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12-3 16:26 编辑
龙家小院: 1、谢谢老师的教诲,让我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内涵,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什么是尊严?如此对于我将来的人生道路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不至于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行差踏错。 2、您说得对。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真的与人为善。而空谈现象只能引起更多人的抱怨,虽也有警醒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情绪的传播。可见任何想法观点都要有落地的方案作为支撑,否则就是一知半解,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3、您这个写诗的方法挺好。说幸福而不空谈幸福的皮毛,而是从幸福的内涵和产生过程说起,这就能让人真正的了解幸福的客观基础,而非仅仅停留于主观体验,这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千百年来人民都是被剥削和奴役的对象,都是少数人的天下,究其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局限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原因,而不能从根子上彻底打破这种死循环,不能从客观世界的方法论上找到思想解放的钥匙。 毛泽东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则从实践和理论上彻底打破了这种死寂的局面,更是从马克思真理的角度彻底阐述和用革命斗争完全证明了人民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和贡献者,真正建立起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而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们正是人民的真正代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必将永远记在人民的心中,是人民爱戴的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您的这首诗(注:指上篇拙文诗尾巴《梅花雪上开》)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首联开宗明义的说出梅和雪对立统一的关系,引人深思”生于忧患“的道理。颔联引申上联,说出来若因厌烦雪天寒冷而也同样厌烦梅花奋斗精神,那正是不明白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 颈联继续补充上联内涵,从思想认识角度讲,梅花的奋斗精神固然能够引来更多具有革命精神人的喜爱和欣赏,但寒冷的风雪更能让大多数人惧怕。尾联总览全文,梅和雪相互衬托出来的风景为何更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充满了革命的斗争精神,回应了首联的对立统一。 远山绿叶:你现在开始顾得上我留下的诗尾巴了,这说明脑袋在开窍,这些诗尾巴都是即兴而来,想到哪说到哪,捉一而就,虽自然而真实,利于见诸诗的形成过程和与生活的联系,但也易于出现破绽。 破绽正是因为一个个最不易察觉的难点所在,才有可能稍不给力就产生漏洞,从这上看人写诗,才是重实践的表现,等什么都润色完了,也就什么都掩盖了,一旦变成了从欣赏学写诗,路就绕远了。 写诗的人看他人的诗,不是简单欣赏,而是参与性质,正如我要求学书法,要学会拿笔锋当眼,一见到笔画,就能看得到笔锋流动,体会过程中的甘苦得失,写诗也要学会拿笔触当眼,体会思维的流动,甚至看得出作者有什么潜意识,在干什么。 龙家小院:谢谢老师的教诲,您的诗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证明,让人读了能够了解整首诗形成的来龙去脉,这就是真实的创作实践。而破绽我的理解就是说到做不到,只有说到做到才能避免这样的破绽,才能真正做到人诗合一。学习了了,点赞问好。 远山绿叶:我说的“破绽”,让你理解得过宽了,已经成了重大缺陷,我指的不是“说到做不到”,而是技术环节,所谓“顾头不顾脚”之“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是照顾不周的表现。 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尤其到了记忆力,注意力,凝神能力,分神能力,归纳和集中能力等,这些特别需要思考精力的地方,都紧退化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写着想着就不一回事了,思前忘后,念此说彼,是常有的。 写诗也常犯如此,想好后一句,前句忘了,本来有准确的字眼,还没打上几个字,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只好重新组织句子,常常灵感也会写着写着就没了,好在老本尚在,新本可勤。 这就是我的一部分甘苦,不能因此就不能写诗,也懒得互动,这会更糟,你看到我写那么多或长或短的文字和诗尾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说,年轻人只要肯吃苦奋力,都能不愧于有美好向往的自己。不妨又几句,--- 人生发奋待何时,老去身躯悔自迟。徒有心声鸣不及,已无精力透能支。 丢三落四经常事,想一忘千连索痴。怕近沙滩仍得上,雄滔万片后为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