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血口喷人!
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剽窃?
剽窃是不引用原作者的论述据为己用。沿用了别人的论述,并注明了出处,并作出新的归纳总结,就不属于剽窃。我明文引用了李氏规则、朱氏规则,余氏规则,进行了新的解释,怎么是剽窃?
此外,马蹄韵拼合法,是个人根据实际作品进行归纳所得。其中借鉴了余德泉的分段法,只具体处理方法与余德泉先生根本不同,这在论文中有清楚的论述。
本人的《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初稿发给刘太品先生后。刘太品先生把蔡东藩的联脚规则以及刘太品先生自己的研究发给了我,我发现他们二位的论述与我相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我就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作了详尽的论述,原文于下:
第一节 对联平仄篇法概述一种完备的平仄声律体系,理应有句法和篇法之分,近体诗、宋词和元曲莫不如此,对联也应如此。对于对联的平仄篇法,古代文献上亦有几位学者论及,均语焉不详。直至1997年,余德泉教授出版了《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对联平仄篇法,并称之为“马蹄韵”。之后,又有几位学者相继发表了新见。现将明代至今的各家学说,按照出现年代的先后简介于下。 一、李开先的“李氏规则” 明代楹联大家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是较早的个人楹联专集,其作品单边句脚多呈一平一仄交替的模式。此式应当源于律诗,明代长联中多有采用,清代也有不少联例。李开先本人并没有论述联脚的平仄规则,湖南余德泉先生视其作品后,称之为“李氏规则”。 二、朱恂叔的“朱氏规则” 清末同治年间,吴恭亨《对联话•卷七》载:“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今论汪著,爰追系之。世界之大,作者牛毛,非敢徇一先生之说,以辽豕自矜异,然而大端则无以逾是。”这是古代第一个正面介绍联脚平仄的学者,余德泉称之为“朱氏规则”。其规则是:上联末句落仄声,前面都是平声,下联则反之。 二、蔡东藩的“蔡氏规则” 民国时期,蔡东藩于1964年出版《对联作法》一书,第一次全面介绍了各种长短联句脚的平仄规则,可称之为“蔡氏规则”。其具体规则于下: 〔一〕三句以下的短联平仄规则 蔡氏用例举法展示了三句以下的短联规则:一句联是上联仄、下联平;二句联是上联平仄、下联仄平;三句联是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按:蔡东藩还介绍了联句“句腰”与“句脚”的平仄搭配关系,其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如有必要,将另文专论。〕 〔二〕四句以上长联的平仄规则 《联对作法》云:“凡句与句相迭,句分而意相连属,或二句或三句乃尽者,谓之节。”又云:“长联必有节奏。即如以四句为一联,亦多分两节。起二句为一节,末二句为一节;或起三句为一节,末句总束为一节。” 也就是说,蔡氏认为一句联、二句联和三句联的平仄格式是长联的基础,分别称之为一句节、两句节和三句节。所有长联〔包括四句联〕都是这三种基本句节的组合。按联意分割出基本句节后,联脚平仄格式就可照推。 三、余德泉的“余氏规则” 一九九七年,《对联格律·对联谱》 [1]里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马蹄韵”这种“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并认为“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余教授的马蹄韵理论包括联句平仄句法和平仄篇法两部分,其总规则是“平平仄仄”递换。“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本书把以“平平仄仄递换”为纲的篇法规则称之为“余氏规则”。 “余氏规则”认为句脚马蹄韵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如表所示: 每边句数 | | | 一 句 | | | 两 句 | | | 三 句 | | | 四 句 | | | 五 句 | | | 六 句 | | | 七 句 | | | 八 句 | | |
余教授还对不遵守基本规则的长联提出了多种补充规定,包括全合式、段合式、间破式、段合间破式和变格式〔全合式是完全遵守者〕。 四、时习之的《质疑“马蹄韵”》 余教授在《对联格律·对联谱》里统计了篇法规则的吻合率,自称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2008年,时习之先生写作了《质疑“马蹄韵”》 [2]一书,认为余教授的统计方法并不恰当,时先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统计后,得出余氏规则吻合率低下的结论,还对段合法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五、刘太品的“刘氏规则” 中国楹联学会秘书长刘太品于2016年写作了《对联写作入门》 [3],论述了对联句脚的平仄规则,可称之为“刘氏规则”。“刘氏规则”沿袭了蔡东藩的句节理论,但有所发展,其具体规则如下: 一、宽式法则 联脚只要满足如下条件,就算合格对联: 1、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2、多分句对联各分句的句脚的平仄,上下联必须相对,同句之间要求有所变化。 3、两句联通常是上联平仄,下联仄平;近年来,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亦可通过。 4、三句联只要不是全平全仄,均可通过,即可以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和平仄平; 5、三分句以上的长联,句脚平仄至少要有所变化,从合格角度来说,有所交替,即可通过。 二、严式法则 为了进一步求得音韵的和谐,长联还可以提倡如下几条法则: 〔一〕上联以平仄收尾,下联仄平收尾。 〔二〕多分句联的句脚的交替要有一定的规律。通常有以下四种有规律的交替方式,这四种方式也任人选择: 1、平仄单交替式,即“李氏规则”。 2、平仄双交替式:指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两平两仄交替的方式,此方式源于骈文,因骈文系四六句两两对仗,以四分句为一个对偶单元,一个单元内会形成“仄平平仄”这样一个周期,予以重复。 3、多平一仄式,即“朱氏规则”。 4、分节粘接式。即蔡东藩的句节拼合法。不过蔡东藩的基本句节只有一句节、二句节和三句节。刘太品增加了四句节。基本句节的平仄格式如上所述。 七、本人的“孙氏规则” 2018年,本人在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的基础上,采纳了时习之《质疑“马蹄韵”》的批评意见,写作了《对联“马蹄韵”新铨——“马蹄逗拼合法”》一文,发布在中国楹联论坛和国粹论坛的理论版里。此文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借鉴近体诗的粘对规则,演绎出了一套新的马蹄韵规则,可称之为“孙氏规则”。 2019年,我开始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根据“雷学原理”和“顶针格”理论重新诠释了马蹄韵孙氏规则的基本原理。刘太品先生审阅书稿后指出:民国蔡东藩的《对联作法》和他在《对联写作入门》里归纳的长联句脚规则,与我的马蹄逗拼合法很接近,并将这两本资料发给了我。我阅读之后,发现确如所言;本应把他们二人的观点重新写入本论,当时顾虑重写比较困难,于是在“余论”里增添了“蔡东藩论联脚法则”和“刘太品论联脚法则”两个章节作为补充,并对本论作了适当的修正。 近日重审原稿,感觉这种修修补补的写法不妥,于是把本论全部重写于后。
[2] 时习之《质疑“马蹄韵”》,原载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文化研究》,以下引用此文不再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