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的产生及其格律的初具
南朝有个武帝年号叫永明(公元483-493),沈约(公元441-513)其时42-52岁,正是文学上的成熟时期。他发现了汉字单音具有四声的特点,于是以他为首的一批文人,就将其四声用于早已风行的五言诗句中,提出了五言诗句不可全同声(这可从永明体诗句可以证明),例如:平平平平平,上上上上上,去去去去去,入入入入入都不可。如何搭配呢?须在五言二四位置上不得使用同声字。同时,他们又将汉赋中的骈体文对的对仗用于诗中:除首尾联的中间联上下句全用对仗。汉赋即是起句和结句不用对仗,中间多用对仗句的。 永明体通过百余年的实践,诗人们逐渐将其四声二元化,以上去入为一边,平为一边相对入诗。这本来是从永明体初始阶段就埋下的前因:永明体多押平声韵,人们发现平声对上去入声最易发生铿锵之感,于是不自觉地就产生了以平声为一边,上去入声为一边的相对形式。 到了初唐,人们又认识到永明体诗超过八言以后,中间联的对仗句无法继续变化,只是呆滞地重复,于是选择了只八句为限的“准篇”形式。这一形式之好难以复加,人们至今已使用了1300年而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