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刚刚

偏枯对(偏对、假性自对)

[复制链接]

33

主题

480

帖子

60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70
贡献
1184
金钱
2872
发表于 2024-3-17 2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两句诗作为我发言的结束:
杨花柳絮无根蒂,天长地远随飞扬。
不记得是谁写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4-3-17 2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3-17 21:2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4-3-17 14:52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儿女,虽然可指男女,但用于指晚辈,却只指一物。
...

杜诗“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老杜对所谓偏对可能并不甚在意,而“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则属网人所说的什么假性自对吧

后人所总结出来的结构对应之联律通则毕竟是通用的或普通的规则,日常之律诗的对仗上有时可能宽至字面对而不必再一字一字地细分拆,如诗酒、金石等,如“诗酒襟怀憎我独,牢骚情绪似君痴。”、 已觉功名乖素志,祗凭诗酒送浮生。之类,尤其是句中含自对成分时尤须慎重,此类对仗因其自然灵活可能诗人还特别喜欢运用

正如王力先生所举的‘江山遥去国,妻子独还家’中所指的江与山相对、妻与子相对一个道理,儿与女相对,长与安相对,岂不是句中含自对成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4-3-17 2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4-3-17 20:12
张敬忠初唐人士,诗名不著,管你平仄干啥?《边词》也不著名,“二月垂杨未挂丝”也不是什么出彩句,特要 ...

谢过山水兄指出的杨柳可以为一物的提醒,这个提醒让我对文镜秘府论中的偏对有了新认知,也对文学上的用法跟自然概念的差别有了一个分别,同时还对古人诗中大量的词性结构之诗例有了重读汉语诗律学的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4-3-18 06: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4-3-18 06:14 编辑

  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  即 “杨柳” 是指 “柳树”。

  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
  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不过,在现代的概念中,“杨柳” 亦可以是指“杨树”和“柳树”。




点评

古人此类对仗甚多,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古人不似今人有什么词性结构之类的概念,或是以实对实着用,或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今人之语法而析古人是否陷以今律古之误?若据此而责人这病那病的话是否有村学训徒之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8 0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4-3-18 09: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3-18 09:27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4-3-18 06:06
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  即 “杨柳” 是指 “柳树”。

  对此,我国 ...

古人此类对仗甚多,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古人不似今人有什么词性结构之类的概念,或是以实对实着用,或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今人之语法而析古人是否陷以今律古之误?若据此而责人这病那病的话是否有村学训徒之嫌?
譬如什么假性自对之类,古人并不以为病,今人又何必必为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