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12-3
威望589
金钱1838
贡献1188
高级会员

威望- 589 点
贡献- 1188 次
金钱- 1838 枚
|
发表于 2023-6-22 07:4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是以声律 (调四声) 的讲究而自别于古体诗的, 并且正是以这个特点而在诗体形式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因此, 对用字声调的讲究, 是永明体最本质的格律特点, 也是诗体形式中全新的东西。而对于用韵来说, 则与前代是一脉相承的, 但诗韵至此也在发生着较为明显的变化。王力先生将魏晋南北朝的韵部变化分为三期, 南齐永明时代处于诗韵演变的第三个时期。周祖谟先生通过这一时期诗文韵部的考察, 认为已接近《切韵》系统的分韵了, 而《切韵》系统正是近体诗用韵的依据。他说: 到了齐梁以后, 一百多年之间, 阴阳入三声的分类又都有变动, 其中阴声韵的变化尤其大。例如皆咍两部合为一部, 脂微两韵分为两部, 歌戈与麻不同用, 鱼与模虞不同用, 豪肴宵萧四韵分为三部, 豪为一部, 肴为一部, 宵萧为一部等, 都与刘宋时期不同。这些不同, 都表明齐梁以后为另外一个时期, 跟刘宋以前有别。同时, 也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内韵部的分类跟《切韵》的分韵更接近了。[36] (p.13) 这也是永明体向近体演化在诗歌用韵上得到的反映。对于永明诗人的用韵, 语言学研究上已取得了许多成果, 王力、周祖谟、罗常培、丁邦新、何大安、刘纶鑫等人都有这方面的著作, 其中尤以台湾学者何大安《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最为具体而详尽。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总结出永明体诗歌大致的用韵特点。 首先, 以押平韵为主, 平仄韵兼用。在前面讨论永明体的调声问题时已谈到, 在沈约、谢朓、王融所有的五言诗 (联句诗和转韵者除外) 中, 押仄声韵 (上去入三声分立) 的比重还很大, 如表4中所显示的那样。这些诗所反映的是三人五言作品的整体情况, 如果我们缩小一下范围, 仅从当时及稍后的两部诗文选集《文选》和《玉台新咏》所选诗着眼, 便可以发现, 元嘉诗人颜延之、谢灵运的七首五言四句、八句诗, 押平声韵的仅有一首, 即颜延之的《五君咏·嵇中散》, 其余六首全押仄声韵 (上声韵五首, 入声韵一首) , 说明元嘉诗歌用仄声韵居多。永明诗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沈约、谢朓、王融平韵诗数量统计表 表中所显示的结果已与永嘉诗人的以押仄韵为主大大不同了, 平韵诗占了总数的七成以上。我们再与梁代萧纲、萧绎兄弟的诗做比较: 萧纲、萧绎诗歌用韵分配表 从沈、谢、王到二萧, 平韵诗的比例又大幅度增加了, 这里上声和去声韵已不出现了, 入声韵只是处于江南吴语区的缘故, 使用还较为普遍。由元嘉到永明再到萧梁, 五言诗的用韵已逐渐趋向平声韵的统一, 其间, 永明对元嘉是一个更大的跨越。 其次, 永明体诗多押宽韵, 也押窄韵。所谓宽韵, 即韵字数量多, 可供选择的余地大;窄韵 (险韵) 则韵字数量少, 选择的余地也就小。在沈、王、谢三人中, 沈约是用韵严的诗人。用韵严是指在通行的押韵部类上, 很少出韵或合韵的意思。就一般情形而言, 韵部上分得严的诗人, 在韵类上也常常把握得很精确, 也因此在个人用韵的部类上比一般人要细得多。沈约的用韵部类分得很细, 合韵通押情况很少, 这或许与其精通音韵学有关。他的诗韵部类大致如下: 在用韵的精严上, 刘勰也跟沈约一样, 虽然他的诗没有留下来, 但《文心雕龙》各篇章的用韵足以说明问题。可以说沈约和刘勰对南齐诗文的用韵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王融和谢朓用韵稍宽, 不另做考察。 第三, 由换韵而渐趋终篇同韵。沈约、谢朓、王融的诗中已很少换韵现象了, 这也是向近体律化迈进的消息。近人黄节对此论述甚明, 他说:“五言古诗既兴, 于是有五言诗之变体, 其原则始自六朝。如梁沈约《拟青青河畔草》诗, 则五言两句换韵, 变古诗之体而为之也。又如柳恽《南曲》, 则五言四句换韵, 变古诗之体而为之者也。由五言两句换韵, 再变而八句同韵, 如同时范云《巫山高》, 中四句相对, 一如柳恽《南曲》, 则已为五律之滥觞矣。”[25] (p.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