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5|回复: 65

永明体齐梁体非诗体,非格律诗诗体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4-25 17: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7 14:59 编辑

永明体齐梁体非诗体,非格律诗诗体
  一、先解决几个概念问题
  1、体
  “体”的含义。体在古诗中有三个意思,一是一种文体的诗体,一是时代风格,一是个人风格或群体风格。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题材及体裁、艺术门类对作品风格也有制约作用。
  由于古代“体”是多义词,今人受知识的局限,三者常常分不清。再加上唐以前的理论家们的粗率,理论水平的粗浅,说得不大清楚,又加上真正作为文体概念的诗体,是在唐以后才开始出现与慢慢严谨的。所以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在理论上下功夫的人们,在古人说到的“诗体”一词时,分不清是文体的“诗体”,还是时代风格的“诗体”,还是作者风格的“诗体”,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诗人玉屑》为例,时代风格的“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等。对此刚刚特意为三羊作了一番解释:“以上为时代风格,不是诗体。三羊问永明体齐梁体有什么区别,这里便是答案。永明体是以创造者年代命名。齐梁体是以朝代命名。本质区别没有。小区别有些,永明体时限于那批创造者的具体时间,齐梁体则包括推广者流行者的时间,时间长度大些,人多些,区域大些,因此在重点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差异,永明体主要表现的在声律上,齐梁体由于成为创作团体,因此主要反映在创作风格上。”永明体、齐梁体的区别,下文我会详细的谈谈。
  个人风格的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徐庾体、沈宋体、陈拾遗体、王杨卢骆体、张曲江体、少陵体、高达夫体、孟浩然体、王右丞体、韦苏州体、韩昌黎体、柳子厚体、李长吉体、卢仝体、杜牧之体、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等。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5 17: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5 17:06 编辑

  2、诗体
  (1)诗体的概念
  诗体:因为古代“体”多义,所以“诗体”也多义。古代的诗体有诗的样式和风格两种含义(见“体”的解说)。
.
  (2)诗的样式的诗体
  诗的样式属于形式范畴,是诗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形式(大概念、泛概念)、样式(形式中一种、具体的概念)、模式(小概念,局限性强)是近义词,但具体则有所不同。鄢化志说是“外形体式”。
  古代的严羽对诗体的分类是最细的,但他的诗体是按风格与样式两大类别来分的,有的分得很清楚,有的又二者混在一起,因此给后人造成了不少麻烦。例如
  沧浪诗话•诗体   严羽
  五、又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自三言而终以七言、有半五六言、有一字至七字、有三句之歌、有两句之歌、有一句之歌、有口号、有歌行、有乐府、有楚词、有琴操、有谣、曰吟、曰词、曰引、曰咏、曰曲、曰篇、曰唱、曰弄、曰长调、曰短调、有四声、有八病、又有以叹名者、以愁名者、以哀名者、以怨名者、以思名者、以乐名者、以别名者、有全篇双声迭韵者、有全篇字皆平声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有辘轳韵者、有进退韵者、有古诗一韵两用者、有古诗一韵三用者、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有古诗全不押韵者、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有律诗止三韵者、有律诗彻首尾对者、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有后章字接前章者、有四句通义者、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有拟古、有连句、有集句、有分题、有分韵、有用韵、有和韵、有借韵、有协韵、有今韵、有古韵、有古律、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有十字对、有十字句、有十四字对、有十四字句、有扇对、有借对、有就句对。
  按  这一段便分类很乱,无一定之规,虽然多数已是有样式的诗体,却又把大量的写作方法混在里面。这就说明古人的概念远远没有今人严格,所以研究理论者一定要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待诗体的概念,否则永远是一锅糊。(遗憾的说一句,雨梦先生生前就是经常犯这种概念混淆的错误)
  文体概念的诗体是诗的样式,但诗的样式具体是什么,百度说不清。
  应具有七个要素: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高、语言新、手法巧。
  诗的构成也有要素,是指构成诗歌的各种基本元素,包括韵律、格律、押韵、节奏、修辞、意象、主题等。
  王士祯力主“诗各有体,不可混一”,诗体也有要素;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偶等都有一定的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5 17: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5 17:14 编辑

 
  3、诗法与诗体的关系
  (1)、诗法
  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语言的手法。诗法,既包括写诗的法则,例如诗的性质、功用、指向等重要方面的认识与观念;也包括作诗的技巧,如格律、属对、用事、修辞、章法、命意、体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技巧。也就是具体的诗歌写作技巧。
  在初盛唐时期,诗法的意识已经存在,初唐上官仪的《笔札华梁》,是现存最早的诗法,内含“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笔四病”“论对属”七部分。但是还没有产生“诗法”这一概念。所以,初盛唐的不少诗格、诗式著作中大量谈及作诗之法,但这些技巧仍未被命名为“法”。
  直到在宋人那里,“诗法”一词才获得了较多的使用。
  明确题名为“诗法”的著作,直至元代才首次出现。“较早出现的是(旧题)杨载的《诗法家数》,这部诗法著述体现出对前人诗格与‘论诗及辞’诗话之体的双重继承。”(杨载为元代人)
  元明清时期“诗法”一词代替了“诗格”与“诗式”。
.
  (2)、诗法与诗体的关系
  在诗中运用了某种语言的手法便是运用了某种诗法。当某一种诗法在诗中贯彻到底,这种诗法就形成一种诗体;如果是几种诗法在诗中都做到了贯彻到底,那么这几种诗法就共同构成某种诗体,那么这几种诗法就是这种诗体的几个要素。一种诗法在诗中多处运用,但没有做到了贯彻到底,那么这种诗体只能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但不是诗体。以顶针为例。
.
  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诗中只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是顶针,因此只能说它运用了顶针手法。
.
  少年何所愁    唐·寒山
  少年何所愁,愁见鬓毛白。
  白更何所愁,愁见日逼迫。
  这首诗前后句用相同字钩连起来,整个诗如同鱼串链条一般,叫“鱼贯链环体”,是诗体。
.
  平陵东    汉·无名氏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一联的尾字是下一联的开头,叫联蝉联即联顶针。由于各联如此,做到了自始至终贯彻到底,因此是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5 17: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4、近体诗与古风
  (1)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近体诗分三类:绝句、律诗、排律。
  近体诗是诗体,因为它不管是哪一类,都得符合规定的要素: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①、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②、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③、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步到底的平声韵。
  分大点为三要素,分细点为五要素(把“三相”当三条)。
.
  
(2)古风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风的特点:
  一是篇幅不限。古风篇幅可长可短。短的可能只有四句,如柳宗元的《江雪》;长的可能有几百句,如屈原的《离骚》。
  二是每句字数不限。古风不要求句式整齐。如李白的《蜀道难》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字、四字到五字。当然有句式整齐的,根据字数的多少称之为四言诗、五古、七古等。不整齐的,一般称之为杂言诗。
  三是不要求句子成联。格律诗一般句子是成双的,全篇有两联(五、七绝)或四联(五、七律)乃至多联(排律)。古风没有这个要求,可以是二句、五句或七句等,无所谓。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写贺知章的一章,只两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曲江三章章五句》最后一章:“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是五句。
  四是用韵稍宽。因为在近体诗形成以前,诗词界对韵律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古风的用韵要比格律诗宽泛。如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平水韵看,喧是元韵,偏是先韵,山是删韵,格律诗不可通押,但古风可以。
  五是没有平声禁忌。格律诗忌孤平,忌三平脚,要求每联仄起平收。古风没有这些禁忌,孤平、三平脚、三仄脚都可以。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如杜甫《哀王孙》:“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孤平。李颀《送陈章甫》:“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三平三仄屡见。杜甫《赠卫八处士》全押平韵,《佳人》全押仄韵,白居易《琵琶行》平仄互押。
.
  由此可以看出,说它是诗体,只是古风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但从整体来说,它成不了具体的诗体,因为它不存在要素,是种模糊概念。但它可以分出很多的小类,小类则有相当多是可以成诗体的。比如以言分有六言诗、八言诗等,它们有要素,那就是每句的字数。古风中大量的杂体诗也是有要素的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5 18: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5、格律诗与近体诗
  我们今天的格律诗解释比较简单,就是指符合格律规则的近体诗。
  格律诗与近体诗虽然是同义词,但是命名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近体诗是时间角度命名的,格律诗是从诗体的基本特征命名的。从概念的严密性说,格律诗是标准的名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5 19: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6、永明声律与近体格律的异同
  1.永明体四声四元,近体四声二元。
  永明体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近体则转变为把四声分作“平”和“仄”的两类。
  2,节律点不同
  何伟棠的节律,他自己解释为“节奏型或音步组合形式”。
  节律,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节奏,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音步,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一个音步一般含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永明体节律为23,近体为221。
  何伟棠说:“它(指永明体)也是诗乐一体时代的历史遗留。‘上二下三’,在汉乐府的五言诗中就已经成为定式。乐府五言诗,诗乐一体,诗中的乐曲主宰着诗歌语言的声音表现。这种乐曲节奏所起的作用,是使诗句分成上下两个节落,节点居两节落之末,上下节点呼应,产生句中大顿和句末的延长。分析《诗经》、《楚辞》,其诗句内部节点分布都是如此;乐府五言诗的‘上二下三’,也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后诗乐分离,五言诗失去了乐律的依托,这一‘上二下三’的节律特征却依旧保存下来。”(按何说一是诗乐一体时代的历史遗留,说明与吟诵层的格律诗不一样,二是上二下三,与格律诗的二二一不同,因此说永明体也是格律诗的在这方面对不上眼。)
  “2•3”式的节律后来又何以转型为近体的“2•2•1”?
  “这是吟诵层的节律转型。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可以不同于按自然音步组合的节律形式,它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因而会顺应吟诵调子的变化而作出自身的结构调整。至于吟诵调子在永明体诗歌实践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声律学者刘滔因应这一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二四字异声’的问题、实质是使第四字节点化的问题。第四字节点化以后,原先节拍性较和缓的‘2•3’两拍展成‘2•2•1’三拍。其中第三拍又有‘音空’,这无疑会更适于长吟。
  由此可知,‘2•3’式的节律转变为近体的‘2•2•1’,是诗歌吟诵调子的变化带来的,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和写作实践,促使吟诵音节向长吟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字句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是在吟诵效果最佳化进程中出现的。诗乐分离以后,诗不歌而诵,诵则必有偏离‘节律常规’而独立的音节。这种因偏离而生的吟诵层音步组合形式具有音乐美的表达功能,它们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因而是可变的、易变的。比如魏晋五古,处于徒诗化之初,其吟诵调子还靠近自然音步,因而它的字句吟诵层音步组合必取和节律常规一致的‘2•3’格式而不会是‘2•2•1’。反之,在近体五言诗中,吟诵的调子发展为‘长吟’,其字句吟诵层的音步就会偏离节律常规,衍变成为‘2•2•1’,因为和节拍性较和缓的‘2•3’之节相比,‘2•2•1’之节更适于长吟。”
  简言之,就是诗乐分离以后,诗不歌而诵,221比23更适于长吟。
  永明体只有一种节奏,那就是23,不存在有些人说的还有32、212、2111、221等节奏(这些是把语法节奏混同于声律的节律);近体中只有一种节奏,那就是221,不存在有些人说的有212、221两种节奏(这些也是把语法节奏混同于声律的节律)。节奏只能“自然音步”。那些不同的看法是受语法节奏的影响。王力《诗词的节奏》专门讲述过语法节奏。语法节奏属于“‘非自然’的音步组合”。但王力《诗词的节奏》最后谈到读法时说:“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许多人只看懂了王力的语法分析,却忽略了王力有关读法的这段话。
  3,音步不同。音步,诗的韵律的基本单位。永明单音节为音步,所以重视声,而有四声八病说;近体双音节为音步,所以突出246,因而有“135不论,246分明”。
  4,粘对规则上不同,粘对,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对平,仄对仄。永明体不讲粘对,因此永明体中全诗都做到粘对的甚少,即使做到了也是无意识的;近体粘对是特色之一,是有意识的进行,须粘对分明,失粘则失律。
  5,格式上的不同。永明体无格式要求,2、3、4、5、6、6、7、8、9韵乃至百韵不论,偶数奇数韵都可。近体严格意义上是2韵和4韵,排律中也是偶数韵。后来放松到首句押韵,但规定用邻韵,因此不影响用韵的偶数。
  6.异声转变,“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
  永明体五言诗句的节奏型是“上二下三”(“2•3”),那么,于其上作声律安排的时候,就出现了“二五回换”、“二五字异声”。因为这里句节奏型的节点正好就是句中的第二和第五两个字,这又正好是八病中的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近体节奏为221,于是就把句中的二、四两个字位作为节点,从而作出“二四回换”即“二四字异声”的安排。其关键人物是声律学者刘滔,他修改了蜂腰,提出“二四字异声”的新观点。“二五字异声”是四声四元的异声,“二四字异声”则只是平仄二元的异声。按三羊先生说,唐朝格律诗用的仍是“二五字异声”(可称之为25律),此说不当,在奇句仄收句中,受永明体影响,唐朝格律初起时估计会自然而然用上“二五字异声”,但在全诗中不能像永明体一样句句用上,因此它已退居第二位,成为“二四字异声”的辅助工具。随着平仄的深入人心,“二五字异声”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完全退出格律诗。
  7.对仗
  永明体对对仗没有任何规定,对仗处于自由状况。格律诗在律诗中则加以强制。格律诗要求的是对仗,永明体时因为不存在平仄,因此没有对仗这个概念,于是对仗对偶都不在乎。
  8.近体对永明的选择性的继承
  (1)、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后来,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八病中唯平头这条对近体的平仄律影响最大(形成格律三要素的相对)。
  近体,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已不为忌,形成135不论。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改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2)、上尾,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因为偶句押韵,奇句不压韵,若同声易混乱。但两字同韵不为病(“若第五与第十故为同韵者,不拘此限”)。
  近体也是偶句押韵,奇句不压韵。但不转韵,要一韵到底。因为上尾两字同韵不为病,于是近体后来也放松到第一句可压韵,但要压邻韵。在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声的可能性。所以这条基本继承下来。
  (3)、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但二五同平不为病。
  近体诗蜂腰已不存在。二五同平不为病使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这种基本句式。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中,唐朝人近体初期创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蜂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失去影响力。(三羊先生则坚持唐人格律为25律,是缺乏历史发展观的静止看法)
  到刘滔时:“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把二五不同声改为二四不同声,说明那时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但因为它的24不要求平仄,只要上去入不同声相犯,而24同平又不为病,因此若换以平仄计便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等句式,即在近体中的所谓大拗句。
  近体节奏点也是二四,只是把四声放宽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4)、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第一句和第三句(即不押韵的两句)的末尾那个字同声)。但“温、邢、魏诸公,及江东才子,每作手笔,多不避此声。”
  近体则废弃此条,因为它们都是仄声字。但不少诗人还是喜欢在每首诗的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梁诗律鹤膝病的尊重和沿承。
  (5)、大韵,一联中前九字中不得有与押韵字同韵的字,除非故作叠韵(不隔字的叠韵,即叠韵词),此即不论。
  相当于挤韵,近体也强调此条。
  (6)、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即一联中不能有叠韵字,除非故为叠韵,此即不论。
  近体则废弃此条。
  (7)、傍纽,一句中不得有与同声的双声字,一联中也避之为好。除非故作双声(不隔字的双声,即双声词),此即不论。
  近体则废弃此条。
  (8)、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即音同调异字,叫双声叠韵字。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
  近体诗虽废弃此条。但写诗时还是尽量避免双声叠韵字,吟诵时容易结结巴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4-26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齐梁体非诗体,非格律诗
  一、先解决几个概念问题
  1、体
  “体”的含义。体在古诗中有三个意思,一是一种文体的诗体,一是时代风格,一是个人风格或群体风格。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题材及体裁、艺术门类对作品风格也有制约作用。
  由于古代“体”是多义词,今人受知识的局限,三者常常分不清。再加上唐以前的理论家们的粗率,理论水平的粗浅,说得不大清楚,又加上真正作为文体概念的诗体,是在唐以后才开始出现与慢慢严谨的。所以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在理论上下功夫的人们,在古人说到的“诗体”一词时,分不清是文体的“诗体”,还是时代风格的“诗体”,还是作者风格的“诗体”,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诗人玉屑》为例,时代风格的“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等。对此刚刚特意为三羊作了一番解释:“以上为时代风格,不是诗体。三羊问永明体齐梁体有什么区别,这里便是答案。永明体是以创造者年代命名。齐梁体是以朝代命名。本质区别没有。小区别有些,永明体时限于那批创造者的具体时间,齐梁体则包括推广者流行者的时间,时间长度大些,人多些,区域大些,因此在重点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差异,永明体主要表现的在声律上,齐梁体由于成为创作团体,因此主要反映在创作风格上。”永明体、齐梁体的区别,下文我会详细的谈谈。
  个人风格的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徐庾体、沈宋体、陈拾遗体、王杨卢骆体、张曲江体、少陵体、高达夫体、孟浩然体、王右丞体、韦苏州体、韩昌黎体、柳子厚体、李长吉体、卢仝体、杜牧之体、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等。
=========================
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摘要:
一、永明体格律构成的三要素
    永明体把以声调的异同对立为特点的声律模式引入五言诗,从而使诗歌的格律形式首次成为节律、韵律和声律三要素完备的结构形式,开创了汉语诗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跟后来的近体相比较,它也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三要素各自都有其特定的一些讲求。

点评

等全发完。你东抄西摘,没用的。学会化人为己。  发表于 2023-4-26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4-26 12: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齐梁体非诗体,非格律诗
  一、先解决几个概念问题
  1、体
  “体”的含义。体在古诗中有三个意思,一是一种文体的诗体,一是时代风格,一是个人风格或群体风格。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题材及体裁、艺术门类对作品风格也有制约作用。
  由于古代“体”是多义词,今人受知识的局限,三者常常分不清。再加上唐以前的理论家们的粗率,理论水平的粗浅,说得不大清楚,又加上真正作为文体概念的诗体,是在唐以后才开始出现与慢慢严谨的。所以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在理论上下功夫的人们,在古人说到的“诗体”一词时,分不清是文体的“诗体”,还是时代风格的“诗体”,还是作者风格的“诗体”,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诗人玉屑》为例,时代风格的“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等。对此刚刚特意为三羊作了一番解释:“以上为时代风格,不是诗体。三羊问永明体齐梁体有什么区别,这里便是答案。永明体是以创造者年代命名。齐梁体是以朝代命名。本质区别没有。小区别有些,永明体时限于那批创造者的具体时间,齐梁体则包括推广者流行者的时间,时间长度大些,人多些,区域大些,因此在重点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差异,永明体主要表现的在声律上,齐梁体由于成为创作团体,因此主要反映在创作风格上。”永明体、齐梁体的区别,下文我会详细的谈谈。
  个人风格的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徐庾体、沈宋体、陈拾遗体、王杨卢骆体、张曲江体、少陵体、高达夫体、孟浩然体、王右丞体、韦苏州体、韩昌黎体、柳子厚体、李长吉体、卢仝体、杜牧之体、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等。
=========================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格律诗,与【平头上尾鹤膝蜂腰】的声律法律有关。
与【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时间无关!
例如唐朝诗人的14首永明格律诗:
隋末唐初·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平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平上平平去。仄去平平平。
隋末唐初·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橤半妆丛。平去仄平平。平上仄平平。★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还当杂行雨。髣髴隐遥空。平平仄平上。仄仄仄平平。
隋末唐初·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平去平平入,平上仄平平。★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平去平平上,平平平仄平。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平平仄仄入,仄仄仄平平。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仄入平平去,平上仄平平。★
隋末初唐·陈子良
金谷多欢宴,佳丽正芳菲。平入平平去,平去仄平平。★
流霞席上满,回雪掌中飞。平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
明月临歌扇,行云接舞衣。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何必桃将李,别有待春晖。平入平平上,仄上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青牛游华岳,赤马走吴宫。平平平仄入,仄仄仄平平。
玉柱离鸿怨,金罍浮蚁空。仄上平平去,平平平仄平。
日霁崤陵雨,尘起洛阳风。仄去平平上,平上仄平平。★
唯当玄度月,千里与君同。平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平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
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仄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平入仄仄去,平上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芳尊徒自满,别恨转难胜。平平平仄上,仄仄仄平平。
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平去平仄上,平上仄平平。★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平平平仄去,仄仄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平平仄仄去,平仄平平平。
别路青骊远,离尊绿蚁空。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红。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别后相思曲,悽断入琴风。仄去平平入,平上仄平平。★
初唐·卢照邻
日掩鸿都夕,河低乱箭移。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虫飞明月户,鹊绕落花枝。平平平仄上,仄仄仄平平。
兰襟帐北壑,玉匣鼓文漪。平平仄仄入,仄仄仄平平。
闻有啼莺处,暗幄晓云披。平上平平去,仄入仄平平。★
初唐·卢照邻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镜圆珠留彻,弦满箭波长。仄平平平去,平仄仄平平。
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平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平去平平入,平上仄平平。★
初唐·卢照邻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平入平平去,平上仄平平。★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仄上平平入,仄平仄仄平。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仄去平平上,平平仄平平。
初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仄上平平入,仄平平仄平。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仄入平仄去,仄上仄平平。★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盛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平上仄平入,平去平平平。★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仄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平去平仄入,仄平仄仄平。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平平仄仄去,仄仄仄平平。
盛唐·杜甫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仄上平平去,仄去仄平平。★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仄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仄入平平上,平平平仄平。


点评

别急。你这说不到点上  发表于 2023-4-26 14: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4-26 16: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等全发完。你东抄西摘,没用的。学会化人为己。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文章未发完,为何不在文章后面说明一下呢?
说话怎么老是夹枪带棒的?
人家何伟棠教授的观点,在下三羊不敢据为己有啊!

点评

你不会看?大标题一、 后面大标题二都还没露面呢,我需要说明吗?我是边写边发,所以慢吞吞的  发表于 2023-4-26 1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0: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7 10:25 编辑

  7、永明体与齐梁体的区别
  “永明体”的得名来自于《南齐书•陆厥传》,它是发生于南齐武帝萧赜永明末年的一种文学思潮、诗学形态。文学史上也有所谓“齐梁体”之说,可当时南朝人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称谓,而是唐以后人针对齐梁陈时期一种特殊的五言声律特征而作的典型概括。
  (1)什么是永明体
  解释大概有三种:
  ①百度教育: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一种讲究声律的新诗体。
  百度百科: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吕梁读书协会:永明体: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形成的一种诗体、诗风。
  ③百度百科说: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第一种说法是“诗体”,但我们知道“诗体”又诗风与文体二义,到底属于哪一种,没有明确说清。第二种“诗体、诗风”,这是并列结构,因此这个“诗风”是文体,就是说它既是文体又是诗风,含糊不清。第三种说法明确指出是“诗风”。永明体的具体内容是“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2)什么是齐梁体
  也有风格和文体两种说法:
  ①百度:齐梁体的词语解释是:南朝•齐与梁的诗体。又见《国语词典》。
  《国语大辞典》、《汉语词典》:六朝齐、梁时盛行的诗体。以崇尚绮丽、注重排偶、讲究声律为特色。
  -------这个解释没错,问题是诗体有风格和文体二义,到底指什么呢?
  ②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二》:“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
  郭绍虞校释:“齐梁体可有二义:一指风格,即陈子昂所谓‘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絶。’《朱子语类》所谓‘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者也。一指格律,则与永明体相近,即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集中所言齐梁格诗是。”
其“一指格律,则与永明体相近,即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集中所言齐梁格诗是。”指的是“格诗”,什么叫格诗?就是诗法(见3、诗法与诗体的关系),不是文体的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二》是“以时而论”有“齐梁体”,按,“以时而论”的诗体都属于“风格”。同样的严羽的“以时而论”的诗体中还有“永明体”。
  所谓齐梁诗,是指南朝齐(479-502)、梁(502-557)两代的诗歌。前人将讲求声律对偶、浮艳绮丽的诗歌称为齐梁体,又含有代指浮靡诗风的贬意。齐梁诗对唐诗风貌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3)永明体与齐梁体的关系
  齐梁体,有时包括永明体,有时与永明体并列,是介于古体诗与今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4)永明体与齐梁体的比较与区别
  “永明体”和“齐梁体”虽同是重形式轻内容的诗体,但两者之间也还有区别:前者偏重于声病的讲究,后者注意文辞的绮靡,也就是从注重声律的协调发展到追求辞藻的华丽。
  永明时代作家众多,但并非所有人都参与了新体诗的创作,而永明体是指作家有意识在诗歌创作中按照声律要求作诗,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旧体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所以,在今天看来,永明体诗歌应该比整个齐永明年间所产生的诗歌范围要小得多。但当时文人注意创作中的调声问题,而所写出的作品却不见得符合声律论要求,这样的创作我们也应该看做是永明体诗。
  赵以武统计阴铿诗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阴铿已能作出八病悉除、前四种主要病犯的完全或基本符合“永明体”的诗来:第二,阴铿诗中只有三四首诗犯鹤膝,而不犯上尾,说明“巨病”已基本或接近克服;第三,阴铿诗仅犯前四病中一病的20首,再加上不犯前四病的9首,共29首。这是相当可观的数字,占总数34首的85.3%;第四,在阴诗里,犯前四病中“平头”的诗多达23首,总计38处,而其它三病所犯很少。这说明阴铿诗在近体诗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已比何逊大大前进了一步。
  由声病而论,很显然,“齐梁体”是对“永明体”的继承和发展。以运用声律为特征的创作是由永明诗人创其首,而入梁以后直到大中通年间,才蔚为大观的。至梁时,诗歌创作更变本加厉地讲究声律,更加崇尚清丽靡艳之风,这种讲究比永明时更广泛、更严格,特征也更鲜明了。“永明体”是“齐梁体”的源头,“齐梁体”是“永明体”的发展。从“永明体”到“齐梁体”,反映了声律创作由始而盛、由微而著的延续轨迹。“从齐武帝永明年间至梁代前期的近五十年中,诗坛上以谢朓、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风为主;从梁武帝普通年间至陈代末年的近七十年中,以萧纲和徐摛、庾肩吾所提倡的宫体诗风开始兴起并逐渐占统治地位。”具体表现为: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风格,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流为淫靡;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从时间上说,永明体在先,宫体(主要指齐梁体)在后;从诗人身份说,永明体士庶皆可以写,宫体只是帝王及其左右侍从文人在写;从表现题材看,永明体无可不写,宫体主要写女人及与女人相关之物;从二者关系说,永明体可以包括宫体在内,而宫体只是按照永明声律说在特定的圈子里写的永明体。
  齐梁诗之所以被斥为浮靡,首先是因为内容空虚、思想贫乏、风骨不振。齐梁诗的基本内容缺少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题材,不外乎月露风云、江山形胜、乡思边愁、闺怨艳情。所以,前人从题材内容上指责齐梁诗浮靡。
  总的说来,齐梁诗量胜于质,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而成绩突出的不多。但追求形式技巧的风气使整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平均而缓慢的提高。思想感情平庸肤浅,生活视野狭窄、文思失于繁细、刻画伤于绮碎,不少诗歌流于冶荡淫艳,形成了齐梁诗中浮靡的倾向。
而对于文学吟咏情灵这一主要特征的认识、自觉学习民歌以改革语言的努力,各种诗歌新体裁的形成、乐府旧题的改制和新题的创造、构思转向含蓄隽巧、写景注重象外之意、表现愈益细致具体等,则是齐梁诗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9 15:04 编辑

  二、永明体齐梁体不是文体的诗体
  由于“诗体”含有文体与风格两种含义,而平时大家笼统只说某某“诗体”,对于学过文学理论的文科生来说,是文体还是风格,问题不大,对于网络上的诗词爱好者,就常常产生了理解上的分歧。本文目的就是要让它泾渭分明。
  为了更好地推理论证,我们先得学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什么叫充分条件?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AB的关系是“有之必然,无之不必然”。
也就是有条件A能推出B,但没有条件A并不一定就没有B。这是因为A只是其中的条件之一,还有C、D…等,它们是并列关系。
  例如,“大学生”是“学生”的充分条件。因为满足“大学生”的条件,一定也能满足“学生”的条件;但假如不是“大学生”,则不一定不是“学生”,也可能是“中学生”,也可能是“小学生”。
  
  什么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的意思是指只需要这一个条件,事情就会发生。而必要条件的意思是指完成某件事可能需要几个必须的条件,其中每一个都是必要的条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简单概括就是正推成立是充分,反推成立是必要。
  例如你不认识26个英文字母,那么你肯定不能读懂英文;但是就算你认识26个英文字母也未必能读懂英文。所以认识26个英文字母是读懂英文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合并,即成为充分必要条件,或简称充要条件。充要条件之定义为“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即有A一定有B,并且无A则一定无B。也就是说,凡能够满足A的条件,一定也能满足B的条件;而凡不能满足A的条件,也一定不能满足B的条件。这时,A实际上等于B。
  例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互为充要条件。
  
  以“夫妻”为例来说明这三种关系。
  有结婚证的是夫妻。这是充分条件,即有证就能证明是夫妻,但是没有证未必不是夫妻,也就是说夫妻就一定有证吗?(有A必然B,无A不必然B)
  男女成为夫妻。这是必要条件。没有男女就不能组成夫妻,但是有男有女未必就是夫妻。(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
  男女婚姻关系确立的为夫妻。这是充分必要条件。有男女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指由合法婚姻而产生的男女之间的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的便是夫妻,没有男女婚姻关系确立的便不是夫妻(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性关系、性伙伴等)
  用到文体的诗体中,则每条要素都是必要条件,所有的要素合起来才是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素达到充分必要条件就能构成一种诗体。
  比如“除首尾联都得对仗”,这是格律诗的一个要素,它只是必要条件,就是说没有它不行,但有它则还不够,还要其他的条件。
但是“每联都由对仗组成”的联对诗中它却是充分必要条件了,因为有它必然是这种诗体,无他必然不是这种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0: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7 10:28 编辑

  下面进入主题。
  
  (一)从历史现实看
  1.严羽以时代划分
:“以时而论则有:.......,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
  所谓的南北朝是包括了北方的周、魏,和南方的齐、梁,所以南北朝体和齐梁体实为一体。
  齐梁当然也包括了齐永明时期。所以这个齐梁体有时也包括了永明体。
  严羽以时代划分来定义齐梁体,并没有指出齐梁体的特点。但凡是按以时代分的诗体,一般都是指风格,严羽以时代划分的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南北朝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总不会永明体、齐梁体为文体的诗体,其他的为风格的诗体吧。
  2.空海则直接从风格上说齐梁体诗
  《文镜秘府论》,记录了不少我们失传的诗论。其中在《调声》章中提到了“齐梁调诗”,并且列举了几首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
  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
  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文镜秘府论•调声》这一章,其实讲解的是诗律。所以这一章举例的时,自然与格律诗相关。
  张谓是唐朝人,《题故人别业》是标准的五言律诗。
  何逊,是南朝梁著名诗人,他与阴铿齐名,杜甫将二人合称“阴何”。他的三首《伤徐主簿》中,前2首是标准的律绝。第3首比较特别,是失黏的律绝,也被称为折腰体。
  这几首诗中,有标准的格律诗(近体诗),有失黏的格律诗。使用律句,但是不注意黏连,是齐梁时期,注意用四声的诗作常见现象(这些是站在唐朝的角度看南朝,不要以为南朝真的就有了格律诗)。
  空海说的这几首齐梁调诗,从格律来看,和唐朝盛行的格律诗几乎一样,即使折腰体唐律也是常见现象。所以所谓的“齐梁调”,应该是从内容或风格上来说的。你总不能说因为举例的这些诗格律差不多,因此永明齐梁时已经有了格律诗,所以永明体齐梁体便都是文体的诗体了(下面会细说)。但偏偏有三羊先生就是这样认为的。

  3.唐朝特点的的齐梁体
  在唐诗中,有不少诗题中带有齐梁体的作品,尤其是大历年间提倡齐梁诗,齐梁诗更多了。这些齐梁体的风格还是挺多样的。如:
  ①、仄韵绝句
  例如皮日休的《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是一首七言的仄韵绝句。四句都是律句,不过押的是仄韵。
  ②、五言四韵古风
  贯休的《闲居拟齐梁四首》很像五律,是仄韵古风;
  ③、标准五言律诗
  岑参的《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则是标准的五言律诗:
  ④、类似五言排律
  刘禹锡有《和乐天洛城春齐梁体》,形式上是五言排律,但是其中夹杂了不少古风句式,也有失黏的现象。
  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原诗,《洛阳春赠刘李二宾客(齐梁格)》,同样也是律句与古体句杂用,也有失黏的现象。但是形式上,极其像五言排律,出现多处对仗句。这种诗体很像齐梁诗人谢朓的作品。
  从格律的发展角度来说,齐梁体,是格律诗发展阶段中的一种介于古风与律诗之间的诗体,和永明体有相同的特点。白居易等人的齐梁诗,应该是格律特点上的模仿。
唐朝的齐梁体从问题的诗体上来看,多种多样,因此,你能说唐朝齐梁体属于那种文体的诗体?回答不了。但你用风格来回答,就一片坦途了,学习齐梁体的写作风格嘛(即注意文辞的绮靡,也就是从注重声律的协调发展到追求辞藻的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3: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文体的要素上来推理
  只要是文体的诗体,就必定有若干文体要素存在。何谓要素?就是这类诗中有明确的要求,要始终贯彻的某个条件。各种诗体要求的要素数量不一样,有的一条就够了,有的要好几条。需要的要素合起来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要从永明体或齐梁体中能归纳出文体要素,那它的文体诗体就能成立。
 
 1.有人说(比如三羊)永明体就是格律诗。
那我们来找找它有没有格律诗最主要“三相”。只要能有“一相”,都能证明它是某种格律诗。
  在齐梁时期,其实还真的出现了不少符合近体诗标准的律诗。
  比如齐梁体中符合近体诗标准的格律诗构成了对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对混合律(指全诗各联之间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种类型,但这些“三相”有没有形成“要素”?没有,它们是随意的,“要素”是权威的、统帅的,而在正格永明时代与齐梁时代都没有星程这种管辖的权威性,它们的“相”也好,“律”也好,都是自由的,各行其是,谁也约束不了谁。所以我们只能说永明齐梁时有格律诗的萌芽,却不能像三羊那样说永明体就是格律诗。
明高棅《唐诗品汇》就举例说过:“律体之兴,盖由梁陈以来丽句之渐也。梁元帝五言八句,已近律体,庾肩吾《除夕》,律体不密,徐陵庾信,对偶精切,律调尤近。”指出他们虽接近律体,但各人不同,没有共同的标准,没有共同的约束力。
  
 
 2.句式上找要素
  今人刘跃进曾总结永明体的体式特点是:句式渐趋定型(注意,是“渐趋”,而不是“成为”),体式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注意,是“为多”,而不是“统一为”)。(见刘氏《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可见,四句、八句的体式在南北朝已被约定俗成为正体,其余句数的体式则渐被冷落,但还没有“一统天下”。在南朝民歌中还有较多的二句、三句体,如二句的《女儿子》、《青骢白马》、《共戏乐》,三句的《华山畿》、《读曲歌》、《长佳乐》、《懊侬歌》之类,文人也偶有模拟之作。五、六、七句体在南北朝民歌虽也屡见,但较为分散,不似二句、三句体之集中成体。因此宋齐梁陈对句数体式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二句、三句、四句、八句等四种类型上(注意,是“主要集中”,而不是已经规定)。四句、八句后来形成正体,二句、三句虽然在当时数量并不比四句八句体作品少,但唐代律诗绝句通行,四句八句成为标准正体,二句、三句以及五、六、七句体则成为杂体。
  因此唐朝的格律诗句式上是有要素的,永明齐梁体则没有,只有趋向性,没有统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3.字数上找要素
  唐代格律诗字数是固定的,有两种句式,五言和七言。
  永明和齐梁时,四言开始撤退,五言开始冲锋,但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还在混战中,甚至尝试八言九言十言,更有不少的长长短短的杂言跑龙套。这是个各“言”百花齐放的时代,产生不出统一的诗体要素。
  
  4.从句数上找要素
  唐朝的格律诗句数是有规律的,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联一联的增加,句数是偶数的。
  永明齐梁体的句数没有规定,奇数偶数不在乎。无规律可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3: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7 13:27 编辑

  5.从押韵上找要素
  唐朝的格律诗偶句押韵、后来第一句可押邻部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永明齐梁体的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一韵到底,也可转韵,可偶句押韵,也可奇句押韵。无规律可循。
  
  6.从对偶上找要素
  唐朝的格律诗的对偶规定为对仗,除首尾两联外,各联都得对仗。
  永明齐梁体因为还没有平仄概念,所以只能讨论对偶。诗中可对偶,也可以不对偶,多少组对偶没有限制,首尾对偶也可以,从头对到尾也可以。无规律可循。
  以上都是对永明体齐梁体的整体而言,其中一些小的杂体诗则有要素,能独立成为文体的诗体。因此永明体齐梁体的整体从以上各条中找不到要素,难于成文体的诗体,只能是风格的诗体。
  
  
7.从平仄上找要素
  永明齐梁体因为还没有平仄概念,所以不必去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4: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7 14:44 编辑

  8.永明体齐梁体都讲究声律,因此我们应该从声律上去找要素。
  永明体齐梁体有没有“格律”?有。所谓“格”就是“格诗”。格诗就是诗法,按照调声的方法写出来的诗就是格诗。但与唐朝的格律诗有根本的区别,一个是成为文体诗体的格律诗,一个是只含格律因素的找不到要素的一盘散沙的格律诗。
  下面我们来为永明体齐梁体在声律上找找要素吧。
  齐梁时代并未见到关于“八病”的提法,钟嵘《诗品》只提到“蜂腰鹤膝”。隋人王通《中说•天地篇》是最早出现“四声八病”的现存典籍。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首次将“四声八病”与沈约联系起来。到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北宋李淑的《诗苑类格》,始出现“八病”的完整名称:“诗病有八: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对这八病的具体阐释,则见于唐代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西卷“二十八种病”的前八种。
  “永明体”,是在悠久的音韵学历史和复杂曲折的四声发现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是人们利用新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和汉语语音中的声、韵相结合,对诗歌的音响效果进行无数种尝试之后,筛选出的最佳方案。在永明体确定之前,各种利用四声组成的“格律”,都曾体现于诗歌,包括声律学上常常提到的“八病”。实际上八病不过是对永明体的规范而言,存在一点“病”而已,从声律的不同规范而言,八病如果撇开永明体标准而独立成为某种格律,也就无病可言,因此,如果说“永明体”是四声格律的正体,则所谓“八病”不过是四声格律的八种杂体。
  罗宗强先生曾推测说:“在声律说的初期,对于声律规则的认识不可能是非常成熟的,可能有种种提法,而种种之提法,或非同时提出,而诗之创作有先有后,即使在理论提出之后,实际操作中也可能难以做到。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周颙、沈约、王融他们发现四声,把四声如何配搭作为五言诗写作的一种要求,在考虑如何配搭时,可能提出过种种之规则,避免种种之病犯,后世提到的‘八病’,或保存着他们所提出的规则的部分内容,虽然未必是他们在原来的表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238页,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
  八病中的前四种,均属语音调值方面的规定;第五六种是关于同韵类或同韵部的字在诗句中位置的限制;第七、八种是对同声母字所在位置的限制。这些限制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无规律的重复(如前四病)和交错(如后四病),从而形成对称均衡和连贯有序的音韵特征,建立起一种有规则的交错变化的和谐之美。这种美系通过有序的回环起伏的抑扬节奏,和若干节奏之间韵的呼应而表现出来。
  如果沈约他们就按八病的八条像近体诗一样进行定制,那确实与近体诗一样,能成立一种文体的诗体。可惜呀,他们对八病处于设计中,处于摸索中,一方面提出不犯八病是最好的方案(不过他们自己都没有认真执行过),一方面又对违反八病进行探索,特别是故意走向极端的探索,于是形成中国诗词史上气势磅礴的第一次杂体诗创作高潮。这些杂体诗诗体的制作正好也是这些四声八病的研究者们,于是出现首鼠两端的情况,你来一首正能量的,我就来一首负能量的。正能量的诗作融于大海之中没有了声响,负能量反而因为小,能确定一条要素便能成一种新的诗体,这样杂体诗便雨后春笋般涌现。你说句中不能出现同韵字,我偏偏每句五连韵,因为这些杂体诗自然也属于永明体,那你的“不能出现同韵字”还能成为要素吗?
  目前所能见到的杂体诗,大概就是连“八病”的资格也不具备的“病入膏肓”之作。如叠韵,五字连韵,即是专门沿着大韵、小韵的“病情”继续发展,故意寻求“叠韵隔句必睽”或“百韵不转,唇吻告劳”的特殊感觉;双声、反舌则是将旁纽、正纽的局部病状集中起来,延伸推及到整体诗篇,有意追逐“双声隔字而每舛”的效果。五平、五仄则是针对平头、正尾、蜂腰、鹤膝的禁忌,专门反其道而行之:五仄是要穷究“沈则响发而断”的极端,五平则要深味“飞则声扬不还”的体会。这些杂体诗既有格律未定之前的认真探讨,也有格律确定之后的好奇尝试。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就,无意插柳柳成荫”吧。
  南北朝是杂体诗的确立和创作高峰时期。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到陈后主祯明三年(420—589)共170年,加上隋代也不到200年,但杂体诗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过先秦两汉魏晋1500多年的总和。而且改变了过去自然成体的状况,形成了明确的探索体裁特点、寻求形式之美的创作意识。
  就因为这些反向操作,想让八病当作要素的美好愿望化成梦幻。因此八病的声律无法演化成诗体要素,永明体只能是风格的诗体而不可能是文体的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14: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完了
本来对永明体是风格是毫无疑义的,不想在这上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但三羊反反复复在不同的场合说永明体是格律诗,只好硬着头皮花了五天功夫,写出这篇毫无意义的文章。
同样的,什么唐朝二五律,明显是是错误,但要说清,又非得的花两三天才说得清。懒得说了。

点评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8: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3-5-1 08:05 编辑
孤鹤 发表于 2023-4-27 14:51
发完了
本来对永明体是风格是毫无疑义的,不想在这上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但三羊反反复复在不同的场合说永明体是格律诗,只好硬着头皮花了五天功夫,写出这篇毫无意义的文章。
同样的,什么唐朝二五律,明显是是错误,但要说清,又非得的花两三天才说得清。懒得说了。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讲究【节律·声律·韵律】的诗体,就是格律体。何伟棠说的言简意明!
    《诗人玉屑》的“以时而论”,论的是诗体名称的时间。永明格律诗与节律的上二下三有关、与韵律的一韵到底有关、与声律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有关,是否是永明格律诗,与永明年号与齐梁朝代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唐朝诗人的14首永明格律诗:
隋末唐初·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平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平上平平去。仄去平平平。
隋末唐初·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橤半妆丛。平去仄平平。平上仄平平。★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还当杂行雨。髣髴隐遥空。平平仄平上。仄仄仄平平。
隋末唐初·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平去平平入,平上仄平平。★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平去平平上,平平平仄平。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平平仄仄入,仄仄仄平平。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仄入平平去,平上仄平平。★
隋末初唐·陈子良
金谷多欢宴,佳丽正芳菲。平入平平去,平去仄平平。★
流霞席上满,回雪掌中飞。平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
明月临歌扇,行云接舞衣。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何必桃将李,别有待春晖。平入平平上,仄上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青牛游华岳,赤马走吴宫。平平平仄入,仄仄仄平平。
玉柱离鸿怨,金罍浮蚁空。仄上平平去,平平平仄平。
日霁崤陵雨,尘起洛阳风。仄去平平上,平上仄平平。★
唯当玄度月,千里与君同。平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平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
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仄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平入仄仄去,平上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芳尊徒自满,别恨转难胜。平平平仄上,仄仄仄平平。
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平去平仄上,平上仄平平。★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平平平仄去,仄仄仄平平。
初唐·骆宾王
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平平仄仄去,平仄平平平。
别路青骊远,离尊绿蚁空。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红。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别后相思曲,悽断入琴风。仄去平平入,平上仄平平。★
初唐·卢照邻
日掩鸿都夕,河低乱箭移。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虫飞明月户,鹊绕落花枝。平平平仄上,仄仄仄平平。
兰襟帐北壑,玉匣鼓文漪。平平仄仄入,仄仄仄平平。
闻有啼莺处,暗幄晓云披。平上平平去,仄入仄平平。★
初唐·卢照邻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镜圆珠留彻,弦满箭波长。仄平平平去,平仄仄平平。
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平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平去平平入,平上仄平平。★
初唐·卢照邻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平入平平去,平上仄平平。★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仄上平平入,仄平仄仄平。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仄去平平上,平平仄平平。
初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仄上平平入,仄平平仄平。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仄入平仄去,仄上仄平平。★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盛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平上仄平入,平去平平平。★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仄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平去平仄入,仄平仄仄平。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平平仄仄去,仄仄仄平平。
盛唐·杜甫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仄上平平去,仄去仄平平。★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仄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仄入平平上,平平平仄平。

点评

永明时的格律叫永明体 唐时的格律叫格律诗 永明体属于四声系统的格律 格律诗属于平仄系统格律 二者的重心与中心不是一码事,只能统而言之是都属于格律(等于一个大社会),分而言之是两个独立的家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8:28
讲究【节律·声律·韵律】的诗体,就是格律体。何伟棠说的言简意明! -------------没有错。问题出在你的咬文嚼字上。 一、不同的时代,格律的内涵不同 二、不同的时代,格律的叫法不同 三、为什么叫法会不同,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8: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3-5-1 08:04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 ...

  讲究【节律·声律·韵律】的诗体,就是格律体。何伟棠说的言简意明!
-------------没有错。问题出在你的咬文嚼字上。
一、不同的时代,格律的内涵不同
二、不同的时代,格律的叫法不同
三、为什么叫法会不同,因为虽然都是格律,但内涵发生了变化,叫法就得变。比如你和你的儿子,血统是一样的,但不能都叫三羊,起码也得叫三羊、小三羊,以示区别。既然要以示区别,二者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否则丧失人伦啦。
先去看看刚刚的《律诗、格诗、格律诗》看看能通窍么。
三羊七窍通了的话,将是我们的好伙伴,七窍不通就是我们的好麻烦

点评

何伟棠就是难道不及孤鹤会说话吗?!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摘要:一、永明体格律构成的三要素 永明体把以声调的异同对立为特点的声律模式引入五言诗,从而使诗歌的格律形式首次成为节律、韵律和声律三要素完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8: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1 08:31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3-5-1 08:04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 ...


永明时的格律叫永明体
唐时的格律叫格律诗
永明体属于四声系统的格律
格律诗属于平仄系统格律
二者的重心与中心不是一码事,只能统而言之是都属于格律(等于一个大社会),分而言之是两个独立的家庭。社会与家庭是有承继与联系的,但它们又泾渭分明。懂这个道理么

点评

你孤鹤许传刚除却无中生有难道就不会别的吗? 你们有唐宋两朝近体诗的句律理论是平仄律的依据吗?!没有依据就不要走空卖空装大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8: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1 08:23
讲究【节律·声律·韵律】的诗体,就是格律体。何伟棠说的言简意明!
-------------没有错。问题出在你 ...

何伟棠就是难道不及孤鹤会说话吗?!
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摘要:
一、永明体格律构成的三要素
    永明体把以声调的异同对立为特点的声律模式引入五言诗,从而使诗歌的格律形式首次成为节律、韵律和声律三要素完备的结构形式,开创了汉语诗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跟后来的近体相比较,它也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三要素各自都有其特定的一些讲求。



点评

说你不会读书还不承认。这是诗歌发展史上新出现的三要素,从此以后诗歌出现三要素。丙不是永明体作为你认为的文体诗体的三要素。与你交谈,明白人都会谈成糊涂人了 跟后来的近体相比较,它也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8: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1 08:28
永明时的格律叫永明体
唐时的格律叫格律诗
永明体属于四声系统的格律

你孤鹤许传刚除却无中生有难道就不会别的吗?
你们有唐宋两朝近体诗的句律理论是平仄律的依据吗?!


没有依据就不要走空卖空装大头!!!!!




点评

注意语言,警告一次  发表于 2023-5-1 09:24
你连孤鹤、许传刚至今都分不清,说你不糊涂难道能说聪明吗 别急着发这些无用的帖,多认真看文章想问题,才会有进步,否则我永远对你失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9: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1 09:06 编辑

三羊:《诗人玉屑》的“以时而论”,论的是诗体名称的时间。永明格律诗与节律的上二下三有关、与韵律的一韵到底有关、与声律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有关,是否是永明格律诗,与永明年号与齐梁朝代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唐朝诗人的14首永明格律诗---------
1.时间与文体的诗体是无论如何都挂不上勾的。古人这点是很清楚地,所以古人讲诗体明确的分出文体与风格两种诗体的。
2.何分析的是什么叫格律,并没有让你叫永明体为永明格律诗。原因很简单,既然格律诗的名称给了唐朝的近体诗,其他的就不能再叫格律诗了。正如我余朕在先秦都是第一人称,但自从秦始皇把朕定为皇帝的自称,其他的人就只能称我余而不能称朕了。
固定名词是特定的,不能滥用。
3.你对什么是文体搞不清,见诗体或体字便当一回事,这是你在论坛遭到一片口水的最主要原因----概念不清。你得认真分清永明体到底是不是文体的诗体,还是风格的诗体。第二,文体的诗体是有要素的,要素是诗体的必要条件。你看看永明体若是诗体,那么有那些必要条件构成的要素。你若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仍然搞不清,我只好无语,我总不能说你天智太差吧。按照永明体风格写作的都叫永明体,也就是说用四声八病的方法来写的都属于永明体,不是文体,是诗法,上官仪称它为格诗。按照辛弃疾风格写的叫辛体,按照苏东坡风格写的叫苏体,这点确实容易与文体的体混淆,这就看人的天智了。

点评

何伟棠错了,难道24二十四史也错了? 三羊请问孤鹤许传刚:史书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是什么风格?!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27
不要自以为是胡搅蛮缠! 再好好读读何伟棠: 一、永明体格律构成的三要素 永明体把以声调的异同对立为特点的声律模式引入五言诗,从而使诗歌的格律形式首次成为节律、韵律和声律三要素完备的结构形式,开创了汉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9: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3-5-1 08:51
你孤鹤许传刚除却无中生有难道就不会别的吗?
你们有唐宋两朝近体诗的句律理论是平仄律的依据吗?!

你连孤鹤、许传刚至今都分不清,说你不糊涂难道能说聪明吗

别急着发这些无用的帖,多认真看文章想问题,才会有进步,否则我永远对你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9: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1 09:03
三羊:《诗人玉屑》的“以时而论”,论的是诗体名称的时间。永明格律诗与节律的上二下三有关、与韵律的一韵 ...

不要自以为是胡搅蛮缠!
再好好读读何伟棠:

一、永明体格律构成的三要素
    永明体把以声调的异同对立为特点的声律模式引入五言诗,从而使诗歌的格律形式首次成为节律、韵律和声律三要素完备的结构形式,开创了汉语诗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跟后来的近体相比较,它也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三要素各自都有其特定的一些讲求。


点评

自己水平差,读书总也读不明白,才是真正的胡搅蛮缠  发表于 2023-5-1 0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3-5-1 08:46
何伟棠就是难道不及孤鹤会说话吗?!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摘要:一、永明体格律构成的三要素    永明 ...

说你不会读书还不承认。这是诗歌发展史上新出现的三要素,从此以后诗歌出现三要素。丙不是永明体作为你认为的文体诗体的三要素。与你交谈,明白人都会谈成糊涂人了
跟后来的近体相比较,它也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所以有近体和古风,就因为各成体系。有风格体系,有诗体体系,何没细说
文体的诗体的要素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你对照近体诗各要素想想吧。节律、韵律和声律是抽象的,是总体的,不可能成为具体的诗体的要素

点评

近体诗的格律,难道不是【节律·声律·韵律】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9: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1 09:03
三羊:《诗人玉屑》的“以时而论”,论的是诗体名称的时间。永明格律诗与节律的上二下三有关、与韵律的一韵 ...

何伟棠错了,难道24二十四史也错了?
三羊请问孤鹤许传刚:史书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是什么风格?!
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齐永明九年,诏百官举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顾暠之表荐厥,州举秀才。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点评

他们没错,你错,但你不知自己为什么错,因为你概念不清,别人也无可奈何 那些是写作要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45
你到底问孤鹤,还是问许传刚?什么时候才会醒?  发表于 2023-5-1 0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9: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1 09:22
说你不会读书还不承认。这是诗歌发展史上新出现的三要素,从此以后诗歌出现三要素。丙不是永明体作为你认 ...

近体诗的格律,难道不是【节律·声律·韵律】吗?!

点评

从四声八病出现后,凡是诗词曲都得讲究节律·声律·韵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 09: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5-1 09: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注意语言,警告一次  发表于 7 分钟前
===========================
又来毛病了!
三羊知道,你到无理时候就用杀手锏(为辩手找毛病)!
要不,你就再删三羊的帖子,孤鹤白毛一片真好看!

点评

再这样以后不许你进来。我们这个版一定要搞成语言文明版  发表于 2023-5-1 0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3-5-1 09:30
近体诗的格律,难道不是【节律·声律·韵律】吗?!

从四声八病出现后,凡是诗词曲都得讲究节律·声律·韵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