(如例中郑谷、李商隐。但是王建却是     中唐诗人。可见学术研究;也有可能挂一漏万。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14: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30)理性与诗性的离合
      “唐诗以风神情韵见长,宋诗以筋骨思理取胜。”  ——这是钱钟书先生对两代诗大体的分野,确有道理。但细思之,二者毕竟有分有合,还真不能一刀切。篇幅所限,本文只简单地谈唐诗中有无”筋骨思理“。至于宋诗中,有否”风神情韵“的例证,容当另论。
      例一:白乐天的《放言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几乎满篇都是”用事“和说理,有没有“诗性”呢,很难说。假设按照某位大学老教授”全唐诗只有一千首是诗“的说法,这首指定不在诗的范畴了。
      但是下一首《养恬》又如何呢?
      “羲和走驭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
       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
       荣销枯至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
       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
       ——这使我联想起曹翁的《好了歌》,二者旨意是否相似?是否可以认为”哲理与诗性的结合“了?那么,它的诗性在哪里呢?
       经过具体、仔细的体味,结果发现,什么叫诗、什么叫诗性?原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的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碰撞、所产生的文字和韵律的美,只能被某一部分人(而非全体)所感知并接受。如果非要进行比较,它们之间,大抵只有在主观判断上,有好一些、或差一些的等级区分吧?
      由此可以揣度,那位老教授的结论,究其原因,也是陷于概念的迷惘,思来想去,难得糊涂,只好一推了之。
     下面引用百度的一段话;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读过这段话,您觉得上面白居易的二首诗,如何判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14: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31)理性与诗性的离合(二)           
      前文曾谈唐宋诗“哲理与诗性的离合”。
      其实,这个题目要说的是,无论古今,近体诗一脉相承,自是一家帝国,不分今古、只看诗品。
      既然唐诗中不乏“筋骨思理”,那么,宋诗中的“风神情韵”也一样存在、俯拾即得。
      譬如苏子美的一首绝句: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黄庭坚读后赞不绝口,留下了几幅墨宝、令世人共赏俱爱不释手。
      假设有兴趣,也请诸君重温黄庭坚的名篇《登快阁》、《寄黄几复》等等,您就不会轻易的把唐宋诗一刀切开、非此即彼了吧?
      此外,宋代诗人戴昺的一首绝句,亦可谓有识之士。
     “不用雕锼呕肺肠,词能达意即文章。

      性情元自无今古,格调何须辨宋唐。”
      
“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钟书《谈艺录》)
      ——其实,历代作品的风格,‘’自有异同,抟沙不聚。‘’看待今天蓬勃的近体诗,也应作如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14: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  苏子美的绝句:《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请注意首句借用”青韵“。后面则是“庚韵”。这种笔法,参见杜牧绝句《清明》,首句也是借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8: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32)拍案惊奇
      与朋友谈,闲扯到红学。近年来,红学虽八路诸侯,似乎每下愈况了,但就影响而言,似乎少有超过周汝昌先生。其间,最教人难堪的,竟然还有人、依仗个人名头、斗胆续写红楼梦,那意思是说,你高鹗可以,我难道比你差么?嗯,也说的是,续写的权利谁都有,能力如何就两说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掂量办呗。
      但是, 以上只是个引子,下边要说的、却是另一回事——因为牵涉到周汝昌先生,所以才有前文的几句赘言,恭请谅解。
      有段时期,我是个烟鬼,总想攒点钱,买中等价格的香烟、享受一番,最喜欢的、就是烟盒(南京)印有周汝昌的、红楼梦人物诗《金陵十二钗》(网上可查)。此刻,品烟加品诗,不亦乐乎?
      而细细琢磨周先生的大作,的确品位不低,这些红楼人物的性情遭遇,红学大家烂熟于心,如临其境、不算虚写,自然得心应手,几乎无可挑剔。看来好诗的标准,先生当然成竹在胸了,是否也可以说,先生的《金陵十二钗》,达到了好诗的标准?我想是的。
     几乎同时,我看到了先生讲述唐诗的一段视频(网上也可查),先生谈到一位北大的老教授认为:“全唐诗里只有一千首是诗”,言外之意,就是剩下来的,都“不是诗”,那是啥呢?这使我莫名惊诧:真应了一句老话:“少年持重老来狂”。但是,这个“狂”,可以是信口开河吗?
      问题还有,讲到此处,先生的表情,变得端庄起来,沉默了片时,言下不置可否,但是之后的内容,显然模糊地认同了教授的看法。(是否如此,有心人可以自己去结论。)
      到此,我不免长叹一声:当代一些“专家”都怎么了?如此不甘寂寞、非要弄出个异样的响动、耸人听闻,赚些人气粉丝,才肯满足那可怜的地位?当然,这样说不免言重,属于本人愚见、不作数。
     我想,您能不能这样说,有一千多首唐诗,是我最喜欢的,其馀的,还没有仔细地研究,或说,之于我感受不太深刻、暂时少有心灵的共鸣。
     ——如果这样讲来,听者会如何挑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3: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33)意尽还是意犹未尽

      在唐代试律诗里,有个出了名的例外:祖咏《终南望馀雪》,只写四句,就交卷了。考官问他何以这样搞?答曰:意尽。引诗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是否“意尽“,当然只有作者说了算数。
      但据说祖咏凭这首诗,破格地考取了进士。这是开元12年的事。(百度有这个说法,我没有做详细考证)
      唐代试律诗,定为六韵十二句,现在已归于标准的五言排律。
      说实话,事实果然如此,唐代考官评卷也真够开明、了不起。
  (当然,唐代试律诗,录取标准究竟如何?我的手头还没有可靠的资料。)
  熟视之,祖咏的句子:“积雪浮云端”,是三平尾,“林表明霁色”——平仄平仄仄,又是抝句,按照今人之说,大概要归于古绝吧?
  不过,3、4句恰又对仗,等于律诗中的颔联。再往下呢,对不起,想看也没了。
  那么,真的是意尽吗?
  (我想,假设祖咏不是在考场,而是换个地方,有了平常心,可能会左右逢源吧?)
      这个猜想,或许并不成立——诗人狂狷不羁的品格、超凡绝伦的才气,或许结果就应该这样。
  不过,我们今天的想法,与当时的考官应该差不多:还想往下看。
  那么,据此推之,读者若认为祖咏此诗“意犹未尽”,虽则勉强、也不是无理吧。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4: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34)习诗毛病种种    “诗之戒有十:一不可硬碍人口,二陈烂不新,三差错不贯串,四直置不宛转,五妄诞事不实,六绮靡不典重,七蹈袭不识使,八秽浊不清新,九砌合不纯粹,十俳徊而劣弱。”——元.杨载《诗法家数》

     【按】此十戒,可谓直指诗病要害。其一对习诗很要紧,说的是第一关,须文从字顺(韩愈),此点倘若达不到,其后几点就不要说了。特别要注意的:近体诗(五、七律)中联的对仗,必须过关,因为最难、也最有魅力,考验的是驾驭文字的能力,须不惮烦劳、在多读多思多练中获得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崇光 于 2024-8-4 10:56 编辑

      (35) 读书轩渠自乐      
     《诗人玉屑》中,对诗人的风格作派,多有牵涉。其中最惹眼的,是“剽窃”一节,言下不留情面。
     【《剽 窃》(卷八) 余(南宋胡仔)旧见颜持约(宋代画家兼诗人?)所画淡墨杏花,题小诗于后,仍题持约二字,意谓此诗必持约所作。比因阅唐宋类诗,方知是罗隐作,乃持约窃之耳。诗云:“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古之诗人如王维,犹窃李嘉佑“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僧惠崇为其徒所嘲云:“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皆可轩渠一笑也。”】(南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按】罗隐此诗真好。说实话,只要是唐诗,随便拿出一首,都令人惊羡不已。“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就这一句,真不知值多少银子!也许老颜见此,反复把玩、爱不释手,结果不顾脸面,一心夺为私有了。若是说,这算剽窃,我真不忍心这样说。无奈胡仔先生眼里不容沙子,奈何?
       也难怪,从古到今,兼画、诗、书法三佳者,本来就凤毛麟角,何必苛求呢?
       此外,王维袭用李嘉佑的“飞白鹭、啭黄鹂”,又如何看待?算剽窃么,似乎有点严重,假设二人“撞衫”了呢?也说不定。但不管如何替王维辩解,还嫌苍白。所以,胡仔文中引用的那句诗:“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姑且算一次读罢调侃吧。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13: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36)旧话重提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这是王安石的留句。
      据载,东坡看了不禁哑然,于是提笔续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还有,欧阳修认为王安石笔下随意了:“百花落尽,独菊枝上枯耳。”
      对此,《警世通言》作者,也不知从哪里得来:东坡因此被王安石贬黄州后,居然真的看到了菊花落瓣(我倒是看见过菊花瓣满地,那是孩童淘气所为),于是惊讶之馀,颇有些悔意。(当然了,小说嘛,神出鬼没的,无须较真。)


      但是,菊花到底有无落瓣?——菊花秋尽抱香而枯,应该是个常识。
      然而,王安石严厉批评欧公、东坡不读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
      ——对此《梅墅续评》则有力证:
    “落字,非飘落之落,为初也,始也”;“盖菊已花,虽枯不落。惟初英乃可餐。”又说:“半山岂真不知不熟楚辞者欤!亦不过执拗以遂非而已。”(始信当时众官戏称王安石“拗相公”、玩“官本位”非虚。)
    (参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17)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0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37)“辞论”的均衡感      
      对写作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读古人诗论,能心领神会,不会坠五里雾。虽然,孟子有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要独立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疑问处,也要进一层思索其是否合理,这就是求知、以及”辞论“场合的均衡感。
      譬如作诗,古人诗话林林总总,牵涉的问题,虽有差异,却几乎没剩死角。那么,我们如何取舍呢?尝见某些帖子,不顾前后左右,以一孔之见,力图说服他人,一步不肯退让。为什么会如此?说句不好听的话,因为知识匮乏、或固守偏见,而导致漏洞百出,经不住推敲。
      最近,读到一则古人的诗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唐初多以首二句言景对起,止结二句言情,虽丰硕,往往失之繁杂,唐晚则第三四句多作一串,虽流动,往往失之轻儇,俱非正体。惟沈、宋、李,王诸子,格调庄严,气象闳丽,最为可法。第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学者凑砌堆叠,多无足观。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故习杜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绝无靡冗之病。此初学入门第一义,不可不知。若老手大笔,则情景混融,错综惟意,又不可专泥此论。”——(引自《唐音癸签》第17页)
      这篇短文所谈,由浅入深,各方面兼顾了。回看经典作品,用一句歌词说“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极少有“百首如一首,首卷即终卷”的遗憾——这就是经典永久的魅力。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09: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38)疑义相与析

    《唐音癸签》(14页)载:      “律诗句有必不可入古者,古诗字有必不可为律者,然不多熟古诗,未有能以律诗高天下者也。初学辈不知苦辣,往往谓五言古诗易就,率尔成篇,因自诧好古,薄后世律不为,不知律尚不工岂能工古,徒为两失而巳。词人拈笔成律,如左右逢源,一遇古体,竟日吟哦常恐失却本相。乐府两字,到老摇手,不敢轻道,李西涯(李东阳)、杨铁崖(元末明初)都曾做过,何尝是来?【明代王敬美、即王世贞】
     【按】古人谈诗,各有侧重。王世贞是一位复古派,他认为,律诗和古诗,理应泾渭分明,律句和散句不能混杂,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诗经典就摆在那里,后来者都不可以走样。可见,他对于以前的诗人、以及同时代人的作品,都不很满意,认为很多作品都不纯粹。如此说来,是否有些矫枉过正呢?唐代以降,各种诗体均已成熟,诗人皆运掉自如,意到句成,近体诗中出现散句即古诗句、或者古风里,掺杂律句,时有所见,都不稀奇了。
      但是,我以为,王氏的提法,理论上毕竟讲得通,但是难度太大。至于写作实践,自从严沧浪,推崇《黄鹤楼》为“七律第一”(另说半古半律.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以后影响至于今,谁也不能“一统江湖”了。由此可见,王敬美期望“纯中纯”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74

帖子

4223

积分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Rank: 4

威望
657
贡献
889
金钱
1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09: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39)是事精皆易,唯诗会却难。

       《历代诗话》载:裴说(晚唐)苦吟,不肯多作。曾几次投业于公卿之门,只奉五言十九首,因而被时人取笑。裴说回答:“只此十九首苦吟,尚未有人见知,何暇别行卷哉?”
   (唐代的举子以诗自荐,得入公卿之门,叫“行卷”)后来,终于状元及第。
   又,《全唐诗话》载:“其诗以苦吟难得为工,且拘格律。”
     举出的代表性作品是《洛中作》:
    “莫怪苦吟迟,诗成鬓亦丝。鬓丝犹可染,诗病却难医。
     山暝云横处,星辰月侧时。冥搜不易得,一句至公知。
     又举出几例断句:
    “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
    “总无方是法,难得始为诗。”
    “是事精皆易,唯诗会却难。”
      ——宋沈存中曾说:“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力为之。”
     裴状元生于唐末,有“避乱一身多”,写尽乱离苦难。时人悲之,广为流传。
     又:“鬓丝犹可染,诗病却难医——余亦勤勉苦吟数载,深知其中利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