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10 21: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交代不明。
因为诗词的语言讲求凝练性,再加上初学者有时想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而又囿于五字、七字的限制,会出现过度压缩,而导致交代不明的情况。我在批改学员作品时,经常会有一些句子看不懂,等到我问学员这句诗的意思时,他能解释得非常丰富,似乎这一句诗表达了很丰富的内涵。实则,这种“丰富的内涵”只存在于你的解释中,并没有表现在你的诗里。就是说,你的诗句并没有表达出你想表达的内容,反而由于这种表达过于想当然,而往往写得不通。
我们看两个例子:
1.借榻竹楼近翠篁,清幽静谧垂丝凉。(《竹林野趣》)
第二句的“垂丝”一词,我一直没有看懂。后来,就问作者“垂丝”是指什么。她说是指“雨丝”。下雨之时,细雨悬垂如丝,用“垂丝”形容细雨,倒不是不妥。但是,你在题目既没提到“雨”,前面的内容也没点到“雨”,直接就说“垂丝”,读者可看不出来是写雨。即便读者能猜出来是写雨,但在表达上,仍属于交代不明的情况。
杜甫曾有一首五律《雨》: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这里的第六句“风引更如丝”,也是以“丝”形容雨。然而,他的诗题就是“雨”,首句也点到“甲子雨”,你便知道这是写雨丝。
这里的第六句“风引更如丝”,也是以“丝”形容雨。然而,他的诗题就是“雨”,首句也点到“甲子雨”,你便知道这是写雨丝。
还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末句说“沾襟比散丝”,以“散丝”指雨丝。但他在题目交代了“暮雨”,首句也说“楚江微雨里”,有这样的交代,你就知道这里的“散丝”是指细雨。倘若没有这样的交代,这样写便是不妥的。因此,我们写诗一定要把一首诗看成一个整体,要俯仰上下,兼顾前后。
2.细雨烟波岛色新,龙潭浮翠绝空尘。荷悦耳,柳藏身。悠悠一棹伴闲人。(《渔歌子》)
像这里的“荷悦耳”三字就有问题。第一句提到了“烟雨”,这里提到了“荷”,因此他想表达的其实是细雨打在荷叶上,这种声音听着很悦耳。雨打荷叶之声悦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单单一个“荷”字悦耳,这是有问题的。荷怎么会悦耳呢?这属于交代不明的情况。
你看古人写雨打荷叶之声,都会交代清楚。像辛弃疾的“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是风吹着雨,打在荷叶上,发出零乱之声。他用了一个“战”字,特别精警有力。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他用了一个“听”字,听的是什么声音?——雨打枯荷之声,这交代得清清楚楚。
此外,还有写诗取题目出现交代不明的情况。像有一个朋友写了一组七绝,题目叫《京西道中》,诗中写的是途中所见山峰、草木、烽火台、鸡鸣驿等风景。那我问,题目的“京西道中”,“京西”是指什么?因为百度上解释说,广义的京西是指国都西部地区,狭义的是特指门头沟区。但我感觉他这所写一路风景,并不像是“京西”一带的风景。结果他回答说,“京西道中”是指从北京开车前往山西,一路所见的风景。
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是绝不可以压缩成“京西”的,“京西”一词无此用法。如果从北京前往山西,可以压缩成“京西”;那么从北京前往湖南,是否可以压缩成“京南”呢?从北京到云南呢?也是“京南”?从北京到海南呢?还是“京南”?——这样岂不是乱了吗?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写一路所见,该如何取题呢?很简单,交代清楚即可,可以这样起——《自北京赴山西道中作》,这样一目了然,也不会有歧义。
这是组诗,第一首前两句说:“忽报溪山可远行,沉沉暮色转新晴。”这里也有交代不明的问题。“忽报溪山可远行”,这里说“忽报”,谁报道溪山可以远行呢?不知道是谁报,主语不见了,感觉有些别扭。我们看古人所说,薛涛的“西风忽报雁双双”,有主语“西风”,其实是西风送来一双双大雁,她用了“报”字形容,就特别形象。程敏政的“隔岸钟声忽报晴”,主语是隔岸的钟声。
(四)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
有的人写诗句子不通,是因为逻辑搞不清楚,词语搭配不当造成的。我们看诗词,创作诗词,起码对基本的字词使用要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吧。不能浑浑噩噩地看,糊里糊涂地写,感觉像模像样就可以了。这样肯定不行,诗词具体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准使用,极其重要。因此,要培养对每一个字词使用的敏感。
先看这首小词:
1.渔歌子·世外桃源
曲径通幽五柳堂,溪前竹后菊争芳。晨薄雾,晚残阳,蛙声一片响清塘。
这是学员作业。我在批改的时候,说末句“蛙声一片响清塘”的“响”字不雅。结果她改为“蛙声一片脆清塘”,觉得“脆”字很雅。因为青蛙在池塘里鸣叫,声音很清脆,由此觉得“脆”字极佳。——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蛙声一片脆清塘”还不如“蛙声一片响清塘”。因为“蛙声一片响清塘”,只是不雅而已,句子还是通的;但改后的“蛙声一片脆清塘”,句子完全不通了,哪有“脆清塘”这种说法?“脆”字怎么能跟“清塘”搭配呢?
那应该怎么修改呢?有的人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换成其他字,像“蛙声一片噪清塘”、“蛙声一片聒清塘”、“蛙声一片闹清塘”等等。其实,“蛙声一片闹清塘”还略微好一点。但改诗之法,有一字一词不妥,有时候并不是非得只改那一个字一个词。因为这种改法往往不奏效,有时候需要把整句换掉,换一种表达的思路。比如古人形容蛙声,经常以拟声词“阁阁”形容,你就可以改为“蛙声阁阁满池塘”。像“阁阁”这种典雅的词语,看诗的时候要留心积累,否则你写成“蛙声呱呱满池塘”,那就不是诗了。
再比如这首小词:
2.南柯子·游舍夫沙万蓝镇
小镇风情妙,游人兴意忙。蓝墙烛暗半疏窗。星落枕边、轻袅入诗乡。
这里的末句“星落枕边、轻袅入诗乡”,有两处问题:一是逻辑有误,“星落枕边”,星怎么会落枕边呢?就算你躺在床上,倚着枕头,望着星辰,感觉星辰离自己很近,以至于感觉“星落枕边”。但直接这么写进词里,就会很突兀,让读者觉得逻辑有问题。二是词语搭配不当。“星落枕边、轻袅入诗乡”,注意“袅”字,可以形容烟,可以形容丝,可以形容声音,但是不可以形容“星”。因此,这个搭配是有问题的,故而末句是不通之语。
还有这一首七律《寄夜读临窗探月》,颔联写道:“金乌日日随芳草,桂魄遥遥就玉筝。”首先,这诗的题目,我没有看懂,不知该如何断句。而“金乌日日随芳草”一句,也似乎大有问题。“金乌”是指太阳,因为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那么,太阳如何日日随着芳草呢?这是何意呢?殊难理解,感觉逻辑意思不怎么通。
我觉得像这种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的问题,作为创作者,自己要有简单的分析、判别能力。因为这种问题显而易见,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从而避免这种不通之语。
(五)意脉衔接不连贯
诗词创作,意脉衔接或意脉贯穿,是重中之重。意脉是内在的,文辞是外在的,意脉靠文辞来体现。元人杨载曰:“凡作古诗,……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一句之内,意脉贯穿,整句诗才通畅、连贯;一篇之中,句与句之间意脉贯穿,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是活络的。一句之内,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篇之中,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
初学者,往往不注意这个,字词胡乱搭配,句子东拼西凑,导致凌乱不通。我们举个李白的例子——《秋下荆门》,来简单说一下这首诗的关系处理,意脉贯穿: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首句说,“霜落荆门江树空”,秋来霜落,木叶零落,荆门一带的江树就变得极为空疏了。这句子看起来简单,但是多少人连这种简单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首先,这一句的“霜落”,照应到题目的“秋”字;“荆门”二字,扣到题目所交代的“荆门”地点。正是因为,霜落荆门,有秋霜侵袭,江树叶落,才会有“江树空”的现象。
首句交代“霜落”、“树空”,说明已是秋季,次句趁便交代出“秋风”,自然而然的衔接。“布帆无恙挂秋风”,诗人乘船东下,布帆高挂,安然无恙,秋风吹拂,极为顺畅。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按《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借来形容自己旅途平安、快然自适的样子。本来很平常的意思,但由于巧妙地结合了典故来表达,就多了几分趣味和底蕴。
我们再拿内容与题目对应来看。题目说“秋下荆门”,首句点到“秋”、“荆门”,次句写乘船挂帆出发,扣到题目的“下”字(乘船而下)。三四句是虚写发挥,一反一正来写,而且极巧妙地用了典故。但是,我们在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实入虚,如何以严谨的意脉衔接,同时又显得不着痕迹。你看李白的手段,第三句“此行不为鲈鱼鲙”,李白说,我这次外出旅行,不是因为喜欢吴地的鲈鱼美味。
很明显,这是用张翰“莼鲈思归”的典故。按照《世说新语·识鉴》记载,西晋的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地的菰菜、鲈鱼鲙的美味,就辞官回乡了。李白此行,沿途向东,必然会到吴地,所以用了这个典故。
那么,你看李白由实入虚的衔接,起码有两处关联的意脉,值得注意:第一,次句交代“布帆挂秋风”,沿江东下,第三句顺势联想到吴中的鲈鱼,乃是自然而然;第二,次句交代出“秋风”的意象,第三句由“秋风”联想到张翰见秋风思鲈鱼之典,也很自然。本来张翰是见秋风起而思念莼羹、鲈鱼鲙的。由秋下荆门,引出吴中;由“秋风”引出“鲈鱼”。你看这种意脉的衔接、转换,真是浑然天成。
第四句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前一句反面来说,“不为鲈鱼脍”;这一句正面来说,说自己是因为喜爱剡中的名山胜水,才一路东下的。《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剡中”属会稽郡,按《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世即以“千岩万壑”形容会稽或剡中山川之美。那么,你看三四句的衔接痕迹,“不为”,否定来说,“自爱”,肯定来说,从关联词上,有一种承接关系。
《诗法易简录》评论说:“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蜿。”你看李白虽然是快手,但是诗的意脉、关系处理不含糊,一层一层写下来,非常严密。
首句由“霜落”、“树空”,暗伏“秋风”的意象。次句顺势交代“秋风”,写乘船而下;第三句转笔,由乘船而下,接到吴中,由“秋风”联想到“鲈鱼”。但以否定出之,为第四笔正笔写“托兴名山”张本。——环环相扣,如流水而下,虽有迂曲,但不断流。
很多初学者,在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意脉衔接不上的情况。比如这首作品:
1.南歌子
紫竹藏茅舍,红薇压槿篱。碧瓜香蒂蔓枝稀,微雨水田白鸟、喜秧齐。
我们单说末句,“微雨水田白鸟”,这是写景,细雨蒙蒙之中,可以看到水田中有白鸟。可是,“白鸟”后面怎么能接“喜秧齐”呢?白鸟怎么会“喜秧齐”呢?白鸟跟喜秧齐之间,有何衔接关系呢?——这就是关系处理不当,意脉没有衔接起来。
那么,可以怎么修改呢?可以说,细雨迷蒙之中,漠漠的水田之上,有白鸥在飞——“微雨水田漠漠、白鸥飞”。“微雨”跟“水田漠漠”是衔接的;而在“水田漠漠”之中,有白鸥飞过,“白鸥”跟“飞”是衔接的。整个句子意思就贯穿起来了。
也可以说,细雨迷蒙之中,有一双白鸟,向着田间飞去——“微雨一双白鸟、望田飞”,“微雨”跟“一双白鸟”是衔接的,“白鸟”跟“望田飞”,也是衔接的,整个句子意思也是贯穿的。
2.再看这一首小诗《相思》:
郎子不辞别,痴情泪雨涟。衣裳青鬓乱,欢伯一相怜。
这首诗有何问题呢?首先第一句,作者把“不辞而别”,缩写为“不辞别”,这是不恰当的,没有这种缩写法。其次,第三句“衣裳青鬓乱”,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你既然提到“衣裳”,后面就应该是衣裳怎么样了呀。后面怎么会突然接“青鬓乱”呢?“衣裳”跟“青鬓乱”之间,丝毫看不出有何衔接关系。这也是不通之句。
你看古人,屈大均的“衣裳清露滋”,衣裳怎么样呢?衣裳被清露打湿了。“衣裳”跟“清露滋”之间,是衔接的。张窈窕的“衣裳浑卖尽,羞见嫁时箱”,衣裳怎么样呢?衣裳差不多卖尽了。这也是衔接的。
3.除了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还有句与句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的。像这首七绝《苦念》:
古往今来事渺茫,怎知村妇不凄凉。
碧桃真有相思泪,呼女心伤愁断肠。
首先,这里的第三句“碧桃真有相思泪”,有问题。碧桃是桃树的一种,又名千叶桃,碧桃怎么会有相思泪呢?这个逻辑关系,反正我是理不清。后来,作者解释说,桃树有桃胶,圆圆的像泪珠。——那你应该先交代出桃胶,再说它像相思泪。没有提到“桃胶”,而直接说碧桃有相思泪,这个属于交代不明。
其次,第三句提到碧桃有相思泪,第四句说“呼女心伤愁断肠”,碧桃后面怎么会接“呼女”呢?三四句之间是如何衔接起来的呢?反正,我是看着,觉得这样的句子,意脉衔接有问题,贯穿不起来。
(六)前后矛盾
有很多初学者,因为笔力有限,并不能真切地描摹现实,往往刚开始写诗,会采取虚构写景的方式来写。但即便是虚构写景,起码写出来也要让人感觉真实吧。有的人写诗粗枝大叶,顾前不顾后,或顾后不顾前,导致前后内容矛盾。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1.比如这首《闲居江南》:
寄宿江南客,闺深月透纱。闷听檐下雨,闲看院中花。
静虑无浓酒,清神有淡茶。夏炎虽煎烁,心定亦为家。
第二句说“闺深月透纱”,提到月光透过窗纱;第三句紧跟着“闷听檐下雨”,听着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既有月,又有雨,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到底是晴天还是雨天呢?这一首内容前后矛盾的情况,还比较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