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四声说以吴语为基础 孤鹤 本文写作原因 金筑子提出“沈约四声是以江东吴语为基础音划定平上去入的”(见金筑子《沈约四声》2023.2.28.),程溪钓叟(又名梅花山人、温柔的风等)提出反对意见,二人争论激烈,但都是“空战”而已,于是引起我的兴趣,网上翻阅了一番,发现金筑子并没有错,于是写成此文。我可不想参加缺盐少油的论战,只是提供参考。所以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对此文针对性的攻击,谁触犯我的尊严,我对他会毫不客气,要气得他吐血为止。 (一)、各代雅言的基点 古代的雅言,相当后代说的官话,现在说的普通话。 古代的雅言,一般都以首都口音为准。 历朝雅言概况:
1、周至西晋:古代雅言(时洛阳话),官方通行,但和现在的洛阳话相去甚远,已找不到对应的语言;
2、东晋至南北朝:北方雅言(时洛阳雅言),官方通行;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雅言开始分为两种:北方雅言和南方雅言。北方雅言是北朝标准,南方雅言以当时建康话为标准,但与现在的南京话不同源,当时建康话属于吴语,与今天的苏州话同源;
3、隋朝:北方雅言(时洛阳雅言)官方通行,隋朝统一,北方雅言重新获得官方地位。南方雅言(时金陵雅言、扬州吴音),由于扬州经济的繁荣,原南方雅言分化为两支:一支以金陵话为代表;一支以扬州话为代表,它们都属于吴语。 显然四声并不是沈约一个人的成就。再说《四声谱》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韵书,而是主要研究汉语声韵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在南方朝廷的文人们在历史传统的以首都口音为准的雅音影响下,四声研究会受到吴语的极大影响。 (二)、韵书也自然而然会以首都音为中心 ①《切韵》,该韵书代表的地方的语言争论很大,有人认为是洛阳方音、也有人认为是金陵和洛阳(隋朝首都:先大兴城、后洛阳城)。不管何说,少不了洛阳。 切韵是综四方音,但做什么事都不会一盘散沙。都有一定之规,以京城为中心。 ②唐韵以西安地区方言为核心。 ③广韵是对切韵唐韵的修改,所以没按以东京(汴京、汴梁、开封)为主体,主编,陈彭年(公元961年至公元1017年),建昌军南城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没有任何抚州人因为他是抚州人而说以抚州方言为主的(我在抚州工作过15年,从未听到,又专门问了抚州人刚刚),所以程老板之假设的推理(周颙是河南人,周颙的《四声切韵》不就必须是河南韵、河南语?)大前提错了(不存在的大前提),因此结论有想当然之嫌。 ④中原音韵以当时的北京方言为主。 ⑤洪武正韵以南京地区为主。 各种韵书必然以京城为中心取音。明朝因后来迁北京,洪武正韵的地位因此便不尴不尬。
(三)、永明四声以吴方言为主 永明四声以吴方言为主。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虽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但毕竟是鲜卑族,不能与南方比。
江南地区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开始得到发展。 因为北朝已不是文化中心,讲文化主要是南朝的事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连政治上也奉南朝为正统。 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下的北人与南方土人混杂,几百年后,语言不会是北方音了,这种混杂就形成新的吴方言,与晋朝以前的吴方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以这种吴方言形成的四声应该是合理的。 几百年后的南方朝廷研究的四声怎可能还会以北方音为主?所以以建康雅言,也就是吴语为中心四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金筑子:沈约发现汉语四声,当然是以他所处的首都了解的吴语来分辨“平上去入”的。隋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于是产生了“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切韵》。切韵是以洛阳音为主(亦说以长安音为主)兼以南北方音构成的。但诗人写诗的用韵有其自己的传承性,仍沿用永明体诗的押韵范围。 (四)、切韵以什么音为主 苏星空 网传: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纂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1.《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如:高本汉)
2.《切韵》代表洛阳方音。
3.《切韵》代表吴音,(吴音是指当时金陵、苏州一代的方音。)(如唐末 李涪)
4.《切韵》是几个方言(主要是金陵和洛下)的综合体系。 我是偏向1或3.《切韵》长安的方言或以吴音为主。 ①编者 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隋文帝开皇初年,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
各人的出身地如下示:
卢思道,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魏彦渊,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李岩,顿丘(今河北清丰县)人
刘臻,沛国相(今安徽宿县县西北)人
颜之推,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祖辈后迁居建康(南京) 萧该,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人
辛德源,陇西狄道(今甘肃狄道县)人
薛道衡,河东汾阳(今陕西荣河县)人 可以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河北的3人,南方的三人,陕西甘肃各只一人。由此可知,编者都不会以自己的家乡话来干涉韵书的编审,但群体区域性语言的影响会表现出来。 ②参考书籍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晋·吕静《韵集》、前梁·夏侯咏《韵略》、北齐·阳休之《韵略》、刘宋·李季节《音谱》、隋·杜台卿《韵略》等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南北朝的四声说自然免不了是主要的参考文献。
③首都音 北周557年定都长安(今西安),隋朝581年建立,定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迁都洛阳。 书成时还没迁到洛阳去,怎会以洛阳雅言为中心? 长安从557年到书成的601年,定都已44年,因此韵书语音应该以首都为核心,所以长安的方言可靠性较大。 ④齐梁陈的读书音说 不知金老有没有借鉴周祖谟的考证?周祖谟的《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相对来说考证比较详尽。他认为《切韵》是一部极有系统而且审音从严的韵书,它的音系不是单纯以某一地行用的方言为准,而是根据南方士大夫颜、萧等人所承用的雅言、书音,折衷南北的异同而定的。他揭示了《切韵》所分的韵类几乎完全跟齐梁陈时期精于音韵的文人押韵习惯一致,于是肯定地认为《切韵》必是以齐梁陈的读书音为基础。
周祖谟的研究不容忽视,王力先生1957年把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其中公元三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周祖谟1963年指出《切韵》代表六世纪文学语言、语音系统,《切韵》是公认的中古音代表。1985年王力放弃了他早年的观点,把魏晋南北朝合为一段,“五胡乱华”在汉语语音发展上再也不算是个关键了,南宋时期也不再有一个向近代过渡的阶段。 《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它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吴音即使不是为主,也是重要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