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5 17:14 编辑
3、诗法与诗体的关系 (1)、诗法 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语言的手法。诗法,既包括写诗的法则,例如诗的性质、功用、指向等重要方面的认识与观念;也包括作诗的技巧,如格律、属对、用事、修辞、章法、命意、体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技巧。也就是具体的诗歌写作技巧。 在初盛唐时期,诗法的意识已经存在,初唐上官仪的《笔札华梁》,是现存最早的诗法,内含“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笔四病”“论对属”七部分。但是还没有产生“诗法”这一概念。所以,初盛唐的不少诗格、诗式著作中大量谈及作诗之法,但这些技巧仍未被命名为“法”。 直到在宋人那里,“诗法”一词才获得了较多的使用。 明确题名为“诗法”的著作,直至元代才首次出现。“较早出现的是(旧题)杨载的《诗法家数》,这部诗法著述体现出对前人诗格与‘论诗及辞’诗话之体的双重继承。”(杨载为元代人) 元明清时期“诗法”一词代替了“诗格”与“诗式”。 . (2)、诗法与诗体的关系 在诗中运用了某种语言的手法便是运用了某种诗法。当某一种诗法在诗中贯彻到底,这种诗法就形成一种诗体;如果是几种诗法在诗中都做到了贯彻到底,那么这几种诗法就共同构成某种诗体,那么这几种诗法就是这种诗体的几个要素。一种诗法在诗中多处运用,但没有做到了贯彻到底,那么这种诗体只能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但不是诗体。以顶针为例。 . 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诗中只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是顶针,因此只能说它运用了顶针手法。 . 少年何所愁 唐·寒山 少年何所愁,愁见鬓毛白。 白更何所愁,愁见日逼迫。 这首诗前后句用相同字钩连起来,整个诗如同鱼串链条一般,叫“鱼贯链环体”,是诗体。 . 平陵东 汉·无名氏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一联的尾字是下一联的开头,叫联蝉联即联顶针。由于各联如此,做到了自始至终贯彻到底,因此是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