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精华239
注册时间2020-4-20
威望2688
金钱25472
贡献2142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威望- 2688 点
贡献- 21423 次
金钱- 25472 枚

|
发表于 2024-3-29 1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箭蛙 于 2024-3-29 10:31 编辑
今日原乡行又雨
春日原乡初到来,四垂雨意探青开。村童不辨高阳客,荒径应通司马台。
何谓密云能有为,亦如霁景便无猜。陌然我忆江南旅,饶得满园兹美哉。
先说诗题。
今日原乡行又雨。又,用得不对。“又”和“雨”连用时,大多含“屋漏偏逢连夜雨”类似的不快,或吐槽或失望或懊恼,总之不会是件愉快的事。但看诗之尾联,那叫一个快活又美滋滋。假设作者是第二至N次原乡行遇雨,倒可以用“又”。可是看诗之起句,有“初”在,两字之义相悖。分明以己之矛戳己之盾。
此题目接上一首诗,故而又雨。又是再之意思。《巾子山又雨》南宋 · 范成大,《次日出山又雨》宋 · 虞俦,从上题目看不出古人有懊恼的意思,何况古人出行还需雨伞,而今人全无障碍。今人就更不需要懊恼了。故而素无名只是妄评而已。
我是北京人,从小到现在去司马台长城不知道有多少次了。记得大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与同宿舍几个朋友偷偷离校,住宿在司马台山脚下。故而此诗称作“原乡行”。这样题目即亲切有考究。
工作以后也常去司马台,一年总有那么一两次。由于疫情一直没有再去,本来村里有些人都眼熟。素无名如何读出相悖之意?真是荒唐!
春日原乡初到来,四垂雨意探青开。
起句除了与诗题之“又”相悖之外没啥问题。第二句前四字勉强没问题,大方点评的话,甚至可以讲将乌云写出了极具诗意的画面感。然而,探青是啥?不写探春不写踏青,写探青。好,探青就探青吧,探青开是什么鬼?
不会用动词就别用。
首句你应该没有异议,那么就说第二句,单字用“开”有:开始,开端。(出自汉语字典)
这个字你要是读通了,就都通了。如果你真看不懂就去问问字典,字典不砸你,如果问我,我的知识也是来自字典,但我会狠狠损你一顿,得不偿失呀!四垂雨意,紧扣又雨,完美引出话题。
村童不辨高阳客,荒径应通司马台。
高阳客,此典源于郦食其,刘邦手下的说客,自称高阳酒徒。今人用此自诩,不外几个特征:口才好,野心大,性狂放,好喝酒。
司马台,司马台长城,世界长城之最。原乡有三司村。
看作者此诗,是去游玩的吧。忽然冒出个“高阳客”,就变成了说客自荐或酒徒嗜酒,而且面对的还是“村童”。这逻辑不通啊。第一,就算你是郦食其第N,村童绝非“刘邦”第N。第二,原乡以长城闻名而非以酒闻名。你上了司马台长城,那儿有刘邦不?有酒不?是你舌绽莲花的地方不?
“应”改“犹”,会好很多。
不会用助动词就别用。
由于有几年没去司马台,故而村里以前见过的小朋友也就生疏了。“高阳酒徒”的原义是汉代郦食其欲投效刘邦,被误以为儒生而遭拒,遂自称为“高阳酒徒”,始被刘邦所用;后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也作“高阳公子”“高阳狂客”。这里我是高阳客自诩,是一个喜欢喝酒作诗的的人而已。荒径者,北京春天还冷,依然荒草一片,在这里给结句打下一个伏笔,巧处也“荒”也。对句荡开一笔,把意象推上高峰,诗句顿时就高大上起来。眼前一亮。此联完美承接首句,交代原由。
何谓密云能有为,亦如霁景便无猜。
为,当作为讲,平读。
密云,在此诗此联确实有多义。既可指地区,也可指乌云,还可指德泽。
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
直译试试看。
什么叫乌云(德泽?)能有所作为?也像雨后晴明的景色便不必猜(?)了。
注意,无猜≠不必猜。
有人能看懂此联不,反正我是看不懂读不通圆不了猜不透。
“为”该平该仄,见我回金长老帖子,不再赘述。读到这里感觉素无名逻辑开始混乱。为了读者看得清楚读得懂,干脆我自解此联。
谁说有浓云就必须是下大雨的原因?反问(意思不一定,也可以不下大雨)就像我无法猜测雨后的景象一样。这里的景象,引出下面的结句,此处一环扣一环就是这样巧妙。此联还富哲理,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懂。此处也是不可解处。
陌然我忆江南旅,饶得满园兹美哉。
陌:突然的意思。
陌然:突然然的意思。(凑字也不该是这么个凑法)
饶:此诗此处只合适能取“尽管”或“增加”之意。
兹:现在。
美:美好或快乐之意。
好,直译。
突然然我想起江南的旅行,尽管(增加?)得满园现在的美好(快乐)呀。
七句由六句引出,正好过年期间我在杭州遇雨赏梅,此处再扣当题,起到桥接回忆与现实之妙处。
饶得,富饶,多。饶得二字用得极少,少欠之。亦可用:“直饶”替代也许更好。此句亦是双关,既是对杭州春意的赞赏,也是对将要到来的,北京雨中春意的期待。
神的,读完了,我觉得自己有点吃饱撑的。犯得着将这么一堆字当诗评么,着实无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