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25 22: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苏轼的《红梅》 :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梅花为何贪睡,为何开花迟? 苏轼的独到领悟, 抓住梅花瞬间的印象 写出梅花的故作平凡 貌似春态的外表 凌霜傲雪的孤瘦身姿却没有改变 冰清玉洁的内心依然如故。 这种格调与风骨, 岂是石曼卿的绿叶与青枝可比的 表现红梅的精神品格,突出了神似,显得气韵生动。 因此写神比写形更重要 所谓“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再比如汪洙的《梨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梨花之纯洁,梨花之柔情, 跃然纸上, 写的是梨花,又不似梨花,似乎是玉容寂寞泪阑干的美人。 而诗人是在第一眼所感受清晨带雨梨花的神采 把梨花的神韵写的生动传神。 但没有涉及托物寓意、借物写人。
3、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这是形神结合、兼具以上两者之长的写法 也是直写物象类咏物诗最理想的写法。 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缺乏灵气 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使人难以认知。 因而应该是两者兼备,形神结合, 这样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拟,也不再会失之于空泛。 所谓“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 而这种统一,又渗透了诗人的情思。 即“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比如陈亮的《梅花》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梅花的“形”: 疏枝瘦条,花萼似珠,次第开放,清香四溢 第四句转到后四句,主要写梅花的“神” 梅报早春,严寒渐远去, 伤心玉笛声,阻挡不了春神的到来。 形神兼备,诗人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 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画面中的梅花,有了诗人的画外情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