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3|回复: 66

《白氏长庆集》,错把狸猫当太子!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1-21 18: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氏长庆集》,错把狸猫当太子!


白氏长庆集巻十八
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三十韵凡一百首】
57
【喜山石榴花开〔去年自庐山移来〕】
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时树。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
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袴。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但知烂熳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61
【寒食夜】
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唤秋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91
【长安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94
【期不至】
红烛清樽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星稀月落竟不来,烟柳胧胧鹊飞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1 2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洋能举出这些资料,已经不容易。我已经全看过并对比过。

这是 潭州雨梦的一个重要提醒。
     ○玄律体 (,“玄律体” 指叠平叠仄相对,是句内平仄分布的变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人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
     ○背律体(即折腰体)
  《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裹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
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白居易的“律诗”标题下。毫无疑问是包括了《背律体》,这应该也是我们承认的。  但“玄律体”,或其他体如何?我亦未搞清楚,也不否认白居易也有出错。

      在历史上来看,唐时代的律诗的格式在形成的时代。故,很多诗人不象我们现代那样很熟悉律诗的平仄格式。白居易有“每被老元偷格律”的描写,说自己作诗的格律常常被元稹“偷”去作诗。就算日本人在唐末抄去用来学写诗的平仄格式,跟我们现在的所依的律诗平仄格式也略有不同。
     综合起来看,在那个时代一般来说,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这种错误是多数还是在可理解的范围。即是格律诗。






点评

估计唐朝格律并非如你所说【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作文大体》疑似造假伪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1 2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23: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1 20:15
三洋能举出这些资料,已经不容易。我已经全看过并对比过。

这是 潭州雨梦的一个重要提醒。

估计唐朝格律并非如你所说【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作文大体》疑似造假伪作!

点评

反过来说也许更明白: 唐时代的 律诗(格律诗) 综合起来看,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多数还是认为是合格律的(可理解的范围)。 我的这个说法,基本上是依据对白居易的诗集的分析,其他还有全唐诗里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0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2 09: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1 23:13
估计唐朝格律并非如你所说【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作文大体》疑似造假伪作! ...

  反过来说也许更明白: 唐时代的 律诗(格律诗) 综合起来看,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多数还是认为是合格律的(可理解的范围)。
  我的这个说法,基本上是依据对白居易的诗集的分析,其他还有全唐诗里的标明是绝句的诗,唐诗三百首的分类等等的一个观察上的概率。当然,先要排除其中的错误。要知道,当今的分析技术,是比之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要强大得多。

《作文大体》如果说是东抄西袭之作还是可以的。格律的道理并不简单,日本人要学还来不及,哪有能力造假伪作。


  三洋先生的观察力已经大有进步,不妨提出你的观点来。

点评

日本鬼子的《作文大体中的【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其依据何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09:32
【反过来说也许更明白: 唐时代的 律诗(格律诗) 综合起来看,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多数还是认为是合格律的(可理解的范围)。】 如此说法是不合逻辑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0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09: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09:13
反过来说也许更明白: 唐时代的 律诗(格律诗) 综合起来看,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多数还 ...

【反过来说也许更明白: 唐时代的 律诗(格律诗) 综合起来看,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多数还是认为是合格律的(可理解的范围)。】

如此说法是不合逻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09: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1-22 09:35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09:13
反过来说也许更明白: 唐时代的 律诗(格律诗) 综合起来看,绝诗仅有一拗字,律诗仅有两拗字,多数还 ...

日本鬼子的《作文大体中的【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其依据何在?
中国蜂腰是【25】俩字,日本蜂腰是【24】俩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2 1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二四不同”其依据:
1) 文镜秘府论-24相异.jpg
2) 唐音癸籖影印-24相异.jpg

点评

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图刘滔说的是:24法优于25法!
第二图是明朝胡震亨篡改沈约蜂腰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1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1-22 11:54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10:40
有关“二四不同”其依据:
1)
2)
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360截图163301098085116.png

点评

三 洋: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苏回答:全文是这样,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比如,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2 1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1-22 19:46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2 11:53
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

三   洋: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苏回答:全文是这样,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比如,一句句是         ○○○○○     五个字的话,为了容易说明,先按容易一点的平仄概念来分别。
        分上二下三 两句。     ○○  ○○○   是这样分。
        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平平  仄仄仄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  平平平。 (原来误为:仄仄仄  平平。)

      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到,所谓 刘氏 说的 蜂腰病“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按沈约的意思的话,是包括了 23、24、25 不同声的意思,即 这才是永明体的句律理论之一,不单是指【25四声律】,同时也指【24四声律】和【23四声律】。
      跟着的,刘滔亦云: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这就非常明白地是指出了“春日复北翔。”这一句虽然是符合 【25四声律】,但犯了【24四声律】,是甚于【25四声律】的蜂腰,也是不行的。即 刘滔说的是:24法优于25法。

     在这里,没有提出对【23四声律】的评价,一个理由是要说明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二是在当时的实际应用上与【24四声律】相比,是放在第二位的【25四声律】的后面,排列在最后的第三。   
      即:【24四声律】最重要,其他两条都可以忽略。从后来的理论上可以证明,这是重中之重的条件。

点评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19:32
【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平平 仄仄仄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仄 平平。】?沈约的上二下三,没有反过来上三下二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19:24
【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未引用沈约的全文是三羊的失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1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1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16:08
三   洋: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苏回答: ...

【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未引用沈约的全文是三羊的失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19: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1-22 19:26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16:08
三   洋: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苏回答: ...

【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平平  仄仄仄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仄  平平。】?沈约的上二下三,没有反过来上三下二的说法!
沈约更无【23、24】交替的臆想!

点评

三洋 :1)【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平平 仄仄仄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仄 平平。】?沈约的上二下三,没有反过来上三下二的说法! 2)沈约更无【23、24】交替的臆想! 苏回答:1)是笔误,现订正为: 或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20:38
笔误:更正为: 仄仄 平平平  发表于 2021-11-22 1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1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16:08
三   洋: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决定了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苏回答: ...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瑀《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红字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2 20: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2 19:24
【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平平  仄仄仄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仄  平平。】?沈约的上二下三,没有反过来上三 ...

三洋 :1)【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平平  仄仄仄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仄  平平。】?沈约的上二下三,没有反过来上三下二的说法!
           2)沈约更无【23、24】交替的臆想!
苏回答:1)是笔误,现订正为: 或反过来就是  仄仄  平平平。
             2)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翻译这句就是说,刘氏 的25不同声,按沈约的 “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含义也。 即沈约的话是有 25不同声的含义也。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
       翻译这句就是说,刘滔 也是同意了这个说法,因为是同分句之末。 -- 但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同声。这是因为,按沈约话,同样也是包含了 24 不同声之含义也。

       如果按三洋的说 “沈约更无【23、24】交替的臆想”的话。那么,按前文,沈约亦无【25】交替的臆想。沈约根本就没有说过,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2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三洋的说 “沈约更无【23、24】交替的臆想”的话。那么,按前文,沈约亦无【25】交替的臆想。沈约根本就没有说过,永明体的句律理论是【25四声律】。

你能否认如下说法吗?
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点评

不否认,资料上是有 ”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2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2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1-22 21:20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2 20:56
【如果按三洋的说 “沈约更无【23、24】交替的臆想”的话。那么,按前文,沈约亦无【25】交替的臆想。沈 ...

不否认,资料上是有 ”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的说法。同样也有: ”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四字同声。“的说法。
     见7# 的贴。

点评

有说法,但是形不成理论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2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21: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21:17
不否认,资料上是有 ”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的说法。同样也有: ”蜂腰者,五言诗第 ...

有说法,但是形不成理论啊!

点评

这点,你是说对了,仅靠24字异声,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的律诗理论。 不过,同样,仅靠25字异声,也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的律诗理论。 你想想就应知道, 蜂腰 仅是八病之一,没有其他的要件,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2 2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2 2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2 21:33
有说法,但是形不成理论啊!

  这点,你是说对了,仅靠24字异声,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的律诗理论。
  不过,同样,仅靠25字异声,也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的律诗理论。

  你想想就应知道, 蜂腰 仅是八病之一,没有其他的要件,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的律诗理论。

点评

刘滔的【世无的目】,就是不能解释【24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3 08: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0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2 22:24
这点,你是说对了,仅靠24字异声,是无法完成一套完整的律诗理论。
  不过,同样,仅靠25字异声,也是 ...

刘滔的【世无的目】,就是不能解释【24律】!

点评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翻译:再者,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也是犯病。这点,虽然世人没有清楚看到,但其病,实比蜂腰更严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3 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3 1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3 08:34
刘滔的【世无的目】,就是不能解释【24律】!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翻译:再者,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也是犯病。这点,虽然世人没有清楚看到,但其病,实比蜂腰更严重。

点评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3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3 10:10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翻译:再者,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也是犯 ...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3 18: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1-23 18:11 编辑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三羊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我们首先要看到,在沈约之前,永明体的诗虽然“五音妙其调,六律精其响,--。”但是“四纽未显,八病无闻”。因此,“约已降,兢、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名争兴。”

    由于历史的局限,沈约、兢、融亦未能对后来的律诗(近体诗)提出过整套的声韵的明确的构成方案。
    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起码,从这句话可以看到,他认为主要明白了两句里低昂、輕重、浮聲、切響,相對比的四声聲效果。始可言文。 其他句也如法处理即可。

    这就可以知道,句的四声的运用,重点是对“联句”的论说。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 在这里,他们两人都是同一观点。
     简略地用平仄来代替复杂的四声来表示 沈氏 的话,就是:平平仄仄仄, 或  仄仄平平平。这已经是包括了24字,25字相杀(异声)。但25字异声是由于是为其同分句之末也,这也是避免上尾病的一个理由。
    在“联句”的条件下,25字异声是比24字异声的地位要高。 永明时代古风体,多数也只是讲究联句的四声的运用。

    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联与联之间的关系,慢慢就上升为不考虑不可的地步。刘滔首先提出:“--,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 ” 这有远见的观点。 为格律的结构立下最重要的一说。也如他说,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在联与联之间的关系中,24字异声说,实际是升到最高地位,而25字异声说的地位就变得过时了。
    现代的律诗平仄格式的单句是这样:
   1)A: 平平/仄仄/平,  
        a: 仄仄/平平/仄。
   2)B: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可以看到在整体的结构上, 25字异声说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点评

1)A: 平平/仄仄/平, a: 仄仄/平平/仄。 2)B: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平/仄仄。=========== 你的反斜杠是什么作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3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3 18:04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三羊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我们首先要看到,在沈约之前,永明体 ...

1)A: 平平/仄仄/平,  
        a: 仄仄/平平/仄。
2)B: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平/仄仄。
===========
你的反斜杠是什么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3 2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斜杠是表示一个转换点,因为有上二下三的说法,故特别用反斜杠加以强调以备区别。正常是这样:
1)   A: 平平 仄仄 平,  
        a: 仄仄 平平 仄。
2)   B: 仄仄仄  平平,
        b: 平平平  仄仄。

点评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4:03
使用反斜杠和使用空格一个样,看不出要强调什么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4: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04: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3 20:32
反斜杠是表示一个转换点,因为有上二下三的说法,故特别用反斜杠加以强调以备区别。正常是这样:
1)   A: ...

使用反斜杠和使用空格一个样,看不出要强调什么啊!

点评

强调以备区别。 以备有看不到 五字句的声调 有 32,和221 两种之分 的人,三洋能简单看到是例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6: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04: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3 20:32
反斜杠是表示一个转换点,因为有上二下三的说法,故特别用反斜杠加以强调以备区别。正常是这样:
1)   A: ...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点评

句按 要2,4 相异安排声的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4 06: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1-24 06:51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4 04:01
使用反斜杠和使用空格一个样,看不出要强调什么啊!

强调以备区别。
以备有看不到 五字句的声调 有 32,和221 两种之分 的人,三洋能简单看到是例外。

点评

五言哪有32的分法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6: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4 06: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1-24 06:47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4 04:03
24异声,第五字怎么办呢?!

五字句声调,要按2,4字位相异来安排声的平仄。 再往下就是一个难题,第五字的平仄是纯理论上严密推导出来的结果。

点评

五字句声调,要按2,4字位相异来安排声的平仄。 再往下就是一个难题,第五字的平仄是纯理论上严密推导出来的结果。 =================================== 第五字的平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06: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1-24 06:02
强调以备区别。
以备有看不到 五字句的声调 有 32,和221 两种之分 的人,三洋能简单看到是例外。 ...

五言哪有32的分法呢?

点评

2) B: 仄仄仄 平平, b: 平平平 仄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4 06: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1-24 06: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1-24 06:58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1-24 06:43
五言哪有32的分法呢?

2)   B: 仄仄仄  平平,
        b: 平平平  仄仄。    仅是指平仄的安排,而非词意的安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