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1|回复: 5

[学习资料] 散曲的特色

[复制链接]

553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功勋诗友

草堂诗社开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1856
贡献
18262
金钱
20824

功勋诗友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6-6 18: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半张酒票 于 2015-6-6 18:02 编辑

      散曲的特色——平民化、市井化和本色化。
    散曲来源于民间,谐俗占了主导地位。
      然而散曲的”,不是低级庸俗。它是通俗,是充满市井或乡土气息、具有清新活泼旺盛生命力的俗文学。同时,也从它的写法上体现出来。



553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功勋诗友

草堂诗社开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1856
贡献
18262
金钱
20824

功勋诗友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9: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加用衬字。
这是它和诗、词最大的区别之一。词必须定字定句,依谱循声,而曲可以突破固定的谱式,在句子里任加衬字,甚至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些句子,叫做增损。因为关系到押韵,衬字只能用在句首或句中,一般不用在句尾。衬字用法比较自由,字数、平仄、虚实不受任何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二十余字。小令中用衬字少,套曲中用衬字多。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里的[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其衬字竟多达106个,曲中罕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功勋诗友

草堂诗社开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1856
贡献
18262
金钱
20824

功勋诗友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9: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1959年给张闻天的信中引用元人无名氏的[正宫叨叨令]•咏疟疾:
                                 
冷来时冷的冰凌上卧,热来时热的在蒸笼里坐,痛时节痛的天灵破,战时节战的牙关挫。真个是害杀人也么哥,真个是害杀人也么哥,真个是寒来暑往人难过。
                                       
叨叨令曲谱正格,一、二、三、四、七句皆七字句,且平仄音律相同;五、六两句是定格六字句,其余皆属衬字。像本曲中前四句里的冷的热的痛的战的和后三句句首的真个是就是衬字。如果没有这些衬字的运用,这首曲子的口语化、通俗化及它的风趣便要大打折扣了。这也就是散曲的魅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功勋诗友

草堂诗社开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1856
贡献
18262
金钱
20824

功勋诗友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9: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特殊的押韵规则。
1、以平仄通押为常规。这是对格律诗、词押韵规则的最大突破。格律诗无
论绝绝句或律诗,均要求押平声韵,甚至限用邻韵;词的用韵,平、仄皆可,但在同一阕里,要么平韵,要么仄韵,平仄不得相串(规定平仄转押的除外)。而曲就有极大的灵活空间,即可平仄通押。

2、无论小令、重头、带过曲和套曲,均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3、可以重韵(同一韵脚重复)、可以赘韵(逐句押韵)、可以借韵(邻韵通押),也允许偶尔失韵。
曲的韵律依元人周德清编的《中原音韵》,而《中原音韵》是元代北方语系,它按当时北方语音的音韵,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把平声分出阴、阳,把原为入声的字分派到平、上、去三个音韵里去。平分阴阳后的语音,与今天的普通话的读音完全吻合。派入三声的字中,有的读音与今天相同,有的因语言随时代发展变化而相异。清人李渔在他的《笠翁剧论》里说过这样的话: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成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既有《中原音韵》一书,则有畛域划定,寸步不容越矣。可见《中原音韵》一书对散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今天我们写散曲,使用《中原音韵》仍然不可或缺,弄熟弄懂《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和平、上、去声,也仍然是写好散曲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它的去声从严,上声从宽的原则,了解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旦逾越了它,写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认为是有格律的散曲,只能叫出律的作品或自度曲了。
                                                      
所谓去声从严,上声从宽是说,上声和去声虽同属仄声字,在元曲里,上声较接近平声,所以上声与平声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融,即该用上声处,偶尔可改用平声,该用平声处,偶尔也可改用上声。但对去声则限制极严,该用去声处,既不允许用平声,也不允许用上声。这是元曲特有的声律规则,也是当年吟唱元曲的声腔所决定的(按格律作出来的曲子,吟唱时容易上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功勋诗友

草堂诗社开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1856
贡献
18262
金钱
20824

功勋诗友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9: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恢谐幽默、穷形尽相的艺术风格。
诗庄、词媚、曲谐(或曲谑)。曲的谐(谑)的表现形态,或许用恢谐幽默、穷形尽相八个字尽可概括。
看小令[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作者运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贪图小利者(所谓老先生)的嘴脸和心机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种不留情面、穷形尽相又不失幽默恢谐的暴露手段,令人捧腹。这种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诗、词是无法替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功勋诗友

草堂诗社开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1856
贡献
18262
金钱
20824

功勋诗友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套曲容积比小令大得多,用它来表现恢谐幽默、穷形尽相的艺术风格,更显游刃有余。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钟嗣成[南吕一枝花]•《自序丑斋》,在恢谐幽默、穷形尽相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如果说前者是以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元代下层知识分子的激愤之情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用反话正说的方式把旧社会以貌取人的恶习给予了嘻笑怒骂式的揭露与讽刺。看钟嗣成套曲里的[梁洲
                                                                       
子为外貌儿不中抬举,因此内才儿不得便宜。半生未得文章力,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更兼着细眉单眼,人中短髭鬓稀稀。那里取陈平般冠玉精神,何晏般风流面皮?那里取潘安般俊俏容仪?自知,就里,清晨倦把青鸾对,恨杀爷娘不争气。有一日黄榜招收丑陋的,准拟夺魁。

在人们都陷入到爱美嫌丑的天性中的时候,一个作家却自我贬损,不仅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丑斋,而且对自己的相貌极尽丑化之能事,其中的隐曲自是耐人寻味。通读全曲我们便会体会到作者实际是在通过丑化自我的表象,在无情地抨击和嘲讽时世。这种升格和转化,正是作者运用反话正说的表现手法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